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菊与刀》有感
不同文化各有特质,不存在好坏之分,而日本从中国的历史中吸取了自身所需,又改变了一部分的内容,可是在我们今天看来,日本很多思想还有他们人民表现出来的克制、隐忍、狂热、忠诚、执着等等,似乎矛盾而无法融合,与我们的理解相去甚远。本尼迪克特的这本书,虽然存在方法论上的封闭性,但是从日本的核心文化来讲解,却大大增进了我们对日本文化的认识。
从这本书中提取一个关键词“各得其所”来看,其含义是指各人都得到满足,也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那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什么人得什么所?如果违反了这样的安排呢?那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安排?
首先,日本人服从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一方面是下级对上级的“忠”,另一方面是晚辈对长辈的“孝”,可以说这两个概念贯穿了日本文化的核心。武士听从领主,服从将军,忠于天皇;子女孝顺父母,承担家庭责任,关爱子女;贱民有贱民的社会角色;领主有领主的任务。简言之就是在什么位,做什么事。而其中家长制的“孝”文化很好理解,但是对于“忠”,尤其是对于天皇的无条件服从是令人惊讶的。而在这里,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日本和中国是一个同样对于宗教没有过多偏好的国度,天皇虽然本身没有什么权利,但其作为一种日本的象征存在,使得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只要是来自于天皇的指令,都会被无条件接受。可以看到,在二战结束日本人投降的时候,从最开始坚定的浴血奋战,宁死不屈,到能平和放下武器,甚至对于美国士兵进入本土都彬彬有礼,正是因为一种无条件的服从,因为天皇认为这样不对,因为天皇给我们指明了另外一条明路,所以我们服从,而这种观念和原则性的转变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理解的。而这正如书中提到的“国家把一种信仰置于管辖之内,并把它作为国家统一和优越性的象征,至于其他宗教则听凭个人信仰的自由。”天皇的存在神圣意义类似宗教,但天皇本人并不承认自己是宗教或神的代表。
其次,如果违反了这种等级呢?对于日本人来说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定和付出违反规定的代价是一种同样的美德,叫洗刷污名。对于这种等级制度,却并不是在一种封建或者完全暴力的政权下建立的,“日本的每个阶层都得到了可靠的保障……每个阶层都有自身的夏之条件,但也更加有序、安全。”日本人尊重每一阶层,并保证他们的权利,并且给予表达意见的权利,但是当现有途径不能满足,他们通过直接上述天皇或者僭越的方式来表达诉求的时候,一般也会得到受理,但由于他们同样也违反了阶层的规定,也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可以说,在一个严格的社会下,日本人有着敏感的特质,他们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越轨,那些伤害别人自尊,侮辱他人的人,往后为了洗刷自己污名的人必会复仇。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违反带来的后果是人们更多把压力施加于了内心,也无怪日本自杀率居高不下。
但是,为什么日本人会接受这样一种安排,会如此神经质的敏感对社会生活中的事,就需要提到两种文化观。一是罪感文化,简言之即由于做了某事而感到违反某项规则的,内心会有负罪感,但负罪感是可以通过弥补来减轻或消除的。二是耻感文化,即违反了规则的人会懊恼,但这种是无法通过弥补来减弱内心上的感觉的,而是一种对于他人谴责的反应。可以理解为“旁人眼中的自我”,这种脑海中想象的自我是无法通过个人力量操控去改变的,那么为了避免发生让人觉得羞耻的事,便是借用外部力量加以约束。由此日本人很看重“自我行为与公众的评价”。同时可以联想到日本一个很自欺欺人的观念,即是他们的认识中不存在“恶”这种善的对立面的存在,而把这种作为一种自我修炼和磨砺尚未达到的阶段,就像污名需要清除一样,可以认为,他们的人性观中是人性善的论调。但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一种逃避问题的方式,我们往往认为只有在直面问题,才能够去解决它。
总体来说,日本这个民族的某些克制的品性我很佩服,因为它是带有压制人性的做法在其中,却能大行其道而不灭之。但同时,这个民族对于一些明显的是非观念的否认,还有执着的认为复仇类的清楚污名也是一种美德是很可怕的,这种顽强和他们的克制结合在一起,往往会产生不可预估的爆发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防军国主义吧,因为对于那些曾经的军人来说,被否认掉是一种污名,虽然他们暂时不能轻举妄动,但是如果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这种思想,就可能成为日本发动下一次战争的导火索。
从这本书中提取一个关键词“各得其所”来看,其含义是指各人都得到满足,也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那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什么人得什么所?如果违反了这样的安排呢?那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安排?
首先,日本人服从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一方面是下级对上级的“忠”,另一方面是晚辈对长辈的“孝”,可以说这两个概念贯穿了日本文化的核心。武士听从领主,服从将军,忠于天皇;子女孝顺父母,承担家庭责任,关爱子女;贱民有贱民的社会角色;领主有领主的任务。简言之就是在什么位,做什么事。而其中家长制的“孝”文化很好理解,但是对于“忠”,尤其是对于天皇的无条件服从是令人惊讶的。而在这里,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日本和中国是一个同样对于宗教没有过多偏好的国度,天皇虽然本身没有什么权利,但其作为一种日本的象征存在,使得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只要是来自于天皇的指令,都会被无条件接受。可以看到,在二战结束日本人投降的时候,从最开始坚定的浴血奋战,宁死不屈,到能平和放下武器,甚至对于美国士兵进入本土都彬彬有礼,正是因为一种无条件的服从,因为天皇认为这样不对,因为天皇给我们指明了另外一条明路,所以我们服从,而这种观念和原则性的转变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理解的。而这正如书中提到的“国家把一种信仰置于管辖之内,并把它作为国家统一和优越性的象征,至于其他宗教则听凭个人信仰的自由。”天皇的存在神圣意义类似宗教,但天皇本人并不承认自己是宗教或神的代表。
其次,如果违反了这种等级呢?对于日本人来说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定和付出违反规定的代价是一种同样的美德,叫洗刷污名。对于这种等级制度,却并不是在一种封建或者完全暴力的政权下建立的,“日本的每个阶层都得到了可靠的保障……每个阶层都有自身的夏之条件,但也更加有序、安全。”日本人尊重每一阶层,并保证他们的权利,并且给予表达意见的权利,但是当现有途径不能满足,他们通过直接上述天皇或者僭越的方式来表达诉求的时候,一般也会得到受理,但由于他们同样也违反了阶层的规定,也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可以说,在一个严格的社会下,日本人有着敏感的特质,他们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越轨,那些伤害别人自尊,侮辱他人的人,往后为了洗刷自己污名的人必会复仇。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违反带来的后果是人们更多把压力施加于了内心,也无怪日本自杀率居高不下。
但是,为什么日本人会接受这样一种安排,会如此神经质的敏感对社会生活中的事,就需要提到两种文化观。一是罪感文化,简言之即由于做了某事而感到违反某项规则的,内心会有负罪感,但负罪感是可以通过弥补来减轻或消除的。二是耻感文化,即违反了规则的人会懊恼,但这种是无法通过弥补来减弱内心上的感觉的,而是一种对于他人谴责的反应。可以理解为“旁人眼中的自我”,这种脑海中想象的自我是无法通过个人力量操控去改变的,那么为了避免发生让人觉得羞耻的事,便是借用外部力量加以约束。由此日本人很看重“自我行为与公众的评价”。同时可以联想到日本一个很自欺欺人的观念,即是他们的认识中不存在“恶”这种善的对立面的存在,而把这种作为一种自我修炼和磨砺尚未达到的阶段,就像污名需要清除一样,可以认为,他们的人性观中是人性善的论调。但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一种逃避问题的方式,我们往往认为只有在直面问题,才能够去解决它。
总体来说,日本这个民族的某些克制的品性我很佩服,因为它是带有压制人性的做法在其中,却能大行其道而不灭之。但同时,这个民族对于一些明显的是非观念的否认,还有执着的认为复仇类的清楚污名也是一种美德是很可怕的,这种顽强和他们的克制结合在一起,往往会产生不可预估的爆发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防军国主义吧,因为对于那些曾经的军人来说,被否认掉是一种污名,虽然他们暂时不能轻举妄动,但是如果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这种思想,就可能成为日本发动下一次战争的导火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