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理测量课程
一、心理测量在我国的发展
1、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简述
(1) 公元六世纪初,南朝人刘勰的著作《新论·专学》中提到了类似现代“分心测验”的思想。
(2) 在中国古代,“七巧板”是很常见的一种儿童玩具,其实它可以作为创造力测量的工具。
(3)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思想中包含着典型的东方文化特点:定性描述及带有道德判断色彩。
2、中国近代心理测量的出现
(1) 1916年,樊炳清先生首先介绍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2) 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师范学校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两个心理学实验室,廖世承和陈鹤琴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心理测验课。1921年,他俩正式出版《心理测验法》一书。
(3)1922年夏天,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美国教育心理测验专家麦考尔来华讲学。
(4)1924年,陆志韦先生发表了《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30年代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
(5)1931年由艾伟、陆志韦、陈鹤琴、萧孝嵘等倡议,组织并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
(6)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
(7)至抗战前夕,由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制定或编制出的合乎标准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约20种,教育测验50多种。
3、中国现代心理测量的发展
(1) 1936年,苏联在批判“儿童学”时扩大化,心理测验也被一概禁止。
(2) 从1978年北京大学首建心理系开始,心理测验才重新得到恢复。
(3) 1979年,林传鼎、张厚等以国外资料为参考,编制了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
(4)1980年初,北师大心理系开设了心理测量课。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心理学年会上,成立了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加强了测验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心理测量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悠久,有着很深的根基,是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项技术。京师博仁特邀张东、温红博两位老师,到此授课。下面让我们了解更过心理测量课程的相关信息。
二、心理测量课程的特点
间接性
心理与某些客观的物理现象不同,以今日的科学发展水平我们尚不能对心理进行直接的测量。根据心理学特质(trait)理论,某种内在的不可直接测量的特质,可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外显行为。因此,心理测量只是测量了一个人对测验项目所进行的行为反应,心理学家对测量结果进行推论,从而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
相对性
对人的行为进行比较,没有绝对的标准,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零点,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所有的心理测量都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因此,心理测量具有相对性。由此所测得的一个人智力的高低等,都是与其所在总体的人的行为或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的。同时,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心理测验是与心理测量相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心理测验是了解人心理的工具,主要在“名词”意义上使用。而心理测量则是运用心理测验为工具,达到了解人类心理的实践活动,它主要是在“动词”意义上使用。
三、心理测量课程受益
◆能够为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 能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为学生及家长提供职业发展兴趣测量及评估服务;
◆ 能够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干部选拔、人才评估工作;
◆ 能够承担企事业单位EAP服务中的心理测量服务;
◆ 对诊断的快速、准确提供强有力支持。
四、心理测量课程时间
2014年11月28-30日
五、联系我们
电话:010-5920-1666; 400-626-2918 (免长话费)
网址:http://www.jsbr.org.cn/px/html/xlcl.html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通信地址:北京师范大学868信箱,邮编:100875
1、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简述
(1) 公元六世纪初,南朝人刘勰的著作《新论·专学》中提到了类似现代“分心测验”的思想。
(2) 在中国古代,“七巧板”是很常见的一种儿童玩具,其实它可以作为创造力测量的工具。
(3)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思想中包含着典型的东方文化特点:定性描述及带有道德判断色彩。
2、中国近代心理测量的出现
(1) 1916年,樊炳清先生首先介绍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2) 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师范学校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两个心理学实验室,廖世承和陈鹤琴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心理测验课。1921年,他俩正式出版《心理测验法》一书。
(3)1922年夏天,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美国教育心理测验专家麦考尔来华讲学。
(4)1924年,陆志韦先生发表了《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30年代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
(5)1931年由艾伟、陆志韦、陈鹤琴、萧孝嵘等倡议,组织并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
(6)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
(7)至抗战前夕,由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制定或编制出的合乎标准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约20种,教育测验50多种。
3、中国现代心理测量的发展
(1) 1936年,苏联在批判“儿童学”时扩大化,心理测验也被一概禁止。
(2) 从1978年北京大学首建心理系开始,心理测验才重新得到恢复。
(3) 1979年,林传鼎、张厚等以国外资料为参考,编制了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
(4)1980年初,北师大心理系开设了心理测量课。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心理学年会上,成立了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加强了测验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心理测量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悠久,有着很深的根基,是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项技术。京师博仁特邀张东、温红博两位老师,到此授课。下面让我们了解更过心理测量课程的相关信息。
二、心理测量课程的特点
间接性
心理与某些客观的物理现象不同,以今日的科学发展水平我们尚不能对心理进行直接的测量。根据心理学特质(trait)理论,某种内在的不可直接测量的特质,可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外显行为。因此,心理测量只是测量了一个人对测验项目所进行的行为反应,心理学家对测量结果进行推论,从而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
相对性
对人的行为进行比较,没有绝对的标准,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零点,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所有的心理测量都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因此,心理测量具有相对性。由此所测得的一个人智力的高低等,都是与其所在总体的人的行为或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的。同时,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心理测验是与心理测量相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心理测验是了解人心理的工具,主要在“名词”意义上使用。而心理测量则是运用心理测验为工具,达到了解人类心理的实践活动,它主要是在“动词”意义上使用。
三、心理测量课程受益
◆能够为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 能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为学生及家长提供职业发展兴趣测量及评估服务;
◆ 能够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干部选拔、人才评估工作;
◆ 能够承担企事业单位EAP服务中的心理测量服务;
◆ 对诊断的快速、准确提供强有力支持。
四、心理测量课程时间
2014年11月28-30日
五、联系我们
电话:010-5920-1666; 400-626-2918 (免长话费)
网址:http://www.jsbr.org.cn/px/html/xlcl.html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通信地址:北京师范大学868信箱,邮编: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