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马拉松——记1025天津武清国际马拉松 p.s我的首马
我觉得我是一个总是愿意用奇特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的人,就好像这个光怪陆离的星球上,每天都会有奇奇怪怪的事情发生,却从来都不觉得唐突。所以我在码字的时候也经常信马由缰离题万里,我觉得跑者谈论或者说关心的话题,绕来绕去总是绕不开马拉松。在我没有开始跑步前,我总觉得,马拉松仿佛是异次元里存在的事情,跟我八竿子打不着,但有一天我试着去了解它时,我才发现,生命中形形色色的体验都不如马拉松来的痛苦和幸福。
1024,我踏上了从北京南到武清的城际,窗外妖气弥漫,我在微信里还戏谑地跟朋友说,火车外面跟蓬莱仙境一样虚幻缥缈,不知道明天的雾霾会爆表到什么地步。我不是一个特别爱计较这种天气的人,跑与不跑,在乎一心。屁股还没坐热,武清站就到了,介乎于北京和天津之间的武清区似乎是个缓冲站,佛罗伦萨小镇常年招徕着来此处shopping的土豪们。
600pm 我按着百度地图的指示坐公交车到多威下榻的水电招待所领取比赛用品。这时外面已经云雾妖娆,能见度很低,然后我步行去了提前订好的汉庭。不得不说,武清区有些破败的地方真是让人不忍直视。似乎习惯了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里穿行,我凭着与生俱来的方向感,顺利的找到了宾馆。
毕竟是首马,吃过饭后,我很认真地准备第二天的比赛用品。手表、心率带、臂带、墨镜、手套、耳机、袜子。计时芯片一丝不苟地绑在了鞋带上,并反复确认。三块号码布,两大T恤正反面,一小参赛包。顺便吐槽,天马的赛事赞助商是特步,参赛T特别不好看。从这点来看,我的强迫症似乎爆发起来。再三检查后,顺便把手机里下载好的大话西游,又看了一遍。这已经是第10遍了。睡觉时,1030pm。
每逢第二天有比赛的情况,我就会辗转反侧,这似乎已经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毋庸说明天即将是我的第一次马拉松,我很配合地失眠了。200am我就醒过来,即便是内心深处苦苦呐喊,尼玛啊,赶紧睡吧,明天还有比赛啊。过了半个多小时才又睡下,再醒来就是450am了,不想睡了,起来收拾。
洗漱完以后,我把昨晚买来的咖啡泡上,前一晚准备好的压缩衣和心率带直接穿戴,然后套上外套。这么早,只能自己将就着解决早餐。全麦面包片,说实话很难下咽,但是还是皱着眉吃了好几片,牛奶,火腿肠。强迫自己吃的很饱才作罢。然后630am我就退房直接走着去起点了。
一出宾馆,我第一句话非常应景,是,卧槽!外面这个雾大的,用前几天网上流行的话说,我一出门还特么以为自己瞎了。但PM2.5指数却并不是特别高,真的是雾。呼吸都感觉到浓浓的水汽。
比赛起点大队人马已经开始集结,武清马拉松毕竟不是特别大型赛事,全马选手只有2000人,到最后估计也没报满。其余的就是3000名10公里,和10000名5公里了。志愿者很尽职尽责,用人墙把不同项目的选手隔开。我脱掉外套后,把之前配好的运动饮料,一口口啜饮完,然后把背包存放好,这时时间是710am。比赛发枪时间是830am。我还有80分钟的时间可以浪费,所以,就随便溜达,顺便熟悉厕所分布位置和赛程控制中心、成绩打印中心、物品发放中心的位置。
740am的时候,我开始热身,大概是不到1km的暖身跑,还有就是肌肉和关节的拉伸,第一次非常认真完整地把一整套热身运动不打折扣地全部做完,期间还看到了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外籍选手也在热身,我还像模像样地挥了挥手。
雾似乎越下越重,能见度似乎只有不到500米,还好空气还算洁净,比北马那天略好。空气湿度有点高,这种天气跑步不用担心体温过高,但是却有可能会觉得太冷。做完热身运动,我就慢慢走回了检录处,这时815am。看到了周四晚一起在三里屯跑步的rocky,刚跑完北马全程的他,一点也不浪费的继续参加天马。上了最后一趟厕所,已经是825am。选手不太多所以也根本没有想着往前挤。
831am 正式发枪。我随着大部队浩浩荡荡就开始了马拉松之旅。头顶上有航拍的直升机,明显感到了气流的走向。周围的观众没有北京热闹,但是也不算冷清。紧接着,果然我倒霉催的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手表定好位了但是竟然不显示配速,而且公里数也没有显示。我特么就知道总得给我整一出幺蛾子出来。在跑到第4公里的时候,还是不行。我就放弃了。还好我带着臂带和手机,手机开着咕咚软件,虽然没法即时了解配速,但聊胜于无。
跑马的前辈们都说,最重要的问题是,一定要合理调整自己的节奏,前期一定要控制好步速,不要因为体力一开始比较充沛就挥霍。我在赛前也一直提醒自己。千万,千万不要太快。可惜,记性都让狗吃了。当然这也是比赛结束后看自己打配速表来事后总结。
毕竟跑步这半年以来我只跑过一次31公里的LSD,还没有撞墙过,所以对于马拉松的配速而言,我完全一无所知,也许正是这样,我才不知天高地厚的选择用自己半马配速进行比赛。
一个人的马拉松,因为这场马拉松对我意义非凡,但是没有认识的人出现在现场观看比赛,我把这当成跑步修行的一项课业,那就是学会应对这无可回避的孤独感。另外一个角度,由于全马选手不多,再加上大雾弥漫,在4-10公里这段路上,我既看不到前面的选手,也看不到后面的选手,戴着耳机也听不到路边喝彩的观众,所以,我仿佛是一个人在这42.195km的路上踽踽独行。
前5公里配速相对来说跟平时练习快一些,22分43秒。我想也许有个人陪着我跑也许会表现的更好。跑步即便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但是若是有伙伴在身旁,互相鼓励,成绩说不定会更好。这5公里的路程,我没有刻意地再去提速,这4分32秒的配速对我当时跑步状况来讲,已经是到了一定的限度。
我有个习惯,就是在体力充沛的时候,喜欢咬住一个人跑,即便是我不认识他,但是也会像朋友一样,当他掉速时很不舍地超过他,并向他伸大拇指。5-10公里的时候,基本就是我一个人在跑,周围看不到什么人,只有到了补给点的时候,看到鼓掌的志愿者,才算是知道自己是在参加比赛。10公里的时间是45分19秒,仍然保持着4分31秒的配速。到这还没有出现任何状况。
11公里的时候,我碰到两位大叔,50-60岁的年纪,但是节奏很好,我试着跟上,跑了大概3公里,我发现他们始终保持着430的配速,然后我们就很默契地轮流领跑,一直到18公里的时候,我们看到对面马路上,埃塞俄比亚第一集团的选手已经折返回来了,其中一位大叔说,真尼玛快啊,一共才跑了18公里,人家已经比咱们快了三分之一,都24公里了。然后我附议了一句,真心爆炸的速度。然后就打开了话匣子。两位大叔也是刚参加完北马,刚才开口说话的那位北马跑了313的成绩,差一点点进310。让我这种第一次跑马的新手听了心驰神往,这个年纪了,跑马5年,就能跑出这样的成绩,不得不让人钦佩。到半程折返时,我一共花了96分钟5秒,速度有一点点降,但基本能维持在4分40以内。主要也得益于两位大叔带着我跑。
一直到26公里,我都没什么问题,跟着老马跑,还能扯扯淡比的确很惬意。但是26公里结束后,我就没这么舒坦了,首先,是特么我肚子开始咕咕叫。尼玛啊早餐看来真的有问题啊,都无法支持我跑到30就已经这么叫了真是让人恼火。接着,跟撞墙一样,我的速度开始下降,跟不上两位大叔,我抱着歉意让两位先走了,自己默默承受掉速带来的巨大挫败感。
27公里我的配速到了4分52秒,28到32公里,配速维持在了5分钟上下,我清清楚楚记得我看到第一个有食物的能量站时内心的狂喜,从来没有觉得香蕉和蛋黄派有这么好吃过。志愿者呆呆看着我抓了一堆食物绝尘而去。只是,这些东西只能在心理上给我安慰,肚子却始终在抗议。
33公里的时候,我甚至还闻到了过桥米线的味道。这时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吃的,我对自己说,跑完我们去吃火锅、撸串、披萨、牛排、乌冬面,越特么想越特么饿。多行不义必自毙啊,我从33公里,速度又开始掉,妈蛋,掉到了5分49秒。这时候已经有跑者陆陆续续超过了,虽然我是个争强好胜的人,只是这时,真的,我觉得我左腿大腿根隐隐约约有想抽筋的感觉。而两个小腿肚子,像是灌了铅一样,每一步都是艰难的。
我到这时候才明白那句话的真正含义,马拉松,从第30公里才真正开始。只是可惜,我明白的时候,正饥肠辘辘的在后半程的赛程上挪动。第36公里时,我为了防止抽筋意外,特意在医疗站要了一杯兑了盐和葡萄糖的水喝,医生还很贴心地为了喷了些氯乙烷。33到40公里,我配速还是上下浮动,最快5分21秒,最慢6分03秒。当跑到40.6公里的时候,坑爹的手机没电了,这时候我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觉,坚持到终点了。
我一向觉得自己是一个保持冷峻的跑者,但是比赛中,尤其是到了35公里以后,我听到观众卖力地向我喊加油,坚持时,禁不住感动地也喊了一声,加油!从35公里以后,只要有观众为我加油,我就很自然而然地向他们竖大拇指,也大喊一声,加油!这种跑者和观众的联系,就在无形中建立起来,成为我在最后这段路程中,意志力的补给。
似乎到现在为止,已经不是体力在支撑着我前行,而是意志力。
到我手机没电挂掉,40.6公里。我总共用了3小时19分。经过最后一个补给站时,我甚至还贪心的想在330之前完赛。最后冲刺时,我实在是没有太多的力气了,尤其是在抽筋的边缘行走,让我忍住了。尤其是隐隐约约看到最后计时牌,已经过了330时,我选择慢慢地跑到了终点。这时,成绩永远定格在了3小时31分05秒。我人生的第一次马拉松,就这样,结束了。在被志愿者领出终点区域时,我回头看了一眼赛道,微微鞠了一躬。感谢这42.195km的路程,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似乎,这就是我的首马历程。赛后,我拉伸完以后,一个人坐在路边,又默默地吃了一根香蕉和一条士力架,然后望着自己的成绩证明,用在充电宝努力下恢复工作的手机,写下一段话。“……也许,这就是马拉松吧,这种疼痛的撕裂感让人有时会怀疑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跑步,但是跑过终点的一刻,一切都释然了。就像我一直对自己说的那句话,no one said it was fucking easy, only the weak give up.这,就是我的首马,我,刚上路。”
我以后也许会跑越来越多的马拉松,但是我知道,没有一个会像今天的马拉松一样,给我如此持续而强烈的感动,还有疼痛下掩盖着的幸福感,虽然只身一人,但是却被生命中一些生生不息的温暖所打动,这也许就是我们为什么选择奔跑。
路还很长。
1024,我踏上了从北京南到武清的城际,窗外妖气弥漫,我在微信里还戏谑地跟朋友说,火车外面跟蓬莱仙境一样虚幻缥缈,不知道明天的雾霾会爆表到什么地步。我不是一个特别爱计较这种天气的人,跑与不跑,在乎一心。屁股还没坐热,武清站就到了,介乎于北京和天津之间的武清区似乎是个缓冲站,佛罗伦萨小镇常年招徕着来此处shopping的土豪们。
600pm 我按着百度地图的指示坐公交车到多威下榻的水电招待所领取比赛用品。这时外面已经云雾妖娆,能见度很低,然后我步行去了提前订好的汉庭。不得不说,武清区有些破败的地方真是让人不忍直视。似乎习惯了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里穿行,我凭着与生俱来的方向感,顺利的找到了宾馆。
毕竟是首马,吃过饭后,我很认真地准备第二天的比赛用品。手表、心率带、臂带、墨镜、手套、耳机、袜子。计时芯片一丝不苟地绑在了鞋带上,并反复确认。三块号码布,两大T恤正反面,一小参赛包。顺便吐槽,天马的赛事赞助商是特步,参赛T特别不好看。从这点来看,我的强迫症似乎爆发起来。再三检查后,顺便把手机里下载好的大话西游,又看了一遍。这已经是第10遍了。睡觉时,1030pm。
每逢第二天有比赛的情况,我就会辗转反侧,这似乎已经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毋庸说明天即将是我的第一次马拉松,我很配合地失眠了。200am我就醒过来,即便是内心深处苦苦呐喊,尼玛啊,赶紧睡吧,明天还有比赛啊。过了半个多小时才又睡下,再醒来就是450am了,不想睡了,起来收拾。
洗漱完以后,我把昨晚买来的咖啡泡上,前一晚准备好的压缩衣和心率带直接穿戴,然后套上外套。这么早,只能自己将就着解决早餐。全麦面包片,说实话很难下咽,但是还是皱着眉吃了好几片,牛奶,火腿肠。强迫自己吃的很饱才作罢。然后630am我就退房直接走着去起点了。
一出宾馆,我第一句话非常应景,是,卧槽!外面这个雾大的,用前几天网上流行的话说,我一出门还特么以为自己瞎了。但PM2.5指数却并不是特别高,真的是雾。呼吸都感觉到浓浓的水汽。
比赛起点大队人马已经开始集结,武清马拉松毕竟不是特别大型赛事,全马选手只有2000人,到最后估计也没报满。其余的就是3000名10公里,和10000名5公里了。志愿者很尽职尽责,用人墙把不同项目的选手隔开。我脱掉外套后,把之前配好的运动饮料,一口口啜饮完,然后把背包存放好,这时时间是710am。比赛发枪时间是830am。我还有80分钟的时间可以浪费,所以,就随便溜达,顺便熟悉厕所分布位置和赛程控制中心、成绩打印中心、物品发放中心的位置。
740am的时候,我开始热身,大概是不到1km的暖身跑,还有就是肌肉和关节的拉伸,第一次非常认真完整地把一整套热身运动不打折扣地全部做完,期间还看到了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外籍选手也在热身,我还像模像样地挥了挥手。
雾似乎越下越重,能见度似乎只有不到500米,还好空气还算洁净,比北马那天略好。空气湿度有点高,这种天气跑步不用担心体温过高,但是却有可能会觉得太冷。做完热身运动,我就慢慢走回了检录处,这时815am。看到了周四晚一起在三里屯跑步的rocky,刚跑完北马全程的他,一点也不浪费的继续参加天马。上了最后一趟厕所,已经是825am。选手不太多所以也根本没有想着往前挤。
831am 正式发枪。我随着大部队浩浩荡荡就开始了马拉松之旅。头顶上有航拍的直升机,明显感到了气流的走向。周围的观众没有北京热闹,但是也不算冷清。紧接着,果然我倒霉催的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手表定好位了但是竟然不显示配速,而且公里数也没有显示。我特么就知道总得给我整一出幺蛾子出来。在跑到第4公里的时候,还是不行。我就放弃了。还好我带着臂带和手机,手机开着咕咚软件,虽然没法即时了解配速,但聊胜于无。
跑马的前辈们都说,最重要的问题是,一定要合理调整自己的节奏,前期一定要控制好步速,不要因为体力一开始比较充沛就挥霍。我在赛前也一直提醒自己。千万,千万不要太快。可惜,记性都让狗吃了。当然这也是比赛结束后看自己打配速表来事后总结。
毕竟跑步这半年以来我只跑过一次31公里的LSD,还没有撞墙过,所以对于马拉松的配速而言,我完全一无所知,也许正是这样,我才不知天高地厚的选择用自己半马配速进行比赛。
一个人的马拉松,因为这场马拉松对我意义非凡,但是没有认识的人出现在现场观看比赛,我把这当成跑步修行的一项课业,那就是学会应对这无可回避的孤独感。另外一个角度,由于全马选手不多,再加上大雾弥漫,在4-10公里这段路上,我既看不到前面的选手,也看不到后面的选手,戴着耳机也听不到路边喝彩的观众,所以,我仿佛是一个人在这42.195km的路上踽踽独行。
前5公里配速相对来说跟平时练习快一些,22分43秒。我想也许有个人陪着我跑也许会表现的更好。跑步即便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但是若是有伙伴在身旁,互相鼓励,成绩说不定会更好。这5公里的路程,我没有刻意地再去提速,这4分32秒的配速对我当时跑步状况来讲,已经是到了一定的限度。
我有个习惯,就是在体力充沛的时候,喜欢咬住一个人跑,即便是我不认识他,但是也会像朋友一样,当他掉速时很不舍地超过他,并向他伸大拇指。5-10公里的时候,基本就是我一个人在跑,周围看不到什么人,只有到了补给点的时候,看到鼓掌的志愿者,才算是知道自己是在参加比赛。10公里的时间是45分19秒,仍然保持着4分31秒的配速。到这还没有出现任何状况。
11公里的时候,我碰到两位大叔,50-60岁的年纪,但是节奏很好,我试着跟上,跑了大概3公里,我发现他们始终保持着430的配速,然后我们就很默契地轮流领跑,一直到18公里的时候,我们看到对面马路上,埃塞俄比亚第一集团的选手已经折返回来了,其中一位大叔说,真尼玛快啊,一共才跑了18公里,人家已经比咱们快了三分之一,都24公里了。然后我附议了一句,真心爆炸的速度。然后就打开了话匣子。两位大叔也是刚参加完北马,刚才开口说话的那位北马跑了313的成绩,差一点点进310。让我这种第一次跑马的新手听了心驰神往,这个年纪了,跑马5年,就能跑出这样的成绩,不得不让人钦佩。到半程折返时,我一共花了96分钟5秒,速度有一点点降,但基本能维持在4分40以内。主要也得益于两位大叔带着我跑。
一直到26公里,我都没什么问题,跟着老马跑,还能扯扯淡比的确很惬意。但是26公里结束后,我就没这么舒坦了,首先,是特么我肚子开始咕咕叫。尼玛啊早餐看来真的有问题啊,都无法支持我跑到30就已经这么叫了真是让人恼火。接着,跟撞墙一样,我的速度开始下降,跟不上两位大叔,我抱着歉意让两位先走了,自己默默承受掉速带来的巨大挫败感。
27公里我的配速到了4分52秒,28到32公里,配速维持在了5分钟上下,我清清楚楚记得我看到第一个有食物的能量站时内心的狂喜,从来没有觉得香蕉和蛋黄派有这么好吃过。志愿者呆呆看着我抓了一堆食物绝尘而去。只是,这些东西只能在心理上给我安慰,肚子却始终在抗议。
33公里的时候,我甚至还闻到了过桥米线的味道。这时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吃的,我对自己说,跑完我们去吃火锅、撸串、披萨、牛排、乌冬面,越特么想越特么饿。多行不义必自毙啊,我从33公里,速度又开始掉,妈蛋,掉到了5分49秒。这时候已经有跑者陆陆续续超过了,虽然我是个争强好胜的人,只是这时,真的,我觉得我左腿大腿根隐隐约约有想抽筋的感觉。而两个小腿肚子,像是灌了铅一样,每一步都是艰难的。
我到这时候才明白那句话的真正含义,马拉松,从第30公里才真正开始。只是可惜,我明白的时候,正饥肠辘辘的在后半程的赛程上挪动。第36公里时,我为了防止抽筋意外,特意在医疗站要了一杯兑了盐和葡萄糖的水喝,医生还很贴心地为了喷了些氯乙烷。33到40公里,我配速还是上下浮动,最快5分21秒,最慢6分03秒。当跑到40.6公里的时候,坑爹的手机没电了,这时候我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觉,坚持到终点了。
我一向觉得自己是一个保持冷峻的跑者,但是比赛中,尤其是到了35公里以后,我听到观众卖力地向我喊加油,坚持时,禁不住感动地也喊了一声,加油!从35公里以后,只要有观众为我加油,我就很自然而然地向他们竖大拇指,也大喊一声,加油!这种跑者和观众的联系,就在无形中建立起来,成为我在最后这段路程中,意志力的补给。
似乎到现在为止,已经不是体力在支撑着我前行,而是意志力。
到我手机没电挂掉,40.6公里。我总共用了3小时19分。经过最后一个补给站时,我甚至还贪心的想在330之前完赛。最后冲刺时,我实在是没有太多的力气了,尤其是在抽筋的边缘行走,让我忍住了。尤其是隐隐约约看到最后计时牌,已经过了330时,我选择慢慢地跑到了终点。这时,成绩永远定格在了3小时31分05秒。我人生的第一次马拉松,就这样,结束了。在被志愿者领出终点区域时,我回头看了一眼赛道,微微鞠了一躬。感谢这42.195km的路程,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似乎,这就是我的首马历程。赛后,我拉伸完以后,一个人坐在路边,又默默地吃了一根香蕉和一条士力架,然后望着自己的成绩证明,用在充电宝努力下恢复工作的手机,写下一段话。“……也许,这就是马拉松吧,这种疼痛的撕裂感让人有时会怀疑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跑步,但是跑过终点的一刻,一切都释然了。就像我一直对自己说的那句话,no one said it was fucking easy, only the weak give up.这,就是我的首马,我,刚上路。”
我以后也许会跑越来越多的马拉松,但是我知道,没有一个会像今天的马拉松一样,给我如此持续而强烈的感动,还有疼痛下掩盖着的幸福感,虽然只身一人,但是却被生命中一些生生不息的温暖所打动,这也许就是我们为什么选择奔跑。
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