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是一个人的事
是不是只有我这样。 常常因为看一本书,听一首歌就陷入沉寂,忧郁一阵子,写一段矫情的文字,想告诉所有人我过得不好,自我伤感,自我治愈。周而复始,陷入一个人“清欢”。 一本书或者一首卡农能带来的效应,像是喝了杯速溶咖啡,满嘴的酸涩。书和歌,所能带来的心灵上的空虚,大多来自另一种空虚,创作者的空虚。我这样认为。 看过简嫃写的《一口闲钟》,她的文字常常赋予物质力量,像在读者心里凿了一个洞。她写出那夜寒山寺的月色的力量,那夜月色清冷,却有力,紧紧包裹着寒山寺外停泊着的孤寂,致使我每每抬头看看月,不觉想到千年前那个失落的诗人。 我读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他描绘阮籍驱车长啸。我们很难用常理的眼光去理解这种怪诞的行为,但是这怪诞就是能与你产生共鸣。你定猛然产生过某种怪异的想法,想要寻求一种怪诞的方式释放内心。我们在网络上见到越来越多舒缓压力的教程,例如前一段时间大热的ASMR,我想,这都不如一次彻底的长啸来的舒畅。 我们喜欢读小说,看别人的故事落自己的泪。自我代入角色,或是用旁观者的眼光去审视,你都是动容的,那恰恰是这种共鸣使你陷入沉思,陷入伤感,失落。有多少作者就是因为人物内心描写的出色,深受欢喜。我看过很多人的读书笔记,大幅文字都是描写内心细节的。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川端康成这样写道。 慢慢你会发现,开心或是孤寂,都是一个人的事,我们让它自我运作,自我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