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无此声。
山一程,水一程。
有段时间做梦,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不知道往哪里去,竭力地逃,一直逃到惊醒。醒来后格外冷。一个人坐在窗边,全世界都是安静的声音。你知道吗,安静是有声音的。像丝弦,幽深,渺远,从遥远的过去那么漫过来,裹住人的眼耳口鼻,良久良久,才允许人细细地一声叹息。
而窗外的孤山也静默地匍匐着,像一只沉睡的小兽。凌晨时分它潜藏在黎明蓝色的阴影里,我总能感觉到,它似乎也瞪着沉默的眼睛看向我。是的,我们都是这场名为安静的大型音乐会的观众。我们就这样在窗前对视着,对视着,直到天渐渐亮起来,晨曦点亮第一束阳光,它才闭上眼睛,又成了一座小石山。
可是,很久以前,山是不沉默的。
Miss说她想家了。
我沉吟了半晌,很认真地想了想这个字,忽然有点茫然。是啊,家——我的家,去哪儿了呢。我有点儿慌。我不知道,家,是什么呢。如果父母家人在的地方就可以是家了,那倒也省事儿;可是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我住过很多地方。当然不算出差的酒店。大学宿舍高中宿舍初中宿舍。外婆家姨妈家阿姨家。小学的时候刚去广东在中山西区的姑姑的店里。后来在东凤。家里的生意因为经营原因搬迁过三次。加上我工作后自己搬过的两次家,以及家里的两处住所。总是在每一个地方短暂停留,长期漂泊,到最后觉得好像哪里都可以舍弃,找不到自己根在哪里。
妈妈说,别人家孩子一放假就往家跑,我家孩子怎么就不想回家。
那是爸妈住的地方,可还不是家。尽管每次回去还是能感受到浓浓的爱,被喂得一身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是对于那栋房子,我是个陌生的客人,我甚至找不着家里的卫生纸卷,不知道沐浴露是哪一瓶。明明是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床,有时候一觉醒来我还会恍惚几秒:咦,我这是在哪儿啊?
只有跟奶奶睡的时候,我能踏实一点。
闭上眼,耳边就听见屋后山里穿堂的风轻啸。屋后是一袭矮崖。野草蔓生,家里的鸡就在崖壁上扑棱棱地飞来飞去。后院说是院,其实不过是屋子和崖壁自然围起来的三角形小空地,直角的位置还有一个小水洼。柴屋后头,我很小的时候我记得还养过猪。呼噜呼噜,哼哼唧唧,白白胖胖倒也不像那些鸡崽儿那么闹腾。
睡午觉被鸡闹腾醒,嘴角还挂着睡诞,睡姿七仰八叉,试探着叫奶奶,奶奶已经不在家。我小心翼翼地滑下床,跑到屋外坪里窝起两手成喇叭状,对着空旷的谷里大叫奶奶——夏日午后的未时,村子里仿佛都空了,回应我的只有田里虫子聒噪的鸣声,和偶尔从池塘上飘忽过后的一团凉风。
想了想还有点害怕,我于是转身到后院,一看鸡窝里没有鸡蛋它们还闹得那么欢畅,顿时玩心大起,撵得几只母鸡满院扑腾咯咯直叫。跑累了,笑了,又跑到我的小书柜翻出来几本装订的《小天使报》,搬上板凳乖乖坐在前院小花园旁边,闻着夜来香的花香看书。有时候表现得好了,妈妈会从她的大书柜里赏我几本连环画看,那就是我最开心的事了。
看书看累了我会跑到小花园去看我心爱的指甲花。藏在夜来香花丛里的指甲花,白的粉的黄的红的,我家的颜色最全,村里谁家都没有我的花园里颜色那么多。我整个人还只有一株夜来香高,玩久了奶奶回来都找不到我人。于是我就故意不出来,看着奶奶找我找得团团转,直到她去别人家问,我就偷偷出来,又坐在板凳上开始看书,等着奶奶急匆匆回来看见我惊愕的表情,我还要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说:我刚刚一直在这里看书啊。其实我在心里偷着乐。
奶奶也不恼,说:天断黑了,不看书了,等下眼睛看瞎了。带我进灶屋做饭。我还没有灶台高,奶奶点上火,我就坐在灶前加柴火。小时候奶奶做的油炒饭、葱花面,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东西。我愿意用十个cheese cake,再换一碗当年的面吃。
我只是不理解。
为什么当年觉得好大的房子,等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回去一看,其实也不大。当年还要抬头看的灶台,呀,怎么现在一看那么低矮。那株最高的夜来香,长了这么多年,也才刚到我大腿高而已。以前要爬上凳子才能勉强够着我小书柜的最上面一层的书,现在我都要低头翻。后院的小水洼,我现在一个跨步就过去了。
我从来不知道成长,原来会带来这么大的变化。听多少亲戚感慨当年还把你抱在手里那么小小个儿,也比不上回到最熟悉的地方,什么都是记忆里的样子,窗台上还留着七八年前离开家的时候我从山上移植过来的映山红;可是也什么都不是原先的样子了,每张再熟悉不过的桌子椅子床和柜子,都在视角上惊人地发生了偏移。我像是巨人来到小人国,一时间适应不过来。
然后我才意识到,在十岁以后,我的家就回不去了。在我当年懵懂无知扔下它的时候,在我丝毫不知道我会离开它那么久的时候,在我前一天还兴高采烈地从山上移植了一株美艳的映山红摆在窗台,在我逐渐长高长大的所有平行时间里,它由家,终于无奈地变成了:
故园。
可我知道,那里是我的根。
从我呱呱坠地,我是那片土地的儿女,我汲取它供养的养分方能长大,山石是我的骨骼,山溪是我的血液,山鸟是我的性情,山林是我的灵魂,即使我走再远,我脚下依然带着山风。
那些拔节作响的春天,露珠滴下去,翠叶伸出来。钻进灌木丛里,嘘,你听,那是它们度过了一整个漫长严冬后舒展的声音。偶尔啁啾的鸟叫声从高大的乔木枝头钻出来,穿过密密层层的枝叶,打着转儿和花开的声音捏在了一起。土地里冬眠苏醒的小昆虫扒动土坷垃的声音,植物的根系在地底吸收水的声音,根茎传输养分的咕嘟咕嘟声,嫩芽在枝头新鲜俏皮的欢呼雀跃声。整座山仿佛都在松动筋骨。
到了夏天,那可就真热闹了。白天热得打蔫儿,等到晚上,山风一吹,夕阳一沉,漫山的树叶都沙沙沙开始谈天了。开好的花、长出来的稻谷、地里挂上枝头的果,都忍不住自夸起来。更别提夏虫和青蛙,整宿整宿停不下来。蝉和纺织娘,还好划分了地盘,不然差点真打起来。山是交响乐乐团,每个声部都单调,可是被山风这么一合节奏,顿时盛大起来。妈妈带着我走到高地。风温柔地盘旋着,萤火虫在夜色里扑闪着后车灯,星星在银河沙滩晒月光浴。我在高处往山下看村庄,这风是不是偷喝了谁酒窖里的陈年好酒,怎么我都沉醉了——深蓝色的夜色,交响乐的夜晚,零落的村庄,晕黄的灯光。夜深千帐灯。
立秋之后阴雨绵绵。我坐在地上翻我的百宝箱。孙悟空的小卡片,颜色漂亮的小弹珠,有香味的香囊,上一年生日姑姑送的项链和信里寄给我的幸运星。屋外大雨滂沱我不管。铁皮的老鼠,拧动发条会往前笨拙地蹦跶。五颜六色的塑料片,可以利用缝隙拼成各种各样立体的形状。妈妈会哼歌,我也跟着哼。她们会唱的歌我都会。花篮的花儿香,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你说这地方有多好,和课本里说的北大荒一样好吗。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不说野鸡了,麻雀我都没抓过一只,我嘟囔着。玩够了,我蹭蹭蹭爬上阁楼。昏暗的小阁楼,柜子上积了厚厚的灰,多神秘呀,最适合寻宝了。可是等到我脏兮兮地被揪下来还没找到任何一样好玩的东西。对爸爸做个鬼脸,我跑过大厅去厨房。到大厅的时候我微微停顿了一下,默默地盯着高台上姥姥和爷爷的照片看了几秒。我不知道停这一下能不能让他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敬意,也许那个时候也不懂什么是敬意,只是习惯性经过厅堂的时候都会慢一些、轻一些。
冬天包得像个粽子一样烤火,吃瓜子儿。一年最期待的就是这个时候了,虽然冷,可以过年了就有好吃的了啊,有客人就怎么皮也不会挨打啊。南瓜皮红薯片,最好是嘴可以不用停。外面是皑皑白雪,我喜欢雪,可是我怕冷。于是扭头回火炉旁,一家人一起下跳棋。爸爸最擅长乘人不注意耍赖皮,以及剑走奇招。妈妈最擅长过河拆桥和跳长棋。可是还是我最厉害,总是赢。我擅长什么来着?好像什么也不擅长。玩到一半妈妈就会从火堆里掏出个煨鸡蛋给我吃,有的时候是煨肉。不过我最爱的还是煨鸡胗。有时候妈妈不在家,奶奶会陪着我。她在家翻她的大柜子。家里有三个柜子是最神秘的,一个是妈妈的大书柜,虽然我有自己的小书柜,可是妈妈的大书柜里才有小人书和好看的本子;一个是妈妈藏吃的柜子,咦,我小时候为什么都没想过去偷拿钥匙拿吃的呢?好吧,不管我想不想,妈妈都把钥匙藏得很严实。最后一个就是奶奶的柜子了。奶奶柜子中间那三个抽屉总像百宝箱,有奶奶的针线盒,有总能变出无数小零钱的小钱袋,还有沉甸甸的银花边。奶奶总是会跟我说她的妈妈疼她偷偷给她银花边的事,或者她们小学的时候只要干活不要上学的故事。可是为什么我妈妈不偷偷给我银花边,而且,为什么要干活,我才不干活呢,写作业多简单啊,奶奶真傻。
有时候孩子们来我家玩捉迷藏。躲在门后面的最笨了。躲在米缸里还算聪明,可是一旦进去就不能转移啦。衣柜里的、床底下的,阁楼上的,全逮着啦。每个房间里的每一样东西、每一处布置、每一个门槛的高度,我闭着眼睛都知道。
这才是家。
我又是好几年没回去过了。
今年家里长辈在商量把老宅推了重新盖。是啊,说起来老宅也有四十多年了,再加上空了十来年,是已经住不了了。也是,旧的终归要去。大家都兴致冲冲地谈论着建筑方案,我却一直闭着眼睛在心里描绘它的样子。
即使我那么健忘,即使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得我房间里摆着的锈迹斑斑的老式单车,姥姥房间里破旧的木制太师椅,妈妈的大书柜,我的小书柜,阁楼的天窗,我的玩具柜,门上贴着周慧敏的日历,厅堂里掉漆的黄木桌椅,以便过年的时候给祖先长辈摆上一桌子吃的。奶奶卧室里地炉子的位置,沙发的纹样,相框里挂着的老照片,鼎锅摆放的地方,碗橱黝黑发亮的颜色。
妈妈看我闷闷不乐,打趣说,放心吧,虽然你以后要嫁出去,可是家里一定会留你的房间的,到时候你先选。
可是妈妈,我多希望——算了,再怎么样也不一样了。
聒碎乡心梦不成。
此时此刻,又是一个凌晨。我有些困倦,该去睡了。
路灯是窗外孤山寂寞的眼眸。车辚辚马萧萧,除此之外,仿佛都能听见密布整个城市上空的电波的网发出兹拉兹拉的电流声。风一更,雨一更。
故园无此声。
有段时间做梦,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不知道往哪里去,竭力地逃,一直逃到惊醒。醒来后格外冷。一个人坐在窗边,全世界都是安静的声音。你知道吗,安静是有声音的。像丝弦,幽深,渺远,从遥远的过去那么漫过来,裹住人的眼耳口鼻,良久良久,才允许人细细地一声叹息。
而窗外的孤山也静默地匍匐着,像一只沉睡的小兽。凌晨时分它潜藏在黎明蓝色的阴影里,我总能感觉到,它似乎也瞪着沉默的眼睛看向我。是的,我们都是这场名为安静的大型音乐会的观众。我们就这样在窗前对视着,对视着,直到天渐渐亮起来,晨曦点亮第一束阳光,它才闭上眼睛,又成了一座小石山。
可是,很久以前,山是不沉默的。
Miss说她想家了。
我沉吟了半晌,很认真地想了想这个字,忽然有点茫然。是啊,家——我的家,去哪儿了呢。我有点儿慌。我不知道,家,是什么呢。如果父母家人在的地方就可以是家了,那倒也省事儿;可是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我住过很多地方。当然不算出差的酒店。大学宿舍高中宿舍初中宿舍。外婆家姨妈家阿姨家。小学的时候刚去广东在中山西区的姑姑的店里。后来在东凤。家里的生意因为经营原因搬迁过三次。加上我工作后自己搬过的两次家,以及家里的两处住所。总是在每一个地方短暂停留,长期漂泊,到最后觉得好像哪里都可以舍弃,找不到自己根在哪里。
妈妈说,别人家孩子一放假就往家跑,我家孩子怎么就不想回家。
那是爸妈住的地方,可还不是家。尽管每次回去还是能感受到浓浓的爱,被喂得一身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是对于那栋房子,我是个陌生的客人,我甚至找不着家里的卫生纸卷,不知道沐浴露是哪一瓶。明明是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床,有时候一觉醒来我还会恍惚几秒:咦,我这是在哪儿啊?
只有跟奶奶睡的时候,我能踏实一点。
闭上眼,耳边就听见屋后山里穿堂的风轻啸。屋后是一袭矮崖。野草蔓生,家里的鸡就在崖壁上扑棱棱地飞来飞去。后院说是院,其实不过是屋子和崖壁自然围起来的三角形小空地,直角的位置还有一个小水洼。柴屋后头,我很小的时候我记得还养过猪。呼噜呼噜,哼哼唧唧,白白胖胖倒也不像那些鸡崽儿那么闹腾。
睡午觉被鸡闹腾醒,嘴角还挂着睡诞,睡姿七仰八叉,试探着叫奶奶,奶奶已经不在家。我小心翼翼地滑下床,跑到屋外坪里窝起两手成喇叭状,对着空旷的谷里大叫奶奶——夏日午后的未时,村子里仿佛都空了,回应我的只有田里虫子聒噪的鸣声,和偶尔从池塘上飘忽过后的一团凉风。
想了想还有点害怕,我于是转身到后院,一看鸡窝里没有鸡蛋它们还闹得那么欢畅,顿时玩心大起,撵得几只母鸡满院扑腾咯咯直叫。跑累了,笑了,又跑到我的小书柜翻出来几本装订的《小天使报》,搬上板凳乖乖坐在前院小花园旁边,闻着夜来香的花香看书。有时候表现得好了,妈妈会从她的大书柜里赏我几本连环画看,那就是我最开心的事了。
看书看累了我会跑到小花园去看我心爱的指甲花。藏在夜来香花丛里的指甲花,白的粉的黄的红的,我家的颜色最全,村里谁家都没有我的花园里颜色那么多。我整个人还只有一株夜来香高,玩久了奶奶回来都找不到我人。于是我就故意不出来,看着奶奶找我找得团团转,直到她去别人家问,我就偷偷出来,又坐在板凳上开始看书,等着奶奶急匆匆回来看见我惊愕的表情,我还要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说:我刚刚一直在这里看书啊。其实我在心里偷着乐。
奶奶也不恼,说:天断黑了,不看书了,等下眼睛看瞎了。带我进灶屋做饭。我还没有灶台高,奶奶点上火,我就坐在灶前加柴火。小时候奶奶做的油炒饭、葱花面,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东西。我愿意用十个cheese cake,再换一碗当年的面吃。
我只是不理解。
为什么当年觉得好大的房子,等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回去一看,其实也不大。当年还要抬头看的灶台,呀,怎么现在一看那么低矮。那株最高的夜来香,长了这么多年,也才刚到我大腿高而已。以前要爬上凳子才能勉强够着我小书柜的最上面一层的书,现在我都要低头翻。后院的小水洼,我现在一个跨步就过去了。
我从来不知道成长,原来会带来这么大的变化。听多少亲戚感慨当年还把你抱在手里那么小小个儿,也比不上回到最熟悉的地方,什么都是记忆里的样子,窗台上还留着七八年前离开家的时候我从山上移植过来的映山红;可是也什么都不是原先的样子了,每张再熟悉不过的桌子椅子床和柜子,都在视角上惊人地发生了偏移。我像是巨人来到小人国,一时间适应不过来。
然后我才意识到,在十岁以后,我的家就回不去了。在我当年懵懂无知扔下它的时候,在我丝毫不知道我会离开它那么久的时候,在我前一天还兴高采烈地从山上移植了一株美艳的映山红摆在窗台,在我逐渐长高长大的所有平行时间里,它由家,终于无奈地变成了:
故园。
可我知道,那里是我的根。
从我呱呱坠地,我是那片土地的儿女,我汲取它供养的养分方能长大,山石是我的骨骼,山溪是我的血液,山鸟是我的性情,山林是我的灵魂,即使我走再远,我脚下依然带着山风。
那些拔节作响的春天,露珠滴下去,翠叶伸出来。钻进灌木丛里,嘘,你听,那是它们度过了一整个漫长严冬后舒展的声音。偶尔啁啾的鸟叫声从高大的乔木枝头钻出来,穿过密密层层的枝叶,打着转儿和花开的声音捏在了一起。土地里冬眠苏醒的小昆虫扒动土坷垃的声音,植物的根系在地底吸收水的声音,根茎传输养分的咕嘟咕嘟声,嫩芽在枝头新鲜俏皮的欢呼雀跃声。整座山仿佛都在松动筋骨。
到了夏天,那可就真热闹了。白天热得打蔫儿,等到晚上,山风一吹,夕阳一沉,漫山的树叶都沙沙沙开始谈天了。开好的花、长出来的稻谷、地里挂上枝头的果,都忍不住自夸起来。更别提夏虫和青蛙,整宿整宿停不下来。蝉和纺织娘,还好划分了地盘,不然差点真打起来。山是交响乐乐团,每个声部都单调,可是被山风这么一合节奏,顿时盛大起来。妈妈带着我走到高地。风温柔地盘旋着,萤火虫在夜色里扑闪着后车灯,星星在银河沙滩晒月光浴。我在高处往山下看村庄,这风是不是偷喝了谁酒窖里的陈年好酒,怎么我都沉醉了——深蓝色的夜色,交响乐的夜晚,零落的村庄,晕黄的灯光。夜深千帐灯。
立秋之后阴雨绵绵。我坐在地上翻我的百宝箱。孙悟空的小卡片,颜色漂亮的小弹珠,有香味的香囊,上一年生日姑姑送的项链和信里寄给我的幸运星。屋外大雨滂沱我不管。铁皮的老鼠,拧动发条会往前笨拙地蹦跶。五颜六色的塑料片,可以利用缝隙拼成各种各样立体的形状。妈妈会哼歌,我也跟着哼。她们会唱的歌我都会。花篮的花儿香,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你说这地方有多好,和课本里说的北大荒一样好吗。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不说野鸡了,麻雀我都没抓过一只,我嘟囔着。玩够了,我蹭蹭蹭爬上阁楼。昏暗的小阁楼,柜子上积了厚厚的灰,多神秘呀,最适合寻宝了。可是等到我脏兮兮地被揪下来还没找到任何一样好玩的东西。对爸爸做个鬼脸,我跑过大厅去厨房。到大厅的时候我微微停顿了一下,默默地盯着高台上姥姥和爷爷的照片看了几秒。我不知道停这一下能不能让他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敬意,也许那个时候也不懂什么是敬意,只是习惯性经过厅堂的时候都会慢一些、轻一些。
冬天包得像个粽子一样烤火,吃瓜子儿。一年最期待的就是这个时候了,虽然冷,可以过年了就有好吃的了啊,有客人就怎么皮也不会挨打啊。南瓜皮红薯片,最好是嘴可以不用停。外面是皑皑白雪,我喜欢雪,可是我怕冷。于是扭头回火炉旁,一家人一起下跳棋。爸爸最擅长乘人不注意耍赖皮,以及剑走奇招。妈妈最擅长过河拆桥和跳长棋。可是还是我最厉害,总是赢。我擅长什么来着?好像什么也不擅长。玩到一半妈妈就会从火堆里掏出个煨鸡蛋给我吃,有的时候是煨肉。不过我最爱的还是煨鸡胗。有时候妈妈不在家,奶奶会陪着我。她在家翻她的大柜子。家里有三个柜子是最神秘的,一个是妈妈的大书柜,虽然我有自己的小书柜,可是妈妈的大书柜里才有小人书和好看的本子;一个是妈妈藏吃的柜子,咦,我小时候为什么都没想过去偷拿钥匙拿吃的呢?好吧,不管我想不想,妈妈都把钥匙藏得很严实。最后一个就是奶奶的柜子了。奶奶柜子中间那三个抽屉总像百宝箱,有奶奶的针线盒,有总能变出无数小零钱的小钱袋,还有沉甸甸的银花边。奶奶总是会跟我说她的妈妈疼她偷偷给她银花边的事,或者她们小学的时候只要干活不要上学的故事。可是为什么我妈妈不偷偷给我银花边,而且,为什么要干活,我才不干活呢,写作业多简单啊,奶奶真傻。
有时候孩子们来我家玩捉迷藏。躲在门后面的最笨了。躲在米缸里还算聪明,可是一旦进去就不能转移啦。衣柜里的、床底下的,阁楼上的,全逮着啦。每个房间里的每一样东西、每一处布置、每一个门槛的高度,我闭着眼睛都知道。
这才是家。
我又是好几年没回去过了。
今年家里长辈在商量把老宅推了重新盖。是啊,说起来老宅也有四十多年了,再加上空了十来年,是已经住不了了。也是,旧的终归要去。大家都兴致冲冲地谈论着建筑方案,我却一直闭着眼睛在心里描绘它的样子。
即使我那么健忘,即使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得我房间里摆着的锈迹斑斑的老式单车,姥姥房间里破旧的木制太师椅,妈妈的大书柜,我的小书柜,阁楼的天窗,我的玩具柜,门上贴着周慧敏的日历,厅堂里掉漆的黄木桌椅,以便过年的时候给祖先长辈摆上一桌子吃的。奶奶卧室里地炉子的位置,沙发的纹样,相框里挂着的老照片,鼎锅摆放的地方,碗橱黝黑发亮的颜色。
妈妈看我闷闷不乐,打趣说,放心吧,虽然你以后要嫁出去,可是家里一定会留你的房间的,到时候你先选。
可是妈妈,我多希望——算了,再怎么样也不一样了。
聒碎乡心梦不成。
此时此刻,又是一个凌晨。我有些困倦,该去睡了。
路灯是窗外孤山寂寞的眼眸。车辚辚马萧萧,除此之外,仿佛都能听见密布整个城市上空的电波的网发出兹拉兹拉的电流声。风一更,雨一更。
故园无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