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亭缘之三十一:六一泉半亭
自诗:“庐畔泠风问寒柳,波澜并剪步千秋。吴山堪比琅琊美,半穹孤泉亦酢酬。”
孤山诸亭,不少以纪念历代名人,甚至有直接以名号名之者,如范公亭、净因亭、云亭(纪念岭南诗人许炳璈<字奏云>,也有说法取自“孤山一片云”<亦与祥云有关>之名),也有以人物相关事迹命名如万菊亭(纪念民国海军中将张又莱)、放鹤亭等。其中有一亭,与至少三位文化名人有关,而且三人中的一人是与西湖联系最为紧密、文化造诣堪称登峰造极,此三人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轼、惠勤,此亭即为位于俞楼(晚清学者俞樾旧居)旁六一泉之上的“六一泉半亭”。
六一泉取名来自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关于此泉,作为欧阳修最得意门生的苏轼有一篇《六一泉铭并序》详细介绍其来历。大致为,苏轼初为杭州通判时,欧阳修跟他说,西湖有一个僧人叫惠勤,文采极佳,尤擅写诗,但是当年我派人找他但没有找到,这次你到杭州做官,可以去拜访一下他。于是苏轼到杭州之后第三天就在孤山找到了惠勤,谈天说地,互相极为仰慕。次年,欧阳修就去世了。后来苏轼辗转官场,十八年后再次到杭州出任知州,再去访问惠勤,但惠勤也早已经过世。于是苏轼到其旧居,见到了惠勤的弟子。弟子在屋内挂有欧阳修与惠勤二人的画像祭拜。又过几个月,屋子后面流出泉水。惠勤弟子对苏轼说,我师父听说您来了,于是让这里流出泉水来为您接风,您是不是应该表示一下?苏轼想起当年与惠勤的交往,又念及自己恩师,遂将此泉命名为“六一泉”。初,泉上为惠勤故居。南宋时,屋改为亭,宋理宗亲题匾额“六一泉”。元代泉湮亭毁。明代重掘此泉。清初在泉旁建表忠祠,后复废。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重修泉、亭,八十年代整修,至今。
事实上,欧阳修从来没有到过杭州。但他有一篇描述杭州的文章《有美堂集》传世,字里行间如亲临其境。有美堂在吴山,今亦不存,仅在原址建有“有美亭”。而六一泉、亭虽以欧阳修自号命名,但其故事与苏轼关系更为密切,是为苏轼深感其知遇之恩。欧阳修、苏轼所处的时代,有可能是中国古典文化最为辉煌的顶峰,而他们应当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星。其中,欧阳修更堪称一代巨擘,三苏、曾巩、王安石等人都为其弟子、门生,这种成就大概旷古烁今。
六一泉半亭又是一个临泉而建的亭子,泉、亭共成一景。可惜泉水之源早已湮没,今日所见实为一潭死水。与泉比邻的,是俞樾旧居俞楼。俞楼自有一番极为动人的传奇故事,却与六一泉、亭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在俞楼初建时,六一泉、亭大概荒废久矣。而不知俞曲园在世若得以见此泉亭,会有何感慨。
孤山诸亭至此终于可以正式引出苏轼。六一泉半亭所向不远便是西湖宽阔的水面,一段长堤从远处隐隐延伸过来,传唱着脍炙人口的千年佳话。
孤山诸亭,不少以纪念历代名人,甚至有直接以名号名之者,如范公亭、净因亭、云亭(纪念岭南诗人许炳璈<字奏云>,也有说法取自“孤山一片云”<亦与祥云有关>之名),也有以人物相关事迹命名如万菊亭(纪念民国海军中将张又莱)、放鹤亭等。其中有一亭,与至少三位文化名人有关,而且三人中的一人是与西湖联系最为紧密、文化造诣堪称登峰造极,此三人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轼、惠勤,此亭即为位于俞楼(晚清学者俞樾旧居)旁六一泉之上的“六一泉半亭”。
六一泉取名来自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关于此泉,作为欧阳修最得意门生的苏轼有一篇《六一泉铭并序》详细介绍其来历。大致为,苏轼初为杭州通判时,欧阳修跟他说,西湖有一个僧人叫惠勤,文采极佳,尤擅写诗,但是当年我派人找他但没有找到,这次你到杭州做官,可以去拜访一下他。于是苏轼到杭州之后第三天就在孤山找到了惠勤,谈天说地,互相极为仰慕。次年,欧阳修就去世了。后来苏轼辗转官场,十八年后再次到杭州出任知州,再去访问惠勤,但惠勤也早已经过世。于是苏轼到其旧居,见到了惠勤的弟子。弟子在屋内挂有欧阳修与惠勤二人的画像祭拜。又过几个月,屋子后面流出泉水。惠勤弟子对苏轼说,我师父听说您来了,于是让这里流出泉水来为您接风,您是不是应该表示一下?苏轼想起当年与惠勤的交往,又念及自己恩师,遂将此泉命名为“六一泉”。初,泉上为惠勤故居。南宋时,屋改为亭,宋理宗亲题匾额“六一泉”。元代泉湮亭毁。明代重掘此泉。清初在泉旁建表忠祠,后复废。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重修泉、亭,八十年代整修,至今。
事实上,欧阳修从来没有到过杭州。但他有一篇描述杭州的文章《有美堂集》传世,字里行间如亲临其境。有美堂在吴山,今亦不存,仅在原址建有“有美亭”。而六一泉、亭虽以欧阳修自号命名,但其故事与苏轼关系更为密切,是为苏轼深感其知遇之恩。欧阳修、苏轼所处的时代,有可能是中国古典文化最为辉煌的顶峰,而他们应当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星。其中,欧阳修更堪称一代巨擘,三苏、曾巩、王安石等人都为其弟子、门生,这种成就大概旷古烁今。
六一泉半亭又是一个临泉而建的亭子,泉、亭共成一景。可惜泉水之源早已湮没,今日所见实为一潭死水。与泉比邻的,是俞樾旧居俞楼。俞楼自有一番极为动人的传奇故事,却与六一泉、亭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在俞楼初建时,六一泉、亭大概荒废久矣。而不知俞曲园在世若得以见此泉亭,会有何感慨。
孤山诸亭至此终于可以正式引出苏轼。六一泉半亭所向不远便是西湖宽阔的水面,一段长堤从远处隐隐延伸过来,传唱着脍炙人口的千年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