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造就英雄——对建筑电讯的认识和评价
一、激荡六零
二十世纪的人类,既享受了飞速的科技发展带来的刺激与欣喜,也被两次世界战争强烈创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地球人在反思中逐步走向多元化的发展,在很多人的眼中,半个世纪前的1960年代无疑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在科学技术上,阿姆斯特朗(Neil A.Armstrong)登月树立了人类进步的里程碑;ATM机、口服避孕药、BASIC计算机语言等等发明深刻影响了未来几十年人们的生活。而在文化和思想上,则是充满动荡,学生运动,性解放,黑人斗争等运动频发。法国哲学大师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说,“60年代的事,动摇、改变了世界的根基”○1。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和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着迅速的变化,战后出生的一代与从大萧条困境中走过来的父辈们不同,他们因没有三四十年代与50年代的对比而满足眼前的富裕,更不满足一种以顺从、听话为条件的富裕社会,不愿意为了物质上的富足而逆来顺受。
而建筑电讯小组(Archigram)的成员就属于这样的年轻人,1960年最早创立小组的三人彼得•库克(Peter Cook)只有24岁,大卫•格林(David Greene)和麦克•韦伯(Michael Webb)23岁.后来加入的另外三人中,沃伦•乔克(Warren Chalk)时年33岁,罗恩•赫伦(Ron Herron)30岁,丹尼斯•克伦普顿(Dennis Crompton)25岁。
在讨论建筑电讯和他们的作品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1960年代的建筑界。在1959年到1969年的10年间,现代主义建筑的四位鼻祖级大师——赖特,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和密斯相继辞世。而对现代主义的反思与批判在1960年代也达到高潮,以几部城市和建筑学经典著作的问世为标志:1961年,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于生》出版;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写下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同年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的《城市建筑学》的出版。同时,日本建筑师群体则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着反思与批判,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与建筑电讯小组有着同样的生长轨迹和相似的价值观。尽管人类发展愈发多元,但在50年后,我们还是能窥探到那个时代的特征和共性。
二、纸上建筑
众所周知,建筑电讯的作品几乎全部未被实践而永远成为纸上建筑,于是每期出版物便成了作品本身,每张建筑画作也有了不同建筑物实体的价值。1950年代的英国,波普艺术(Pop Art)开始兴起:流行的,转瞬即逝的,批量生产的,诙谐风趣的……用这些定义来描述建筑电讯的出版物作品无疑也相当契合。仅就表现形式来说,建筑电讯的建筑画完全是波普的代言者。在计算机还未被用于建筑制图的年代,年轻的英国人用剪切的图像,拼贴的场景,强烈的色彩来让自己的出版物与众不同,并引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表达。建筑电讯的建筑师们诙谐之余亦严谨有道,我们很容易辨识那些画作里准确的尺度,考究的构图,以及发现他们对于“PLAZA”字体的偏爱。
文艺复兴以来,透视法作为一个在二维空间中准确还原想象中三维世界的工具,逐渐固化为建筑画的主要表达方式,也被称为现代主义的某种单向性的思维方式。建筑电讯作品中剪切拼贴的操作方式,或有意或无意的扭曲了精确的三维空间,甚至在“即时城市”(Instant City,1968)等方案的效果图中,将二维和三维并置表现,这种方法并未干扰人们的解读,反而成为一种有效的表达手段。在一个对充斥着对现代主义批判的时代里,我们是否可以先将建筑电讯的图纸表达方式视为一种对现代主义单向性批判呢?
三、消费主义
在公元前1世纪后期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io)撰写的《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中,他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大原则:“坚固、实用、美观”。这一观点得到了建筑界的广泛认同,经久不息地流传了两千年,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并不矛盾。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快速膨胀带来了消费主义思潮,才对这一原则产生了反思和动摇,并在建筑电讯的若干作品中反应出来。
19世纪建造材料和技术的进步使现代主义建筑以钢筋混凝土的面貌呈现,在材料的物理性能上,钢筋混凝土延续了西方传统石材的坚固基础;而随着20世纪的技术进步,更多材料有了被用于建造的可能。在建筑电讯的若干作品中,沃伦•乔克的“胶囊之家”(Capsule Homes,1964)和大卫•格林的“生活荚”(Living-Pod,1966)都选择软质的类似膜结构的材料作为建筑单元的维护界面,使其呈现柔软轻质的状态,这和现代主义钢筋混凝土呈现的坚硬冰冷面目全非。在1963年的杂志上,沃伦•乔克已经提出“作为消费产品的住宅”概念,胶囊化的住宅单元作为“插接城市”的末端产品,通过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市民如同选用超级市场的商品一样购买,使用,甚至遗弃这些胶囊。在大洋彼岸的日本,新陈代谢派的建筑师们也提出类似的提案,菊竹清训早在1958年的空中城市方案中,就希望利用这种操作过程的时间差来表现城市生活的趣味性,而比建筑电讯幸运的是,黑川纪章实现了一栋这种理念的真实建筑——“中银胶囊塔”(1972),折衷的是他的胶囊还是钢筋混凝土的方盒子,也和消费主义那种用后即弃的初衷有所偏差。
著名的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 Pavillon)将这种非坚固的、临时的建筑理念在伦敦发芽并延续至今。从1970年开始,每年都有不同的建筑师团队对蛇形画廊重新进行设计,使得它成为伦敦最受欢迎的当代艺术画廊之一。在某种情况下,当建筑体的生命没有那么几十上百年那么长时。场所的生命反而得到了更有活力延续,这也可能是消费主义带给建筑最积极的一个提示。
四、英雄主义
彼得•库克的“插接城市”(Plugin City,1963-64)和罗恩•赫伦的“行走城市”(Walking City,1964)是建筑电讯被后人最为称道的两个作品。在他们描绘的图景中,未来的城市建筑犹如巨大的机器一样肆意生长甚至移动,从庞大的尺度上,我们似乎隐隐可以看到类似柯布西耶“光辉城市”那种救世主般的雄心。意大利人本奈沃洛在1960年代出版的现代建筑史作中对建筑电讯做了新鲜的评价,也能代表当时的建筑界对于英国小组的看法。他认为建筑电讯所描绘的城市啼笑皆非,如同科幻小说一般;但也肯定其形成的方法并不是任意或反复无常的,而是有其内在的机制。建筑电讯所暗示的“现代城市的问题,不是对传统城市或多或少做谨慎的调整,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发明,可以视为从先前城市里产生的本质飞跃,就像中世纪的城市脱胎于古达城市那样”○2。
然而,现代建筑的理想却“没能取代19世纪的城市,也没能减轻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轰炸而遭受的破坏。”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在《城市建筑学》的英文版编者序言里如是说,“这种失败成为于1960年代初期成熟起来的那代建筑师们所面临的主要情形。他们的醒悟和忧虑同现代建筑未能实现其抱负(即成为纯净的城堡)的失败,同他们自身的失落感以及不可回归性有着直接的联系;他们的情绪因现代建筑的失败及其所造成的状况而直接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英雄倡导者们针锋相对。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已不再可能成为英雄人物和理想主义者了:产生这些记忆和幻想的可能性已经永远不存在了。同其他任何一代人都不相同,这一代人不得不以这种失落感来接替那种期望之感。玩世不恭和悲观主义填塞了由失望所造成的心灵空白。”○3埃森曼所说的这种针锋相对即建筑电讯和新陈代谢的建筑师们同样以一种英雄主义的形象去拯救城市和人类,尽管失落和玩世不恭,这也可能是最后的英雄主义了。
五、超越时代
建筑电讯小组的解散也顺应了那个激荡年代逐渐平淡,然而在之后的若干年里,他们的思想和所做的工作化为点滴渗透影响着建筑师和建筑产业,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网络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着建筑电讯作品影子的设计。
1966年,麦克•韦伯将自己设计的“Cushicle”称之为“背着走的环境”,这个同样柔软,可移动变形的睡袋力图以最小化的方式集合人们需求的物质环境并改变其固定性特征。而在今天,人们借助互联网之力研究发明各种可穿戴设备。2014年荷兰服装设计师Borre Akkersdijk发明的BB.Suit看上去更像一件衣服,这个包含了WiFi、GPS、NFC等现代手机功能的衣服最大的亮点还在于可以净化周边空气,这一点对于环境改变的尝试使其更具有建筑的意义,甚至可以看做Cushicle的再版。后来,建筑电讯小组的几个成员以轻松诙谐的方式设计了一个叫“电子番茄”(Elecronic Tomato,1969)的设备,这个跟宠物狗一样大小的番茄同样集合了当时最新的电子技术,并伴随人在环境中行进的需求做出各种回应。然而他们的发明当时并未得到生产和推广,而那年14岁的美国人乔布斯(Steve Jobs)在28年后创造了“电子苹果”,Iphone及智能手机的出现即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当然我们不会以成败论英雄,建筑电讯尽管没能在当时制作出改变世界的产品和建筑,但他们一直超越时代的努力方向则影响着更多后来人,这也是一个人类的伟大传统。面向未来,才会有更好的现在。
注释
○1郑谦.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上)[J].百年潮,2004(6):P28.
○2(意)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M].邹德侬 等译.P742.
○3(意)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黄士钧 译.P6.
二十世纪的人类,既享受了飞速的科技发展带来的刺激与欣喜,也被两次世界战争强烈创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地球人在反思中逐步走向多元化的发展,在很多人的眼中,半个世纪前的1960年代无疑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在科学技术上,阿姆斯特朗(Neil A.Armstrong)登月树立了人类进步的里程碑;ATM机、口服避孕药、BASIC计算机语言等等发明深刻影响了未来几十年人们的生活。而在文化和思想上,则是充满动荡,学生运动,性解放,黑人斗争等运动频发。法国哲学大师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说,“60年代的事,动摇、改变了世界的根基”○1。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和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着迅速的变化,战后出生的一代与从大萧条困境中走过来的父辈们不同,他们因没有三四十年代与50年代的对比而满足眼前的富裕,更不满足一种以顺从、听话为条件的富裕社会,不愿意为了物质上的富足而逆来顺受。
而建筑电讯小组(Archigram)的成员就属于这样的年轻人,1960年最早创立小组的三人彼得•库克(Peter Cook)只有24岁,大卫•格林(David Greene)和麦克•韦伯(Michael Webb)23岁.后来加入的另外三人中,沃伦•乔克(Warren Chalk)时年33岁,罗恩•赫伦(Ron Herron)30岁,丹尼斯•克伦普顿(Dennis Crompton)25岁。
在讨论建筑电讯和他们的作品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1960年代的建筑界。在1959年到1969年的10年间,现代主义建筑的四位鼻祖级大师——赖特,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和密斯相继辞世。而对现代主义的反思与批判在1960年代也达到高潮,以几部城市和建筑学经典著作的问世为标志:1961年,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于生》出版;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写下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同年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的《城市建筑学》的出版。同时,日本建筑师群体则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着反思与批判,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与建筑电讯小组有着同样的生长轨迹和相似的价值观。尽管人类发展愈发多元,但在50年后,我们还是能窥探到那个时代的特征和共性。
![]() |
图1 1960年代出版的几部建筑学著作 |
二、纸上建筑
众所周知,建筑电讯的作品几乎全部未被实践而永远成为纸上建筑,于是每期出版物便成了作品本身,每张建筑画作也有了不同建筑物实体的价值。1950年代的英国,波普艺术(Pop Art)开始兴起:流行的,转瞬即逝的,批量生产的,诙谐风趣的……用这些定义来描述建筑电讯的出版物作品无疑也相当契合。仅就表现形式来说,建筑电讯的建筑画完全是波普的代言者。在计算机还未被用于建筑制图的年代,年轻的英国人用剪切的图像,拼贴的场景,强烈的色彩来让自己的出版物与众不同,并引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表达。建筑电讯的建筑师们诙谐之余亦严谨有道,我们很容易辨识那些画作里准确的尺度,考究的构图,以及发现他们对于“PLAZA”字体的偏爱。
文艺复兴以来,透视法作为一个在二维空间中准确还原想象中三维世界的工具,逐渐固化为建筑画的主要表达方式,也被称为现代主义的某种单向性的思维方式。建筑电讯作品中剪切拼贴的操作方式,或有意或无意的扭曲了精确的三维空间,甚至在“即时城市”(Instant City,1968)等方案的效果图中,将二维和三维并置表现,这种方法并未干扰人们的解读,反而成为一种有效的表达手段。在一个对充斥着对现代主义批判的时代里,我们是否可以先将建筑电讯的图纸表达方式视为一种对现代主义单向性批判呢?
![]() |
图2 Instant city 效果图 |
三、消费主义
在公元前1世纪后期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io)撰写的《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中,他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大原则:“坚固、实用、美观”。这一观点得到了建筑界的广泛认同,经久不息地流传了两千年,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并不矛盾。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快速膨胀带来了消费主义思潮,才对这一原则产生了反思和动摇,并在建筑电讯的若干作品中反应出来。
19世纪建造材料和技术的进步使现代主义建筑以钢筋混凝土的面貌呈现,在材料的物理性能上,钢筋混凝土延续了西方传统石材的坚固基础;而随着20世纪的技术进步,更多材料有了被用于建造的可能。在建筑电讯的若干作品中,沃伦•乔克的“胶囊之家”(Capsule Homes,1964)和大卫•格林的“生活荚”(Living-Pod,1966)都选择软质的类似膜结构的材料作为建筑单元的维护界面,使其呈现柔软轻质的状态,这和现代主义钢筋混凝土呈现的坚硬冰冷面目全非。在1963年的杂志上,沃伦•乔克已经提出“作为消费产品的住宅”概念,胶囊化的住宅单元作为“插接城市”的末端产品,通过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市民如同选用超级市场的商品一样购买,使用,甚至遗弃这些胶囊。在大洋彼岸的日本,新陈代谢派的建筑师们也提出类似的提案,菊竹清训早在1958年的空中城市方案中,就希望利用这种操作过程的时间差来表现城市生活的趣味性,而比建筑电讯幸运的是,黑川纪章实现了一栋这种理念的真实建筑——“中银胶囊塔”(1972),折衷的是他的胶囊还是钢筋混凝土的方盒子,也和消费主义那种用后即弃的初衷有所偏差。
著名的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 Pavillon)将这种非坚固的、临时的建筑理念在伦敦发芽并延续至今。从1970年开始,每年都有不同的建筑师团队对蛇形画廊重新进行设计,使得它成为伦敦最受欢迎的当代艺术画廊之一。在某种情况下,当建筑体的生命没有那么几十上百年那么长时。场所的生命反而得到了更有活力延续,这也可能是消费主义带给建筑最积极的一个提示。
![]() |
图3 Capsule Homes |
![]() |
图4 Living-Pod |
![]() |
图5 空中都市-菊竹清训 |
![]() |
图6 中银胶囊塔 |
![]() |
图7 蛇形画廊 2013,藤本壮介 |
四、英雄主义
彼得•库克的“插接城市”(Plugin City,1963-64)和罗恩•赫伦的“行走城市”(Walking City,1964)是建筑电讯被后人最为称道的两个作品。在他们描绘的图景中,未来的城市建筑犹如巨大的机器一样肆意生长甚至移动,从庞大的尺度上,我们似乎隐隐可以看到类似柯布西耶“光辉城市”那种救世主般的雄心。意大利人本奈沃洛在1960年代出版的现代建筑史作中对建筑电讯做了新鲜的评价,也能代表当时的建筑界对于英国小组的看法。他认为建筑电讯所描绘的城市啼笑皆非,如同科幻小说一般;但也肯定其形成的方法并不是任意或反复无常的,而是有其内在的机制。建筑电讯所暗示的“现代城市的问题,不是对传统城市或多或少做谨慎的调整,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发明,可以视为从先前城市里产生的本质飞跃,就像中世纪的城市脱胎于古达城市那样”○2。
然而,现代建筑的理想却“没能取代19世纪的城市,也没能减轻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轰炸而遭受的破坏。”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在《城市建筑学》的英文版编者序言里如是说,“这种失败成为于1960年代初期成熟起来的那代建筑师们所面临的主要情形。他们的醒悟和忧虑同现代建筑未能实现其抱负(即成为纯净的城堡)的失败,同他们自身的失落感以及不可回归性有着直接的联系;他们的情绪因现代建筑的失败及其所造成的状况而直接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英雄倡导者们针锋相对。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已不再可能成为英雄人物和理想主义者了:产生这些记忆和幻想的可能性已经永远不存在了。同其他任何一代人都不相同,这一代人不得不以这种失落感来接替那种期望之感。玩世不恭和悲观主义填塞了由失望所造成的心灵空白。”○3埃森曼所说的这种针锋相对即建筑电讯和新陈代谢的建筑师们同样以一种英雄主义的形象去拯救城市和人类,尽管失落和玩世不恭,这也可能是最后的英雄主义了。
![]() |
图8 Plug-in City |
![]() |
图9 Waking City |
![]() |
图10 瓦赞规划 |
五、超越时代
建筑电讯小组的解散也顺应了那个激荡年代逐渐平淡,然而在之后的若干年里,他们的思想和所做的工作化为点滴渗透影响着建筑师和建筑产业,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网络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着建筑电讯作品影子的设计。
1966年,麦克•韦伯将自己设计的“Cushicle”称之为“背着走的环境”,这个同样柔软,可移动变形的睡袋力图以最小化的方式集合人们需求的物质环境并改变其固定性特征。而在今天,人们借助互联网之力研究发明各种可穿戴设备。2014年荷兰服装设计师Borre Akkersdijk发明的BB.Suit看上去更像一件衣服,这个包含了WiFi、GPS、NFC等现代手机功能的衣服最大的亮点还在于可以净化周边空气,这一点对于环境改变的尝试使其更具有建筑的意义,甚至可以看做Cushicle的再版。后来,建筑电讯小组的几个成员以轻松诙谐的方式设计了一个叫“电子番茄”(Elecronic Tomato,1969)的设备,这个跟宠物狗一样大小的番茄同样集合了当时最新的电子技术,并伴随人在环境中行进的需求做出各种回应。然而他们的发明当时并未得到生产和推广,而那年14岁的美国人乔布斯(Steve Jobs)在28年后创造了“电子苹果”,Iphone及智能手机的出现即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
图11 Cushicle |
![]() |
图12 BB.Suit |
![]() |
图12 Electronic Tomato |
当然我们不会以成败论英雄,建筑电讯尽管没能在当时制作出改变世界的产品和建筑,但他们一直超越时代的努力方向则影响着更多后来人,这也是一个人类的伟大传统。面向未来,才会有更好的现在。
注释
○1郑谦.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上)[J].百年潮,2004(6):P28.
○2(意)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M].邹德侬 等译.P742.
○3(意)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黄士钧 译.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