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一场诉诸内心的旅程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大学图书馆。前段,一朋友送了我一本,国庆回家路上,带上它,踏上回家的路。
整本书行文,以文字中的“我”陆子野开车前往一个目的地为发展线索,与一个怀有身孕的妓女娜娜在路上的遭遇,另一条是回忆成长过程的线索,两条线穿插平行,互相交错,让故事丰满了起来。忘记说,“我”的那辆车,叫1988,我想1988对于韩寒是不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对于我来说,1988是个好年份,因为我在那一年出生。所以,这书名就特别亲切,加之人对于数字其实要比文字敏感,所以这个书名还是取得比较别致的,哪怕跟村上同学的《1Q84》有重合,也是无所谓的。
文中主人公叫陆子野,看来韩寒果然是喜欢野这个字,索性后来女儿的名字也叫小野,从此可以看出他是豪放不羁的性格,所以文字大抵比较豪放或者说粗粝,但是,仔细读,你会发现里面有一股他的热情以及含蓄的深情,没有用太多的形容词修饰,倘若囫囵吞枣还不易发觉,就拿整个过程来说,真正在乎的事情,是不会那么容易说出口的。陆子野一路向前,他不是没有目的的,他是为了去取一个朋友的骨灰,他要在执行死刑那天到达,然后取走朋友的骨灰,但是整个过程中他都没有谈这件事情,他跟娜娜可以说自己风花雪月的事情,可以没有节操的调侃,但是他没有聊过朋友执行死刑这个事情,直到到达之后,拿到骨灰,娜娜才知道,这让人感觉这个男人内心的深情,但是它不会喷薄出来,也不会给你看。你只会发现,有时候他行车过半,他停下来抽根烟,那些思绪都在烟里。
文字中有一段,是讲他躺在酒店8301的床上,回忆他是怎样开导一个想自杀的女子。他说:亲爱的,生活它不是深渊,它是你走过的平原和你想登上的高山,它就像我们睡过的每一张床,你从来不会陷下去,也许它不属于我们,但它一定属于你,你觉得它往下,是因为引力,它绝不会把你拖下深渊,它只想让你伏在地上,听听它的声音,当你休息好了,听够了,你随时可以站起来。你懂么。”以前他的文字都是比较辛辣的针砭时弊或者比较豪放的自嘲与讽刺,而这一次,他可以安静的躺着,好像一个午夜电台的主持人在温柔安抚,韩寒,也可以这样。
他说,回头想来,只是我们都不知道周遭的艰辛,才会文艺的感叹。好像在那一刻,是成长的一个蜕变。
在书里,更别致的体现了韩寒的悲悯情怀,他可以带着一个居无定所无依无靠的孕妇一路向前,中间穿插着离开的戏份果然像足了韩寒的那种痞式风格,更加的真实的个性体现,好在故事没有全然的悲剧,最后他收获了一个孩子,虽然娜娜过世了,但是临走前说“给你的,都是好的”,还是让人潸然泪下,韩总是长话短说,但是撼泪效果依然十分良好。
最后,“我”带上一个属于全世界的孩子上路了。开放式的结局中又充满了希望的色彩,因为有着一个新的生命,因为还有着接纳新生命的勇气与决心,足矣。
整体再读完韩寒这本书,感觉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也是在追溯自己的内心,有时候会感觉到他的一种孤独,我不知道他在写这本书的2009-2010年间经历了什么,但是从书中也能够感觉他的挣扎亦或者对自身的一种思考。整部书蕴含了更多柔和而深层次的情感,这些,都被转嫁在一个名叫陆子野的身上,代替着韩寒说话。
与世界谈谈,其实最终是与自己对话,它都要诉诸于内心,回归思想的蛰伏与释放,这个过程,就会回归最初的本心。
无论生活是深渊,是平原,是高山,去经历,你终会有所得。
整本书行文,以文字中的“我”陆子野开车前往一个目的地为发展线索,与一个怀有身孕的妓女娜娜在路上的遭遇,另一条是回忆成长过程的线索,两条线穿插平行,互相交错,让故事丰满了起来。忘记说,“我”的那辆车,叫1988,我想1988对于韩寒是不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对于我来说,1988是个好年份,因为我在那一年出生。所以,这书名就特别亲切,加之人对于数字其实要比文字敏感,所以这个书名还是取得比较别致的,哪怕跟村上同学的《1Q84》有重合,也是无所谓的。
文中主人公叫陆子野,看来韩寒果然是喜欢野这个字,索性后来女儿的名字也叫小野,从此可以看出他是豪放不羁的性格,所以文字大抵比较豪放或者说粗粝,但是,仔细读,你会发现里面有一股他的热情以及含蓄的深情,没有用太多的形容词修饰,倘若囫囵吞枣还不易发觉,就拿整个过程来说,真正在乎的事情,是不会那么容易说出口的。陆子野一路向前,他不是没有目的的,他是为了去取一个朋友的骨灰,他要在执行死刑那天到达,然后取走朋友的骨灰,但是整个过程中他都没有谈这件事情,他跟娜娜可以说自己风花雪月的事情,可以没有节操的调侃,但是他没有聊过朋友执行死刑这个事情,直到到达之后,拿到骨灰,娜娜才知道,这让人感觉这个男人内心的深情,但是它不会喷薄出来,也不会给你看。你只会发现,有时候他行车过半,他停下来抽根烟,那些思绪都在烟里。
文字中有一段,是讲他躺在酒店8301的床上,回忆他是怎样开导一个想自杀的女子。他说:亲爱的,生活它不是深渊,它是你走过的平原和你想登上的高山,它就像我们睡过的每一张床,你从来不会陷下去,也许它不属于我们,但它一定属于你,你觉得它往下,是因为引力,它绝不会把你拖下深渊,它只想让你伏在地上,听听它的声音,当你休息好了,听够了,你随时可以站起来。你懂么。”以前他的文字都是比较辛辣的针砭时弊或者比较豪放的自嘲与讽刺,而这一次,他可以安静的躺着,好像一个午夜电台的主持人在温柔安抚,韩寒,也可以这样。
他说,回头想来,只是我们都不知道周遭的艰辛,才会文艺的感叹。好像在那一刻,是成长的一个蜕变。
在书里,更别致的体现了韩寒的悲悯情怀,他可以带着一个居无定所无依无靠的孕妇一路向前,中间穿插着离开的戏份果然像足了韩寒的那种痞式风格,更加的真实的个性体现,好在故事没有全然的悲剧,最后他收获了一个孩子,虽然娜娜过世了,但是临走前说“给你的,都是好的”,还是让人潸然泪下,韩总是长话短说,但是撼泪效果依然十分良好。
最后,“我”带上一个属于全世界的孩子上路了。开放式的结局中又充满了希望的色彩,因为有着一个新的生命,因为还有着接纳新生命的勇气与决心,足矣。
整体再读完韩寒这本书,感觉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也是在追溯自己的内心,有时候会感觉到他的一种孤独,我不知道他在写这本书的2009-2010年间经历了什么,但是从书中也能够感觉他的挣扎亦或者对自身的一种思考。整部书蕴含了更多柔和而深层次的情感,这些,都被转嫁在一个名叫陆子野的身上,代替着韩寒说话。
与世界谈谈,其实最终是与自己对话,它都要诉诸于内心,回归思想的蛰伏与释放,这个过程,就会回归最初的本心。
无论生活是深渊,是平原,是高山,去经历,你终会有所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