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鸡汤:碎花情结的前世今生
碎花,顾名思义,它的趋势其实正是纹样元素的碎片化和纯粹化。我们平时所说的碎花,常常与小清新联系在一起,这其中的清新具体即可解释为与传统服饰不同的清爽感和简洁感。这一点正是碎片化和纯粹化带来的。设计师可以通过不规则的散点式联系,或者调整图形的大小分布来使整个图案具有动态和层次感。
如果要追溯到中国古代,碎花这个词,大多时候仍仅仅停留在“小花”的意象上。如宋朝《图经》中对植物“景天”的描述:“景天,生太山山谷,今南北皆有之……夏中开红紫碎花,秋后枯死。”又有范成大做吴郡志 将李花当做当地土物(特产),“小碎花也,繁缛可爱。”有些诗人也将“碎花”做“灯花”。整体来说,碎花这个词在古文献中很少作为衣物或者物品的描述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碎花纹样在古代没有,唐三彩中的女子确实有身着碎花下裙的。在北宋的墓壁画中,从一些室内点缀和衣物中也能看出碎花的痕迹。然而由于织染技术的限制,碎花纹样的在中国的流行,还得从民国算起。
在民国初期,女子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对新知识接受程度的上升也意味着对时尚的敏感程度在渐渐提高。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部分与西方有频繁贸易往来的沿海城市在衣物纹样上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从8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起,女学生或者说知识女性对碎花类纹样的偏爱也显而异见。这些衣物比传统的素色衬衫和长裙更能彰显她们的青春活力,同时,也显得更加娴熟柔美,表现出一个成熟的新时代女性的独有魅力。
这个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占据了很大的因素。也正是早于民国成立约莫半世纪的时候,英国的维多利亚风格达到了巅峰。花朵被认为是这个时候的时尚标志之一。与一个世纪之前的格鲁吉亚风相比,花朵的排列更倾向于不对称和紧凑的风格,并且注重营造出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效果。根据这些特点,我们不难分辨女性衣物上带有欧式田园气息的西化纹样痕迹,其中以抽象几何图案的随机排列样式最为明显。
为了迎合国人的传统口味,在碎花纹样上,当时的人们也延续了一些中国传统纹样的风格,如祥云图案或在缠枝纹的基础上织染出新的布料纹样。缠枝纹有波斯的痕迹,在唐朝时用于一些佛教用品的雕饰,后沿入民间。纹样的设计保留下了传统回纹参差对称的特征。而大花纹的设计则贴合了中国牡丹、芙蓉等繁华锦绣的意象。如《玲珑》总第75期第1166页《衣料颜色与花纹的选择》中写道:“……近十年绸缎的花纹由朵花转成团花由团花转成散花。由散花转成素纹。现在又有素纹转成朵花之趋势。盖按散而复聚而又散之规则变化也。”这里的散花、朵花、团花,泛而言之,其实都算是碎花纹样的一种。从中国传统的团花纹样中舍弃了缠枝,只余下自由散布的花型,这正是我们今天常见的碎花的典型样式之一。而后来从清新到大花纹的重新转变,又表明了从简洁化走向视觉化的过程,这样的大花纹图样,有时又可和西方的波西米亚风联系起来。
根据某些特征,我们的确可以大致区分这些传统纹样与西化纹样,受西方抽象文化,现实主义的影响,随机排列,或棋盘式严谨布局的花纹带有明显的西方特征;而具有曲回和缠枝纹形状的,有部分沿袭了中国传统花纹的排列方式;之前所说的团花和缠枝纹,大多形成中心对称图形。
所谓“碎花”,碎即是小,且必须有花,即细小的花叶图案在设计中出现。在中国传统的刺绣中,女装大多使用有中国传统花卉作为主图案,辅以其他植物细节。中国自古中有“主辅”的观念,讲究留白和对称,因此碎花图案向来不多作为主流设计。另外,由于手工刺绣的不便,有着重复且类似图案的织物也不能大量缝制。这个局限被近现代的印染技术所打破,空白得以被填补。西方流行的碎花图案传入中国,也将碎花的概念不再局限于“碎花”。另外,同时也受了日本和风的影响——而日本的花纹设计,很大程度上又借用了他们的插花的风格和观点。因此,从西方的抽象线条花纹到和风的禅式花样,以及基于中国传统纹样的创新和发展,碎花的风格在这个期间得以大量充实。
从民国到21世纪,碎花曾经几经波折。在建国初期,曾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成中老年人的一代从黑白的朴素穿衣风格中走出,青睐于以深色碎花为主调的衣物,那些花衬衫伴随着如今大部分人的幼年回忆。直到现代近几年,碎花风格又渐渐重新回到年轻人们的视线。归根究底,碎花受欢迎在于,一,碎花带出浓浓的复古气息;二,被各种文青网站玩坏;三、风格多变,设计简洁,内容丰富。一个碎花控,几乎可以爱上这世上所有的美丽。这与当年也有相通之处。民国时期,碎花纹样被作为时尚潮流的代表被推崇,而当时的明星文人也纷纷以其为美,报纸杂志时也有出现。如今近一个世纪过去,一丛小碎花仍旧花开不败,年年春色相见欢。
碎花的应用不宜多,如整面墙纸,整个床单都是碎花布,那么房间的全局布置就需要尽可能地显得简洁,以其他单色布与碎花进行搭配,从而形成视觉上的对比。而对于风格的把握也很微妙。如果是按照欧式的田园风,那么碎花中的玫瑰、针叶形状等欧洲元素就值得考虑;相对而言,如果设计是按照和风中的插花布局,那选择层次感丰富,颜色对比度明显的清地小碎花则会显得相得益彰。
对于衣物和饰品而言,碎花的选择要随意得多,以颜色和图案为标准,温婉的姑娘不防学学江南水乡风情,浅色系的底色如月色、青色、绿色在夏天会格外清爽,图案宜小而碎,间隔需恰到好处,才能为小家碧玉的温婉可人增分;而喜欢尝试满地碎花图案的姑娘也可大胆选用明亮色彩的搭配,最好以其他细节压住跳脱的颜色,如素色腰带等。至于几何图案,如波点或心形,再或者各类抽象mini版PPT剪贴画,萌系妹子可尽情一试以谋杀绅士血条,如能搭配同一系列胖次更妙。(痴汉笑)
后记:
总之,写到后面就方式就有点不对了,为了避免节操见底还是就此搁笔。碎花在国内的崛起似乎仅在这几年之中,然而实际上,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更加遥远的年代。要说碎花起源于中国,实际上算不得正确的。如果要将这个问题答到满分,就必须再看看欧洲那边的同时期的潮流走向。网上关于碎花严肃的科普资料并不多,我姑且一试在此做个小小的归纳。感谢各种参考资料,如薛宁的论文《海派女装纹样研究》,有许多资料来自这里,如想了解更多请自行查阅。其他的如《中国墓室壁画史》,《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都为极有价值的巨著。由于毕竟不是小论文,在此也不一一列举。才疏学浅,勉力为之。如有错处还请海涵。鞠躬~
桔紫是一款服务于收藏、分享小礼物、与好友沟通交流的推荐服务。桔紫仔细为你整理所有无心或有意的点赞,你想得到它们的心情将被传递给你的好朋友。
如果要追溯到中国古代,碎花这个词,大多时候仍仅仅停留在“小花”的意象上。如宋朝《图经》中对植物“景天”的描述:“景天,生太山山谷,今南北皆有之……夏中开红紫碎花,秋后枯死。”又有范成大做吴郡志 将李花当做当地土物(特产),“小碎花也,繁缛可爱。”有些诗人也将“碎花”做“灯花”。整体来说,碎花这个词在古文献中很少作为衣物或者物品的描述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碎花纹样在古代没有,唐三彩中的女子确实有身着碎花下裙的。在北宋的墓壁画中,从一些室内点缀和衣物中也能看出碎花的痕迹。然而由于织染技术的限制,碎花纹样的在中国的流行,还得从民国算起。
在民国初期,女子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对新知识接受程度的上升也意味着对时尚的敏感程度在渐渐提高。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部分与西方有频繁贸易往来的沿海城市在衣物纹样上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从8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起,女学生或者说知识女性对碎花类纹样的偏爱也显而异见。这些衣物比传统的素色衬衫和长裙更能彰显她们的青春活力,同时,也显得更加娴熟柔美,表现出一个成熟的新时代女性的独有魅力。
这个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占据了很大的因素。也正是早于民国成立约莫半世纪的时候,英国的维多利亚风格达到了巅峰。花朵被认为是这个时候的时尚标志之一。与一个世纪之前的格鲁吉亚风相比,花朵的排列更倾向于不对称和紧凑的风格,并且注重营造出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效果。根据这些特点,我们不难分辨女性衣物上带有欧式田园气息的西化纹样痕迹,其中以抽象几何图案的随机排列样式最为明显。
为了迎合国人的传统口味,在碎花纹样上,当时的人们也延续了一些中国传统纹样的风格,如祥云图案或在缠枝纹的基础上织染出新的布料纹样。缠枝纹有波斯的痕迹,在唐朝时用于一些佛教用品的雕饰,后沿入民间。纹样的设计保留下了传统回纹参差对称的特征。而大花纹的设计则贴合了中国牡丹、芙蓉等繁华锦绣的意象。如《玲珑》总第75期第1166页《衣料颜色与花纹的选择》中写道:“……近十年绸缎的花纹由朵花转成团花由团花转成散花。由散花转成素纹。现在又有素纹转成朵花之趋势。盖按散而复聚而又散之规则变化也。”这里的散花、朵花、团花,泛而言之,其实都算是碎花纹样的一种。从中国传统的团花纹样中舍弃了缠枝,只余下自由散布的花型,这正是我们今天常见的碎花的典型样式之一。而后来从清新到大花纹的重新转变,又表明了从简洁化走向视觉化的过程,这样的大花纹图样,有时又可和西方的波西米亚风联系起来。
根据某些特征,我们的确可以大致区分这些传统纹样与西化纹样,受西方抽象文化,现实主义的影响,随机排列,或棋盘式严谨布局的花纹带有明显的西方特征;而具有曲回和缠枝纹形状的,有部分沿袭了中国传统花纹的排列方式;之前所说的团花和缠枝纹,大多形成中心对称图形。
所谓“碎花”,碎即是小,且必须有花,即细小的花叶图案在设计中出现。在中国传统的刺绣中,女装大多使用有中国传统花卉作为主图案,辅以其他植物细节。中国自古中有“主辅”的观念,讲究留白和对称,因此碎花图案向来不多作为主流设计。另外,由于手工刺绣的不便,有着重复且类似图案的织物也不能大量缝制。这个局限被近现代的印染技术所打破,空白得以被填补。西方流行的碎花图案传入中国,也将碎花的概念不再局限于“碎花”。另外,同时也受了日本和风的影响——而日本的花纹设计,很大程度上又借用了他们的插花的风格和观点。因此,从西方的抽象线条花纹到和风的禅式花样,以及基于中国传统纹样的创新和发展,碎花的风格在这个期间得以大量充实。
从民国到21世纪,碎花曾经几经波折。在建国初期,曾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成中老年人的一代从黑白的朴素穿衣风格中走出,青睐于以深色碎花为主调的衣物,那些花衬衫伴随着如今大部分人的幼年回忆。直到现代近几年,碎花风格又渐渐重新回到年轻人们的视线。归根究底,碎花受欢迎在于,一,碎花带出浓浓的复古气息;二,被各种文青网站玩坏;三、风格多变,设计简洁,内容丰富。一个碎花控,几乎可以爱上这世上所有的美丽。这与当年也有相通之处。民国时期,碎花纹样被作为时尚潮流的代表被推崇,而当时的明星文人也纷纷以其为美,报纸杂志时也有出现。如今近一个世纪过去,一丛小碎花仍旧花开不败,年年春色相见欢。
碎花的应用不宜多,如整面墙纸,整个床单都是碎花布,那么房间的全局布置就需要尽可能地显得简洁,以其他单色布与碎花进行搭配,从而形成视觉上的对比。而对于风格的把握也很微妙。如果是按照欧式的田园风,那么碎花中的玫瑰、针叶形状等欧洲元素就值得考虑;相对而言,如果设计是按照和风中的插花布局,那选择层次感丰富,颜色对比度明显的清地小碎花则会显得相得益彰。
对于衣物和饰品而言,碎花的选择要随意得多,以颜色和图案为标准,温婉的姑娘不防学学江南水乡风情,浅色系的底色如月色、青色、绿色在夏天会格外清爽,图案宜小而碎,间隔需恰到好处,才能为小家碧玉的温婉可人增分;而喜欢尝试满地碎花图案的姑娘也可大胆选用明亮色彩的搭配,最好以其他细节压住跳脱的颜色,如素色腰带等。至于几何图案,如波点或心形,再或者各类抽象mini版PPT剪贴画,萌系妹子可尽情一试以谋杀绅士血条,如能搭配同一系列胖次更妙。(痴汉笑)
后记:
总之,写到后面就方式就有点不对了,为了避免节操见底还是就此搁笔。碎花在国内的崛起似乎仅在这几年之中,然而实际上,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更加遥远的年代。要说碎花起源于中国,实际上算不得正确的。如果要将这个问题答到满分,就必须再看看欧洲那边的同时期的潮流走向。网上关于碎花严肃的科普资料并不多,我姑且一试在此做个小小的归纳。感谢各种参考资料,如薛宁的论文《海派女装纹样研究》,有许多资料来自这里,如想了解更多请自行查阅。其他的如《中国墓室壁画史》,《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都为极有价值的巨著。由于毕竟不是小论文,在此也不一一列举。才疏学浅,勉力为之。如有错处还请海涵。鞠躬~
![]() |
桔紫是一款服务于收藏、分享小礼物、与好友沟通交流的推荐服务。桔紫仔细为你整理所有无心或有意的点赞,你想得到它们的心情将被传递给你的好朋友。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