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男孩
“如果可以,我希望你可以是我生命里的一个纽约男孩,经过,徘徊,相识,离开,纪念,然而始终不忧伤;如果可以,我愿意做你生命里的一个纽约男孩,你会看到我像棵不听话的树一样,拖着长长的根须走遍天下,浪迹天涯,树叶上的吉他,不停地跟你说别牵挂。”
——题记
<1>
几年前,在Taylor新专发布会里,面对浪潮般的记者,她捏住话筒羞涩而隐晦又有点激动地说,“那是一个纽约男孩,我与他只一面之缘罢了。”那个纽约男孩,便是owl city的唯一主唱,是声线迷人目光有神的潇洒男歌手,是Adam。然而让我记得住的却不是他,而是这个带点意味深长的、些许年少的温和与清澈的词——纽约男孩。
“this night is sparkling don’t you let it go, I wonderstruck blushing all the way home, I spent forever wondering if you know ,I was enchanted to meet you oh ……”一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想象着Taylor羞涩地在夜色中跑回家的样子,不由得笑起来了。
我只见过你一面,我只与你在网络的连线上交谈,我们除了音乐以外对彼此毫无了解,甚至我能想到形容你的词,只有这个“纽约男孩”,可是,这丝毫不妨碍我“enchanted to meet you ”。
<2>
我记得曾经给我上过一堂课的一位外教,年纪已经不小了,脾气很好,怕我们听不懂而把流利的英文说得很慢很慢。他的年少时代在纽约市中心生活了十几年,二十多岁的时候搬到北部的一个地广人稀的小镇独居,“因为向往那种安安静静的生活啊。”后来由于工作来到中国,原本是几个星期的出差,结果他为了一个女孩决定留下,一留就是13年,如今当年羞涩温柔的、在他眼中像个谜一样的东方女孩儿成了他的妻子,他因为她而爱上了中餐,爱上了那些繁琐的弥漫着古籍气息的规矩和传统,爱上了这个古老的国家。
我说,Amanda,离开美国很久了,不想家吗?
他答非所问地说,我是纽约人嘛。
我说有什么关系吗?
他说不知道,可能有,纽约人不太一样,“像高楼里的游牧人,牧场遍布世界。”这句话是我翻译的,原话是”We just like nomadic people who continue moving round the globe .”还有一句,it’s not a big deal to have no root .
<3>
陈丹燕在散文合集《于是有了一朵玫瑰》中的纽约篇里,提到第五大道上的一个场景。一个男孩在街角弹唱着她少年时熟悉的歌曲,是当年“每间宿舍都在唱的民谣”,是融进了她的青春岁月的许多东西之一。
她这句话我看一遍便背下,“他唱的真孤单,真无奈,真纯粹,真好。”
与她同行的、已成为纽约中产阶层的儿时的玩伴,突然眼里泛泪了,他说那一刻他很想站过去,站在他旁边,跟男孩一起大声唱着他爱的少年歌。但终究没有,“我小时候也喜欢唱歌,但怕人说像女孩,也就不唱了;毕业后大家都说当兵好,好,就去当兵;我在部队感觉挺好的,但大家说要上大学,考大学,当文化人,好,就考大学;后来大家说要出国,去美国,好,就办签证,来了美国。我这一辈子一直是在替别人活,这么大了,没为自己活过一分钟,没干一件自己想干的事。”
这话听上去的确愤青,的确可以被反驳“你还想怎样”,可是我的心里那一刻满满地都是那个弹吉他的纽约男孩。后来我在德国的一道街角看到了一个饱经风霜的、看上去像来自美洲的中年吉他手,他的胡须头发凌乱蓬松,但吉他声却在那条无人窄巷里荡气回肠,加着许多揉弦的声音,像粘稠的德国芝士,或者加了一大勺蜂蜜的浓茶,哽的我几乎不能言语。纽约男孩,就是这样在我心里慢慢地清晰起来了。似乎不必多说什么,多做什么,他站在那里,你觉得就是意义。
<4>
我读北岛,先读的不是诗却是散文。他的三本散文集,《蓝房子》我读的最细;而在《蓝房子》里,写艾伦•金斯堡的我读的最细,也最爱。当时年纪还很小,从第一页他们初识开始读,直读到艾伦去世,也跟着把泪掉书页上了。
我记得开篇的第一句话便是,“艾伦得意地对我说:‘看,我这件西服五块钱,皮鞋三块,衬衣两块,领带一块,都是二手货,只有我的诗是一手的。’”
没读过艾伦所有的诗却十分地喜欢他,也许没什么道理,但却是真的。一次和友人提起艾伦,随口说这是个挺才华、也挺有点怪才的人,结果她嘴一撇,“哦,那个同性恋。”听罢我实在是不愿意再张口了。艾伦,不吸烟,不喝酒,领带系的很正,信喇嘛教,念旧,留着和凯鲁亚克喝酒聊天的录音带时不时放来听。他去世两年前,以一百万美元把一生所有的来信和书稿全部卖给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我当时想,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后来我慢慢想,也许他只是一个纽约人,纽约诗人。这位美国“垮掉一代之父”,他的长诗《嚎叫》上世纪曾引起的轰动,到现在仍未完全平息。艾伦被查出肝癌时曾在电话中对北岛说:“这意味着再见了,伙计。”
北岛写,他在电话那边想起了《嚎叫》的开篇:“我看见这一代精英被疯狂毁掉……”
我也想起了。纽约男孩,竟是不老的。
<5>
我几年前有一个梦想,就是去纽约,看看Friends的central park。后来有人告诉我:“傻,二十年了,早没了。”
没人知道我多么爱他们,“一直在错过,从未回头看”的幽默绅士钱德勒,一直说“she’s not Rachel” 直到“she is Rachel”才罢休的罗斯,“how you doin”的乔伊,从颤抖着剪碎银行卡到拖着行李说“I’ve take off the plane ”的瑞秋,叫嚣着“切啊砍啊剁啊”的、头发扎满小辫儿的莫妮卡,以及站在地铁口边弹边唱臭臭猫的菲比,他们都是我无法替代的珍宝。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张橘红色的长沙发,和五个人背着瑞秋悄悄的迅速的互换咖啡的情形。
三个男生里,最喜欢钱德勒。看上去从未认真严肃过,却永远能把握住正确的事情,持有男人的气度和原则。生活对他来说永远是个笑话,但如果哭的是他,笑的也是他;他有尊严地活着,虽然无法忘却童年“两个母亲”的阴影,却依然能克服心理的伤痛,“勇敢”地带着莫妮卡走上红毯,勇敢地把过去抛在身后。第十集领养孩子的时候,他追出去对变了卦的年轻单身母亲说的那番话,以及对黯然神伤的莫妮卡问的那句“you still want that baby?”,都让我感动得不知所言。
曾经做过老友记的主题MV,每次看到他,一边做,一边就笑了;一边笑,一边就哭了。
在纽约这个巨大的背景之下,这城市的天空像个散发着不一样气息的硕大的网,罩住了一个不太一样的世界。纽约男孩,是温柔的吉他和弦,是诗集里的忧伤和疯狂,是第五大道上落日的影子,是浪迹天涯的“城市游牧人”;他们是静的,也是热血的,他们在如林的高楼和如织的车流中穿梭着长大,他们的心也像这样一座城市,冲天的楼是放浪的诗情,急不可耐地伸向远方的世界,平铺的网是内心里冬日的清寂和微雨花朵般的韵律与悸动,脉脉地温暖地永不停息也永不干涸地交错流淌着。
我不知道曼哈顿男孩、华盛顿男孩、北京男孩、伦敦男孩是不是也是如此,我不敢于妄下定论,纽约男孩或许只是一个记号,只是个微如草芥的mark。但我确是知道,我所遇见或知晓的那些纽约男孩,他们单薄却有力的轮廓,和夕阳下飞起的长长的围巾所塑造出的那种孤寂、独立、安静、没有大喜大悲的身影,在我的记忆中,很久很久也不会消逝的。
---------------------------------------------------By 梓瑜----------------------------------------------------------------------------
——题记
<1>
几年前,在Taylor新专发布会里,面对浪潮般的记者,她捏住话筒羞涩而隐晦又有点激动地说,“那是一个纽约男孩,我与他只一面之缘罢了。”那个纽约男孩,便是owl city的唯一主唱,是声线迷人目光有神的潇洒男歌手,是Adam。然而让我记得住的却不是他,而是这个带点意味深长的、些许年少的温和与清澈的词——纽约男孩。
“this night is sparkling don’t you let it go, I wonderstruck blushing all the way home, I spent forever wondering if you know ,I was enchanted to meet you oh ……”一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想象着Taylor羞涩地在夜色中跑回家的样子,不由得笑起来了。
我只见过你一面,我只与你在网络的连线上交谈,我们除了音乐以外对彼此毫无了解,甚至我能想到形容你的词,只有这个“纽约男孩”,可是,这丝毫不妨碍我“enchanted to meet you ”。
<2>
我记得曾经给我上过一堂课的一位外教,年纪已经不小了,脾气很好,怕我们听不懂而把流利的英文说得很慢很慢。他的年少时代在纽约市中心生活了十几年,二十多岁的时候搬到北部的一个地广人稀的小镇独居,“因为向往那种安安静静的生活啊。”后来由于工作来到中国,原本是几个星期的出差,结果他为了一个女孩决定留下,一留就是13年,如今当年羞涩温柔的、在他眼中像个谜一样的东方女孩儿成了他的妻子,他因为她而爱上了中餐,爱上了那些繁琐的弥漫着古籍气息的规矩和传统,爱上了这个古老的国家。
我说,Amanda,离开美国很久了,不想家吗?
他答非所问地说,我是纽约人嘛。
我说有什么关系吗?
他说不知道,可能有,纽约人不太一样,“像高楼里的游牧人,牧场遍布世界。”这句话是我翻译的,原话是”We just like nomadic people who continue moving round the globe .”还有一句,it’s not a big deal to have no root .
<3>
陈丹燕在散文合集《于是有了一朵玫瑰》中的纽约篇里,提到第五大道上的一个场景。一个男孩在街角弹唱着她少年时熟悉的歌曲,是当年“每间宿舍都在唱的民谣”,是融进了她的青春岁月的许多东西之一。
她这句话我看一遍便背下,“他唱的真孤单,真无奈,真纯粹,真好。”
与她同行的、已成为纽约中产阶层的儿时的玩伴,突然眼里泛泪了,他说那一刻他很想站过去,站在他旁边,跟男孩一起大声唱着他爱的少年歌。但终究没有,“我小时候也喜欢唱歌,但怕人说像女孩,也就不唱了;毕业后大家都说当兵好,好,就去当兵;我在部队感觉挺好的,但大家说要上大学,考大学,当文化人,好,就考大学;后来大家说要出国,去美国,好,就办签证,来了美国。我这一辈子一直是在替别人活,这么大了,没为自己活过一分钟,没干一件自己想干的事。”
这话听上去的确愤青,的确可以被反驳“你还想怎样”,可是我的心里那一刻满满地都是那个弹吉他的纽约男孩。后来我在德国的一道街角看到了一个饱经风霜的、看上去像来自美洲的中年吉他手,他的胡须头发凌乱蓬松,但吉他声却在那条无人窄巷里荡气回肠,加着许多揉弦的声音,像粘稠的德国芝士,或者加了一大勺蜂蜜的浓茶,哽的我几乎不能言语。纽约男孩,就是这样在我心里慢慢地清晰起来了。似乎不必多说什么,多做什么,他站在那里,你觉得就是意义。
<4>
我读北岛,先读的不是诗却是散文。他的三本散文集,《蓝房子》我读的最细;而在《蓝房子》里,写艾伦•金斯堡的我读的最细,也最爱。当时年纪还很小,从第一页他们初识开始读,直读到艾伦去世,也跟着把泪掉书页上了。
我记得开篇的第一句话便是,“艾伦得意地对我说:‘看,我这件西服五块钱,皮鞋三块,衬衣两块,领带一块,都是二手货,只有我的诗是一手的。’”
没读过艾伦所有的诗却十分地喜欢他,也许没什么道理,但却是真的。一次和友人提起艾伦,随口说这是个挺才华、也挺有点怪才的人,结果她嘴一撇,“哦,那个同性恋。”听罢我实在是不愿意再张口了。艾伦,不吸烟,不喝酒,领带系的很正,信喇嘛教,念旧,留着和凯鲁亚克喝酒聊天的录音带时不时放来听。他去世两年前,以一百万美元把一生所有的来信和书稿全部卖给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我当时想,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后来我慢慢想,也许他只是一个纽约人,纽约诗人。这位美国“垮掉一代之父”,他的长诗《嚎叫》上世纪曾引起的轰动,到现在仍未完全平息。艾伦被查出肝癌时曾在电话中对北岛说:“这意味着再见了,伙计。”
北岛写,他在电话那边想起了《嚎叫》的开篇:“我看见这一代精英被疯狂毁掉……”
我也想起了。纽约男孩,竟是不老的。
<5>
我几年前有一个梦想,就是去纽约,看看Friends的central park。后来有人告诉我:“傻,二十年了,早没了。”
没人知道我多么爱他们,“一直在错过,从未回头看”的幽默绅士钱德勒,一直说“she’s not Rachel” 直到“she is Rachel”才罢休的罗斯,“how you doin”的乔伊,从颤抖着剪碎银行卡到拖着行李说“I’ve take off the plane ”的瑞秋,叫嚣着“切啊砍啊剁啊”的、头发扎满小辫儿的莫妮卡,以及站在地铁口边弹边唱臭臭猫的菲比,他们都是我无法替代的珍宝。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张橘红色的长沙发,和五个人背着瑞秋悄悄的迅速的互换咖啡的情形。
三个男生里,最喜欢钱德勒。看上去从未认真严肃过,却永远能把握住正确的事情,持有男人的气度和原则。生活对他来说永远是个笑话,但如果哭的是他,笑的也是他;他有尊严地活着,虽然无法忘却童年“两个母亲”的阴影,却依然能克服心理的伤痛,“勇敢”地带着莫妮卡走上红毯,勇敢地把过去抛在身后。第十集领养孩子的时候,他追出去对变了卦的年轻单身母亲说的那番话,以及对黯然神伤的莫妮卡问的那句“you still want that baby?”,都让我感动得不知所言。
曾经做过老友记的主题MV,每次看到他,一边做,一边就笑了;一边笑,一边就哭了。
在纽约这个巨大的背景之下,这城市的天空像个散发着不一样气息的硕大的网,罩住了一个不太一样的世界。纽约男孩,是温柔的吉他和弦,是诗集里的忧伤和疯狂,是第五大道上落日的影子,是浪迹天涯的“城市游牧人”;他们是静的,也是热血的,他们在如林的高楼和如织的车流中穿梭着长大,他们的心也像这样一座城市,冲天的楼是放浪的诗情,急不可耐地伸向远方的世界,平铺的网是内心里冬日的清寂和微雨花朵般的韵律与悸动,脉脉地温暖地永不停息也永不干涸地交错流淌着。
我不知道曼哈顿男孩、华盛顿男孩、北京男孩、伦敦男孩是不是也是如此,我不敢于妄下定论,纽约男孩或许只是一个记号,只是个微如草芥的mark。但我确是知道,我所遇见或知晓的那些纽约男孩,他们单薄却有力的轮廓,和夕阳下飞起的长长的围巾所塑造出的那种孤寂、独立、安静、没有大喜大悲的身影,在我的记忆中,很久很久也不会消逝的。
---------------------------------------------------By 梓瑜----------------------------------------------------------------------------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