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过客》
第五章节选
王冲霄 著
紫禁城里的节日,与民间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皇宫就是皇宫,热闹之外,自有一份与众不同的味道。明代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里对于宫廷节庆,有着详细的记载。在连春节都变得寡淡乏味的今天,读到这些文字,惊喜之外还有一点莫名的惆怅。
正月初一是正旦节。自年前腊月二十四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就开始穿上葫芦景补子蟒衣。蒸点心、储备肉品,以备春节期间长达半月的靡费。腊月三十岁暮,就开始互相拜祝,称为“辞旧岁”。豪饮饕餮,鼓乐喧天,以示庆贺。门旁植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轮,或编结黄钱如龙。檐楹插芝麻秆,院中焚柏枝柴,称为“焴岁”。
从岁暮、正旦开始,宫中人等头戴“闹娥”,用乌金纸裁成,画上颜色装就。或用草虫、蝴蝶簪于头,有的头戴小葫芦,小如豌豆称为“草里金”。民间百姓也戴,只不过名称俗一点,叫“闹嚷嚷”,意思大同小异,都是暗喻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纸炮,将门栓或木杠在庭院地上抛掷三次,称为“跌千金”。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饺子。包饺子的时候会偷偷藏上一二银钱,吃到的人一年吉祥。这一天互相拜祝,称为“贺新年”。
立春前一天,顺天府在北京东直门外迎春,凡是勋戚、内臣、达官、武士在此赛马。到了立春这一天,无论贵贱都吃萝卜,称“咬春”。又互相请吃宴会,主菜为春饼。再用棉塞耳,取聪明之意。立春这一天的紫禁城,格外热闹。京城地方官将象征春耕的春牛、春山抬到午门前广场。春牛是泥塑土牛,春山是装饰性的牌坊,又称春花。春牛旁又有一泥塑芒神,这位主春耕之神形如农夫、头戴斗笠,一手执鞭一手牵牛。春牛春山入宫仪式叫“进春”,一般需要制作两到三套,分别献给皇帝皇后,太后健在的话自然也少不了。
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即元宵节。宫中人等都穿灯景补子蟒衣,宫中内官监火药房制造“奇花火爆”,这些宫廷烟火造型高雅,有兰蕙、梅、菊、木樨、水仙之类。而宫禁中的鳌山灯会更是美不胜收,成化年间,皇帝为了讨太后欢心,搭建了一座十几层的鳌山,饰以金碧,灯如星布。朱棣肇建紫禁城,午门最先完工,为了让百姓感受圣恩,朱棣曾宣布元宵节允许官员百姓来午门观灯,但这种与民同乐的灯会没有举行几届,就由于观者太多发生了挤踏事故,还引发火灾,只好作罢。宣德年间,又偶尔举行过几次灯会,其情景直到明末还被京城百姓津津乐道。
正月十七到十九,紫禁城内陈设的各式花灯撤去。
二月初二,各宫门的彩妆撤除干净。宫中人等的餐桌上了一道主食名为“熏虫”:油煎黍面枣糕,或白面摊煎饼。清明之前,各种冬装如貂鼠帽套、风领、狐狸皮衣等悉数收藏。
三月初四,宫眷换春装。清明,又称“秋千节”,宫人在头上插戴杨枝,在坤宁宫后及内廷各宫院安放秋千架。宫里太监开始疏浚各宫沟渠,用席箔搭建凉棚。
四月初四,宫眷换穿纱衣。
五月初一起直到十三日止,宫中人等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门两旁插放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面画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五毒的故事。这些吊屏悬挂一个月才撤去。五月初五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过水面。饭后,赏石榴花,佩艾叶,合各种药物,画治病之符。午后,皇帝与家眷驾临西苑,观看龙舟竞渡,或到万岁山(景山)前插柳,观看御马监勇士赛马。
六月六日,并非令节,但宫中约定俗成,在这一天晾晒列朝实录及列朝御制文集。
七月初七七夕节,宫人穿鹊桥补子蟒衣,宫中设乞巧山子。宫中女性对月穿针,称为乞巧针。
七月十五中元节,甜食房进供佛波罗蜜。西苑做法事,放河灯。
八月,宫中海棠、玉簪花开,至十五日,供月饼,瓜果,满月升空,焚香祭月,吃月饼,赏月至深夜。
这一月正值蟹肥,宫中举行蟹会,大量鲜蟹进贡入宫。宫人洗净蒸熟,五六成群,攒作共食,自揭脐盖,细将指甲挑剔,蘸醋蒜佐酒。有人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形如蝴蝶,互相比巧。
九月,宫门前设菊花。从初一起,吃花糕。宫眷太监自初四日起,换穿罗衣和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初九日重阳节,皇帝后妃登万岁山。
十月初一,颁布下年历书。天气渐寒,凡平时赏玩的石榴邓花树连盆收藏进地窖。这一月,宫中调鹰围猎,或者观看斗鸡。
十一月,百官入朝可以戴上“暖耳”。冬至节俗称“亚岁”,为帝国三大节之一,前朝盛大朝会,内廷尽穿阳生补子蟒衣,各房间挂绵羊太子画帖,司礼监印刷九九消寒诗图。这一月天气已寒,每日清晨吃辣汤,饮酒御寒。
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二十四日,祭灶,蒸点心备年货。各地进贡绸缎入宫,制新衣。从这一天起直到来年正月十七,在乾清宫丹墀内每天白天都放花炮,遇到大风为防火患暂停半日。太监安鳌山灯,扎烟火。皇帝升座回宫都会放大花炮作先导。
三十日,岁暮守岁。静候新一年的到来。
部分注解:
1.补子蟒衣:补子又称胸背,简称补, 指中国明朝及清朝、朝鲜王朝、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国官员服装上,位于胸前和背后的方形装饰。不同等级的官员补子的图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将的补子又不同。文官的补子的图案用飞禽,武将的的补子用猛兽,成语“衣冠禽兽”即来源于此;蟒衣,明代创制的一种绣蟒的官服。蟒,形似龙而少爪,故有“五龙四蟒”之说。一般以金线绣于衣上。明初只限于皇帝左右宦官及得宠亲信人臣所服。
2.檐楹: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3.疏浚:为疏通、扩宽或挖深河湖等水域,用人力或机械进行水下土石方开挖工程。
4.五毒: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5.帝国三大节:礼制名。三个主要节日。本书中的解释为:冬至次日的大朝会,与农历元旦,皇帝的生日,并称帝国三大节。宋朝指冬至、元旦、寒食。(《醉翁谈录·京城风俗记·十一月》:“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为三大节。自寒食至冬至,久无节序,故民间多相问遗。”);清朝代指元旦、冬至、万寿圣节。(《清史稿·礼志七》:“ 顺治 八年,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为三大节。”);今俗指春节、端午、中秋。
6.丹墀:广义为古时宫殿前的石阶以红色涂饰,故名丹墀。丹dān墀chí有两义:一指宫殿的赤色台阶或赤色地面;二指官府或祠庙的台阶。
王冲霄 著
紫禁城里的节日,与民间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皇宫就是皇宫,热闹之外,自有一份与众不同的味道。明代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里对于宫廷节庆,有着详细的记载。在连春节都变得寡淡乏味的今天,读到这些文字,惊喜之外还有一点莫名的惆怅。
正月初一是正旦节。自年前腊月二十四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就开始穿上葫芦景补子蟒衣。蒸点心、储备肉品,以备春节期间长达半月的靡费。腊月三十岁暮,就开始互相拜祝,称为“辞旧岁”。豪饮饕餮,鼓乐喧天,以示庆贺。门旁植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轮,或编结黄钱如龙。檐楹插芝麻秆,院中焚柏枝柴,称为“焴岁”。
从岁暮、正旦开始,宫中人等头戴“闹娥”,用乌金纸裁成,画上颜色装就。或用草虫、蝴蝶簪于头,有的头戴小葫芦,小如豌豆称为“草里金”。民间百姓也戴,只不过名称俗一点,叫“闹嚷嚷”,意思大同小异,都是暗喻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纸炮,将门栓或木杠在庭院地上抛掷三次,称为“跌千金”。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饺子。包饺子的时候会偷偷藏上一二银钱,吃到的人一年吉祥。这一天互相拜祝,称为“贺新年”。
立春前一天,顺天府在北京东直门外迎春,凡是勋戚、内臣、达官、武士在此赛马。到了立春这一天,无论贵贱都吃萝卜,称“咬春”。又互相请吃宴会,主菜为春饼。再用棉塞耳,取聪明之意。立春这一天的紫禁城,格外热闹。京城地方官将象征春耕的春牛、春山抬到午门前广场。春牛是泥塑土牛,春山是装饰性的牌坊,又称春花。春牛旁又有一泥塑芒神,这位主春耕之神形如农夫、头戴斗笠,一手执鞭一手牵牛。春牛春山入宫仪式叫“进春”,一般需要制作两到三套,分别献给皇帝皇后,太后健在的话自然也少不了。
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即元宵节。宫中人等都穿灯景补子蟒衣,宫中内官监火药房制造“奇花火爆”,这些宫廷烟火造型高雅,有兰蕙、梅、菊、木樨、水仙之类。而宫禁中的鳌山灯会更是美不胜收,成化年间,皇帝为了讨太后欢心,搭建了一座十几层的鳌山,饰以金碧,灯如星布。朱棣肇建紫禁城,午门最先完工,为了让百姓感受圣恩,朱棣曾宣布元宵节允许官员百姓来午门观灯,但这种与民同乐的灯会没有举行几届,就由于观者太多发生了挤踏事故,还引发火灾,只好作罢。宣德年间,又偶尔举行过几次灯会,其情景直到明末还被京城百姓津津乐道。
正月十七到十九,紫禁城内陈设的各式花灯撤去。
二月初二,各宫门的彩妆撤除干净。宫中人等的餐桌上了一道主食名为“熏虫”:油煎黍面枣糕,或白面摊煎饼。清明之前,各种冬装如貂鼠帽套、风领、狐狸皮衣等悉数收藏。
三月初四,宫眷换春装。清明,又称“秋千节”,宫人在头上插戴杨枝,在坤宁宫后及内廷各宫院安放秋千架。宫里太监开始疏浚各宫沟渠,用席箔搭建凉棚。
四月初四,宫眷换穿纱衣。
五月初一起直到十三日止,宫中人等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门两旁插放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面画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五毒的故事。这些吊屏悬挂一个月才撤去。五月初五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过水面。饭后,赏石榴花,佩艾叶,合各种药物,画治病之符。午后,皇帝与家眷驾临西苑,观看龙舟竞渡,或到万岁山(景山)前插柳,观看御马监勇士赛马。
六月六日,并非令节,但宫中约定俗成,在这一天晾晒列朝实录及列朝御制文集。
七月初七七夕节,宫人穿鹊桥补子蟒衣,宫中设乞巧山子。宫中女性对月穿针,称为乞巧针。
七月十五中元节,甜食房进供佛波罗蜜。西苑做法事,放河灯。
八月,宫中海棠、玉簪花开,至十五日,供月饼,瓜果,满月升空,焚香祭月,吃月饼,赏月至深夜。
这一月正值蟹肥,宫中举行蟹会,大量鲜蟹进贡入宫。宫人洗净蒸熟,五六成群,攒作共食,自揭脐盖,细将指甲挑剔,蘸醋蒜佐酒。有人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形如蝴蝶,互相比巧。
九月,宫门前设菊花。从初一起,吃花糕。宫眷太监自初四日起,换穿罗衣和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初九日重阳节,皇帝后妃登万岁山。
十月初一,颁布下年历书。天气渐寒,凡平时赏玩的石榴邓花树连盆收藏进地窖。这一月,宫中调鹰围猎,或者观看斗鸡。
十一月,百官入朝可以戴上“暖耳”。冬至节俗称“亚岁”,为帝国三大节之一,前朝盛大朝会,内廷尽穿阳生补子蟒衣,各房间挂绵羊太子画帖,司礼监印刷九九消寒诗图。这一月天气已寒,每日清晨吃辣汤,饮酒御寒。
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二十四日,祭灶,蒸点心备年货。各地进贡绸缎入宫,制新衣。从这一天起直到来年正月十七,在乾清宫丹墀内每天白天都放花炮,遇到大风为防火患暂停半日。太监安鳌山灯,扎烟火。皇帝升座回宫都会放大花炮作先导。
三十日,岁暮守岁。静候新一年的到来。
部分注解:
1.补子蟒衣:补子又称胸背,简称补, 指中国明朝及清朝、朝鲜王朝、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国官员服装上,位于胸前和背后的方形装饰。不同等级的官员补子的图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将的补子又不同。文官的补子的图案用飞禽,武将的的补子用猛兽,成语“衣冠禽兽”即来源于此;蟒衣,明代创制的一种绣蟒的官服。蟒,形似龙而少爪,故有“五龙四蟒”之说。一般以金线绣于衣上。明初只限于皇帝左右宦官及得宠亲信人臣所服。
2.檐楹: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3.疏浚:为疏通、扩宽或挖深河湖等水域,用人力或机械进行水下土石方开挖工程。
4.五毒: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5.帝国三大节:礼制名。三个主要节日。本书中的解释为:冬至次日的大朝会,与农历元旦,皇帝的生日,并称帝国三大节。宋朝指冬至、元旦、寒食。(《醉翁谈录·京城风俗记·十一月》:“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为三大节。自寒食至冬至,久无节序,故民间多相问遗。”);清朝代指元旦、冬至、万寿圣节。(《清史稿·礼志七》:“ 顺治 八年,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为三大节。”);今俗指春节、端午、中秋。
6.丹墀:广义为古时宫殿前的石阶以红色涂饰,故名丹墀。丹dān墀chí有两义:一指宫殿的赤色台阶或赤色地面;二指官府或祠庙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