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外版《故都的秋》--旧文一篇,献给雾霾的今日
早上经过月坛北街,撞上跑马拉松的队伍。沉默地跑着,有人戴着口罩,表情没有太享受。路旁三三两两有路人在喊,加油,有气无力。
突然想起以前这篇吐槽的文章。翻出来一看,三年过去了!没有任何好转。
-------
我被郁达夫先生骗了!
郁先生许久之前写了那篇美得出神入化的《故都的秋》,把北平的秋天夸得天上有地上无。他说在北平即使不出门,租一间破屋来住,早晨起来也能泡杯香茶,闲坐小院,一抬头便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他还讲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倘若郁先生在世,我一定要和他好好辩一辩,如今这“故都的秋”哪里是这副模样?
这秋即使在,也是极短的。无非是十月中下旬两周的光景,眼瞅着街边的槐树杨树银杏树一层层地黄将下来,落了,洒那一地的叶子,上去还没踩两脚,冬天就来了。在这段短暂的光景里,可以去香山数人头,居庸关看红叶,去钓鱼台拍银杏,回清华园看看主干道上那些黄澄澄喜人的叶子,倒也有几分欢喜。但一切的前提是,能有“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一度北京是有的。虽然郁先生笔下的美景,我并没有亲眼见过几分。钓鱼台的银杏大道澄黄喜人,美不胜收但人山人海,陶然亭的芦花倒可以混迹于老年舞蹈队中赏个大概。那么西山的虫唱呢?人太多了,不用开口,脚步声就盖过虫唱了。玉泉的夜月更别提了,平凡人如我此生都无法亲见。那么,只剩下潭柘寺的钟声了。去年秋天,我真有幸去领略了潭柘寺的秋意。那天啊,当真是瓦蓝瓦蓝,干净得让你心里洞明,只剩平静。坐在山门下,虽然没听见钟声,但眼见着这寂寞冷落的旧时寺院,才能把秋的深味一笔写足了。我不禁神游到郁先生笔下的那个故都,那些个内敛又悲伤的秋天,比起眼前的潭柘寺,只有更好的可能,那该是有多好?
某时尚生活类杂志每年都要策划一期“故都的秋”主题,列举京城各大赏红叶景点,辅以小资食肆,引得各大文艺男女青年竞相折腰。可是,可是若秋不高来气不爽,天是灰的,空气是土的,PM2.5大于400,你再欢天喜地地出门去,呼吸不畅,头晕眼花,再被堵上一路的车,每分钟挪个十米。再好的兴致也气得一跺脚,转身跑了,“赏秋?秋在哪?赏什么?”所谓的“碧绿天色”嘛,云雾缭绕之外大约是有的,只是没有亲见。而那阵阵悠扬“驯鸽的飞声”早被汽车喇叭声盖个严严实实。亲爱的郁先生,您若看到如今的北平,怕是再有文采,也写不出如此的锦绣文章。
我只能严肃地把自己困在车内,顺着车流挪到某室内的去处,国子监畔觅得一处静谧咖啡馆,摊开一本小说,静静地意会这故都古巷的秋意了。然而这样的秋日下午不过一个周末的长度,冬天便随着阵阵北风大驾光临。故都的秋如今已成为稍纵即逝的奢侈,郁达夫先生,我至羡慕你。
原载于《深圳特区报》前海副刊.2011年12月
突然想起以前这篇吐槽的文章。翻出来一看,三年过去了!没有任何好转。
-------
我被郁达夫先生骗了!
郁先生许久之前写了那篇美得出神入化的《故都的秋》,把北平的秋天夸得天上有地上无。他说在北平即使不出门,租一间破屋来住,早晨起来也能泡杯香茶,闲坐小院,一抬头便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他还讲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倘若郁先生在世,我一定要和他好好辩一辩,如今这“故都的秋”哪里是这副模样?
这秋即使在,也是极短的。无非是十月中下旬两周的光景,眼瞅着街边的槐树杨树银杏树一层层地黄将下来,落了,洒那一地的叶子,上去还没踩两脚,冬天就来了。在这段短暂的光景里,可以去香山数人头,居庸关看红叶,去钓鱼台拍银杏,回清华园看看主干道上那些黄澄澄喜人的叶子,倒也有几分欢喜。但一切的前提是,能有“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一度北京是有的。虽然郁先生笔下的美景,我并没有亲眼见过几分。钓鱼台的银杏大道澄黄喜人,美不胜收但人山人海,陶然亭的芦花倒可以混迹于老年舞蹈队中赏个大概。那么西山的虫唱呢?人太多了,不用开口,脚步声就盖过虫唱了。玉泉的夜月更别提了,平凡人如我此生都无法亲见。那么,只剩下潭柘寺的钟声了。去年秋天,我真有幸去领略了潭柘寺的秋意。那天啊,当真是瓦蓝瓦蓝,干净得让你心里洞明,只剩平静。坐在山门下,虽然没听见钟声,但眼见着这寂寞冷落的旧时寺院,才能把秋的深味一笔写足了。我不禁神游到郁先生笔下的那个故都,那些个内敛又悲伤的秋天,比起眼前的潭柘寺,只有更好的可能,那该是有多好?
某时尚生活类杂志每年都要策划一期“故都的秋”主题,列举京城各大赏红叶景点,辅以小资食肆,引得各大文艺男女青年竞相折腰。可是,可是若秋不高来气不爽,天是灰的,空气是土的,PM2.5大于400,你再欢天喜地地出门去,呼吸不畅,头晕眼花,再被堵上一路的车,每分钟挪个十米。再好的兴致也气得一跺脚,转身跑了,“赏秋?秋在哪?赏什么?”所谓的“碧绿天色”嘛,云雾缭绕之外大约是有的,只是没有亲见。而那阵阵悠扬“驯鸽的飞声”早被汽车喇叭声盖个严严实实。亲爱的郁先生,您若看到如今的北平,怕是再有文采,也写不出如此的锦绣文章。
我只能严肃地把自己困在车内,顺着车流挪到某室内的去处,国子监畔觅得一处静谧咖啡馆,摊开一本小说,静静地意会这故都古巷的秋意了。然而这样的秋日下午不过一个周末的长度,冬天便随着阵阵北风大驾光临。故都的秋如今已成为稍纵即逝的奢侈,郁达夫先生,我至羡慕你。
原载于《深圳特区报》前海副刊.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