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春秋五十年 倾心谱华章----记梁嘉骅教授
![]() |
他,中等个子,瘦瘦的,微微有些驼背,头发有些蓬乱,总是低着头,步伐很快,好像有什么急事似的,被学生和同事们亲切称为山西大学的“爱因斯坦”。他,一个纯正的广东人,孤身一人落户山西,毫无怨言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全部生命奉献给山西大学和山西省的高等教育事业。他,为山西大学管理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以战略家的发展眼光,规划了学科发展的未来方向和目标,他——就是梁嘉骅教授。作为山西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首席专家,多年来梁嘉骅先生为山西大学和山西省的高等教育付出了许多心血,亦赢得很多人的赞誉。在一个万物复苏的初春的早晨,我们有幸采访到山西大学现任图书馆馆长李景峰老师和管理学院副院长范建平老师,通过他们的回忆让我们缅怀这位逝去的著名学者。斯人已逝,芳华依然。先生求真至善的人生品格与踏实务实的学术修养,至今令人敬仰。
生不逢时潜心求学
梁嘉骅1937年出生于广州市黄埔村,由于天资聪颖,3岁时就被姐姐带着去学堂。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任何人都免不了颠沛流离的命运。为了躲避战乱,梁嘉骅一家常处于东奔西跑之中,即使如此,他依然坚持见缝插针地读书。
读初中时,随着战局相对稳定,梁嘉骅回到了家乡。此时家中已没有了土地,再加上父亲因肺病去世,家中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为了不让母亲太过辛苦,梁嘉骅开始了自己半工半读的生涯。那时的他,每天要跑步6公里去上学,手中只有母亲给的2分钱生活费,有时舍不得花,只拿出1分钱买个红薯。放学回家,一得闲就帮母亲给志愿军做军需品,周末还要去做工程的表哥那里帮忙。三年之后,梁嘉骅不仅顺利完成了初中学业,还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全国重点高中——广州二中。上高中时家里经济情况依旧糟糕,那时学校一个月发九块五的助学金,他把钱拿回家里作为全家的收入。经济压力减轻了,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常常废寝忘食。1955年,梁嘉骅高中毕业,受父亲政治因素的影响,他没有被心仪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所录取。坚韧的梁嘉骅没有气馁,又经过一年的奋发努力,他考上了南开大学数学系,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梁嘉骅的大学时期正是全国反右、大跃进等运动兴起时,许多同学老师投身政治运动,唯独他依然埋首书本,刻苦钻研。看完了本专业的书,他还研究物理、哲学等其他感兴趣的科目,并进修了俄文、英文和法文。到1961年大学毕业时,他的博闻强识已非常人所能及了。接下来的两年研究生生涯,梁嘉骅开始边学习边代课,并自修了德文。校领导对他评价很高,彼时正是山西大学学科建设时期,梁嘉骅放弃了某东北大型国有企业的就业机会来到山西大学服务教育事业。
求真务实献身事业
如同学生时代对待学业一样,梁嘉骅来到山西大学之后,对待自己的教师事业亦是全身心投入。他的学科方向非常广泛,曾先后在数学系、环境保护科学系和管理学院任教,从事过数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还开创性地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企业生态管理学理论,获得了管理学界的高度认可。他率领的团队获得累累硕果,实现了管理学领域里多个“零的突破”。但是他不骄不躁,给人的印象总是温和儒雅,灵活的思维、矍铄的精神衬着消瘦的身板显得非常爽利干练。
梁教授平日最大的喜好就是读书与研究。他的爱人曾经说:“只要是开始看书,叫他都不理,一天就吃一碗面,不管白天黑夜连着干,一直到他自己认为满意了、过瘾了才肯罢手。怕他身体吃不消,说他多了,他总是满不在乎的说:‘我这是喝的是西北风,吃的是知识粮嘛!’他把读书当成吃饭、睡觉来享受,真叫人心疼。”他做研究时同样的没有时间概念,常常是不知疲倦通宵达旦泡在实验室。饿了就泡一包方便面,困了就在沙发上趟一会儿。在他看来,既然选择了学术这条路,就必须有为之奋斗不懈的精神:一定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研究,绝对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他的努力没有白费,《雷达目标的fuzzy分类和识别》、《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对可持续发展影响》、《Internet环境下企业创新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一篇篇高质量论文的发表,令他在学界逐渐被广泛认可,并于1979年破格提为硕士生导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津贴、于1993年被授予“伯乐奖”。
1999年,随着条件的成熟,山西大学开始申报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梁嘉骅主动承担了申报的主要工作。当时同事们对申报成功都并没有多少信心,因为竞争对手实力非常强,不少985大学也在申报行列。但年近退休的梁嘉骅信心却很饱满,他亲自填写申报材料,并在校内多次组织论证。为了申报成功,他不顾自己花甲之年的身体,冒着严寒酷暑,北上哈尔滨,南下广州,常常一出差就是十天半个月。当时学科建设刚刚起步,建设经费也不是很充足。每次在外,他在吃住上能凑合就凑合,而且经常为节约住宿费而连夜赶火车。也许是风餐露宿少人照顾,有一次到北京,他感染风寒发起了高烧,此时正逢非典肆虐时期,大家都为之捏一把汗,他却不当一回事,躺在病床上还在翻阅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校的支持下,在环资学院教职员工的配合下,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梁嘉骅终于为山西大学申请到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的授予权,实现了管理学博士点在山西省零的突破。
呕心沥血培育桃李
民间有谚语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可操着一口广东味普通话的梁教授,课堂讲授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收获了所有学生钦佩的目光;课下交流博闻强记而幽默风趣,总是带来笑声朗朗。教书五十载,不知有多少学生从完全听不懂到习惯并沉醉在这特别的广东味普通话中。
然而,这样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得益于他备课时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课堂教学到课下讨论,梁教授都要提前精心准备,查阅大量的资料。他包容课堂内所有学生的学习程度的差异,每次备课都定A、B、C三套教案,难度递减。一开始讲B套,不时提个问题检验学生的接受程度,如果反应不佳,则搬出C教案。如果反应极佳,则采用A教案。在课后,还会布置相应作业要求学生巩固练习。对待学生作品,他都要反复推敲、逐字逐句的审阅和修改,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弟子范建平回忆说,博士毕业时梁教授指导他写论文,不仅在题目的确定、方向的把握上给予指导,连同论文里的许多细节都认真修改。在答辩前,梁教授还与他一起模拟答辩了好几次,教他如何准备答辩提纲、如何遣词造句。
课余时间,梁教授也很喜欢和学生们聊天交流。无论是课后的教室、学生宿舍,还是梁教授家中,他总是没有一点架子,不仅跟学生讨论管理方面的学术问题,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哲学、人生......不论什么内容他都能侃侃而谈,而且总是兴致勃勃。他常说,做人应该是“讲谦虚、查优长、能耐烦、善启发”,而他活跃的思维、独特的视角,分析问题的深度,亦令学生们受益匪浅。这样的好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和研究方法,他对学术、对人生的态度更是在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中启迪了无数弟子。
梁教授曾说,每次毕业季与学生合影时,都是他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候。是啊,学生们顺利毕业,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了,他怎能不高兴呢?而他对学生的关怀,并不曾因毕业而停止过,即使学生毕业了离开学校也离不开他的视线,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一直是他的牵挂,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尽己所能帮助他们。学生们也真心尊敬他、爱戴他,只要有空就会跟他通通话,或去家中拜访。梁教授女儿曾偷偷问一个学生:“我爸的脾气那么不好,以前经常对你发脾气,你为什么还对他那么好?”学生笑笑说:“梁老师就像我的父亲一样,哪一个孩子会记恨自己的父亲?发脾气也是因为我当时论文没达到要求,我又怎么会怪他?”梁教授去世时,长长的送葬队伍里,大部分都是他的学生,他们来缅怀、追思自己再也见不到的“精神父亲”,有的甚至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梁教授,多么伟大的一位教师父亲!
坦然超脱笑对病魔
多年来高强度、忘我的工作,严重地透支了梁嘉骅的生命。2009年,梁嘉骅被确诊患了肺癌。生死面前,他坦然超脱:“癌症有什么好怕的?你挺起精神他就会怕你!”住院后医生为他进行了手术、化疗、放疗等一系列的治疗,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然而他总是那样乐观开朗。在进行第三次化疗时,他的头发开始脱落了,理发师给他剃了光头,大家担心他心里会难过,但他却笑呵呵地说:“你们看,我多像蒋介石!很帅吧?”说话时还咂巴咂巴嘴:“我就是牙长得不好,不然我比刘德华还帅!”
几乎每天都有学生来看他,他能整整聊半天时间,大家害怕会影响他休息,都不敢和他说太长时间,可他却说:“没事没事,不说说话我憋得慌。”肺癌怎会不痛苦?他只是想跟学生多待一会儿,多交待他们一些事情,他说话时手总是放在肺部以缓解疼痛,但他从不开口抱怨,他是不愿给亲人、朋友增加心理负担。偶尔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他就闲不下来,还会像从前那样,给学生们修改论文。
六次化疗结束后,梁嘉骅已经很消瘦了。没多久,他又坚强地继续接受放疗,在最后几次,他的体力明显不支了。放疗结束,女儿搀扶他回病房,走一步歇一歇,有时他咳嗽得连气都喘不过来。在这种情形下,他依然乐观的每天微笑着。只是很偶然地,他开始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事情了,比如,他忽然想起要给家里安防护栏,他对女儿说:“我走了剩下你妈一个人,必须得安全。”有次医生建议他用一种很贵的自费药,他却坚持不用。他对学生悄悄说:“我终究是要比你师母早走的,我必须留下足够的钱让你师母能够安度晚年。”到了生命的最后,他依然毫不为己,费尽心思为身边的人考虑!
2011年4月11日21点30分,与肺癌抗争了两年多的梁嘉骅与世长辞。虽然有所准备,但那一刻,失去了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还是让大家悲痛欲绝。到了向梁老师永远告别的日子,送他的人挤满了大厅。大家最后一次面对着他,沉思着,缅怀着,感恩着。
“有的人死了,他依然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他活多长,而在于他给社会、给后人留下什么。梁教授紧张、高效、多产的75个春秋,留下了太多太多!梁嘉骅先生的一生是不懈追求的一生,执着奋斗的一生。他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坚持原则、爱憎分明的工作作风,敢为人梯、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永远值得我们铭刻在心,并且以他为楷模!
高山仰止,或不能及。先生之风,鞭策前行。在这一个新的迎春花到来的季节,梁老师音容笑貌依旧,宛若花香四溢,让人陶醉,让人无限留恋,从而更坚定了我们山大人足下的脚步,继续走完他老人家未竟的路程。
作者简介:
苑立立,山西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王 晶,山西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小编 小文 为您推荐~~~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