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牛肉面
刚上班没几天,就被小志领到这里吃“最好吃的牛肉面”。
出了单位大门右拐,向东800米左右是一所大学,学校一带全是小门面小商店,饰品店文具店便利店卖麻辣烫的卖小笼包的……最多的还是小吃店,主要客户群就是经济相对自由但又不甚宽裕的大学生,价格自然比别处优惠。
牛肉面馆在校门口左边,二十多平米的一间小店面,没有装修布置,没有招牌,临街放一口大锅,店里挤挤挨挨胡乱摆放着几个长条桌,每桌配四个凳子,人多的时候,每桌再加两三个凳子挤挤也行。白灰墙早就不白了,连个柜台也没有,店里还有一个大门洞通着另一个更小的房间,也没有门也不用门帘,里外连通,里面算是厨房吧,坐在外间能看到有人在案板前拉面,拉好一把就出来丢到大锅里,还有几个人在说笑聊天,不时客串服务员端饭收钱。厨房里到底有几个人我始终没弄清楚过,总之有年轻男女若干,不知道他们是朋友还是亲戚关系,有时还有抱小孩的少妇。碗一空就有人过来收钱,四周还站着等座位的人呢,赶紧腾位。
小志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据他说此面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赞誉,这个我信,我有同学曾在此读书,也跟我说过“学校门口有家红烧牛肉面做得很好吃,几天不去很想的”。面拉得粗细均匀,很韧,雪白的一把煮熟了捞到白瓷碗里,浇上褐红的汤汁,面上盖着薄薄一层牛肉丁,汤上漂着一些碧绿细碎的香菜叶。先用筷子将牛肉丁拨到汤里,再挑起面来,不记得如何把一碗面吃完的,跟猪八戒吃人参果差不多,每次都觉得还没细细品味,面已经全下肚了,再把汤里的肉丁一块块捞着吃掉,再喝汤……
栏目组一共三个人,主持人小雯比我大三岁,摄像小志比我大两岁。小雯虽然年龄不大,资历却深厚,她中专毕业就工作,基本上编导主持的活儿都能干。小志比我早来一年,那时台里的摄像机全是很大的那种,干摄像的也全都是人高马大的男生。我是新来的,说是实习编导,还什么也不会,像跟屁虫似的,整天跟在他俩后面拎机子作场记,等到素材拍回来,就在制作室跟后期制作的同事一起编节目。小雯那时已经老油条了,只在有事的时候出现,其他时间不来,节目拍回来给制作人员交待几句,让我看着编节目,她就彻底消失。我初来不会写电视稿,也不懂编镜头,挺羡慕摄像,出去编导让拍什么就拍什么,拍回来就没事了,不用策划采访不用写稿不用编节目串镜头,总之不用费脑子。
制作部的人员也分成好几组,每组两人,负责相应栏目组的节目制作。一个制作小组要负责好几个栏目的节目,设备也只有那一套,各栏目常为了抢时间做节目发生龌龊,分文、武两种,文的是互相开着玩笑耍着赖皮争取让自己的节目先上机子,武的就双方争个面红耳赤各说各的理。而制作部的人就尤显重要,每个人对她们都和蔼可亲,如果加班,有时还会请她们吃个便饭。我是新人,也胆小拘谨,文的武的都来不了,既没办法跟别人嘻皮笑脸地抢机子,更不可能大声吵嚷甚至闹到领导那里评理。可我的节目也得在规定的时间里编好,不然小雯会拉下脸重重地拍桌子开关抽屉,当然最重要的是领导要审,节目等着要播,这不能耽搁。
多亏了东东和小江,制作上常和我搭档的是她俩,我们年龄都差不多,东东比我大三岁,小江比我小两岁,不过她们都比我早几年工作,她俩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该用什么镜头,哪里插话外音,哪里插采访,我不懂,她俩边干活边跟我讲,有时也跟我说某某才来的时候也什么都不懂,做得多了自然就会。遇到跟别人制作时间冲突,她们会淡定地说“微微先来的,我先把她这个编好”,有时是别人的制作时间,我的节目需要作一些小修改,她们就说“微微这个快,几分钟就搞定,我先把她这个弄了”。偶尔不忙的时候,我们一起聊天,或者租碟在制作室偷偷看。有时活儿紧,需要她们加班,别人会请她们吃饭,其实吃得很简单,就是叫个外卖盒饭,或者饼子夹肉馍平菜之类,她们总会叫我过去一起吃。
像我们这些干活的小年轻基本都是临时工,工资很少,且不能按时发,拖好久才发一个月的,盼工资是我们的日常主题。正式工的工资直接打到账户里,临时工要到财务室签字领钱。逢到发饷,大家一脸喜气在楼道里奔走相告 “快去财务室领钱”,有时会计不在,快到手的钱马上拿不到,那个焦灼呀,一会儿趴阳台上看看人来了没,一会儿到财务室门口张望她到底在不在,会计的身影一出现,马上有人喊“某某来了某某来了”,跟放倒了消息树似的,手头多重要的事也赶紧放下,姑娘小伙儿欢欣雀跃地涌向财务室。有天早上,小志一到办公室就兴高采烈地宣布——今天肯定发工资。我们惊喜又惊奇,他有什么内幕消息?他很自信地说“我昨晚梦见掉茅坑了”,哈哈哈,那时流传一种说法是“梦到大粪要发财”。
我跟东东有一个愿望清单,把喜欢的东西记在小本子上,等有钱了买。清单上的物品有:一辆新自行车,一副某牌的新眼镜,或者某件大衣,记得有一次我俩逛街的时候看上一盒口红,里面有小小的六支,打算发了工资买回来分。那时我们常用这样的句式“等发了工资,我……”造句,愿望清单上需要花的钱远远超出工资,不一定能全实现,但有些承诺是一定会做到,比如“等发了工资,我请吃牛肉面”,这样说的时候,大家都默契地知道说的是哪一家,当然是学院旁边那家咯。我们几个都请过大家吃牛肉面,小志请的次数多一些,他是最初把牛肉面引荐给我们的人,后来我请过东东和小江。我很感激她们,不仅在工作上给予我很多帮助,她们的友情也让我这个木讷的新人在适应职场的过程中多了很多温馨。提前没跟她们说,不好意思说,发了工资,说请她俩吃饭,让她们定地方,她俩选了那家牛肉面馆,好吃而且省钱,那家连个凉菜或者小菜也没有,只卖牛肉面。有时,我们几个人以不同形式组合去吃牛肉面,比如我和东东,小志和小雯,或者几个人一起……那时我们年纪小,出去还常被人误以为是在校大学生,钱少也没让我们有太多不开心,隔三岔五吃顿牛肉面觉得是人间美味,有时还调侃“等我以后有钱了,一天三顿吃这里的牛肉面”,哈哈哈。
东东有个恋爱多年的男友,有时一脸幸福给我讲她男朋友的糗事,有时两人吵架甚至打架冷战好几天,他们已订婚,忙着装修房子筹备婚礼。
小雯疑似在恋爱,之所以疑似是因为她本人没有公开宣布,但时不时接到一个电话就开始长时间聊,一会儿柔情蜜意一会儿严厉斥责有时又泣不成声,同事中流传一句笑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小雯打电话”,她一打电话,哪怕正在工作也全然不顾扔下不管,有时正在采访也会直接走掉。
小志似乎桃花运不错,常有人给他介绍对象,每次相亲回来都跟我们炫耀吹嘘一番,对方如何如何才貌双全还很喜欢他,把“我女朋友”挂嘴边,可我们一直不知道他“女朋友”具体指的是谁,因为他不停地在相亲。
我后来也恋爱了,曾特意带男朋友去吃“最好吃的牛肉面”,对方说不错,乍得出很勉强,又说有点辣,吃不惯辣的,又说不爱吃香菜……
我们单位搬迁到新地方,离那家面馆远了,我们可能又有了新的兴趣和发现,吃牛肉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不知道哪一天,再去时,那家面馆不见了。我有点遗憾,因为这确实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牛肉面,这点遗憾很快就又淡了,或者是忘了吧,总有各种各样琐碎细微的事情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每天似乎总是满满的,有这个也行没这个也行。
这几年,城市发展变化挺大,那所大学由学院升格成大学,搬到很远的新校区去了,原来校门前那条路也扩建重修,路两旁的小店一律拆迁……
一切都变了。
东东没有跟相爱多年的男友结婚,她辞职,远走他乡……
小雯经历了一场撕心裂肺的恋爱,她的故事以多个版本在小城里流传,都说她做了未婚妈妈,小雯从未公开回应,不过她再也没谈过恋爱……
小志是最得志的一个,终于转成正式工,有自己的广告公司,谈了无数次恋爱后闪婚闪离,现在是标准的钻石王老五,最近,他被提拔成我的领导,就职那天,意气风发地对我们说:人生两件大事,升官和发财……
我,一直在找一家好吃的牛肉面。
有时,听说哪里有家牛肉面很好吃,就赶紧去,还曾专门坐车到郊县去过,但大多数时候会失望,有的牛肉有膻味儿,有的炖得太柴,有的汤汁太油腻……最最讨厌有些店家说是红烧牛肉面,哪里有红烧,明明是普通牛肉,别以为我不懂,我可是吃过最好吃的红烧牛肉面的。也吃过一些餐饮连锁店的台式牛肉面或美国加州牛肉面或其他各式牛肉面,可就是还差那么一点点,差的那一点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
吃了很多的牛肉面,有时能吃出肉里面腐败的味道,我再也不想吃牛肉面了,除非是曾经吃过的那种“最好吃的牛肉面”。
每次寻味无果的时候,我都会隐隐担忧——有些东西是不是就此消失,再也不会在生命中出现?
出了单位大门右拐,向东800米左右是一所大学,学校一带全是小门面小商店,饰品店文具店便利店卖麻辣烫的卖小笼包的……最多的还是小吃店,主要客户群就是经济相对自由但又不甚宽裕的大学生,价格自然比别处优惠。
牛肉面馆在校门口左边,二十多平米的一间小店面,没有装修布置,没有招牌,临街放一口大锅,店里挤挤挨挨胡乱摆放着几个长条桌,每桌配四个凳子,人多的时候,每桌再加两三个凳子挤挤也行。白灰墙早就不白了,连个柜台也没有,店里还有一个大门洞通着另一个更小的房间,也没有门也不用门帘,里外连通,里面算是厨房吧,坐在外间能看到有人在案板前拉面,拉好一把就出来丢到大锅里,还有几个人在说笑聊天,不时客串服务员端饭收钱。厨房里到底有几个人我始终没弄清楚过,总之有年轻男女若干,不知道他们是朋友还是亲戚关系,有时还有抱小孩的少妇。碗一空就有人过来收钱,四周还站着等座位的人呢,赶紧腾位。
小志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据他说此面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赞誉,这个我信,我有同学曾在此读书,也跟我说过“学校门口有家红烧牛肉面做得很好吃,几天不去很想的”。面拉得粗细均匀,很韧,雪白的一把煮熟了捞到白瓷碗里,浇上褐红的汤汁,面上盖着薄薄一层牛肉丁,汤上漂着一些碧绿细碎的香菜叶。先用筷子将牛肉丁拨到汤里,再挑起面来,不记得如何把一碗面吃完的,跟猪八戒吃人参果差不多,每次都觉得还没细细品味,面已经全下肚了,再把汤里的肉丁一块块捞着吃掉,再喝汤……
栏目组一共三个人,主持人小雯比我大三岁,摄像小志比我大两岁。小雯虽然年龄不大,资历却深厚,她中专毕业就工作,基本上编导主持的活儿都能干。小志比我早来一年,那时台里的摄像机全是很大的那种,干摄像的也全都是人高马大的男生。我是新来的,说是实习编导,还什么也不会,像跟屁虫似的,整天跟在他俩后面拎机子作场记,等到素材拍回来,就在制作室跟后期制作的同事一起编节目。小雯那时已经老油条了,只在有事的时候出现,其他时间不来,节目拍回来给制作人员交待几句,让我看着编节目,她就彻底消失。我初来不会写电视稿,也不懂编镜头,挺羡慕摄像,出去编导让拍什么就拍什么,拍回来就没事了,不用策划采访不用写稿不用编节目串镜头,总之不用费脑子。
制作部的人员也分成好几组,每组两人,负责相应栏目组的节目制作。一个制作小组要负责好几个栏目的节目,设备也只有那一套,各栏目常为了抢时间做节目发生龌龊,分文、武两种,文的是互相开着玩笑耍着赖皮争取让自己的节目先上机子,武的就双方争个面红耳赤各说各的理。而制作部的人就尤显重要,每个人对她们都和蔼可亲,如果加班,有时还会请她们吃个便饭。我是新人,也胆小拘谨,文的武的都来不了,既没办法跟别人嘻皮笑脸地抢机子,更不可能大声吵嚷甚至闹到领导那里评理。可我的节目也得在规定的时间里编好,不然小雯会拉下脸重重地拍桌子开关抽屉,当然最重要的是领导要审,节目等着要播,这不能耽搁。
多亏了东东和小江,制作上常和我搭档的是她俩,我们年龄都差不多,东东比我大三岁,小江比我小两岁,不过她们都比我早几年工作,她俩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该用什么镜头,哪里插话外音,哪里插采访,我不懂,她俩边干活边跟我讲,有时也跟我说某某才来的时候也什么都不懂,做得多了自然就会。遇到跟别人制作时间冲突,她们会淡定地说“微微先来的,我先把她这个编好”,有时是别人的制作时间,我的节目需要作一些小修改,她们就说“微微这个快,几分钟就搞定,我先把她这个弄了”。偶尔不忙的时候,我们一起聊天,或者租碟在制作室偷偷看。有时活儿紧,需要她们加班,别人会请她们吃饭,其实吃得很简单,就是叫个外卖盒饭,或者饼子夹肉馍平菜之类,她们总会叫我过去一起吃。
像我们这些干活的小年轻基本都是临时工,工资很少,且不能按时发,拖好久才发一个月的,盼工资是我们的日常主题。正式工的工资直接打到账户里,临时工要到财务室签字领钱。逢到发饷,大家一脸喜气在楼道里奔走相告 “快去财务室领钱”,有时会计不在,快到手的钱马上拿不到,那个焦灼呀,一会儿趴阳台上看看人来了没,一会儿到财务室门口张望她到底在不在,会计的身影一出现,马上有人喊“某某来了某某来了”,跟放倒了消息树似的,手头多重要的事也赶紧放下,姑娘小伙儿欢欣雀跃地涌向财务室。有天早上,小志一到办公室就兴高采烈地宣布——今天肯定发工资。我们惊喜又惊奇,他有什么内幕消息?他很自信地说“我昨晚梦见掉茅坑了”,哈哈哈,那时流传一种说法是“梦到大粪要发财”。
我跟东东有一个愿望清单,把喜欢的东西记在小本子上,等有钱了买。清单上的物品有:一辆新自行车,一副某牌的新眼镜,或者某件大衣,记得有一次我俩逛街的时候看上一盒口红,里面有小小的六支,打算发了工资买回来分。那时我们常用这样的句式“等发了工资,我……”造句,愿望清单上需要花的钱远远超出工资,不一定能全实现,但有些承诺是一定会做到,比如“等发了工资,我请吃牛肉面”,这样说的时候,大家都默契地知道说的是哪一家,当然是学院旁边那家咯。我们几个都请过大家吃牛肉面,小志请的次数多一些,他是最初把牛肉面引荐给我们的人,后来我请过东东和小江。我很感激她们,不仅在工作上给予我很多帮助,她们的友情也让我这个木讷的新人在适应职场的过程中多了很多温馨。提前没跟她们说,不好意思说,发了工资,说请她俩吃饭,让她们定地方,她俩选了那家牛肉面馆,好吃而且省钱,那家连个凉菜或者小菜也没有,只卖牛肉面。有时,我们几个人以不同形式组合去吃牛肉面,比如我和东东,小志和小雯,或者几个人一起……那时我们年纪小,出去还常被人误以为是在校大学生,钱少也没让我们有太多不开心,隔三岔五吃顿牛肉面觉得是人间美味,有时还调侃“等我以后有钱了,一天三顿吃这里的牛肉面”,哈哈哈。
东东有个恋爱多年的男友,有时一脸幸福给我讲她男朋友的糗事,有时两人吵架甚至打架冷战好几天,他们已订婚,忙着装修房子筹备婚礼。
小雯疑似在恋爱,之所以疑似是因为她本人没有公开宣布,但时不时接到一个电话就开始长时间聊,一会儿柔情蜜意一会儿严厉斥责有时又泣不成声,同事中流传一句笑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小雯打电话”,她一打电话,哪怕正在工作也全然不顾扔下不管,有时正在采访也会直接走掉。
小志似乎桃花运不错,常有人给他介绍对象,每次相亲回来都跟我们炫耀吹嘘一番,对方如何如何才貌双全还很喜欢他,把“我女朋友”挂嘴边,可我们一直不知道他“女朋友”具体指的是谁,因为他不停地在相亲。
我后来也恋爱了,曾特意带男朋友去吃“最好吃的牛肉面”,对方说不错,乍得出很勉强,又说有点辣,吃不惯辣的,又说不爱吃香菜……
我们单位搬迁到新地方,离那家面馆远了,我们可能又有了新的兴趣和发现,吃牛肉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不知道哪一天,再去时,那家面馆不见了。我有点遗憾,因为这确实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牛肉面,这点遗憾很快就又淡了,或者是忘了吧,总有各种各样琐碎细微的事情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每天似乎总是满满的,有这个也行没这个也行。
这几年,城市发展变化挺大,那所大学由学院升格成大学,搬到很远的新校区去了,原来校门前那条路也扩建重修,路两旁的小店一律拆迁……
一切都变了。
东东没有跟相爱多年的男友结婚,她辞职,远走他乡……
小雯经历了一场撕心裂肺的恋爱,她的故事以多个版本在小城里流传,都说她做了未婚妈妈,小雯从未公开回应,不过她再也没谈过恋爱……
小志是最得志的一个,终于转成正式工,有自己的广告公司,谈了无数次恋爱后闪婚闪离,现在是标准的钻石王老五,最近,他被提拔成我的领导,就职那天,意气风发地对我们说:人生两件大事,升官和发财……
我,一直在找一家好吃的牛肉面。
有时,听说哪里有家牛肉面很好吃,就赶紧去,还曾专门坐车到郊县去过,但大多数时候会失望,有的牛肉有膻味儿,有的炖得太柴,有的汤汁太油腻……最最讨厌有些店家说是红烧牛肉面,哪里有红烧,明明是普通牛肉,别以为我不懂,我可是吃过最好吃的红烧牛肉面的。也吃过一些餐饮连锁店的台式牛肉面或美国加州牛肉面或其他各式牛肉面,可就是还差那么一点点,差的那一点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
吃了很多的牛肉面,有时能吃出肉里面腐败的味道,我再也不想吃牛肉面了,除非是曾经吃过的那种“最好吃的牛肉面”。
每次寻味无果的时候,我都会隐隐担忧——有些东西是不是就此消失,再也不会在生命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