说好的书单
说好的书单 这个事你怎么也不催催我呢 好吧 我自己应该自觉的 写下一些我看过的书 嘿嘿 你也要看看哦
小说类
首推路遥《平凡的世界》
《人生》如果重新选择 高加林选择的还是那个电台的主持人 而不是巧珍。但是生活哪能两全。曾经大妈写了人生的续集,高加林和巧珍在一起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两个人的痛苦,高加林的痛苦是巧珍整日里跟他念叨的是家里里里外外的琐事,而巧珍痛苦的是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对他温暖热情的高加林了。那是八十年代初整个一代人的人生吧。黄土地与外面世界的冲突,构成人生选择上的冲突。
还有路遥作品集,印象最深的是《最苦难的日子》情节大多与《平凡的世界》类似 都是黄土高原上的奋斗人生。
张承志《北方的河》 这本书现当代文学老师很是推荐,给人力量的书,只是现在很少再能有那样的血性男儿了。嘿嘿,希望有一天能看你游泳。也许在大自然中游泳也是一种野性的力量吧。
张承志《黑骏马》 一直想看的。貌似还没看。
毛姆《刀锋》 人世间总有比物质更让人痴迷的东西。当经历过生死,世间人所认为的普世幸福在他看来都是一场虚无。二战归来的他,获得荣誉凯旋而归,本有娇气美人,还有军衔随之而来的一切荣誉与金钱。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抛弃这所有的一切,去了巴黎,在大学城附近的一个狭小的出租房里看书学习。终日也只是一个人。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待看书目。还记得里面的一句话“有人低头看到了六便士,却有人抬头看到了月亮。”
毛姆《面纱》 根据毛姆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很棒。难道只有在失去之后才能发现他的可贵,为什么不在拥有他的时候好好的去了解他呢。也许你会发现他的迷人之处。然而一切都晚了,他终究是离你而去了。然而也不晚,至少他离去的时候没有太多的遗憾,幸好,在这之前你了解过他,也发现了他的魅力。因为那段经历,于你而言,才是一场真正的成长吧。于是才有电影的结尾,伦敦的接头,再遇见昔日的旧情人,你也只当他什么也不是。
毛姆的作品值得一看,不过是需要耐心的。
歌德《浮士德》 还觉得看浮士德的时候,真是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只记得,我是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时,然后就席地而坐闷闷的看了一整个上午。中午吃了饭,就去了湖边,愣是看不下去了,然后就开始读,这歌剧里有很多的诗词,读起来倒是挺有意思滴,然后晚上再接着啃,好像啃了两天,终于啃完了。你让我现在再去重温,恐怕没有了当时的那份热情。有些名著,看一遍,那是要死很多的脑细胞滴。《浮士德》无疑是这方面的代表。但是当你耐着性子看完或者读完,你会发现他会给你完全不同的感官世界。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住着一个魔鬼,与自己斗争的过程,就是在与魔鬼斗争的过程吧。一切都恶,都是出卖灵魂的买卖。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想必每个少年都有类似的烦恼吧。为爱情而欢喜,为爱情而失落,但爱情终归不是生活的全部。无论怎样,我主张爱情,亲情,友情的平衡,这才是完整的生活。
对我影响至深的两本书 一本是卢梭的《忏悔录》还有梭罗的《瓦尔登湖》
看《忏悔录》最打动我的倒不是他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反省,而是他说过一句“在人的一生中,在没有比在年轻的时候独自游走更可贵的了。一切的金钱,财富,无疑是狗屁。” 嘿嘿,原话肯定不是我说的这般粗俗啦,只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当我看到这段的时候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啊。其实,现在独自游走在路上的,都应该奉卢梭为祖师的。人家在17世纪的时候就一个人将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游了个遍。此中的经历也促使我大三的时候开始一个人出游的经历。《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克亚被奉为许多还算有些文艺气息的背包者所追捧。据说这本书的出版掀起了美国自驾游的热潮啊。同样自驾游的公路书还有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 韩寒的公路小说《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看《瓦尔登湖》更多的是向往那种恬静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吧,西方的陶渊明。自给自足,自得其乐。
狄更斯《双城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最伟大的时代,这是最黑暗的时代。看完开场白不得不佩服狄更斯真不愧是大家手笔。无论怎样的时代,都可以契合这美妙的开场白。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巴黎和伦敦,在狄更斯很早就意识到,当民主泛滥,下一个伦敦的结局就是巴黎巴士底狱的结局。一切的民主都是耍流氓。当大多数人看到的是民主的时候,狄更斯却看到了打着民主和革命旗帜的暴乱和报私仇的泄恨。这才是人性阴暗的恨意吧。当一切都阶级化之后,又会使多少无辜而善良的人惨死于所谓的民主革命之中。最爱的是那个诺顿,虽然出场极少,却被他无私的爱深深打动!那种付出不求回报的爱,那种只希望你能够幸福,哪怕用我的生命去换取!
周大新《湖光山色》改革开放初的农村百态,也是茅盾文学降获奖作品。最喜欢暖暖,相信她哪怕离开福田,也一样会生活的很好很美,不,是生活的更好更美。那样的男生,早离开早幸福。
周大新《21大厦》跟湖光山色是完全不同的调调,总的调调比较阴暗,人性的恶,更确切的说是人性的各种欲念吧。
同样看过几篇茅盾文学奖,获奖的小说。刘心武《钟鼓楼》 写作手法很新颖,但是因为牵涉的人物太广,涉及的事件太多,终究是映像不太深刻了。
王安忆《长恨歌》,王琦瑶终其一生也是孤苦的吧,那种孤高清傲总让我感觉有几分张爱玲的影子。
刘醒龙《天行者》是讲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其实这块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的,但是这终究成了一小部分人的事,关键还是国家在这块的投入太少了。
莫言《娃》 作者笔下的姑姑,是好是坏,这个是很难去盖棺定论的,只是时代在那一代人的人生烙印吧。因为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又引发了多少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方方《水在时间之下》 水上灯,由水而来,随水而去,她的一生终归是漂浮着的吧。水上灯以及她母亲的遭遇,都决定了她们最后选择的都是那个能满足她们物质需求的人,而不是那个给她们爱情的人,因为那个给她们爱情的人,却给不起她们想要的荣华富贵。更多的是给不了她们那份安全感吧。那种从小担心受怕,忍饥挨饿,没有尊严,捉襟见肘的日子她们是再也不想再去尝试了。所以从一开始,便也决定了她的选择。
方方《乌泥湖年谱》一直待看书目
池莉《冰与火的缠绵》池莉和方方都是武汉本土作家的代表。现当代文学中地方文学的代表。是不是完美的爱情只存在于言情小说的笔下,而这些现实主义的小说,则是刘震云笔下的《一地鸡毛》
刘震云《一地鸡毛》最真实的生活,便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我们总将生活描绘的这般美好,其实,当真正踏入婚姻,走进生活,便都是一地鸡毛的故事。一块坏了的豆腐,引发的家庭琐事的困扰。
余华《活着》 无论生活是充满着一地鸡毛,还是充斥着悲欢离合,活着,才是支撑我们的基石吧。只是动乱的年代,更加凸显活着的不易,有时候是血的代价。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小说类
首推路遥《平凡的世界》
《人生》如果重新选择 高加林选择的还是那个电台的主持人 而不是巧珍。但是生活哪能两全。曾经大妈写了人生的续集,高加林和巧珍在一起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两个人的痛苦,高加林的痛苦是巧珍整日里跟他念叨的是家里里里外外的琐事,而巧珍痛苦的是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对他温暖热情的高加林了。那是八十年代初整个一代人的人生吧。黄土地与外面世界的冲突,构成人生选择上的冲突。
还有路遥作品集,印象最深的是《最苦难的日子》情节大多与《平凡的世界》类似 都是黄土高原上的奋斗人生。
张承志《北方的河》 这本书现当代文学老师很是推荐,给人力量的书,只是现在很少再能有那样的血性男儿了。嘿嘿,希望有一天能看你游泳。也许在大自然中游泳也是一种野性的力量吧。
张承志《黑骏马》 一直想看的。貌似还没看。
毛姆《刀锋》 人世间总有比物质更让人痴迷的东西。当经历过生死,世间人所认为的普世幸福在他看来都是一场虚无。二战归来的他,获得荣誉凯旋而归,本有娇气美人,还有军衔随之而来的一切荣誉与金钱。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抛弃这所有的一切,去了巴黎,在大学城附近的一个狭小的出租房里看书学习。终日也只是一个人。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待看书目。还记得里面的一句话“有人低头看到了六便士,却有人抬头看到了月亮。”
毛姆《面纱》 根据毛姆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很棒。难道只有在失去之后才能发现他的可贵,为什么不在拥有他的时候好好的去了解他呢。也许你会发现他的迷人之处。然而一切都晚了,他终究是离你而去了。然而也不晚,至少他离去的时候没有太多的遗憾,幸好,在这之前你了解过他,也发现了他的魅力。因为那段经历,于你而言,才是一场真正的成长吧。于是才有电影的结尾,伦敦的接头,再遇见昔日的旧情人,你也只当他什么也不是。
毛姆的作品值得一看,不过是需要耐心的。
歌德《浮士德》 还觉得看浮士德的时候,真是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只记得,我是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时,然后就席地而坐闷闷的看了一整个上午。中午吃了饭,就去了湖边,愣是看不下去了,然后就开始读,这歌剧里有很多的诗词,读起来倒是挺有意思滴,然后晚上再接着啃,好像啃了两天,终于啃完了。你让我现在再去重温,恐怕没有了当时的那份热情。有些名著,看一遍,那是要死很多的脑细胞滴。《浮士德》无疑是这方面的代表。但是当你耐着性子看完或者读完,你会发现他会给你完全不同的感官世界。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住着一个魔鬼,与自己斗争的过程,就是在与魔鬼斗争的过程吧。一切都恶,都是出卖灵魂的买卖。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想必每个少年都有类似的烦恼吧。为爱情而欢喜,为爱情而失落,但爱情终归不是生活的全部。无论怎样,我主张爱情,亲情,友情的平衡,这才是完整的生活。
对我影响至深的两本书 一本是卢梭的《忏悔录》还有梭罗的《瓦尔登湖》
看《忏悔录》最打动我的倒不是他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反省,而是他说过一句“在人的一生中,在没有比在年轻的时候独自游走更可贵的了。一切的金钱,财富,无疑是狗屁。” 嘿嘿,原话肯定不是我说的这般粗俗啦,只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当我看到这段的时候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啊。其实,现在独自游走在路上的,都应该奉卢梭为祖师的。人家在17世纪的时候就一个人将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游了个遍。此中的经历也促使我大三的时候开始一个人出游的经历。《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克亚被奉为许多还算有些文艺气息的背包者所追捧。据说这本书的出版掀起了美国自驾游的热潮啊。同样自驾游的公路书还有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 韩寒的公路小说《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看《瓦尔登湖》更多的是向往那种恬静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吧,西方的陶渊明。自给自足,自得其乐。
狄更斯《双城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最伟大的时代,这是最黑暗的时代。看完开场白不得不佩服狄更斯真不愧是大家手笔。无论怎样的时代,都可以契合这美妙的开场白。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巴黎和伦敦,在狄更斯很早就意识到,当民主泛滥,下一个伦敦的结局就是巴黎巴士底狱的结局。一切的民主都是耍流氓。当大多数人看到的是民主的时候,狄更斯却看到了打着民主和革命旗帜的暴乱和报私仇的泄恨。这才是人性阴暗的恨意吧。当一切都阶级化之后,又会使多少无辜而善良的人惨死于所谓的民主革命之中。最爱的是那个诺顿,虽然出场极少,却被他无私的爱深深打动!那种付出不求回报的爱,那种只希望你能够幸福,哪怕用我的生命去换取!
周大新《湖光山色》改革开放初的农村百态,也是茅盾文学降获奖作品。最喜欢暖暖,相信她哪怕离开福田,也一样会生活的很好很美,不,是生活的更好更美。那样的男生,早离开早幸福。
周大新《21大厦》跟湖光山色是完全不同的调调,总的调调比较阴暗,人性的恶,更确切的说是人性的各种欲念吧。
同样看过几篇茅盾文学奖,获奖的小说。刘心武《钟鼓楼》 写作手法很新颖,但是因为牵涉的人物太广,涉及的事件太多,终究是映像不太深刻了。
王安忆《长恨歌》,王琦瑶终其一生也是孤苦的吧,那种孤高清傲总让我感觉有几分张爱玲的影子。
刘醒龙《天行者》是讲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其实这块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的,但是这终究成了一小部分人的事,关键还是国家在这块的投入太少了。
莫言《娃》 作者笔下的姑姑,是好是坏,这个是很难去盖棺定论的,只是时代在那一代人的人生烙印吧。因为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又引发了多少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方方《水在时间之下》 水上灯,由水而来,随水而去,她的一生终归是漂浮着的吧。水上灯以及她母亲的遭遇,都决定了她们最后选择的都是那个能满足她们物质需求的人,而不是那个给她们爱情的人,因为那个给她们爱情的人,却给不起她们想要的荣华富贵。更多的是给不了她们那份安全感吧。那种从小担心受怕,忍饥挨饿,没有尊严,捉襟见肘的日子她们是再也不想再去尝试了。所以从一开始,便也决定了她的选择。
方方《乌泥湖年谱》一直待看书目
池莉《冰与火的缠绵》池莉和方方都是武汉本土作家的代表。现当代文学中地方文学的代表。是不是完美的爱情只存在于言情小说的笔下,而这些现实主义的小说,则是刘震云笔下的《一地鸡毛》
刘震云《一地鸡毛》最真实的生活,便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我们总将生活描绘的这般美好,其实,当真正踏入婚姻,走进生活,便都是一地鸡毛的故事。一块坏了的豆腐,引发的家庭琐事的困扰。
余华《活着》 无论生活是充满着一地鸡毛,还是充斥着悲欢离合,活着,才是支撑我们的基石吧。只是动乱的年代,更加凸显活着的不易,有时候是血的代价。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