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日记 续
2014年10月15日
今天早上开始下厨,完全靠意念做饭。面包片,拿鸡蛋淋透了,平底锅上煎一煎,软嫩无比。这个做法,如果要溯本追流的话,基本是移植家里人做猪油年糕的程序。这种移植大法到了晚上已经登峰造极,参照“韭菜摊鸡蛋”的做法搞出一道“各种菜摊鸡蛋”,世上最香。
从开会初到现在,靠黄油坚强生存了十二天,昨夜逼近极限,躺在床上反复念:要买葱姜蒜要买菜油要买生抽要买醋要买老干妈……但是今天从一个叫monoprix的超市(虽然在里面逛的短短半小时就听到了我们演过的Jackson 5 - I want you back 和the Beatles - Get Back)出来,只拎回预想的醋和油。其他之物要么贵要么没有。4头蒜要6个欧哟,馋不敌贵。
对周边环境的熟悉程度,每天都能增进一点点。大门外紧挨着的原来不仅有华人开的面包店,还有黑哥们的洗剪吹,估计在黑哥们里算高档的,和隔壁那条街上满大街拉客的洗剪吹不能同语。我们这条街的黑姐妹都非常时尚,偶尔也出入白人开的发型设计店(隔壁大街的可以称为发廊,黑人居多,间或还有印度人,门口贴着宝莱坞式审美的广告;我们这条街的黑人洗剪吹高级一点点,里面的人待的时间比较久,喜欢聊天,门口没有拉客仔,可以称之为理发店;白人开的就更高级一些,所以叫你们发型设计店好了,以便和我大天朝与时俱进),身为一个每天穿得矬矬的小黄人,和黑姐妹擦肩而过的时候都有一点惭愧……
按照这几天的观察,黑人的活动区域无比集中,规律得像童话故事。我们这条街(Rue du Faubourg Saint-Martin)上同一时间黑人不超过10个,隔壁街(Boulevard de Strasbourg)黑人就遍地都是,从建筑物里往外溢,然后一直溢过马路牙子,溢到马路上。同时,两条街之间有数条passage,都是黑人洗剪吹一条街,但是,从这些passage拐过弯来,就变得极其少。偶尔出现的几个,感觉是那边太满了待不下了被挤出来的。
今天的行程是孚日广场(Place des Vosges)、雨果故居(Maison de Victor Hugo)和Carnavalet Museum。虽然不懂法语,但是每天仰赖google定位之后也发现必须强行辨认各种多次出现的法语,不然就错过太多应当去的地方了。前几天一同开会的某老师曾在去了孚日广场后感叹这里是真正的巴黎。今天我去视察了一下,哼,一点都不工人阶级,比开会那几天住的圣母院附近还要富人区。顺便去视察了一下这一区域内著名的各种古董店、定制店,哼,价格一点都不体恤我等天朝小老百姓。这一区域没有passage,建筑物都是独栋连属的别墅。passage是小手工业者和小老板的作品,这里不是他们的生活区。
雨果故居就是孚日广场的一角。最大的收获可能是看到历史上巴黎本地媒体对雨果作品的视觉化(插图、海报和戏剧),其中最有成就感的是辨认出无数张《笑面人》的插图或海报,然则画风极其一致地阴暗恐怖,彻底颠覆这些角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临走时在明信片区驻足了好久好久,文艺是够文艺了,逼格总比在卢浮宫买的明信片高,但是都透露出画作者对雨果作品阴暗无比的理解。巴黎艺术家,为什么你们都这么阴暗……雨果的中国藏品非常华丽丽,基本上,他收藏的中国化物品都很美,而且他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安排怎么把这些东西摆放得逼格高高的,为此还做了很多墙面设计。这一点就显得很可爱,虽然也只是对中国的想象,但比Carnavalet Museum收藏的清人丑画可爱多了!
从雨果故居出来,走一个街区,就到了Carnavalet Museum。途径了一个中东人开的“屋内小超市+屋外水果摊”。这种模式在之前住的圣母院、现在住的圣马丁门都见过,估计巴黎的“中东人+超市+水果摊”跟北大的“浙江人+打印店”是同一个性质。
Carnavalet Museum一定是一个积攒了许多巴黎小朋友怨愤的地方,今天星期三,各种高中生、小学生被老师组织着来看展览,但是他们好像根本不想看,找到一个能坐的地方就闲下来看手机或者八卦。这里相当于天朝的党史纪念馆,美其名曰城市博物馆,从有人居住以始展起,然后展出中世纪,然后展出大革命、宗教改革、一战、二战,等等等等。画作非常之多,作品来源非常之杂,看到晕乎,得个大概。
从我住的圣马丁门到这一地带的地铁人特别的少,和从圣马丁门出发的其他路线很不同。再次武断认定这里是富人区,穷人多半没理由来。
明天要去蒙马特,如果肥伯感冒好了的话。
今天早上开始下厨,完全靠意念做饭。面包片,拿鸡蛋淋透了,平底锅上煎一煎,软嫩无比。这个做法,如果要溯本追流的话,基本是移植家里人做猪油年糕的程序。这种移植大法到了晚上已经登峰造极,参照“韭菜摊鸡蛋”的做法搞出一道“各种菜摊鸡蛋”,世上最香。
从开会初到现在,靠黄油坚强生存了十二天,昨夜逼近极限,躺在床上反复念:要买葱姜蒜要买菜油要买生抽要买醋要买老干妈……但是今天从一个叫monoprix的超市(虽然在里面逛的短短半小时就听到了我们演过的Jackson 5 - I want you back 和the Beatles - Get Back)出来,只拎回预想的醋和油。其他之物要么贵要么没有。4头蒜要6个欧哟,馋不敌贵。
对周边环境的熟悉程度,每天都能增进一点点。大门外紧挨着的原来不仅有华人开的面包店,还有黑哥们的洗剪吹,估计在黑哥们里算高档的,和隔壁那条街上满大街拉客的洗剪吹不能同语。我们这条街的黑姐妹都非常时尚,偶尔也出入白人开的发型设计店(隔壁大街的可以称为发廊,黑人居多,间或还有印度人,门口贴着宝莱坞式审美的广告;我们这条街的黑人洗剪吹高级一点点,里面的人待的时间比较久,喜欢聊天,门口没有拉客仔,可以称之为理发店;白人开的就更高级一些,所以叫你们发型设计店好了,以便和我大天朝与时俱进),身为一个每天穿得矬矬的小黄人,和黑姐妹擦肩而过的时候都有一点惭愧……
按照这几天的观察,黑人的活动区域无比集中,规律得像童话故事。我们这条街(Rue du Faubourg Saint-Martin)上同一时间黑人不超过10个,隔壁街(Boulevard de Strasbourg)黑人就遍地都是,从建筑物里往外溢,然后一直溢过马路牙子,溢到马路上。同时,两条街之间有数条passage,都是黑人洗剪吹一条街,但是,从这些passage拐过弯来,就变得极其少。偶尔出现的几个,感觉是那边太满了待不下了被挤出来的。
今天的行程是孚日广场(Place des Vosges)、雨果故居(Maison de Victor Hugo)和Carnavalet Museum。虽然不懂法语,但是每天仰赖google定位之后也发现必须强行辨认各种多次出现的法语,不然就错过太多应当去的地方了。前几天一同开会的某老师曾在去了孚日广场后感叹这里是真正的巴黎。今天我去视察了一下,哼,一点都不工人阶级,比开会那几天住的圣母院附近还要富人区。顺便去视察了一下这一区域内著名的各种古董店、定制店,哼,价格一点都不体恤我等天朝小老百姓。这一区域没有passage,建筑物都是独栋连属的别墅。passage是小手工业者和小老板的作品,这里不是他们的生活区。
雨果故居就是孚日广场的一角。最大的收获可能是看到历史上巴黎本地媒体对雨果作品的视觉化(插图、海报和戏剧),其中最有成就感的是辨认出无数张《笑面人》的插图或海报,然则画风极其一致地阴暗恐怖,彻底颠覆这些角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临走时在明信片区驻足了好久好久,文艺是够文艺了,逼格总比在卢浮宫买的明信片高,但是都透露出画作者对雨果作品阴暗无比的理解。巴黎艺术家,为什么你们都这么阴暗……雨果的中国藏品非常华丽丽,基本上,他收藏的中国化物品都很美,而且他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安排怎么把这些东西摆放得逼格高高的,为此还做了很多墙面设计。这一点就显得很可爱,虽然也只是对中国的想象,但比Carnavalet Museum收藏的清人丑画可爱多了!
从雨果故居出来,走一个街区,就到了Carnavalet Museum。途径了一个中东人开的“屋内小超市+屋外水果摊”。这种模式在之前住的圣母院、现在住的圣马丁门都见过,估计巴黎的“中东人+超市+水果摊”跟北大的“浙江人+打印店”是同一个性质。
Carnavalet Museum一定是一个积攒了许多巴黎小朋友怨愤的地方,今天星期三,各种高中生、小学生被老师组织着来看展览,但是他们好像根本不想看,找到一个能坐的地方就闲下来看手机或者八卦。这里相当于天朝的党史纪念馆,美其名曰城市博物馆,从有人居住以始展起,然后展出中世纪,然后展出大革命、宗教改革、一战、二战,等等等等。画作非常之多,作品来源非常之杂,看到晕乎,得个大概。
从我住的圣马丁门到这一地带的地铁人特别的少,和从圣马丁门出发的其他路线很不同。再次武断认定这里是富人区,穷人多半没理由来。
明天要去蒙马特,如果肥伯感冒好了的话。
-
肥伯伯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0-17 04: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