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 书 记
自交易的本质而言,淘书亦是买书,但一个极妙的“淘”字,将这一爱书人的痴行从平淡无奇的“买书”中跳脱了出来,予人特异的感觉,似乎淘书已绝缘于买卖,变身为书虫们寻寻觅觅的单纯事体了。既为淘书,免不得翻翻捡捡,满手涂灰,这或许是代价,但事主是不会以之为苦的,因为其心思已全然在另一层面。爱书人极少无淘书的经历,我自然亦无例外,虽然较之段位高的同侪,自己的投入及所得微不足道,但未尝不值得记录几笔,聊以掀起书页间的尘土,与那幽微的记忆。
大概所有的书虫期盼的淘书“艳遇”,就是大量储存书的场所如清大白菜样的清货了。我还真遭遇过一回,是一小型图书馆为腾挪空间,以略高于废纸的价钱倾销数千本图书,不过遗憾的是,得知消息太晚,赶去已接近尾声。不消说,全套的《史记》、《汉书》、《文选》、《世说新语》等古代典籍,《沈从文文集》(花城版)、巴金文集等现代作家作品集,白丁都能看出是好物件儿的,早被抢空,只剩下一屋子断简残篇供大家翻检,不枉一个“淘”字。我记得,翻出阿英的《晚清小说史料》、傅雷译巴尔扎克《于絮尔•弥罗埃》、郑逸梅《南社丛谈》、陈原《书林漫步》、杜渐《书海夜航》等十多本,印象深的还有一册巴黎第七大学东亚出版中心1978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1949-1965大陆部分)》,后来认真读了一遍,与洪子诚、陈思和的著作比,学术水准算不得高超,但胜在敢于说话,如“(蹇先艾)写的只不过是一些俗不可耐的故事,而在艺术表现上又不愿多用点心思,那确实是浪费过去许多年的作家生活的”,这样的评价,在内地的文学史著作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大学校园里偶尔来设摊的二手书商贩,明白来的地方潜在买主不少,准备的货色总是要整齐些。如鲁迅的《二心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并不稀罕,但我找到的这三本,是文革后期人民文学社出版的,特殊在于注释者为工人阶级理论小组,北京电子管厂、广播器材厂、维尼纶厂等,里面的注解果不其然充满了阶级斗争调调。这一版本注明是“征求意见本”,且无版权页,显然非正式出版,只印少量,“专供征求意见之用”,从版本的角度,似还是有些意义的。另有一本署名“周遐寿”的《鲁迅的故家》,书名熟悉,作者不免陌生,却原来是周作人,这本书1957年在人民文学社出版时,不便用其原名,于是署上了这个幼时曾叫过的名字。周作人与兄长失和数十年,晚景到来时却要以写有关哥哥的文章的方式养家糊口,心里的滋味大约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换一个署名可能亦为他愿意罢。钱锺书的《宋诗选注》本来手头有三联版的,不过遇见繁体竖排的人民文学社初版本,亦是要留在手里的,明显要比三联版的薄很多,看来字排得紧节省了纸张,古诗竖排亦似更适合些。
在上海的福州路淘书有一优胜处,即可以找到一些不太好找、已绝版的沪版书。如民国时期的新文学作品原版已然很难寻觅,且价格不菲,欲读之,退而求其次是影印本,上海书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贾植芳主编)的名义影印了数十种,可以说极大程度上保存了这些作品的原貌,对研究者和读者是一好事。不过,时过境迁,这批书不大容易见到,幸运的是,我在新世纪于福州路上的书店里翻翻捡捡,还能遭遇到几册,有无名氏的《塔里的女人》,据真善美图书出版公司1948年版影印,徐訏的《精神病患者的悲歌》,据夜窗书屋1943年再版本影印。这一影印是极忠实的,不仅内文,且封面及版权页都照原样印出,使我们可直接观察民国书籍的模样。辨别是现在的翻印本,唯加一外封,相关的丛书名称、书名、著者名及版权信息均在此表示,我认为是出影印本地道的做法。
法国小说家阿兰•罗伯-格里耶的《橡皮》,对新时期的年轻作家影响颇大,那一深绿色主打、镶以黑边之封面的版本(上海译文社1981年),读者众多,没想到还能于旧书摊见到,不易,收入囊中。同属于这一“外国文艺丛书”系列的陆续读了不少,如《第二十二条军规》《迪伦马特小说集》《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鼠疫》《卢布林的魔术师》《普宁》《癌病房》等。另外,还遇到一本荷兰学者高罗佩的《中国古代房内考》,上海人民社1990年版,这书能出就不易,何况绝版多年(其时还未有商务版),果断买下,还帮同学带了一本,给他时果然大受欢迎。
对于侦探、推理小说的阅读,与旧书摊有着某种奇特的关系。本来已然读过一些柯南道尔、克里斯蒂、西默农的,但更集中的搜罗却是在家乡那座城。回去住了几个月,骑脚踏车出来转,发现旧书摊数量真不少,且奇怪的是,几乎每家都有侦探小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量印刷的那种,看书页上的揿章,多半是图书馆流出的。不值几个钱,就随手选若干,慢慢积累,品种还真多,阿加莎•克里斯蒂占据多数,如《罗杰疑案》、《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大侦探十二奇案》、《七钟面之谜》等,松本清张的《证词》、《点与线》、《砂器》,硬汉派达希尔•哈米特的《玻璃钥匙》、雷蒙德•钱德勒的《长眠不醒》等,大约有数十种。读侦探推理小说似有阶段性,集中一个时期读了许多,搁下就搁下了,再无拿起来的动力与心情,不过,这仍是一段特殊的阅读经历,值得一记。
大概所有的书虫期盼的淘书“艳遇”,就是大量储存书的场所如清大白菜样的清货了。我还真遭遇过一回,是一小型图书馆为腾挪空间,以略高于废纸的价钱倾销数千本图书,不过遗憾的是,得知消息太晚,赶去已接近尾声。不消说,全套的《史记》、《汉书》、《文选》、《世说新语》等古代典籍,《沈从文文集》(花城版)、巴金文集等现代作家作品集,白丁都能看出是好物件儿的,早被抢空,只剩下一屋子断简残篇供大家翻检,不枉一个“淘”字。我记得,翻出阿英的《晚清小说史料》、傅雷译巴尔扎克《于絮尔•弥罗埃》、郑逸梅《南社丛谈》、陈原《书林漫步》、杜渐《书海夜航》等十多本,印象深的还有一册巴黎第七大学东亚出版中心1978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1949-1965大陆部分)》,后来认真读了一遍,与洪子诚、陈思和的著作比,学术水准算不得高超,但胜在敢于说话,如“(蹇先艾)写的只不过是一些俗不可耐的故事,而在艺术表现上又不愿多用点心思,那确实是浪费过去许多年的作家生活的”,这样的评价,在内地的文学史著作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大学校园里偶尔来设摊的二手书商贩,明白来的地方潜在买主不少,准备的货色总是要整齐些。如鲁迅的《二心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并不稀罕,但我找到的这三本,是文革后期人民文学社出版的,特殊在于注释者为工人阶级理论小组,北京电子管厂、广播器材厂、维尼纶厂等,里面的注解果不其然充满了阶级斗争调调。这一版本注明是“征求意见本”,且无版权页,显然非正式出版,只印少量,“专供征求意见之用”,从版本的角度,似还是有些意义的。另有一本署名“周遐寿”的《鲁迅的故家》,书名熟悉,作者不免陌生,却原来是周作人,这本书1957年在人民文学社出版时,不便用其原名,于是署上了这个幼时曾叫过的名字。周作人与兄长失和数十年,晚景到来时却要以写有关哥哥的文章的方式养家糊口,心里的滋味大约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换一个署名可能亦为他愿意罢。钱锺书的《宋诗选注》本来手头有三联版的,不过遇见繁体竖排的人民文学社初版本,亦是要留在手里的,明显要比三联版的薄很多,看来字排得紧节省了纸张,古诗竖排亦似更适合些。
在上海的福州路淘书有一优胜处,即可以找到一些不太好找、已绝版的沪版书。如民国时期的新文学作品原版已然很难寻觅,且价格不菲,欲读之,退而求其次是影印本,上海书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贾植芳主编)的名义影印了数十种,可以说极大程度上保存了这些作品的原貌,对研究者和读者是一好事。不过,时过境迁,这批书不大容易见到,幸运的是,我在新世纪于福州路上的书店里翻翻捡捡,还能遭遇到几册,有无名氏的《塔里的女人》,据真善美图书出版公司1948年版影印,徐訏的《精神病患者的悲歌》,据夜窗书屋1943年再版本影印。这一影印是极忠实的,不仅内文,且封面及版权页都照原样印出,使我们可直接观察民国书籍的模样。辨别是现在的翻印本,唯加一外封,相关的丛书名称、书名、著者名及版权信息均在此表示,我认为是出影印本地道的做法。
法国小说家阿兰•罗伯-格里耶的《橡皮》,对新时期的年轻作家影响颇大,那一深绿色主打、镶以黑边之封面的版本(上海译文社1981年),读者众多,没想到还能于旧书摊见到,不易,收入囊中。同属于这一“外国文艺丛书”系列的陆续读了不少,如《第二十二条军规》《迪伦马特小说集》《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鼠疫》《卢布林的魔术师》《普宁》《癌病房》等。另外,还遇到一本荷兰学者高罗佩的《中国古代房内考》,上海人民社1990年版,这书能出就不易,何况绝版多年(其时还未有商务版),果断买下,还帮同学带了一本,给他时果然大受欢迎。
对于侦探、推理小说的阅读,与旧书摊有着某种奇特的关系。本来已然读过一些柯南道尔、克里斯蒂、西默农的,但更集中的搜罗却是在家乡那座城。回去住了几个月,骑脚踏车出来转,发现旧书摊数量真不少,且奇怪的是,几乎每家都有侦探小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量印刷的那种,看书页上的揿章,多半是图书馆流出的。不值几个钱,就随手选若干,慢慢积累,品种还真多,阿加莎•克里斯蒂占据多数,如《罗杰疑案》、《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大侦探十二奇案》、《七钟面之谜》等,松本清张的《证词》、《点与线》、《砂器》,硬汉派达希尔•哈米特的《玻璃钥匙》、雷蒙德•钱德勒的《长眠不醒》等,大约有数十种。读侦探推理小说似有阶段性,集中一个时期读了许多,搁下就搁下了,再无拿起来的动力与心情,不过,这仍是一段特殊的阅读经历,值得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