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阿西西(五),圣方济大教堂
阿西西城的标志,圣方济大教堂The Basilica of San Francesco坐落在山城最西端,离San Pietro教堂很近。出San Pietro城门,走过一段绕过城外车站广场的弯街,再入San Francesco门,很快就可到达大教堂底层广场的入口。值得一提的是,两座城门间那段上行的弯街守在山城边缘,像一道抛出的弧线,街道临向山谷的一侧有人行便道,走在便道上,可以眺望伸向远处的平原,也可看到圣方济教堂和修院建筑群迎向山崖的坚实壁垒。在弯道上停留片刻,感受一下阳光和来自山谷的风,好像聆听一段朝圣者抵达神圣之所的开朗前奏。
大教堂建于十三世纪,是圣方济的安息处,据说那里是圣方济临终前指定之地,原本是城门外的死囚受刑处并有恶名“地狱山”,大教堂的建成让那片狭窄的密林陡坡由黑冷的地狱跃为光明的天堂。
教堂本身分上下两部分,先建好的下堂“Lower Church”半埋于地下,与其说是教堂不如说是一座瑰丽的墓室。它的入口朝向南面山谷,内部结构呈圣方济十字Tau Cross,类似字母T的形状。大殿低沉肃穆,一串十字圆拱顶和拱券上装饰的彩色几何纹样透出一点隐约的东方气息。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连廊的低矮深阔,还有拱券间嵌着八角金星的深蓝块底,像是幽邃的夜空。大殿的尽头是雕刻精美的祭坛,被唱诗席环绕,祭坛上面的拱顶和四周布满出自大师手笔的湿壁画。
图源:http://counterlightsrantsandblather1.blogspot.com/2010/06/florence-from-craft-to-art-part-1.html
图源:http://www.wondermondo.com/Images/Europe/Italy/Umbria/
图源:http://www.oberlin.edu/images/Art336/Art335i.html
走在里边忍不住会想,圣方济在世时简衣陋食恪守贫穷,若知身后会被这样精美的石头,壁画,和昂贵的蓝色颜料涂沫的天穹包裹,不知会怎样。
大殿两边有台阶通往更深的地下层,地下层的小墓室是真正的石棺所在处。石棺简朴,架起在岩石上,有铁栏半护,高高耸起至墓室顶,那个位置应当正与上面的大理石祭坛相叠。墓前有香烛供奉,朝拜者可以绕石棺一周,也可以在石棺前方和两边的木椅上静坐祈祷。
图源:http://travel-wonders.com/2013/09/30/church-of-the-greatest-christian-assisi-italy-part-1/
我们去的时候正是复活节前的圣周,教堂内外人潮不绝。墓室里坐着不少人,有人闭目诵祷,有人绕行观仰,石室中悉索着细微的回声,但这种回声好像更放大了其中笼罩的肃穆。岩石围合的空间被黄色的暗光氲亮,一缕环绕的圣咏之声像轻咽的泉流。
那歌由清澈的男声独自吟出,舒缓空灵,坚忍而抚慰,一点点沁入心里。我们忍不住坐下聆听。纯净不绝的歌咏带来感动,幽闭的岩石不再坚硬,光与暖漫开,心神像被浣涤,如水平柔。。一向不喜欢进教堂的小妞也被这气氛感染,乖乖坐着和我们一起静默很久。
从墓室回返“Lower Church”,看过祭坛和墙上壁画,爬几级台阶从嵌在后壁上的小门进到修道院庭院。庭院回廊也是上下两层,看上去刚修葺过。回廊上的旧壁画剥落严重,但仍被小心保留,在粉黄的墙上留下不规则的暗痕。庭院整洁简单,唯一的点缀是正中一座黑铁装饰的蓄水池。在回廊绕行一周,从这里可以看到钟楼,庭院,大教堂的半圆形后殿,后殿两侧对称的两个一通到顶的圆筒体,与半圆形后殿一起被整齐地覆盖在挑出的风雨檐下。尽管上堂后部镶着三扇哥特式大窗,但整体还是罗曼式质朴的风格。
意大利罗曼式建筑的传统根深蒂固,在哥特式横扫欧陆的时代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哥特式的结构和造型没有给意大利的建筑带来多大影响,往往只是留下一些装饰性的印记。这些以往从书本上读来的语句,在阿西西被贴切地诠释。这次旅行看到很多老建筑与久远的古罗马传统一脉相承,很是欢喜。一直喜爱罗曼式,尤其是教堂,爱那简朴厚重带来的庄严笃定,远甚于华美空灵通向的敬畏神秘。
从回廊再次进入教堂,随着引导的廊梯直接进到上堂“Upper Church”。上堂也建成于十三世纪,有与下堂相一致的蓝色天顶和装饰花纹,但与下堂相比空间高挑了很多,哥特式的影响比较明显。后殿和正殿墙上嵌着不少彩色玻璃高窗,室内比较明亮。正殿两壁绘满圣方济的故事,那些故事几乎像连环画一样纪念了他的一生与圣迹信仰。与下堂的幽暗压抑相比,上堂庄重温暖,洋溢着得道的喜乐和盛赞。
图源:http://www.storiadellarte.com/biografie/giotto/vitagiotto.htm
小朋友在行前读过关于圣方济的图画书,对他的了解比姐姐和妈妈都多,差不多每次站到一幅壁画前观察一下就能悟出对应的故事传说,也总能第一个辨认出圣方济的形象-----除了从神态衣着发式辨别以外,圣方济最突出的特征是手脚上显示的圣痕。圣方济于荒野中得天启,耶稣被钉于十字架时身体受到的五伤也显现在他的身体,他的手掌和双足都有清晰的痕印-----这应是修士悟道的最高境界了。姐妹俩成长中没受过宗教的影响,以前偶尔谈起这个话题两人都流露烦恼,因为周围同学多是传统基督徒,作为小无神论者她俩能感受到来自同伴或多或少的疏远。随着年龄的增长,姐姐这方面的困惑逐渐消失,因为周围同学对宗教慢慢有了自己的判断,而世界范围内基督教的式微是大势。妹妹现在还糊糊涂涂陷于小苦恼中。看得出来,这次意大利之行,圣方济的故事的确打动了她的心,她对那个善良隐忍赤脚寒衣,常在山中冥想,向林中小鸟布道的传教士深信不疑。
从上堂出来,在门前广场四处徜徉,眺望谷地平原和云烟中的蓝色远山,也变换着角度欣赏教堂沐浴在雨后阳光里的模样。白色教堂看上去娟秀平和甚至小巧,但背倚高天散发出宁静圣洁的光华。教堂装饰简洁,上堂立面中间的玫瑰花窗外四角镶着四个小浮雕,象征着福音书四作者------天使的形象是马太,牛为路加,狮子是马可,鹰为约翰;广场绿地中有红色灌木组成的圣方济十字图案,还有浅绿色植物组合的“Pax”,拉丁文“和平”之意;绿地一角是尊雕塑,一个骑马的战士沮丧垂头,那该是将要离开军队归还乡里的方济年轻时。
此间我探身广场里侧墙上的一个小门洞,那儿比较荒僻,好像是通往后山树林的徒步小径入口。一两分钟后转身出来不见了两姐妹。她们应该是在一起的吧,不用太担心。。。但还是不安,怕小家伙离开姐姐跟着人流跑丢。于是开始痛苦地找小孩儿。在那个四通八达的广场,先站在连接上下广场的长阶梯顶端向下望,不见人影,只好返回上堂,也许她们跑回去看壁画。。。为什么每次出门都会发生一次把小孩弄丢的事!!??进到下堂,再下到墓室,在下堂和墓室里时不好意思步履太匆匆,就在排椅上坐下,希望她们能回来听那动人的歌咏。等一刻,再留恋着那歌声,起身揣着焦急拖着慢步重回广场,一番望眼欲穿后再返回教堂里。又一遍搜寻无果,从下堂的大门出来,一眼看到两人正坐在近旁长梯底部的台阶上等待。
一颗心放下,一边抱歉着搅扰圣人之灵,一边再唠叨几遍如果和妈妈走散不要乱跑原地等我,一边暗想,她们最后选择坐等的地方挺灵,也许那就是联结这个上下通达开散的奇特广场最关键的一点。。。
找齐两个小朋友,心情愉快。我们沿着上下广场之间最不起眼的那条小街慢慢走回去。小街很僻静,两边多是长长蔓延的老石墙,左侧的高墙护卫着看不见的房舍,墙缝里开着野花,右侧的矮墙外则是山谷远景。我们在小街尽头拐到来时经过的“泉街”,在石泉旁边的一家小店买了热食,再返回小街坐在荫下长椅上,在山野微风和鸽子的羽鸣声里午餐。身边的小树池中长满柔嫩春草,草丛中还耸出几株野麦,长芒的麦穗在风里轻轻摇摆。
我们在那儿大概停了半小时,其间只零星经过三两个游人。让我们惊喜的是,有几个穿棕褐色袍子的中年修女从泉街过来,一路唱着“哈利路亚”从我们身边匆匆经过,衣袂飘飘。歌声纯净而热诚,不知她们是本地教堂合唱队队员,还是由外地赶来朝圣。回想那一刻,总有如梦之感,记得当时欣喜而忘言。
几张旧图片:
图片出处:http://www.gutenberg.org/files/38559/38559-h/38559-h.htm
上图来源:http://www.oberlin.edu/images/Art336/Art335i.html
难忘阿西西(一),第一晚
难忘阿西西(二),小城速写
难忘阿西西(三),走进古广场地下
难忘阿西西(四),San Pietro,与众不同的教堂
大教堂建于十三世纪,是圣方济的安息处,据说那里是圣方济临终前指定之地,原本是城门外的死囚受刑处并有恶名“地狱山”,大教堂的建成让那片狭窄的密林陡坡由黑冷的地狱跃为光明的天堂。
教堂本身分上下两部分,先建好的下堂“Lower Church”半埋于地下,与其说是教堂不如说是一座瑰丽的墓室。它的入口朝向南面山谷,内部结构呈圣方济十字Tau Cross,类似字母T的形状。大殿低沉肃穆,一串十字圆拱顶和拱券上装饰的彩色几何纹样透出一点隐约的东方气息。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连廊的低矮深阔,还有拱券间嵌着八角金星的深蓝块底,像是幽邃的夜空。大殿的尽头是雕刻精美的祭坛,被唱诗席环绕,祭坛上面的拱顶和四周布满出自大师手笔的湿壁画。
![]() |
Lower Church |
图源:http://counterlightsrantsandblather1.blogspot.com/2010/06/florence-from-craft-to-art-part-1.html
![]() |
Lower Church 祭坛 |
图源:http://www.wondermondo.com/Images/Europe/Italy/Umbria/
![]() |
Lower Church 祭坛 |
图源:http://www.oberlin.edu/images/Art336/Art335i.html
走在里边忍不住会想,圣方济在世时简衣陋食恪守贫穷,若知身后会被这样精美的石头,壁画,和昂贵的蓝色颜料涂沫的天穹包裹,不知会怎样。
大殿两边有台阶通往更深的地下层,地下层的小墓室是真正的石棺所在处。石棺简朴,架起在岩石上,有铁栏半护,高高耸起至墓室顶,那个位置应当正与上面的大理石祭坛相叠。墓前有香烛供奉,朝拜者可以绕石棺一周,也可以在石棺前方和两边的木椅上静坐祈祷。
![]() |
Crypt 墓室 |
图源:http://travel-wonders.com/2013/09/30/church-of-the-greatest-christian-assisi-italy-part-1/
我们去的时候正是复活节前的圣周,教堂内外人潮不绝。墓室里坐着不少人,有人闭目诵祷,有人绕行观仰,石室中悉索着细微的回声,但这种回声好像更放大了其中笼罩的肃穆。岩石围合的空间被黄色的暗光氲亮,一缕环绕的圣咏之声像轻咽的泉流。
那歌由清澈的男声独自吟出,舒缓空灵,坚忍而抚慰,一点点沁入心里。我们忍不住坐下聆听。纯净不绝的歌咏带来感动,幽闭的岩石不再坚硬,光与暖漫开,心神像被浣涤,如水平柔。。一向不喜欢进教堂的小妞也被这气氛感染,乖乖坐着和我们一起静默很久。
从墓室回返“Lower Church”,看过祭坛和墙上壁画,爬几级台阶从嵌在后壁上的小门进到修道院庭院。庭院回廊也是上下两层,看上去刚修葺过。回廊上的旧壁画剥落严重,但仍被小心保留,在粉黄的墙上留下不规则的暗痕。庭院整洁简单,唯一的点缀是正中一座黑铁装饰的蓄水池。在回廊绕行一周,从这里可以看到钟楼,庭院,大教堂的半圆形后殿,后殿两侧对称的两个一通到顶的圆筒体,与半圆形后殿一起被整齐地覆盖在挑出的风雨檐下。尽管上堂后部镶着三扇哥特式大窗,但整体还是罗曼式质朴的风格。
![]() |
Cloister |
![]() |
从修道院庭院看大教堂 |
意大利罗曼式建筑的传统根深蒂固,在哥特式横扫欧陆的时代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哥特式的结构和造型没有给意大利的建筑带来多大影响,往往只是留下一些装饰性的印记。这些以往从书本上读来的语句,在阿西西被贴切地诠释。这次旅行看到很多老建筑与久远的古罗马传统一脉相承,很是欢喜。一直喜爱罗曼式,尤其是教堂,爱那简朴厚重带来的庄严笃定,远甚于华美空灵通向的敬畏神秘。
从回廊再次进入教堂,随着引导的廊梯直接进到上堂“Upper Church”。上堂也建成于十三世纪,有与下堂相一致的蓝色天顶和装饰花纹,但与下堂相比空间高挑了很多,哥特式的影响比较明显。后殿和正殿墙上嵌着不少彩色玻璃高窗,室内比较明亮。正殿两壁绘满圣方济的故事,那些故事几乎像连环画一样纪念了他的一生与圣迹信仰。与下堂的幽暗压抑相比,上堂庄重温暖,洋溢着得道的喜乐和盛赞。
![]() |
Upper Church |
图源:http://www.storiadellarte.com/biografie/giotto/vitagiotto.htm
小朋友在行前读过关于圣方济的图画书,对他的了解比姐姐和妈妈都多,差不多每次站到一幅壁画前观察一下就能悟出对应的故事传说,也总能第一个辨认出圣方济的形象-----除了从神态衣着发式辨别以外,圣方济最突出的特征是手脚上显示的圣痕。圣方济于荒野中得天启,耶稣被钉于十字架时身体受到的五伤也显现在他的身体,他的手掌和双足都有清晰的痕印-----这应是修士悟道的最高境界了。姐妹俩成长中没受过宗教的影响,以前偶尔谈起这个话题两人都流露烦恼,因为周围同学多是传统基督徒,作为小无神论者她俩能感受到来自同伴或多或少的疏远。随着年龄的增长,姐姐这方面的困惑逐渐消失,因为周围同学对宗教慢慢有了自己的判断,而世界范围内基督教的式微是大势。妹妹现在还糊糊涂涂陷于小苦恼中。看得出来,这次意大利之行,圣方济的故事的确打动了她的心,她对那个善良隐忍赤脚寒衣,常在山中冥想,向林中小鸟布道的传教士深信不疑。
从上堂出来,在门前广场四处徜徉,眺望谷地平原和云烟中的蓝色远山,也变换着角度欣赏教堂沐浴在雨后阳光里的模样。白色教堂看上去娟秀平和甚至小巧,但背倚高天散发出宁静圣洁的光华。教堂装饰简洁,上堂立面中间的玫瑰花窗外四角镶着四个小浮雕,象征着福音书四作者------天使的形象是马太,牛为路加,狮子是马可,鹰为约翰;广场绿地中有红色灌木组成的圣方济十字图案,还有浅绿色植物组合的“Pax”,拉丁文“和平”之意;绿地一角是尊雕塑,一个骑马的战士沮丧垂头,那该是将要离开军队归还乡里的方济年轻时。
![]() |
Upper Plaza |
![]() |
正对的是由市镇通往下堂的主街,最右边是下堂广场 |
![]() |
此间我探身广场里侧墙上的一个小门洞,那儿比较荒僻,好像是通往后山树林的徒步小径入口。一两分钟后转身出来不见了两姐妹。她们应该是在一起的吧,不用太担心。。。但还是不安,怕小家伙离开姐姐跟着人流跑丢。于是开始痛苦地找小孩儿。在那个四通八达的广场,先站在连接上下广场的长阶梯顶端向下望,不见人影,只好返回上堂,也许她们跑回去看壁画。。。为什么每次出门都会发生一次把小孩弄丢的事!!??进到下堂,再下到墓室,在下堂和墓室里时不好意思步履太匆匆,就在排椅上坐下,希望她们能回来听那动人的歌咏。等一刻,再留恋着那歌声,起身揣着焦急拖着慢步重回广场,一番望眼欲穿后再返回教堂里。又一遍搜寻无果,从下堂的大门出来,一眼看到两人正坐在近旁长梯底部的台阶上等待。
![]() |
下堂入口 |
![]() |
连接上下广场的长梯一侧 |
![]() |
一颗心放下,一边抱歉着搅扰圣人之灵,一边再唠叨几遍如果和妈妈走散不要乱跑原地等我,一边暗想,她们最后选择坐等的地方挺灵,也许那就是联结这个上下通达开散的奇特广场最关键的一点。。。
找齐两个小朋友,心情愉快。我们沿着上下广场之间最不起眼的那条小街慢慢走回去。小街很僻静,两边多是长长蔓延的老石墙,左侧的高墙护卫着看不见的房舍,墙缝里开着野花,右侧的矮墙外则是山谷远景。我们在小街尽头拐到来时经过的“泉街”,在石泉旁边的一家小店买了热食,再返回小街坐在荫下长椅上,在山野微风和鸽子的羽鸣声里午餐。身边的小树池中长满柔嫩春草,草丛中还耸出几株野麦,长芒的麦穗在风里轻轻摇摆。
![]() |
离开时走的小街 |
![]() |
![]() |
石墙上绿藤攀绕,野花摇曳 |
![]() |
午餐的地方 |
我们在那儿大概停了半小时,其间只零星经过三两个游人。让我们惊喜的是,有几个穿棕褐色袍子的中年修女从泉街过来,一路唱着“哈利路亚”从我们身边匆匆经过,衣袂飘飘。歌声纯净而热诚,不知她们是本地教堂合唱队队员,还是由外地赶来朝圣。回想那一刻,总有如梦之感,记得当时欣喜而忘言。
![]() |
唱歌的修女们 |
几张旧图片:
![]() |
从河谷平原远望阿西西 |
![]() |
开头第一段提到的那段从小镇边缘通往教堂的弯道 |
![]() |
绘于1820年 |
![]() |
![]() |
![]() |
图片出处:http://www.gutenberg.org/files/38559/38559-h/38559-h.htm
![]() |
Upper and Lower Church |
上图来源:http://www.oberlin.edu/images/Art336/Art335i.html
难忘阿西西(一),第一晚
难忘阿西西(二),小城速写
难忘阿西西(三),走进古广场地下
难忘阿西西(四),San Pietro,与众不同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