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原画展粗记
看完回来查资料才发现,是08年东京展出过的(东京都现代美术馆),都在亚洲展过一圈了(随便一查就发现了香港和首尔)。
感觉似乎规模不大,可转到关门也没完全看完,最后一小部分只能草草而过,包括吉卜力成立前宫崎骏和高田勋等人做的几部动画电视片和电影,包括第一次使用layout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还有最新的几部片,比如借东西的小人、风起了、虞美人盛开的山坡、竹取姬物语(只有借东西的小人看了,但比较失望)。有个高天勋关于layout和与宫崎骏共事经历的采访,看了大半。
开头先介绍了layout的一些术语。——我觉得很可惜的是,展览题目完全没看出来这个展主要是关于layout的(可能因为大家本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放在展览题目里也会让人一头雾水);另外术语解释里涉及很多拍摄手法,但都只有文字解释,不够直观(难道策展人觉得观众电影基础知识都足够?但有些是动画电影拍摄特有的东西)。我比较希望有视频或至少是图片展示拍摄过程。
随后是吉卜力工作室的差不多所有片子layout概览(每片一张),之后按照吉卜力作品的大致时间线展出各部片子(不仅是宫崎骏的片,也包括其他人特别是高田勋导的几部)的layout,配了一丁点视频,是某几张layout的对应动画部分。偶尔穿插一些文字解释。感觉有意思,但觉得做得不够。layout画功都很厉害,有导演或艺术监督或画师(?)画的,工具也什么都有,主要包括铅笔(看起来像自动铅笔)、彩铅甚至圆珠笔。大幅的会用几张纸拼起来。标注笔记的部分是比较有意思的,可惜只看得懂汉字。
audioguide附在票价里,只有英法文,每个解说词都配了电影配乐。幽灵公主和天空之城是我最早接触的宫崎骏电影(不过更早接触的其实是红猪的漫画),大约初中,那时开始萌生搞动画的想法。熟悉到死的音乐在audioguide里响起的时候,都要哭了。
还完整看了一个宫崎骏的采访视频,有点意思。这些属于干货。
展览当中复原了几个场景,除了开头和靠近结尾部分墙角的totoro角色贴饰,就是千寻穿过隧道看到汤婆婆的澡堂和穿过走廊前往汤婆婆办公室的场景,都做得很好。可刚才发现香港展做得更多……这可能是场地限制吧。
最末有人排队等Art Ludique送的小礼物,就是数码合成与千寻一起坐电车的场景。闭关时巡场大叔来轰人,排在队尾的我们死皮赖脸不肯走,他坚持了一会儿作罢了。翌日收到大王转发来的照片,觉得赖得值得。
另外要表扬的是纪念品部坚持开到最后,商品基本都来自日本,贵得要死,但真美。Totoro和煤黑子始终是我的最爱。这次回顾发现,千寻的故事在我这儿的印象有所提升,想到风格和题材融合,觉得仅这一点其实就已经是非常厉害的。
回想起想做动画的初心,已经是十好几年前的事儿。看到久别的电影,听到熟悉的音乐,就像泡发的香菇一样鲜活起来。虽然路早已经拐到别的方向去了。现在能做的,好像就是去三鹰之森看看,学学日语。但总有一丝不甘,总觉得自己还有一些想做可以做但没有做的事。
感觉似乎规模不大,可转到关门也没完全看完,最后一小部分只能草草而过,包括吉卜力成立前宫崎骏和高田勋等人做的几部动画电视片和电影,包括第一次使用layout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还有最新的几部片,比如借东西的小人、风起了、虞美人盛开的山坡、竹取姬物语(只有借东西的小人看了,但比较失望)。有个高天勋关于layout和与宫崎骏共事经历的采访,看了大半。
开头先介绍了layout的一些术语。——我觉得很可惜的是,展览题目完全没看出来这个展主要是关于layout的(可能因为大家本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放在展览题目里也会让人一头雾水);另外术语解释里涉及很多拍摄手法,但都只有文字解释,不够直观(难道策展人觉得观众电影基础知识都足够?但有些是动画电影拍摄特有的东西)。我比较希望有视频或至少是图片展示拍摄过程。
随后是吉卜力工作室的差不多所有片子layout概览(每片一张),之后按照吉卜力作品的大致时间线展出各部片子(不仅是宫崎骏的片,也包括其他人特别是高田勋导的几部)的layout,配了一丁点视频,是某几张layout的对应动画部分。偶尔穿插一些文字解释。感觉有意思,但觉得做得不够。layout画功都很厉害,有导演或艺术监督或画师(?)画的,工具也什么都有,主要包括铅笔(看起来像自动铅笔)、彩铅甚至圆珠笔。大幅的会用几张纸拼起来。标注笔记的部分是比较有意思的,可惜只看得懂汉字。
audioguide附在票价里,只有英法文,每个解说词都配了电影配乐。幽灵公主和天空之城是我最早接触的宫崎骏电影(不过更早接触的其实是红猪的漫画),大约初中,那时开始萌生搞动画的想法。熟悉到死的音乐在audioguide里响起的时候,都要哭了。
还完整看了一个宫崎骏的采访视频,有点意思。这些属于干货。
展览当中复原了几个场景,除了开头和靠近结尾部分墙角的totoro角色贴饰,就是千寻穿过隧道看到汤婆婆的澡堂和穿过走廊前往汤婆婆办公室的场景,都做得很好。可刚才发现香港展做得更多……这可能是场地限制吧。
最末有人排队等Art Ludique送的小礼物,就是数码合成与千寻一起坐电车的场景。闭关时巡场大叔来轰人,排在队尾的我们死皮赖脸不肯走,他坚持了一会儿作罢了。翌日收到大王转发来的照片,觉得赖得值得。
另外要表扬的是纪念品部坚持开到最后,商品基本都来自日本,贵得要死,但真美。Totoro和煤黑子始终是我的最爱。这次回顾发现,千寻的故事在我这儿的印象有所提升,想到风格和题材融合,觉得仅这一点其实就已经是非常厉害的。
回想起想做动画的初心,已经是十好几年前的事儿。看到久别的电影,听到熟悉的音乐,就像泡发的香菇一样鲜活起来。虽然路早已经拐到别的方向去了。现在能做的,好像就是去三鹰之森看看,学学日语。但总有一丝不甘,总觉得自己还有一些想做可以做但没有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