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度《场所精神》————————根本就没好好读好嘛= =!第一次写类似读书笔记的东西,也算是纪念吧
首先从目录入手,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场所的介绍,包括第一到三章。第二部分是案例的介绍,分别为第四到六章。最后是总结性的论断,为七、八两张。本文就第一部分场所的介绍来进行简要的论述。
文章的第一部分条理十分清晰,每一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分别是:
1、现象
2、结构
3、精神
通过提出存在的现象进行阐述,之后对现象的内在本质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即本文的重点,场所精神。
第一章 场所?
1、场所现象
作者开头论述构成我们既有世界的具体事物彼此之间都有着复杂或矛盾的关系,举例表明某些现象是为了其他的现象创造了一个环境。而环境更具体的说法被称作场所,一般指的是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地方。这里的场所并不是我们熟知的区位,而是兼具物质本质的整体。
日常的生活经验使我们可以认知到人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的场所来满足需要,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不同的机能对场所需求不同的特质。由于场所是极度复杂的,无法用科学的数据加以分析,作者此处引用了特拉克的“冬夜”来对场所观点进行阐述。诗中的某些特定的“物”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气氛,通过这些特定的物件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一种情景都有其地方性和一般性。接下来作者引入了地景和天穹的概念,指出空间就是在二者之间的客观存在。
2、场所结构
通过对现象的讨论,阐明场所的结构必须要“地景”与“聚落”来描述,并对应以“空间”和“特性”。特性指的是空间的特殊属性,二者是不可区分的。同时作者指出,不同的界定空间手法创造出了不同的特性,而空间的组织手法同样会对特性造成影响,特性也会通过人类的行为反作用于到空间上。人类的具体行为不是在一个均质的空间产生的,而是从品质的差异性中体现出来的(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论点,因为均质空间确实存在同时也是路易斯康早期建筑作品所最求的,但要注意,此处的空间并非我们所指的建筑空间)。空间存在的品质反映在空间内的存有物上,而并非是单纯空间的创造。我们因此可知,空间的特性不能脱离自然物也就无法脱离自然规律,“地景”与“聚落”的理论因此得以联系。空间的特性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提取,期间必定有某种基本的联系。因此建筑存在的目的尤其对于乡土建筑,是解放当地地域性的特点。与此同时我们要知道场所的建立首先需要将自己了解的自然规律加以形象化,并对其加以补充使得特性更加明显,将总和加以抽象提取形成好的作品。此外我们也要注意时间度向上的状态,场所的产生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并具有吸收、包容后来者能力的。
3、场所精神
当人暴露在环境中时需要获得方向感与认同感,方向感就是指人对所处环境的认知状态,以此保证自己不会迷失在环境中;而认同感则是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认同,发现其中的联系。归属感的产生源自二者的同时满足。作者指出,认同感意味着与环境为友,建立彼此的联系。但要注意的是,认同感往往来自于对儿时的记忆。当一个人真正的产生归属感,那么就可以说,他是在这里进行了“定居”,也就是维持原装的稳定状态。通过定居,人类可以熟知他所理解的事物。
场所精神的产生,来自于归属感的形成,人与环境产生了亲密的关心,这种精神便自然生成。
第二章 自然场所
1、 自然场所现象
作者通过介绍居于天穹和地景之间的物:水,植物,岩石,指出理解自然的第一
种方法是以自然的力量为出发点,使这些力量与自然的元素产生关联。第二种方法则是通过自然的演变发现存在于其中的秩序。而第三种方法是使自然与人的规律产生某种联系。在第三点上希腊人做得颇为出色,通过比例的关系,希腊人获得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此外作者特别强调了“光”这一元素,光线不仅是自然界最平常的现象,同时也是最不稳定的,因为光线的存在,使得地景充满了韵律,这种韵律感构成了理解自然的第五向度——时间。
物、秩序、特性、光线和时间构成了理解自然的具体的范畴。其中物和秩序是属于空间性的,具体的。而特性和光线指的是气氛,是抽象的。最后,时间的变迁使得空间和特性成为生活,进而形成场所精神。
2、 自然场所的结构
场所都是由天与地的具体特质决定,而在其中,地景是稳定的,具有扩展性的;
通过地表、起伏、植物和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地景的基本元素。我们所熟悉的平原、山丘、盆地等,无不是这些元素构成。而天空虽是遥不可及的,他也有自身的特性,我们通常会形容天空“低沉”和“高扬”是来自于光线以及云朵这两个要素。
3、 自然场所的精神
A、浪漫式地景
以北欧为例,浪漫式地景只要指那些元素丰富同时构成多个微型环境的地景,
这些地表不连续,被分割成了各式各样的地貌。
B、宇宙式地景
以沙漠为例,宇宙式地景通常元素单一,要素十分简化明确,秩序鲜明。
C、古典式地景
主要位于欧洲的南北之间,存在于古希腊之中。希腊人用抽象的手法产生了初步的秩序,实现了自我认同感,这使得聚集成为可能。古典的场所精神最主要的表现是很清楚的界定人的爱心所关怀的自然场所。
D、复合式地景
前三者为地景的自然原型,而复合式则是其中二者或三者的有机结合。
第三章 人为场所
1、 人为场所的现象
作者指出,风土建筑更注重与自然的结合,而城镇则更加象征化更体现了人的需求,他满足了人类聚集的需要,但与此同时,城镇化则更需要重视地域的根源。
2、 人为场所结构
人为场所最明显的特质就是包被,它主要作用是将一块地域从周遭分离出来,因此在界定不同与周边环境的区域时,不应该过度重视文化的重要性。如何是的包被的场所令人愉悦则需要与天地产生联系。要注意的是建筑的特性决定于其构造方式,而后则是营造方式。
3、 人为场所的精神
A、 浪漫式建筑
浪漫式的建筑通常是难以用逻辑理解的,它以其活泼动态而著名,它的空间是
地形的空间而非几何化的空间。同时浪漫式的建筑由于受当地气氛的影响,因此颇具地方味。
B、 宇宙式建筑
宇宙式建筑暗含一种统一思想,因此建筑多是几何化的,秩序性十分鲜明。
C、 古典式建筑
兼具地方性特色的考虑,同时引入宇宙式的秩序,形成的建筑更加合理,更
具有生命力。
D、 复合式建筑
以上三者的综合或者是两种组合而成的建筑。
至此前三章读书笔记结束,读书的过程中发现本书无法避免生涩难懂,。其中对于思想的提炼并不准确,有时甚至是零散的,语言翻译的名词造成的误差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因为自身水平有限,读书甚少造成。书中某些思想以及历史背景并不熟知,但是仅有的可以理解的观点还是可以有所帮助。只是这样读书避免不了会产生以偏概全之嫌,所以论述不正确的地方,还希望指正。
文章的第一部分条理十分清晰,每一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分别是:
1、现象
2、结构
3、精神
通过提出存在的现象进行阐述,之后对现象的内在本质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即本文的重点,场所精神。
第一章 场所?
1、场所现象
作者开头论述构成我们既有世界的具体事物彼此之间都有着复杂或矛盾的关系,举例表明某些现象是为了其他的现象创造了一个环境。而环境更具体的说法被称作场所,一般指的是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地方。这里的场所并不是我们熟知的区位,而是兼具物质本质的整体。
日常的生活经验使我们可以认知到人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的场所来满足需要,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不同的机能对场所需求不同的特质。由于场所是极度复杂的,无法用科学的数据加以分析,作者此处引用了特拉克的“冬夜”来对场所观点进行阐述。诗中的某些特定的“物”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气氛,通过这些特定的物件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一种情景都有其地方性和一般性。接下来作者引入了地景和天穹的概念,指出空间就是在二者之间的客观存在。
2、场所结构
通过对现象的讨论,阐明场所的结构必须要“地景”与“聚落”来描述,并对应以“空间”和“特性”。特性指的是空间的特殊属性,二者是不可区分的。同时作者指出,不同的界定空间手法创造出了不同的特性,而空间的组织手法同样会对特性造成影响,特性也会通过人类的行为反作用于到空间上。人类的具体行为不是在一个均质的空间产生的,而是从品质的差异性中体现出来的(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论点,因为均质空间确实存在同时也是路易斯康早期建筑作品所最求的,但要注意,此处的空间并非我们所指的建筑空间)。空间存在的品质反映在空间内的存有物上,而并非是单纯空间的创造。我们因此可知,空间的特性不能脱离自然物也就无法脱离自然规律,“地景”与“聚落”的理论因此得以联系。空间的特性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提取,期间必定有某种基本的联系。因此建筑存在的目的尤其对于乡土建筑,是解放当地地域性的特点。与此同时我们要知道场所的建立首先需要将自己了解的自然规律加以形象化,并对其加以补充使得特性更加明显,将总和加以抽象提取形成好的作品。此外我们也要注意时间度向上的状态,场所的产生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并具有吸收、包容后来者能力的。
3、场所精神
当人暴露在环境中时需要获得方向感与认同感,方向感就是指人对所处环境的认知状态,以此保证自己不会迷失在环境中;而认同感则是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认同,发现其中的联系。归属感的产生源自二者的同时满足。作者指出,认同感意味着与环境为友,建立彼此的联系。但要注意的是,认同感往往来自于对儿时的记忆。当一个人真正的产生归属感,那么就可以说,他是在这里进行了“定居”,也就是维持原装的稳定状态。通过定居,人类可以熟知他所理解的事物。
场所精神的产生,来自于归属感的形成,人与环境产生了亲密的关心,这种精神便自然生成。
第二章 自然场所
1、 自然场所现象
作者通过介绍居于天穹和地景之间的物:水,植物,岩石,指出理解自然的第一
种方法是以自然的力量为出发点,使这些力量与自然的元素产生关联。第二种方法则是通过自然的演变发现存在于其中的秩序。而第三种方法是使自然与人的规律产生某种联系。在第三点上希腊人做得颇为出色,通过比例的关系,希腊人获得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此外作者特别强调了“光”这一元素,光线不仅是自然界最平常的现象,同时也是最不稳定的,因为光线的存在,使得地景充满了韵律,这种韵律感构成了理解自然的第五向度——时间。
物、秩序、特性、光线和时间构成了理解自然的具体的范畴。其中物和秩序是属于空间性的,具体的。而特性和光线指的是气氛,是抽象的。最后,时间的变迁使得空间和特性成为生活,进而形成场所精神。
2、 自然场所的结构
场所都是由天与地的具体特质决定,而在其中,地景是稳定的,具有扩展性的;
通过地表、起伏、植物和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地景的基本元素。我们所熟悉的平原、山丘、盆地等,无不是这些元素构成。而天空虽是遥不可及的,他也有自身的特性,我们通常会形容天空“低沉”和“高扬”是来自于光线以及云朵这两个要素。
3、 自然场所的精神
A、浪漫式地景
以北欧为例,浪漫式地景只要指那些元素丰富同时构成多个微型环境的地景,
这些地表不连续,被分割成了各式各样的地貌。
B、宇宙式地景
以沙漠为例,宇宙式地景通常元素单一,要素十分简化明确,秩序鲜明。
C、古典式地景
主要位于欧洲的南北之间,存在于古希腊之中。希腊人用抽象的手法产生了初步的秩序,实现了自我认同感,这使得聚集成为可能。古典的场所精神最主要的表现是很清楚的界定人的爱心所关怀的自然场所。
D、复合式地景
前三者为地景的自然原型,而复合式则是其中二者或三者的有机结合。
第三章 人为场所
1、 人为场所的现象
作者指出,风土建筑更注重与自然的结合,而城镇则更加象征化更体现了人的需求,他满足了人类聚集的需要,但与此同时,城镇化则更需要重视地域的根源。
2、 人为场所结构
人为场所最明显的特质就是包被,它主要作用是将一块地域从周遭分离出来,因此在界定不同与周边环境的区域时,不应该过度重视文化的重要性。如何是的包被的场所令人愉悦则需要与天地产生联系。要注意的是建筑的特性决定于其构造方式,而后则是营造方式。
3、 人为场所的精神
A、 浪漫式建筑
浪漫式的建筑通常是难以用逻辑理解的,它以其活泼动态而著名,它的空间是
地形的空间而非几何化的空间。同时浪漫式的建筑由于受当地气氛的影响,因此颇具地方味。
B、 宇宙式建筑
宇宙式建筑暗含一种统一思想,因此建筑多是几何化的,秩序性十分鲜明。
C、 古典式建筑
兼具地方性特色的考虑,同时引入宇宙式的秩序,形成的建筑更加合理,更
具有生命力。
D、 复合式建筑
以上三者的综合或者是两种组合而成的建筑。
至此前三章读书笔记结束,读书的过程中发现本书无法避免生涩难懂,。其中对于思想的提炼并不准确,有时甚至是零散的,语言翻译的名词造成的误差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因为自身水平有限,读书甚少造成。书中某些思想以及历史背景并不熟知,但是仅有的可以理解的观点还是可以有所帮助。只是这样读书避免不了会产生以偏概全之嫌,所以论述不正确的地方,还希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