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江南三部曲
上海书展说江南三部曲是格非酝酿了近20年捧出的巨著,内容从民国一直写到现在,我的心一下子便揪了起来:
这风流云散的时代与国土,这茫茫的国人,太需要这样的描摹,尽管到目前为止每一个作家的努力也都没有能将中国这幅画画好。
而我心中也一直期待着尝试这样的努力,尽管我只是想从路遥曾经的那样开始,而没有书写百年的野心。
格非,2014年元旦的时候刚在凤凰读书的新年沙龙里和欧阳江河、戴锦华、柴春芽他们一起见过面,那一次,说的最不好的就是格非了,面对世界与中国,格非讷讷着说“没什么可说的,就是每个人做好自己”。
太忙,但是忍不住,还是要读,不但要读书,还要了解各方面的评论,它们一起构成如今的国人对自己时代的认知。
顾不上去买书,只好将电子版重新排成小五号、行距10磅,用办公室那台破旧的打印机一张张A4纸正反面打印出来,共计300多页。
背进地铁里,匆匆三五张,《人面桃花》感觉不着好来。
到家,要陪端端,还是没有时间读,而凌晨两三点的时候,我还要起来,很快我又陷入逼迫自己的境地。
周日夜,SL和端端睡去,我把自己关起来,倏倏看去,终于在2点多的时候,一张张地扔去这细小的文字。
单凭他对百年中国的关怀,单凭他还给厚厚地写出来,耗费了近20年,在繁忙的教学、出版、文艺活动之余,能够始终如此坚持,再见格非的时候真的应该给他一些敬意,何况,在书中,他对于文化、音乐、诗意总体的参悟是够得上文化精英称谓的,也的确有着教授的品质。相反,如徐葆耕那样对文字抱有那么神圣感的恐怕实在难以捉刀这样的文字。
《人面桃花》有些像《白鹿原》,而且还漂浮着一种朦胧的意识流的色彩,让我没能读完,大概是将祖国比作母亲的次数太多了,作家没有了想象,总是用女人来承载历史,然而,格非在文字中也充分地带有着一般读书人根深蒂固的意淫品格,加上高级文化人那深重的虚无,于是,无论是革命者,还是花家舍的土匪,写起来都失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在一股浓浓的意识流薄雾里云山雾罩,让人不忍卒读,而格非又喜欢另起一行的写法,往往正关心着主人公的命运将如何开展,他突然写了一大段莫名其妙的文字,然后才开始补叙情节的关联性,这种来回绕弯和补救的做法像极了当今电视剧要拍成40集以上的做派,也源自格非在写作教学中对于写作方法的谙熟。一句话,《人面桃花》有些不堪,不堪的时代,不堪的人物,不堪的阅读体验,尽管民国中的庶民命运要比格非描述的还要不堪,再说,似乎没有人能比吴思在血酬定律和潜规则中将古代中国和其中的官民挖掘的更为不堪了,尽管从鲁迅开始就开始嘲讽那一场所谓的革命。
然而,这一场革命,却是近世国人唯一能够回味、想象甚或侧身其间荣光的了,而且是百年之后尚未能逼近遑论超越的。文学,在言说个人无论美丑是非的自由境界里,打捞美,打磨精神,打桩安身立命之基石,一定是最为紧要的使命。可以如大江健三郎那样,把自己也弄的如此不堪(这不堪,并非贬义,只是直述),可以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读者弄的不堪(这不堪,只是阅读体验),但他们都打磨出文学领域中永恒的形象,梅斯金公爵,阿辽沙,或是雨果笔下的冉阿让,那都是在群魔乱舞的人间最明亮的灯塔。
中国的作家,尤其近世的文人,最容易生出气节文人的悲哀与虚无,这从《废都》就开头了,或者说从《离骚》就开始了,大家心底很难生成一个抗拒任何外力的独立世界,因此,总是会有无尽的感慨,悲歌基本上已是最高境界,要不是语言的汪洋恣肆、狂放无忌,庄周、太白、东坡也差些可列入此列了。没有宗教支撑的国人,面对恶与困难,只能窥探真善美的脆弱,或怀旧,或沉溺于往昔,或质问,或悲歌,或沉溺于悲歌而堕入虚无,这一种运命,大概总难逃脱……不知哪一天能够有充分无聊的闲暇,再把《人面桃花》读完。
《山河入梦》,以县长谭功达的婚事开头,这个县长的定位相当的准确,有梦想,有良知,但并不伟大,也不高尚,应该属于正常人一类,但做不成事,由于过多地保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所以他没有卓越的才能,由于又并不伟大,所以他的战略构想都总是被搁浅,至于他被宵小玩弄于鼓掌,这一点已经被无数的作者描绘过,眼看着,县长谭功达和孤女姚佩佩就那样一步步地被时代、国民性的车轮碾过,怎么都把持不住,控制不住,有梦想的,大如在位者,无梦者,更成为无数地方游刃有余的润滑剂,格非担心读者对梦没有提防,还把谭功达给扔进了桃花源——那个曾经是土匪桃花源、后来成了共产主义和极权主义桃花源的花家舍,于是,一个时代的春秋大梦(梦魇)笼罩下,一个有良知、有梦想的正常人被剥夺了梦的权利,后来连生的权利也剥夺了,上有大梦春秋者的播弄,中有宵小们的捭阖夺权,下有普罗大众的欺侮,这样孤零零一个坚持着做人良知的个体,残存着一丝正常人的温情,然而很快也被周旋耗尽,连阿Q那个画圆的机会都没有。这一册,应该是江南三部曲中品质较好的一部,尤其是标题取的好,“山河入梦”,道尽了多少读书人的家国情结,即使是在最难生存的时期,谭功达也没忘了为家国做规划、为梅城、普济做设计的情怀,而最终,眼睁睁地望着一个鲜活的生命怎样地被那个时代车轮碾碎。我读完,总觉得这像是一篇散文,因为前述的格非的意识流的特点、拉美文学的特点、虚无的特点,因此,文字中难得有畅快豪情之处,而始终在卖澡票、相亲、恋爱、谄媚、伎俩之中,所以,文字显得不那么开阔,不如俄罗斯文学,涅瓦河,涅瓦大街,教堂,钟声,雪原,很快给你一个困难深重的文学场景,然后是沙龙、舞会,以及对于时政的评议,还有关于人生意义、道德、律法等的思考,这便伶伶俐俐地拎出一个拎得清的文学世界,而一众的国人作家们,却从来难以睁眼考虑中国场景的描绘问题,总是搬出一城一县,然而又缺乏古代舆图和方志以及地理阴阳家的视角,所以,那些描述总难叫人眼前一亮。我对《红楼梦》感觉不过瘾的,也基本是这一点,精致,够精致的了,但是无论国土,无论人们,都还有着豪阔的一面,有着畅快淋漓的一面,但我们总见伤感花落、悲叹是非,我能理解,如果豪气大过温婉,或许,很多名著都难以诞生了。因是,我以为《山河入梦》恰如一则散文,浩叹文人落寞无助之梦,然而,这一对河山的关怀也正牵系出千年来文明延续的一个缘由,若是传统文化中兼济、重民、江山的一部分坍塌,国人一变为所谓的政治冷漠,恐怕五千年的文明都要被涂抹掉。
有一点,我一直耿耿于怀,不理解格非的写法,那就是姚佩佩绕着梅城逃亡的过程,我读到谭功达收到姚佩佩第一封信的时候,心里一热,觉得这应该是给祖国那个年代进行工笔描摹的多么好的机会,我一下子站了起来,为格非叫好,觉得他真不愧是教写作的,这样设计情节,太有助于描摹时代了。可惜,迟迟未见这样的描述,后来,干脆除了信中提到的林场、治河、乞讨等有限的几个场景外,再无别的。格非更满足于姚佩佩转了一圈又回到梅城结果被逮捕的命运必然性,这个情节如果到了具备正常智商的电视剧编剧者手中,一定会多多闪拍那个年代的中国画面。由是想到,作家们的确容易绕着自己设定的情节和主要人物去描述,而忽略了把人当人这一基本的常识,那就是,在写作中,当本来作为一个配角的人物突然有了某种机缘,可以占据更多戏份的时候,甚至可以将书的结构重新来过,这是一个可能性发现的过程,像山河入梦这书,完全可以以姚佩佩为主角,讲述她父母被打倒后怎样流浪流亡的过程中,所见到的那个时代的山山水水,以及风土人情,中间穿插几个谭功达、钱大钧之类的人物,这样,一本书可能缩小了规模,但是避免了口水,升华了精神,何况,就以祖国一个小人物命运,她的梦想如何被磨灭,她如何在那么多人为山河做梦、实现梦的过程中被零部件、别忽略,被等于零。然而让我费解,格非不是草草写作的,山河入梦跟人面桃花也相距了好几年,何况他构思了那么久,加上他对写作手法和技巧那么精通,真是费解,要说格非担心书籍出版不了,云云,那实在是无稽之谈。
到了《春尽江南》,这标题稍稍比《人面桃花》取得好一些,但是总体看下来,这书,比较王跃文的《国画》云云,并高不了多少,尽管有89年诗人,尽管还有古典音乐,但是完整地看,那里面,基本上就是对中国问题的集中展现,富豪的、官员的、发达者的、教师、医生、文人等等,那里面没几个好人,没几个正常人,保有着常人温度的只有谭端午和绿珠,然而,端午一则惫怠,一则虚无,一则还有着常人的性情欲望,而绿珠不过是一个当代稍有品味一些的小资女性而已,向往着香格里拉,有着优雅的品味和个性,有着良知和判断力,如此而已。至于庞家玉,集受辱、堕落、泼妇于一身,对抗着这个世界并获得成就,然而转弯太急,这充分说明文学的困难,以格非的功力、对文学的精通、充裕的时间、对于资料的充分占有,秀蓉被辱——家玉成功——QQ自杀,这一条线索,根本就不顺理成章,格非有些过于把他对时代的观感注入这个女主角身上了,而不够尊重小说写作过程中人物的自然发展,而格非的做派就这样,带着意识流、带着拉美文学的特征、带着一股王朔的痞劲,不爱解释,不屑解释,变了就变了,时代就这样,呵呵,我一下子就想起去年元旦见他时的表情,讷讷着,没有评议家国世界的豪气和虚妄,“就这样,没什么可说的”,可他骨子里可是酝酿着不同意、不满,还有更多的不屑,以及对于评说的不感兴趣。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格非写起龌龊作为来,有点儿出人意外,谭端午完事之后拿走秀蓉口袋里的钱之后消失无踪以及唾沫家玉云云,实在过于指摘80年代的读书爱好者,看来,在格非眼中,1980也没有占到什么位置,根本没有在我辈心目中的那种神圣和向往。
其实,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去关注格非的《隐身衣》《江南三部曲》,一个偶然的因素,还是因为知道了格非喜欢古典音乐,想看一看教授级别的发烧友的点点滴滴。他的文字读后,只能说验证了他自己所说的,喜欢古典音乐并不能代表别的,除了品味和个性之外,他与境界、人性、道德等无干。因此,从目前来看,就格非的境界与水平,他写散文应该是上乘之作,但小说真的难以操作,要针行线布、行云流水地叙述下来,对谁来说也不是轻易之事,至于百年家国这个历史使命,真的不知道谁能担当的起来,江南三部曲单独来论,尚属不错的作品,但是要放置到百年家国这座大山面前,我想格非自己也会苦笑,至于说,有人总想拿诺奖云云地来进行联系,只能说是无稽之谈,莫言一次性地让人丧失了对诺奖的崇拜和惦记情节,就够了。
这风流云散的时代与国土,这茫茫的国人,太需要这样的描摹,尽管到目前为止每一个作家的努力也都没有能将中国这幅画画好。
而我心中也一直期待着尝试这样的努力,尽管我只是想从路遥曾经的那样开始,而没有书写百年的野心。
格非,2014年元旦的时候刚在凤凰读书的新年沙龙里和欧阳江河、戴锦华、柴春芽他们一起见过面,那一次,说的最不好的就是格非了,面对世界与中国,格非讷讷着说“没什么可说的,就是每个人做好自己”。
太忙,但是忍不住,还是要读,不但要读书,还要了解各方面的评论,它们一起构成如今的国人对自己时代的认知。
顾不上去买书,只好将电子版重新排成小五号、行距10磅,用办公室那台破旧的打印机一张张A4纸正反面打印出来,共计300多页。
背进地铁里,匆匆三五张,《人面桃花》感觉不着好来。
到家,要陪端端,还是没有时间读,而凌晨两三点的时候,我还要起来,很快我又陷入逼迫自己的境地。
周日夜,SL和端端睡去,我把自己关起来,倏倏看去,终于在2点多的时候,一张张地扔去这细小的文字。
单凭他对百年中国的关怀,单凭他还给厚厚地写出来,耗费了近20年,在繁忙的教学、出版、文艺活动之余,能够始终如此坚持,再见格非的时候真的应该给他一些敬意,何况,在书中,他对于文化、音乐、诗意总体的参悟是够得上文化精英称谓的,也的确有着教授的品质。相反,如徐葆耕那样对文字抱有那么神圣感的恐怕实在难以捉刀这样的文字。
《人面桃花》有些像《白鹿原》,而且还漂浮着一种朦胧的意识流的色彩,让我没能读完,大概是将祖国比作母亲的次数太多了,作家没有了想象,总是用女人来承载历史,然而,格非在文字中也充分地带有着一般读书人根深蒂固的意淫品格,加上高级文化人那深重的虚无,于是,无论是革命者,还是花家舍的土匪,写起来都失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在一股浓浓的意识流薄雾里云山雾罩,让人不忍卒读,而格非又喜欢另起一行的写法,往往正关心着主人公的命运将如何开展,他突然写了一大段莫名其妙的文字,然后才开始补叙情节的关联性,这种来回绕弯和补救的做法像极了当今电视剧要拍成40集以上的做派,也源自格非在写作教学中对于写作方法的谙熟。一句话,《人面桃花》有些不堪,不堪的时代,不堪的人物,不堪的阅读体验,尽管民国中的庶民命运要比格非描述的还要不堪,再说,似乎没有人能比吴思在血酬定律和潜规则中将古代中国和其中的官民挖掘的更为不堪了,尽管从鲁迅开始就开始嘲讽那一场所谓的革命。
然而,这一场革命,却是近世国人唯一能够回味、想象甚或侧身其间荣光的了,而且是百年之后尚未能逼近遑论超越的。文学,在言说个人无论美丑是非的自由境界里,打捞美,打磨精神,打桩安身立命之基石,一定是最为紧要的使命。可以如大江健三郎那样,把自己也弄的如此不堪(这不堪,并非贬义,只是直述),可以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读者弄的不堪(这不堪,只是阅读体验),但他们都打磨出文学领域中永恒的形象,梅斯金公爵,阿辽沙,或是雨果笔下的冉阿让,那都是在群魔乱舞的人间最明亮的灯塔。
中国的作家,尤其近世的文人,最容易生出气节文人的悲哀与虚无,这从《废都》就开头了,或者说从《离骚》就开始了,大家心底很难生成一个抗拒任何外力的独立世界,因此,总是会有无尽的感慨,悲歌基本上已是最高境界,要不是语言的汪洋恣肆、狂放无忌,庄周、太白、东坡也差些可列入此列了。没有宗教支撑的国人,面对恶与困难,只能窥探真善美的脆弱,或怀旧,或沉溺于往昔,或质问,或悲歌,或沉溺于悲歌而堕入虚无,这一种运命,大概总难逃脱……不知哪一天能够有充分无聊的闲暇,再把《人面桃花》读完。
《山河入梦》,以县长谭功达的婚事开头,这个县长的定位相当的准确,有梦想,有良知,但并不伟大,也不高尚,应该属于正常人一类,但做不成事,由于过多地保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所以他没有卓越的才能,由于又并不伟大,所以他的战略构想都总是被搁浅,至于他被宵小玩弄于鼓掌,这一点已经被无数的作者描绘过,眼看着,县长谭功达和孤女姚佩佩就那样一步步地被时代、国民性的车轮碾过,怎么都把持不住,控制不住,有梦想的,大如在位者,无梦者,更成为无数地方游刃有余的润滑剂,格非担心读者对梦没有提防,还把谭功达给扔进了桃花源——那个曾经是土匪桃花源、后来成了共产主义和极权主义桃花源的花家舍,于是,一个时代的春秋大梦(梦魇)笼罩下,一个有良知、有梦想的正常人被剥夺了梦的权利,后来连生的权利也剥夺了,上有大梦春秋者的播弄,中有宵小们的捭阖夺权,下有普罗大众的欺侮,这样孤零零一个坚持着做人良知的个体,残存着一丝正常人的温情,然而很快也被周旋耗尽,连阿Q那个画圆的机会都没有。这一册,应该是江南三部曲中品质较好的一部,尤其是标题取的好,“山河入梦”,道尽了多少读书人的家国情结,即使是在最难生存的时期,谭功达也没忘了为家国做规划、为梅城、普济做设计的情怀,而最终,眼睁睁地望着一个鲜活的生命怎样地被那个时代车轮碾碎。我读完,总觉得这像是一篇散文,因为前述的格非的意识流的特点、拉美文学的特点、虚无的特点,因此,文字中难得有畅快豪情之处,而始终在卖澡票、相亲、恋爱、谄媚、伎俩之中,所以,文字显得不那么开阔,不如俄罗斯文学,涅瓦河,涅瓦大街,教堂,钟声,雪原,很快给你一个困难深重的文学场景,然后是沙龙、舞会,以及对于时政的评议,还有关于人生意义、道德、律法等的思考,这便伶伶俐俐地拎出一个拎得清的文学世界,而一众的国人作家们,却从来难以睁眼考虑中国场景的描绘问题,总是搬出一城一县,然而又缺乏古代舆图和方志以及地理阴阳家的视角,所以,那些描述总难叫人眼前一亮。我对《红楼梦》感觉不过瘾的,也基本是这一点,精致,够精致的了,但是无论国土,无论人们,都还有着豪阔的一面,有着畅快淋漓的一面,但我们总见伤感花落、悲叹是非,我能理解,如果豪气大过温婉,或许,很多名著都难以诞生了。因是,我以为《山河入梦》恰如一则散文,浩叹文人落寞无助之梦,然而,这一对河山的关怀也正牵系出千年来文明延续的一个缘由,若是传统文化中兼济、重民、江山的一部分坍塌,国人一变为所谓的政治冷漠,恐怕五千年的文明都要被涂抹掉。
有一点,我一直耿耿于怀,不理解格非的写法,那就是姚佩佩绕着梅城逃亡的过程,我读到谭功达收到姚佩佩第一封信的时候,心里一热,觉得这应该是给祖国那个年代进行工笔描摹的多么好的机会,我一下子站了起来,为格非叫好,觉得他真不愧是教写作的,这样设计情节,太有助于描摹时代了。可惜,迟迟未见这样的描述,后来,干脆除了信中提到的林场、治河、乞讨等有限的几个场景外,再无别的。格非更满足于姚佩佩转了一圈又回到梅城结果被逮捕的命运必然性,这个情节如果到了具备正常智商的电视剧编剧者手中,一定会多多闪拍那个年代的中国画面。由是想到,作家们的确容易绕着自己设定的情节和主要人物去描述,而忽略了把人当人这一基本的常识,那就是,在写作中,当本来作为一个配角的人物突然有了某种机缘,可以占据更多戏份的时候,甚至可以将书的结构重新来过,这是一个可能性发现的过程,像山河入梦这书,完全可以以姚佩佩为主角,讲述她父母被打倒后怎样流浪流亡的过程中,所见到的那个时代的山山水水,以及风土人情,中间穿插几个谭功达、钱大钧之类的人物,这样,一本书可能缩小了规模,但是避免了口水,升华了精神,何况,就以祖国一个小人物命运,她的梦想如何被磨灭,她如何在那么多人为山河做梦、实现梦的过程中被零部件、别忽略,被等于零。然而让我费解,格非不是草草写作的,山河入梦跟人面桃花也相距了好几年,何况他构思了那么久,加上他对写作手法和技巧那么精通,真是费解,要说格非担心书籍出版不了,云云,那实在是无稽之谈。
到了《春尽江南》,这标题稍稍比《人面桃花》取得好一些,但是总体看下来,这书,比较王跃文的《国画》云云,并高不了多少,尽管有89年诗人,尽管还有古典音乐,但是完整地看,那里面,基本上就是对中国问题的集中展现,富豪的、官员的、发达者的、教师、医生、文人等等,那里面没几个好人,没几个正常人,保有着常人温度的只有谭端午和绿珠,然而,端午一则惫怠,一则虚无,一则还有着常人的性情欲望,而绿珠不过是一个当代稍有品味一些的小资女性而已,向往着香格里拉,有着优雅的品味和个性,有着良知和判断力,如此而已。至于庞家玉,集受辱、堕落、泼妇于一身,对抗着这个世界并获得成就,然而转弯太急,这充分说明文学的困难,以格非的功力、对文学的精通、充裕的时间、对于资料的充分占有,秀蓉被辱——家玉成功——QQ自杀,这一条线索,根本就不顺理成章,格非有些过于把他对时代的观感注入这个女主角身上了,而不够尊重小说写作过程中人物的自然发展,而格非的做派就这样,带着意识流、带着拉美文学的特征、带着一股王朔的痞劲,不爱解释,不屑解释,变了就变了,时代就这样,呵呵,我一下子就想起去年元旦见他时的表情,讷讷着,没有评议家国世界的豪气和虚妄,“就这样,没什么可说的”,可他骨子里可是酝酿着不同意、不满,还有更多的不屑,以及对于评说的不感兴趣。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格非写起龌龊作为来,有点儿出人意外,谭端午完事之后拿走秀蓉口袋里的钱之后消失无踪以及唾沫家玉云云,实在过于指摘80年代的读书爱好者,看来,在格非眼中,1980也没有占到什么位置,根本没有在我辈心目中的那种神圣和向往。
其实,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去关注格非的《隐身衣》《江南三部曲》,一个偶然的因素,还是因为知道了格非喜欢古典音乐,想看一看教授级别的发烧友的点点滴滴。他的文字读后,只能说验证了他自己所说的,喜欢古典音乐并不能代表别的,除了品味和个性之外,他与境界、人性、道德等无干。因此,从目前来看,就格非的境界与水平,他写散文应该是上乘之作,但小说真的难以操作,要针行线布、行云流水地叙述下来,对谁来说也不是轻易之事,至于百年家国这个历史使命,真的不知道谁能担当的起来,江南三部曲单独来论,尚属不错的作品,但是要放置到百年家国这座大山面前,我想格非自己也会苦笑,至于说,有人总想拿诺奖云云地来进行联系,只能说是无稽之谈,莫言一次性地让人丧失了对诺奖的崇拜和惦记情节,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