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的工作是个什么样子
在我离毕业工作还有一光年那么遥远的时候,我妈就不无担忧地问过我,你以后找什么样的工作啊。
面对这个我自己想了很多年也没想明白的问题,我只好假装豪迈地说,找份可以穿拖鞋上班的。
然后我妈凭借着她特有的劳动人民的智慧,迅速机智地说,那去捡垃圾吧。
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城郊的矿区里。
我爸我妈,楼里的其他住户,都是矿区的职工。
学校里的同学,除了周边村里的小孩,就是矿区职工的小孩。
十岁之前,我的世界就只有那么大。
矿区里有学校、有医院、有菜市场、有商店、有银行,这个世界似乎是可以隔绝于外界而独立存在的。
在那个世界里,我每天都被要求午睡,所以我养成了午睡的良好习惯。
在那个世界里,我妈下午四点钟下班,然后买菜做饭,所以我家基本上五点多不到六点就吃上了晚饭。
后来,我意识到童年生活会对一个人的很多事情产生影响,包括对工作的认识。
比如我理所当然地觉得,早上上完班,回家吃个午饭,然后睡午觉,再去上班,是理所当然的事。
我并不知道,有许多人,工作的地方离家的路程是需要坐半个或一个小时车甚至更久的。
在小小的我的认知范围里,从家到学校走路要十分钟,去探望外婆也只不过需要坐不到半小时车。
一个习惯了六点不到就吃晚饭的人,可能难以想象六点下班这种事。
再说在一个很小的世界里,哪怕六点下班,六点半最迟七点也能吃上饭了。
通勤时间对幸福指数的影响在我的世界里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当我七点钟还被堵在路上的时候,我觉得特别疲惫。
所以我一度坚持租房子要离单位最多十五分钟脚程。
我不知道大城市里的上班族们怎么面对庸庸碌碌的日常。
劳碌了一整天,在公交车或地铁里继续挤沙丁鱼,回到家之后,哪里还有动手做饭的精力。
而自己做饭,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啊。
当我听着我的ex上司打电话回家说不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我会觉得她的孩子可怜。
一个在小世界里生活的小孩,不太能想象大城市里的小孩的生活状态。
父母和孩子一起边吃晚饭边聊天在我看来才是正常的,一家人下馆子我都觉得不像日常的生活。
你瞧,我这么小农意识浓重的人,是多么不适合大城市。
可是当有了一个在小城市工作的机会的时候,我却迟疑了。
犹豫不决的我,问遍了我能问的人,几乎所有人都跟我说,去吧,去那个听起来很美丽的小城市,生活会很安逸很美好。
跟我一样拿不定主意的是我妈。
我妈问:XX离家里多少公里啊?我说,四百多吧。我妈又问:那广州呢?我说,六七百吧。
我妈说,我也不知道啦,我觉得你回家好,你自己想吧,随便你了。
在我妈这个小农意识更加浓重的人心里,反正不管我去哪都是离她很遥远的。
有时候我也觉得太可笑了。
那明明是一座我心心念念的城市,口口声声说喜欢她,给她写过那么多温情的文字,还扬言要赚够了钱去那儿养老。
可是呢,当我真的有机会去那里生活,我却没有立刻向她飞奔而去。
我也知道,去那里工作,我可以早上上完班,回家吃个午饭,然后睡午觉,再去上班。
可以六点下班,慢慢悠悠去买菜做饭,七点就能吃上给自己做的晚餐。
可以留下大把的时间,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是我却有那么多可是。
我隐隐约约知道我心里的答案,因为我问了那么多人,当他们都给了我一致的回答之后,我又转头去找下一个人询问。
无非是我都不满意这之前所有人的回答,想要找到一个替我说出我心里想法的人。
但是,我已经越来越没有勇气去肯定这个答案了。
我也没有能力去选择,因为我根本没得选。
凹老师说,失业的人是没有选择权的。
豌豆则教育我,别总想着在广州赚大钱。
我知道她有时候会觉得在物质层面的追求上我们渐行渐远。
但是其实我并没有在赚钱这件事上存有多大的野心。
对我来说,广州是一座生活了三年的城市,我已经渐渐地熟悉了它的节奏和气息。
这里有我的朋友,虽然我们不一定有机会常聚,我享受它的便捷和高效,虽然也会抱怨车多人挤,我知道这里机会更多,虽然我常常会觉得看不到未来。
事实上,我总是很羡慕那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或者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有明晰的梦想的人。
就像dayo,知道自己想成为演员,所有的努力都在为之靠近。
有目标和方向,哪怕正在辛苦地绕弯路,可总有曲线救国的期待。
而我呢,没有梦想,也许迟早要被有梦想的人逼死。
生活对我来说,似乎只剩下:揾食啫,是但啦。
面对这个我自己想了很多年也没想明白的问题,我只好假装豪迈地说,找份可以穿拖鞋上班的。
然后我妈凭借着她特有的劳动人民的智慧,迅速机智地说,那去捡垃圾吧。
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城郊的矿区里。
我爸我妈,楼里的其他住户,都是矿区的职工。
学校里的同学,除了周边村里的小孩,就是矿区职工的小孩。
十岁之前,我的世界就只有那么大。
矿区里有学校、有医院、有菜市场、有商店、有银行,这个世界似乎是可以隔绝于外界而独立存在的。
在那个世界里,我每天都被要求午睡,所以我养成了午睡的良好习惯。
在那个世界里,我妈下午四点钟下班,然后买菜做饭,所以我家基本上五点多不到六点就吃上了晚饭。
后来,我意识到童年生活会对一个人的很多事情产生影响,包括对工作的认识。
比如我理所当然地觉得,早上上完班,回家吃个午饭,然后睡午觉,再去上班,是理所当然的事。
我并不知道,有许多人,工作的地方离家的路程是需要坐半个或一个小时车甚至更久的。
在小小的我的认知范围里,从家到学校走路要十分钟,去探望外婆也只不过需要坐不到半小时车。
一个习惯了六点不到就吃晚饭的人,可能难以想象六点下班这种事。
再说在一个很小的世界里,哪怕六点下班,六点半最迟七点也能吃上饭了。
通勤时间对幸福指数的影响在我的世界里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当我七点钟还被堵在路上的时候,我觉得特别疲惫。
所以我一度坚持租房子要离单位最多十五分钟脚程。
我不知道大城市里的上班族们怎么面对庸庸碌碌的日常。
劳碌了一整天,在公交车或地铁里继续挤沙丁鱼,回到家之后,哪里还有动手做饭的精力。
而自己做饭,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啊。
当我听着我的ex上司打电话回家说不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我会觉得她的孩子可怜。
一个在小世界里生活的小孩,不太能想象大城市里的小孩的生活状态。
父母和孩子一起边吃晚饭边聊天在我看来才是正常的,一家人下馆子我都觉得不像日常的生活。
你瞧,我这么小农意识浓重的人,是多么不适合大城市。
可是当有了一个在小城市工作的机会的时候,我却迟疑了。
犹豫不决的我,问遍了我能问的人,几乎所有人都跟我说,去吧,去那个听起来很美丽的小城市,生活会很安逸很美好。
跟我一样拿不定主意的是我妈。
我妈问:XX离家里多少公里啊?我说,四百多吧。我妈又问:那广州呢?我说,六七百吧。
我妈说,我也不知道啦,我觉得你回家好,你自己想吧,随便你了。
在我妈这个小农意识更加浓重的人心里,反正不管我去哪都是离她很遥远的。
有时候我也觉得太可笑了。
那明明是一座我心心念念的城市,口口声声说喜欢她,给她写过那么多温情的文字,还扬言要赚够了钱去那儿养老。
可是呢,当我真的有机会去那里生活,我却没有立刻向她飞奔而去。
我也知道,去那里工作,我可以早上上完班,回家吃个午饭,然后睡午觉,再去上班。
可以六点下班,慢慢悠悠去买菜做饭,七点就能吃上给自己做的晚餐。
可以留下大把的时间,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是我却有那么多可是。
我隐隐约约知道我心里的答案,因为我问了那么多人,当他们都给了我一致的回答之后,我又转头去找下一个人询问。
无非是我都不满意这之前所有人的回答,想要找到一个替我说出我心里想法的人。
但是,我已经越来越没有勇气去肯定这个答案了。
我也没有能力去选择,因为我根本没得选。
凹老师说,失业的人是没有选择权的。
豌豆则教育我,别总想着在广州赚大钱。
我知道她有时候会觉得在物质层面的追求上我们渐行渐远。
但是其实我并没有在赚钱这件事上存有多大的野心。
对我来说,广州是一座生活了三年的城市,我已经渐渐地熟悉了它的节奏和气息。
这里有我的朋友,虽然我们不一定有机会常聚,我享受它的便捷和高效,虽然也会抱怨车多人挤,我知道这里机会更多,虽然我常常会觉得看不到未来。
事实上,我总是很羡慕那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或者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有明晰的梦想的人。
就像dayo,知道自己想成为演员,所有的努力都在为之靠近。
有目标和方向,哪怕正在辛苦地绕弯路,可总有曲线救国的期待。
而我呢,没有梦想,也许迟早要被有梦想的人逼死。
生活对我来说,似乎只剩下:揾食啫,是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