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纪录片选题大赛
选题阐述,从角色的选取,选题的意义,大致的内容来解释下
1. 励志故事:碰人
我们不能所有的选题都是太富有话题性,最锋利的剑刃是最容易折断的,最尖锐的话题是最容易叫停的,如果太多敏感话题,也许活动还没做出声势,就要被迫关张。
这个选题更多是作为一种平衡。不管是什么年龄层、国内国外,励志的故事有普世性,比较容易让更多人引起共鸣。
这个选题的关键是找到好的人物,励志故事可参看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qingchunlizhigushi/
这是共青团委办的一个活动,里面有不少主流励志人物。
话题性 中 可操作性 高 政治敏感度 低
2. 屌丝与高富帅 : 碰
备用名(中国的富二代与穷二代)
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中国继环境污染、政治腐败、新闻自由度又一项排名数一数二的成绩。
纪录这个问题的作品不少,其中的代表作是NHK在2008北京奥运之前推出的,曾经引起巨大反响的《沸腾中国》系列的第一集《中国的富人和农民工》。两个截然相反的阶层的生活,根本不需要别的任何艺术手段,只需要跟拍几天,原生态的呈现给观众,不着一词,尽得风流。
这个选题的关键也在找到典型人物,纪录两个人平行的生活,对比要强烈,才会有戏剧性,
话题性 高 可操作性 高 政治敏感度 低
3. 佛祖在一号线
备用名(一号线)(地下人生)
采访两个作者,纪录一种人生
韩松的《地铁惊变》,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都有对地铁,这个极度封闭又极度流动的空间描述,这很像城市本身,变成了一种生物。
地铁歌手、乞丐、小偷、安检员,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许多靠地铁为生的人,他们甚至会几个月不见天日-——从地铁出来,回到家,也是住在地下室。
甚至不需要纪录这种极端人生,普通的地铁族也有很多故事(日本叫“通勤族”)意为从遥远的郊区乘坐地铁上下班的上班族,纪录他们的生活,只是每天在四惠站、回龙观、天通苑那站台上汹涌的人群,就很有视觉冲击力。
话题性 中 可操作性 高 政治敏感度 低
4. 夜店小蜜蜂
有什么话题是人类永恒的兴趣所在吗?
性和政治。
在中国我们不能谈政治,性——也一样——起码不能公开拍一部纪录片来谈一谈。当然,我们可以换个标签,而且,选择很多。
艺术、人生、青春、甚至励志,都可以。
人物,要找到一个有故事的并不难,在这种场所里的闯荡的姑娘,谁没有一把辛酸泪呢?除了导演的拍摄能力,更难的是如何打开受访者的心扉,让故事流淌出来。选题关键是从舞台上的风光旖旎,到台下的疲惫不堪,纪录夜店中工作女性生活不为人知一面。
话题性 中 可操作性 高 政治敏感度 低
(备注:同题材纪录片多不多不清楚,但是摄影专题作品很多)
5. 房事:
国家出台限购政策之后,最热的“房价”话题冷了,那么购房者、房产中介、房产商们心态都有何不同?
这个选题是标准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常说常新,永不过时,大家印象里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常常认为中国的房子问题是从2000年前后房改之后才产生的,其实从建国后,福利分房并没有解决中国人的住房问题,等待分配的年轻人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一家几代人挤在一起,居者有其屋从来都没有真正实现过。
本选题拍摄时,可以多选择对这段历史有记忆的老人,对比一下中国房事现状,更能够引人深思。
话题性 中 可操作性 高 政治敏感度 低
6. 树与城市
青岛40亿种树,南京要砍行道树,都引发了市民抗议,树与人,树与城市,是一种什么关系?
拍摄两个城市,南京、青岛 一个是过去时,一个是进行时,在保卫与抗议中,给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带来了什么不同?
人物可以找事件中出名的几个网友。
一个段子“信仰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民主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自由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原则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能当饭吃的都不重要。我们信奉了猪的生活原则,于是乎我们也得到了猪的命运——迟早给别人当饭吃。”树的问题,不是衣食住行,不是生活必需品,不能当饭吃,但是这些城市的市民,为了这些树,为了一点精神的而不是实际利益的东西,奔走呼号,振臂呐喊,直面市政府的打压,而且终于改变了政府的决定。这说明什么?中国市民社会正在慢慢崛起,虽没有狂飙突进,但是如涓涓细流,终将汇成一股冲垮僵化的现行体制的洪流。
现在,让我们记录下那刚刚溅起的几滴浪花吧。
话题性 高 可操作性 高 政治敏感度 中
(备注:植物,容易拍出美感来)
7. 慢递公司
“慢递”,听着名字就有股舒缓的范儿。
中国人吃饭快,睡觉快,走路快,甚至高铁也快,中国已经变成了“急之国”。忽然有一家公司跳出来说“慢一点,别着急,哪怕是要寄信”。生命中总有些事,急不得,需要等待,就如醇香的功夫茶,想要尝到好茶,需要耗上功夫。
选题的关键在慢递公司作为一个线速,并不是专门拍摄这个公司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公司,引出更多的故事。
谁来这儿寄信?寄给谁?寄出了什么?为什么要等那么久才让另一个人收到?
把这几个问号回答了,一个好片子就出来了。
话题性 高 可操作性 高 政治敏感度 低
8. 感情故事:碰
这个选题可以和“房事”联系起来做。中国人还有感情吗?没有房子,还谈什么感情?
也许在操作中,可以更加关注背后的问题,并且可以和以上几个选题都串联起来:什么让中国人的感情消失不见了?是快节奏的生活?是越拉越大的贫富差距?
可以选择的范围太大,确实只能碰了,看能找到什么样的不一样的感情。
话题性 中 可操作性 高 政治敏感度 低
9. 学生
围绕高考,又一轮新闻热潮滚滚而来,高考几乎是全部的70、80、也包括一部分60、90后的回忆,在中国纪录片史上有一定地位的《高三》,无疑已经成为经典。那么,这里面还有多少故事可以挖掘,多少人物可以探寻?
可以参考的方式包括 跟拍高考历程、艺术生、复读生,等等比较有特色的学生。
话题性 低 可操作性 高 政治敏感度 低
10. 民工孩子等边缘人群
他们是边缘人群吗?中国的民工有2.3亿,80、90后的农民工有近一亿,然后有意无意的,他们总是被所谓主流的媒体忽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就默默的在历史上没留下一点痕迹,被中国急速驶过的巨轮碾过。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人有这个责任,把农民工的影像留在国家的大相册上。
哪怕没有任何话题性,拍这种话题也是有意义的。
话题性 中 可操作性 高 政治敏感度 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