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曲爱好的自述——写在泗州戏进京演出之际
![]() |
湖南湘潭方石村影子戏老艺人吴升平家中对联 |
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
——村上春树
我是业余戏曲爱好者,但绝非票友,也非自幼的爱好。从小到大,中小学音乐课对我一直是煎熬,却不能阻止我自由寻找音乐、欣赏音乐。我喜欢过郑智化的《水手》、亚历山大罗夫的《神圣的战争》、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山人乐队的《三十年》等各种音乐,到现在也一直喜欢。小时候爷爷奶奶常看电视里的戏曲节目,我却毫无兴趣,总听不懂在唱什么。大学之后偶然看了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录像,突然对戏曲产生兴趣,至今还不到十年,却已是我最重要的业余爱好,但仅限于欣赏考证,并不学唱。
我也很喜爱古典音乐,听遍各时期各国家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发现音乐虽精致动听却从中找不到跟自己民族国家相关的足够深厚的感情。即便中国作曲家的少数作品很出色,也是在外国人建立的框架内谱写音乐,正如音乐学家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所说:“当我们看到像俄罗斯音乐那样明显的民族艺术并未为音乐增加一个品种时也就不觉得奇怪了。”于是当我偶然接触到《牡丹亭》时,这正是我潜意识中想找的中国独有的音乐品种,相识恨晚,并且足以反驳和鄙视朗的自负。
戏曲不仅是中国独特的音乐戏剧形式,而且是浓缩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化石,而且是国内外大多数人都不太了解的濒危无形文化,而且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对我来说,了解别人不了解的东西多少都是一种享受,及时找到行将消失的东西也是一种享受,推理辨析古老遗产的发展脉络也是一种享受,跋山涉水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看到平时不现身的无形艺术更是一种享受。这些享受不仅不亚于探险寻宝,还给我带来无与伦比的民族归属感,使我足以抵御当代社会城乡之间、中外之间的各种心理落差。
任何事我总乐于尝试独立思考,举一反三,挑战陈规。我爱好戏曲却不迷恋单一剧种也不膜拜演员,反而利用北京本地剧种多、各地戏曲频繁晋京展演的条件,尽可能不加挑选地观看尽可能多的剧种和剧目,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建立开阔的艺术视野。从京剧、昆曲到小车调、泗州戏,我对所有戏曲剧种的兴趣是平等的,而且由于小剧种更濒危更罕见,反而优先下乡寻找小剧种。
从2013年夏天开始,我通过书籍资料和网络搜索挖掘鲜为人知的地方小戏,从网上仔细搜出相关线索和联系人,下乡访戏。至今已去过福建、湖南、河北、广东等地,看到上杭高腔木偶戏、辰河高腔、辰河汉剧、爨庄高腔、杜岗小车调、撞河上四调、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等各具特色的乡土戏曲——2014年1月有幸拜访的辰河高腔老艺人向荣老先生半年后就驾鹤西去。我并非要像专业学者一样做田野调查,而把访戏当作一种立体旅游,游山玩水、定向越野、考察采风、考古解惑、体察民情、交友约会的成分都兼而有之。
音乐学家罗森说过:“有一些最好的音乐是不需要记谱的,或者至少是拒绝记谱的。民间音乐特别顽强地拒绝被写下……”中国戏曲主要都靠口传身授,在戏剧、歌唱、舞蹈、武术、特技等直接可欣赏的艺术方面背后,还隐藏着家族谱系式的传播演变模式。梆子腔、弋阳腔、昆腔、皮黄腔等成熟的大声腔系统和各地方言腔调不断杂交数百年,造就全国数百个戏曲剧种,同时各种来源的音乐基因或多或少仍然保持着自己原本的特色,可以通过唱腔、曲牌、伴奏、剧本、化妆、角色行当等线索追溯戏曲剧种的演变过程。这在世界戏剧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国戏曲独有的无形文化考古功能。年轮、冰芯可以记载古气候,戏曲记载着中国古代音乐流变,既可以作为歌唱戏剧欣赏,也可以作为考古、侦探的对象。
对于泗州戏,我以前从未听说,在微信公众号上偶然看到众筹项目为泗州戏“四大名旦”之一的李宝凤大娘圆进京演出的梦想,而且不到一周就筹足三万元经费,我都没来得及捐款,十分惊喜。在众多志愿者的协助下,这几天刚确定11月1日下午2点李大娘带她的戏班在北京朝阳区垡头文化中心演出泗州戏《贫女泪》。
从组织者发布的系列介绍来看,皖北泗州戏也叫“拉魂腔”,很可能跟鲁南柳琴戏是相同或近亲剧种,可能不属于大声腔系统而带有更多地方民歌小调的基因。而且我在河北霸州杜岗村小车调剧团也看到《贫女泪》的剧照,这出戏在黄梅戏、柳琴戏、泗州戏、小车调等剧种都是看家剧目之一,也就说明这些剧种很可能具有亲缘关系,而且是跟昆曲相反的源自下层社会的剧种。在北京看泗州戏首先是替李大娘圆梦,但城市剧场并不能代替戏曲原本的土地和乡亲,我的梦想反而是去皖北乡村看到地道的泗州戏,厅堂和草台戏剧的现场气氛大不相同。
![]() |
河北霸州杜岗村小车调《贫女泪》剧照 |
一叶知秋,李大娘艺术生涯的跌宕起伏和自组戏班的万般艰辛在大多数戏曲剧种中都普遍存在,怀有来京演出梦想的艺人也远不止李大娘,还有新闻报道江西上饶的杨善东想“把信河乱弹戏唱到北京去”,其它小剧种的艺人就不想吗?2014年2月我跟河北大学齐易教授等专业和业余爱好者约十人去河北高碑店撞河村观摩上四调,村支书和老艺人专门为我等“杂牌军”排练一场大戏还请村民到村口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将心比心,圆李大娘的梦不易,还有无数李大娘一样的戏曲艺人怀着获得世人欣赏的梦,等待志愿者和爱好者用爱心、热情和经营眼光搭起更多的桥梁……
2014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