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非:你想干什么?
http://www.gzmeal.com/pic/gif/1235123592.jpg
易中天在北京电视台的节目里当众发飙,大肆羞辱男女主持及其领导,尽显“学术超男”本色——本来嘛,做节目嘉宾,只发言而不发飙,只灭主持人而不连带其领导,充其量也只有“学术”、最多也就是“学术男”,“超男”的称号是无论如何也当不起的。
事情虽已皆大欢喜地过去,但易先生当时撂下的那几句狠话,至今仍觉振聋发聩。易老师现场开示主持人的是:不要寻根究底地去追问人家的动机,比如,上百家讲坛是不是为了出书?出书是不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不是为了改善生活?等等。
也难怪,被人这样问法,谁不烦?照那样下去,难保不会问出“你挣钱是不是为了包二奶?你包二奶是不是为了改善性生活?”
易先生的意思是,不管后来如何,人家当初根本就没想那么多,结果也都不是预先策划出来的,但深层次的不满,我也听出来了,那就是一声反问:“这还用得着问吗?”
大哉问,快哉反问!棒喝声中,我和广大电视观众一起,眼睁睁地见证了“学术超男”冉冉升华为“学术快男”。
但公平地说一句,作为一个具有基本专业素养以及最低职业道德的从业者,主持人在易先生面前也算是尽了自己的义务。大众传播学里向有所谓“新闻五要素”,即五个“W”:What,何事?Who,何人?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y,何故?严格按这五个W做访问,虽然乏味,但不失规范。易中天的那期节目,做出来应该是这样的:
What——易中天老师因为在百家讲坛讲“品三国”并且出版相关著作而成为备受欢迎的公众人物;
Who——易中天老师,你是谁?
When——你是什么时候上的百家讲坛?或,你打算什么时候再上百家讲坛?又或,你什么时候打算出新书?或,你的新书打算出到什么时候?
Why——你为什么要上百家讲坛?你为什么要出书?
看见没?最后,话音还是会自动自觉地落到易老师最讨厌的问题上。我一直怀疑大众传播是门伪科学,现在终于有了结论,原来问题就出在最后一个问题上——“你想干什么?”这一问千般弱智万般白痴,就是这一个W,让前四个W的合理性彻底毁于一旦。W若非得保持五个,最后那一个还不如替换为更有感染力的一声惊叹:Wow!
聪明人发问,从来不问为什么,要问,就问为什么不?比如,易中天对余秋雨的“假捐”追问,就以身做则地不问捐款的动机,更不论真捐和假捐,而是一把揪住“捐了还是没捐”不放,对方只需回答“是”或“不是”以及“有”或“没有”,此时无Why胜有Why。
然而,三杯两盏“W”,怎敌他“十万个为什么”晚来风急?千言万语,都汇集成时代的最强音:“你想干什么?”大约十年前,我在上海的电视新闻里看到夏季例行扫黄的报道,画面上,记者随公安干警一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一卡拉OK,记者把麦克风伸向其中一个女子:“你为什么要坐在他腿上?”(潜台词:“你想干什么?”)
女子掩面喊冤:“没有啊,我只是想要看看他衬衫的牌子。”
到底是地方台,和央视比、甚至与被采访对象相比,该法制记者的素质明显偏低。又曾在CCTV看过一则法制报道,央视记者来到看守所,现场采访一个刚刚被“打掉”的盗窃团伙,人家的提问,就是掷地有声:“你们平时主要偷什么?”
什么是素质?训练有素的记者,是绝对不会问出“你们为什么要偷人家东西”这种愚蠢问题来的。与其问“你为什么要坐在他腿上?”还不如突出五“W”里的Where,即“你平时主要都坐在他哪里?”
一个劲儿地揪住“你想干什么”不放,不仅能毁了电视,更有可能把本来已经弱势的平面媒体给彻底废了。说别人不好,就以《GQ》为例,我相信,这一类男性时尚杂志的读者,是最最经不起“为什么”这一问的。女的还好,没人会问一个女的为什么要看女性时尚杂志,要问也是问为什么不?但同样的问题拿来问男人,后果可大可小。在南京某时尚杂志上,读到香港某中年文化男当着台湾某中年时尚女的面替他的男性朋友大吐苦水。他说,他有一个富豪朋友,“车上一定会摆放这类杂志,他说车上没一两本这种时尚杂志,马子会瞧不起你的”。但马先生警告男读者,在因此而免受“被马子瞧不起”之苦的同时,却又可能因另一个女人之“瞧得起”而承受更大的风险:“服装的要求到了某个年龄,对男人是减分和减法的部分,因为会有两个风险:第一,你老婆会有怀疑,包括我自己和许多男性朋友,自己买一条领带回家,老婆会以为你在外面有女人,这很麻烦。”
也就是说,当老婆看见老公私藏一本男性时尚杂志,并且开始对男装“有要求”,她一定会义无反顾地问:“你想干什么?”
男人真命苦,装男人苦,男人装更苦。当然,再逼人的追问,也难不倒更牛逼的男人,易中天的诤友余秋雨大师在他的博客里写道:“一个盗版起家的人突然对别人的捐款账目产生了兴趣,你猜为什么?我回答说:据美国报纸报道,当今小偷最喜欢看的,是时装杂志。不是他们品位提高了,而是查看新出时装的口袋缝在哪里。”
遗憾的是,在“你想干什么”面前,不是每个大师都具有上海小姐和美国小偷的智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出于对大师们的爱护,我倒是替他们想了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标准答案:既然国家为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那么,我做的一切,也就无非都是“为了满足我个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这个标准答案,应该足以应付记者、警察和老婆了。但唯一的前提是,你必须还没牛逼到敢于否认自己是人民群众的一员。
PS: 刊于今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之活字中毒”专栏。
易中天在北京电视台的节目里当众发飙,大肆羞辱男女主持及其领导,尽显“学术超男”本色——本来嘛,做节目嘉宾,只发言而不发飙,只灭主持人而不连带其领导,充其量也只有“学术”、最多也就是“学术男”,“超男”的称号是无论如何也当不起的。
事情虽已皆大欢喜地过去,但易先生当时撂下的那几句狠话,至今仍觉振聋发聩。易老师现场开示主持人的是:不要寻根究底地去追问人家的动机,比如,上百家讲坛是不是为了出书?出书是不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不是为了改善生活?等等。
也难怪,被人这样问法,谁不烦?照那样下去,难保不会问出“你挣钱是不是为了包二奶?你包二奶是不是为了改善性生活?”
易先生的意思是,不管后来如何,人家当初根本就没想那么多,结果也都不是预先策划出来的,但深层次的不满,我也听出来了,那就是一声反问:“这还用得着问吗?”
大哉问,快哉反问!棒喝声中,我和广大电视观众一起,眼睁睁地见证了“学术超男”冉冉升华为“学术快男”。
但公平地说一句,作为一个具有基本专业素养以及最低职业道德的从业者,主持人在易先生面前也算是尽了自己的义务。大众传播学里向有所谓“新闻五要素”,即五个“W”:What,何事?Who,何人?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y,何故?严格按这五个W做访问,虽然乏味,但不失规范。易中天的那期节目,做出来应该是这样的:
What——易中天老师因为在百家讲坛讲“品三国”并且出版相关著作而成为备受欢迎的公众人物;
Who——易中天老师,你是谁?
When——你是什么时候上的百家讲坛?或,你打算什么时候再上百家讲坛?又或,你什么时候打算出新书?或,你的新书打算出到什么时候?
Why——你为什么要上百家讲坛?你为什么要出书?
看见没?最后,话音还是会自动自觉地落到易老师最讨厌的问题上。我一直怀疑大众传播是门伪科学,现在终于有了结论,原来问题就出在最后一个问题上——“你想干什么?”这一问千般弱智万般白痴,就是这一个W,让前四个W的合理性彻底毁于一旦。W若非得保持五个,最后那一个还不如替换为更有感染力的一声惊叹:Wow!
聪明人发问,从来不问为什么,要问,就问为什么不?比如,易中天对余秋雨的“假捐”追问,就以身做则地不问捐款的动机,更不论真捐和假捐,而是一把揪住“捐了还是没捐”不放,对方只需回答“是”或“不是”以及“有”或“没有”,此时无Why胜有Why。
然而,三杯两盏“W”,怎敌他“十万个为什么”晚来风急?千言万语,都汇集成时代的最强音:“你想干什么?”大约十年前,我在上海的电视新闻里看到夏季例行扫黄的报道,画面上,记者随公安干警一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一卡拉OK,记者把麦克风伸向其中一个女子:“你为什么要坐在他腿上?”(潜台词:“你想干什么?”)
女子掩面喊冤:“没有啊,我只是想要看看他衬衫的牌子。”
到底是地方台,和央视比、甚至与被采访对象相比,该法制记者的素质明显偏低。又曾在CCTV看过一则法制报道,央视记者来到看守所,现场采访一个刚刚被“打掉”的盗窃团伙,人家的提问,就是掷地有声:“你们平时主要偷什么?”
什么是素质?训练有素的记者,是绝对不会问出“你们为什么要偷人家东西”这种愚蠢问题来的。与其问“你为什么要坐在他腿上?”还不如突出五“W”里的Where,即“你平时主要都坐在他哪里?”
一个劲儿地揪住“你想干什么”不放,不仅能毁了电视,更有可能把本来已经弱势的平面媒体给彻底废了。说别人不好,就以《GQ》为例,我相信,这一类男性时尚杂志的读者,是最最经不起“为什么”这一问的。女的还好,没人会问一个女的为什么要看女性时尚杂志,要问也是问为什么不?但同样的问题拿来问男人,后果可大可小。在南京某时尚杂志上,读到香港某中年文化男当着台湾某中年时尚女的面替他的男性朋友大吐苦水。他说,他有一个富豪朋友,“车上一定会摆放这类杂志,他说车上没一两本这种时尚杂志,马子会瞧不起你的”。但马先生警告男读者,在因此而免受“被马子瞧不起”之苦的同时,却又可能因另一个女人之“瞧得起”而承受更大的风险:“服装的要求到了某个年龄,对男人是减分和减法的部分,因为会有两个风险:第一,你老婆会有怀疑,包括我自己和许多男性朋友,自己买一条领带回家,老婆会以为你在外面有女人,这很麻烦。”
也就是说,当老婆看见老公私藏一本男性时尚杂志,并且开始对男装“有要求”,她一定会义无反顾地问:“你想干什么?”
男人真命苦,装男人苦,男人装更苦。当然,再逼人的追问,也难不倒更牛逼的男人,易中天的诤友余秋雨大师在他的博客里写道:“一个盗版起家的人突然对别人的捐款账目产生了兴趣,你猜为什么?我回答说:据美国报纸报道,当今小偷最喜欢看的,是时装杂志。不是他们品位提高了,而是查看新出时装的口袋缝在哪里。”
遗憾的是,在“你想干什么”面前,不是每个大师都具有上海小姐和美国小偷的智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出于对大师们的爱护,我倒是替他们想了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标准答案:既然国家为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那么,我做的一切,也就无非都是“为了满足我个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这个标准答案,应该足以应付记者、警察和老婆了。但唯一的前提是,你必须还没牛逼到敢于否认自己是人民群众的一员。
PS: 刊于今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之活字中毒”专栏。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