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日记 七续
2014年10月29日
今天周三,下午一点和Cotteau教授以及两个法国同学在Bastille小金人儿的北面碰了头,开始了所谓“巴黎历史”之旅,准确的说,应该是“巴黎工人阶级史”之旅。
我们见面的地点Bastille是“巴黎墙”分界线上的一个点。1789年之前,大多数工人的居住和工作都在墙内,1789年之后,受新的城市规划的影响,大量工人被迫改到墙外居住和工作,比如说,工人的住宅越来越向巴黎东北方向扩张。而原先存在于巴士底的监狱名字的意思是“死刑犯”。
Cotteau带我们去看了一个两层的小楼。他说这种两层小楼很有代表性,是19世纪工人的工坊和居住的地方。而附近的一个“白马拱廊”,他说也是19世纪很有代表性的一处拱廊。
附近还有一条街,从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之间,这里是工人喝酒、跳舞、打架的地方。在这条街上目前还可以看到很多明显的痕迹:
我们看到一家肉店,肉店的名字是法国中部的一个地区,而Cotteau从这个肉店的招牌(招牌上大概就是“××县肉店”的意思)辨认处这家店可能从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之间一直存在着,他说这里不仅是肉店,而且是工人们吃饭的地方。这些工人都来自法国中部这个地区,即是当时到巴黎打工的外省人。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而且操持同一个行业(主要是旧货市场和垃圾回收,到某个时期垃圾回收业消失了,因为市政府的政策人员认为用人来回收垃圾不卫生,开始推行使用垃圾桶,这个政策人员的名字后来成了法语垃圾桶的名字),他们来到巴黎后,集中在一起,互相帮忙。当他们挣到一些钱后,就回到家乡结婚。他们中还有一些来到巴黎学习某种专门技能,回到家乡结婚后,在家乡终身从事这一技能。
Cotteau还举了来自另外一个地区的事。法国东部山区的人当时带着孩子来巴黎打工,他们从事修理烟囱的行业,因此需要孩子在烟囱里钻来钻去。但是在修理过程中,这些孩子常常被卡在烟囱里,因此消防队员不得不常常来解救他们。Cotteau特别提到,这些孩子长期在巴黎生活,他们自己组织“法院”,判断对错(这个我一直没有懂,可能法国同学当时没翻译出来)。这些孩子在巴黎长大后,也成为这个街的常客,他们成为工人,在这里唱歌、喝酒、打架。
在这条街里至今仍有许多舞厅、酒吧、饭馆,里面有很大的空间,用于跳舞。当时他们跳的是一种阿根廷来的舞蹈,叫做“木头板舞蹈”,因为是在木地板上跳的。Cotteau提到,这里虽然是工人阶级来的地方,但因为有很多“坏坏的”年轻男工人,因此一些资产阶级老妇女也想来这里泡汉子,当然这些年轻工人也想结交这种有钱的资产阶级老妇女。
我们在这条街上看到一个店,名字叫“没有绸缎裤子的人”。绸缎裤子是贵族才可以穿的裤子,没有绸缎裤子穿的人,就是无产阶级。这个名字一开始是贵族对无产阶级的蔑称,但是后来在大革命时期参与革命的工人也这样自称。Cotteau说着就好像“红卫兵”、“无产阶级”这样的名称意味的转变一样。在巴黎公社时期,这个街所在的地区是当时街垒最多的地区。反抗能力最大的工人小组们主要就分布在这个地区,以及美丽城。
这个地区在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之间有大量的木家具工坊,因此这里的许多工人是家具工人。1950年到2000年之间,这里逐渐变成旅游一条街。但是从2000年开始,这里又逐渐从旅游一条街”回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坊”一条街。(插播:于是我们顺势聊到巴黎的温州人,因为温州人正在从事的行业形式正是家庭工坊。Cotteau说,温州人的生活一般是三个地方,居住在一个地方,商铺在一个地方(商铺主要在共和国广场一条街),作坊在一个地方,但是相距不是太远。而温州人从事的皮革行业本来是犹太人行业,后来逐渐被温州人取代。从1950年开始,整个巴黎的工厂向东北方向扩展,温州人的工坊大多数也在这个方向上扩展,但是不会太远,他们会保证居住地和工坊地是一个适合步行来回的距离,因为黑工没有居住证,他们不愿意上地铁等容易被警察逮到的地方。)再回来说这个工坊一条街。在巴黎公社时期,这里大约有4万个木家具工人,当然现在还有一些零星的木家具店铺(其实不少,我们看到了好多个,而且彼此挨着)。
然后Cotteau就讲到了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就是当时这些又有工人居住、又有作坊空间的楼房每一层是如何被利用的。首先肯定的是,每一层都用来做不同的东西,而且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需要使用很重工具的工序即粗工就放在底层,而使用较轻工具的工序即细工在二楼,人同时和他的工具住在一起,顶层一般是雕刻工住的地方,因为雕刻需要重组的阳光(雕刻工,他用的应该是artist的法语对应语,所以法国同学翻译成艺术家,但应该就是负责木家具花纹雕刻部分的高级技工)。因此,不同楼层实际上体现了当时的分工。不过,Cotteau说,有时候人口也会流动,比如一个做粗工家具的男人和一个做雕刻的女人结婚,那么可能这个女人就住到底层去了,因此这种居住结构就混淆了,不是那么严格的。我认为这里体现了工业生产的流动性和历史延续性。
然后Cotteau就表达了他的学术结论(或者几乎可以认为是学术信条、价值判断):巴黎公社的主力工人,其实不是大工厂里的工人,而是像这些木家具工人一样的作坊工人,他们最重要的特征是(1)和自己的工具一起居住(2)和邻居组成分工,而他们的革命要求、民主要求,就直接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和他们的分工方式有关,或者说,直接来自于这些东西。
我们在这个街区还看到了一些高点的楼。Cotteau说这些楼的内部空间很高,是因为当时作为丝绸作坊,生产丝绸的机器设备很高大,所以需要这样大而高的空间。
接下来,Cotteau又表达了既是他学术结论又是他学术信条的这么一个观点:小作坊的工作效率并不比大工厂低。他说,从十八世纪开始,就有人不断地认为传统工坊要消失了,因为效率低下。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他说,这些作坊的工作效率很高,他们自己熟练地分工,不像工厂里那样调度式地被别人分工。在Cotteau的计算下,这些工坊的工作效率反而是更高得多的,他们挣的比在大工厂要多。同样的情况在法国农民那里也有发生。Cotteau认为,马克思说法国农民由于每家土地很小因而不能合理分工因而效率地下的观点(虽然被毛泽东使用过),是错误的。
他还说,19世纪末,有人计划要把小工坊搬到大工厂去,以便加快效率。但实际上,这些小工坊自己发明了很多东西,让自己生产效率变得更高,比如和友邻快速传电的东西(这个可能也没有翻译过来)。譬如说这里地铁的修建,就是包含在为了把工人搬到墙外面去的一个很大城市规划工程当中的项目。
(跑题:说到发明,Cotteau说,19世纪末,电报机传播到福建,却被福建政府拒绝了,因为政府认为发电报行为会被很多人关注,消息会被看到,因此不能保密。如果不让看,又会导致众人的反抗。他认为这个理由很奇特。)
曾经在这个街区的木家具作坊服务的主要对象之一,是贵族的城堡、宅邸。这些家具是精致的。因此这些工人和艺术家有很多关联,他们和艺术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当时的博物馆有很多工人去,他们去看过去的绘画,从而学习这些家具要怎么做。巴黎的一个有关艺术和行业的博物馆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Musee arts et metiers)。
然后我们就溜达到一些零散的建筑物附近。比如军火库码头。比如里昂火车站(它是为1911年世博会建立的)。然后我们又溜达到Bastille,Cotteau说地上石头来自当时监狱外面的墙。当然这个监狱更早的时候是一个城堡。将监狱和市政府连在一起的路,是saint antone。这是一个人的名字,他在15世纪打倒当时的王权。Cotteau提醒我们,这说明资产阶级反对王权的时间是很早的。
然后我们走过Mayanne公馆、小妓女街、樱桃街(这里原先是樱桃种植的果园)。然后还看了一个很特别的宅邸,这个地方早期是宅邸,后来做糖果厂、玻璃厂、现在是图书馆。他说通过一个建筑其用途的变化,可以看到社会的变化。然后我问说现在巴黎的工厂都在哪里,他说在郊区,总之是越来越远。
就在这个奇特宅邸的背面,是一个法式花园。花园旁边有几栋很惹眼的建筑。他说这是1940年法德政府合作、要把巴黎“卫生化”(也就是把犹太人都弄死)的时期所建的楼,实际上这里是先把犹太人的楼拆掉,然后建这些楼。这些楼的建立过程中存在腐败过程,开发商和政府之间有各种关联,比如在不远处的圣路易岛上在六十年代末还有一处工租房,可是里面住着巴黎建筑部的部长。这个楼实际上很漂亮。他利用工租房的低廉价格建造了这种高级房屋,以便宜的租金自己住里面。
附近还有一些楼,其建筑风格有点中世纪。这些楼其实很新,是1940年之后,政府认为要“回到奥斯曼之前”,恢复中世纪风格。一路上我们看到不少这样的房子。
Cotteau提醒说,如果一个楼的墙面是有弧度的,不是直的,那么这个楼很可能就是中世纪的。因为当时的楼房不是一次性建好的,而是盖好了一层,以后又盖一层上去。当他解释这些中世纪楼房的时候,我们正身处在很窄的街巷里。我问,这里是不是当时搭街垒的地方。他说,不是的,这些小街小巷军队都不稀罕来啊。反而是隔壁街(就是法国国家骑兵院所在的街上),是巴黎公社之后(1875),为了镇压公社而拓宽并在上面建立骑兵院的街道,这种街才是之前有街垒的。
就在骑兵院的对面有一个宅邸,18世纪建立。Cotteau说这是“新贵族”建立的,是暴发户。门头上的埃及人面像是拿破仑征埃及回来后,在巴黎引发埃及热时的特点。
然后我们又回到小巷子里,看到两栋楼。Cotteau说,这两栋楼是一战之前、20世纪初的新艺术风格的楼。另外还有一栋比较高、但是看着又很老的楼,他说这种一看就是在电梯刚刚发明时建立的楼。
之后Cotteau开始童心大发,用自己的钥匙去试附近深宅大院的密码门,当然都没有试开了。法国同学也用自己的家门钥匙去试了试,当然也没有试开。不过正好有人出门,他们还会主动问我们要不要进去(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我们就是好!)于是我们终于进了几个豪宅看看。豪宅的特点是大门特别高特别大,这些是方便马车进出的门,实际上有的人就叫它们“马车门”。而院子里的天井就是用来停马车的。
然后我们到了一个奇怪的Village。其实不是真的小村,就是一片互相抱合的楼房。Cotteau说这是蓬皮杜总统在位时期(90年代),模仿奥斯曼做的房屋改造,就是把老楼改造成这个德性的。但是他说,总比完全拆掉好。这个观点和朱老师倒是比较像。
然后我们看到一面墙,这是查理大帝时期(8世纪)留下的。这个墙的旁边用围栏围起来做了一个街头篮球场和足球场。
绕过墙,有一个院子,Cotteau说是1848年后新建学校的典型代表。新的共和国要求所有孩子都要上学、收到统一的良好教育。
后来我们又走到一个法院的院子里面。这个法院所在地,在中世纪的时候是一个赌博场所;1650年建了宅邸,18世纪时重新装修。
然后我们到了一个很特殊的建筑里面,这是一个老房子,里面有一些衣着很高尚的老太太作为志愿者接待。首先这个建筑的外面,窗户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窗户。然后它有一个地下室,是作为酒窖的。这个建筑的主人是当时勃艮第的一些熙笃会信徒兼商人,他们通过塞纳河把酒运到巴黎,然后售卖。他们贴合石头的方法,介于罗马式和哥特式之间。
从这个建筑里出来后,我们看到一些建筑,是同行协会,一个地方的商人去了新的陌生城市,最先找的是这种协会。
我们后来走到市政厅,也是复古的建筑,1950年造。在巴黎公社时期被烧毁,后来重建时回复了中世纪的风格样貌。
由于我已经困成傻逼所以明天再接着誊。
今天周三,下午一点和Cotteau教授以及两个法国同学在Bastille小金人儿的北面碰了头,开始了所谓“巴黎历史”之旅,准确的说,应该是“巴黎工人阶级史”之旅。
我们见面的地点Bastille是“巴黎墙”分界线上的一个点。1789年之前,大多数工人的居住和工作都在墙内,1789年之后,受新的城市规划的影响,大量工人被迫改到墙外居住和工作,比如说,工人的住宅越来越向巴黎东北方向扩张。而原先存在于巴士底的监狱名字的意思是“死刑犯”。
Cotteau带我们去看了一个两层的小楼。他说这种两层小楼很有代表性,是19世纪工人的工坊和居住的地方。而附近的一个“白马拱廊”,他说也是19世纪很有代表性的一处拱廊。
附近还有一条街,从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之间,这里是工人喝酒、跳舞、打架的地方。在这条街上目前还可以看到很多明显的痕迹:
我们看到一家肉店,肉店的名字是法国中部的一个地区,而Cotteau从这个肉店的招牌(招牌上大概就是“××县肉店”的意思)辨认处这家店可能从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之间一直存在着,他说这里不仅是肉店,而且是工人们吃饭的地方。这些工人都来自法国中部这个地区,即是当时到巴黎打工的外省人。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而且操持同一个行业(主要是旧货市场和垃圾回收,到某个时期垃圾回收业消失了,因为市政府的政策人员认为用人来回收垃圾不卫生,开始推行使用垃圾桶,这个政策人员的名字后来成了法语垃圾桶的名字),他们来到巴黎后,集中在一起,互相帮忙。当他们挣到一些钱后,就回到家乡结婚。他们中还有一些来到巴黎学习某种专门技能,回到家乡结婚后,在家乡终身从事这一技能。
Cotteau还举了来自另外一个地区的事。法国东部山区的人当时带着孩子来巴黎打工,他们从事修理烟囱的行业,因此需要孩子在烟囱里钻来钻去。但是在修理过程中,这些孩子常常被卡在烟囱里,因此消防队员不得不常常来解救他们。Cotteau特别提到,这些孩子长期在巴黎生活,他们自己组织“法院”,判断对错(这个我一直没有懂,可能法国同学当时没翻译出来)。这些孩子在巴黎长大后,也成为这个街的常客,他们成为工人,在这里唱歌、喝酒、打架。
在这条街里至今仍有许多舞厅、酒吧、饭馆,里面有很大的空间,用于跳舞。当时他们跳的是一种阿根廷来的舞蹈,叫做“木头板舞蹈”,因为是在木地板上跳的。Cotteau提到,这里虽然是工人阶级来的地方,但因为有很多“坏坏的”年轻男工人,因此一些资产阶级老妇女也想来这里泡汉子,当然这些年轻工人也想结交这种有钱的资产阶级老妇女。
我们在这条街上看到一个店,名字叫“没有绸缎裤子的人”。绸缎裤子是贵族才可以穿的裤子,没有绸缎裤子穿的人,就是无产阶级。这个名字一开始是贵族对无产阶级的蔑称,但是后来在大革命时期参与革命的工人也这样自称。Cotteau说着就好像“红卫兵”、“无产阶级”这样的名称意味的转变一样。在巴黎公社时期,这个街所在的地区是当时街垒最多的地区。反抗能力最大的工人小组们主要就分布在这个地区,以及美丽城。
这个地区在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之间有大量的木家具工坊,因此这里的许多工人是家具工人。1950年到2000年之间,这里逐渐变成旅游一条街。但是从2000年开始,这里又逐渐从旅游一条街”回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坊”一条街。(插播:于是我们顺势聊到巴黎的温州人,因为温州人正在从事的行业形式正是家庭工坊。Cotteau说,温州人的生活一般是三个地方,居住在一个地方,商铺在一个地方(商铺主要在共和国广场一条街),作坊在一个地方,但是相距不是太远。而温州人从事的皮革行业本来是犹太人行业,后来逐渐被温州人取代。从1950年开始,整个巴黎的工厂向东北方向扩展,温州人的工坊大多数也在这个方向上扩展,但是不会太远,他们会保证居住地和工坊地是一个适合步行来回的距离,因为黑工没有居住证,他们不愿意上地铁等容易被警察逮到的地方。)再回来说这个工坊一条街。在巴黎公社时期,这里大约有4万个木家具工人,当然现在还有一些零星的木家具店铺(其实不少,我们看到了好多个,而且彼此挨着)。
然后Cotteau就讲到了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就是当时这些又有工人居住、又有作坊空间的楼房每一层是如何被利用的。首先肯定的是,每一层都用来做不同的东西,而且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需要使用很重工具的工序即粗工就放在底层,而使用较轻工具的工序即细工在二楼,人同时和他的工具住在一起,顶层一般是雕刻工住的地方,因为雕刻需要重组的阳光(雕刻工,他用的应该是artist的法语对应语,所以法国同学翻译成艺术家,但应该就是负责木家具花纹雕刻部分的高级技工)。因此,不同楼层实际上体现了当时的分工。不过,Cotteau说,有时候人口也会流动,比如一个做粗工家具的男人和一个做雕刻的女人结婚,那么可能这个女人就住到底层去了,因此这种居住结构就混淆了,不是那么严格的。我认为这里体现了工业生产的流动性和历史延续性。
然后Cotteau就表达了他的学术结论(或者几乎可以认为是学术信条、价值判断):巴黎公社的主力工人,其实不是大工厂里的工人,而是像这些木家具工人一样的作坊工人,他们最重要的特征是(1)和自己的工具一起居住(2)和邻居组成分工,而他们的革命要求、民主要求,就直接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和他们的分工方式有关,或者说,直接来自于这些东西。
我们在这个街区还看到了一些高点的楼。Cotteau说这些楼的内部空间很高,是因为当时作为丝绸作坊,生产丝绸的机器设备很高大,所以需要这样大而高的空间。
接下来,Cotteau又表达了既是他学术结论又是他学术信条的这么一个观点:小作坊的工作效率并不比大工厂低。他说,从十八世纪开始,就有人不断地认为传统工坊要消失了,因为效率低下。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他说,这些作坊的工作效率很高,他们自己熟练地分工,不像工厂里那样调度式地被别人分工。在Cotteau的计算下,这些工坊的工作效率反而是更高得多的,他们挣的比在大工厂要多。同样的情况在法国农民那里也有发生。Cotteau认为,马克思说法国农民由于每家土地很小因而不能合理分工因而效率地下的观点(虽然被毛泽东使用过),是错误的。
他还说,19世纪末,有人计划要把小工坊搬到大工厂去,以便加快效率。但实际上,这些小工坊自己发明了很多东西,让自己生产效率变得更高,比如和友邻快速传电的东西(这个可能也没有翻译过来)。譬如说这里地铁的修建,就是包含在为了把工人搬到墙外面去的一个很大城市规划工程当中的项目。
(跑题:说到发明,Cotteau说,19世纪末,电报机传播到福建,却被福建政府拒绝了,因为政府认为发电报行为会被很多人关注,消息会被看到,因此不能保密。如果不让看,又会导致众人的反抗。他认为这个理由很奇特。)
曾经在这个街区的木家具作坊服务的主要对象之一,是贵族的城堡、宅邸。这些家具是精致的。因此这些工人和艺术家有很多关联,他们和艺术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当时的博物馆有很多工人去,他们去看过去的绘画,从而学习这些家具要怎么做。巴黎的一个有关艺术和行业的博物馆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Musee arts et metiers)。
然后我们就溜达到一些零散的建筑物附近。比如军火库码头。比如里昂火车站(它是为1911年世博会建立的)。然后我们又溜达到Bastille,Cotteau说地上石头来自当时监狱外面的墙。当然这个监狱更早的时候是一个城堡。将监狱和市政府连在一起的路,是saint antone。这是一个人的名字,他在15世纪打倒当时的王权。Cotteau提醒我们,这说明资产阶级反对王权的时间是很早的。
然后我们走过Mayanne公馆、小妓女街、樱桃街(这里原先是樱桃种植的果园)。然后还看了一个很特别的宅邸,这个地方早期是宅邸,后来做糖果厂、玻璃厂、现在是图书馆。他说通过一个建筑其用途的变化,可以看到社会的变化。然后我问说现在巴黎的工厂都在哪里,他说在郊区,总之是越来越远。
就在这个奇特宅邸的背面,是一个法式花园。花园旁边有几栋很惹眼的建筑。他说这是1940年法德政府合作、要把巴黎“卫生化”(也就是把犹太人都弄死)的时期所建的楼,实际上这里是先把犹太人的楼拆掉,然后建这些楼。这些楼的建立过程中存在腐败过程,开发商和政府之间有各种关联,比如在不远处的圣路易岛上在六十年代末还有一处工租房,可是里面住着巴黎建筑部的部长。这个楼实际上很漂亮。他利用工租房的低廉价格建造了这种高级房屋,以便宜的租金自己住里面。
附近还有一些楼,其建筑风格有点中世纪。这些楼其实很新,是1940年之后,政府认为要“回到奥斯曼之前”,恢复中世纪风格。一路上我们看到不少这样的房子。
Cotteau提醒说,如果一个楼的墙面是有弧度的,不是直的,那么这个楼很可能就是中世纪的。因为当时的楼房不是一次性建好的,而是盖好了一层,以后又盖一层上去。当他解释这些中世纪楼房的时候,我们正身处在很窄的街巷里。我问,这里是不是当时搭街垒的地方。他说,不是的,这些小街小巷军队都不稀罕来啊。反而是隔壁街(就是法国国家骑兵院所在的街上),是巴黎公社之后(1875),为了镇压公社而拓宽并在上面建立骑兵院的街道,这种街才是之前有街垒的。
就在骑兵院的对面有一个宅邸,18世纪建立。Cotteau说这是“新贵族”建立的,是暴发户。门头上的埃及人面像是拿破仑征埃及回来后,在巴黎引发埃及热时的特点。
然后我们又回到小巷子里,看到两栋楼。Cotteau说,这两栋楼是一战之前、20世纪初的新艺术风格的楼。另外还有一栋比较高、但是看着又很老的楼,他说这种一看就是在电梯刚刚发明时建立的楼。
之后Cotteau开始童心大发,用自己的钥匙去试附近深宅大院的密码门,当然都没有试开了。法国同学也用自己的家门钥匙去试了试,当然也没有试开。不过正好有人出门,他们还会主动问我们要不要进去(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我们就是好!)于是我们终于进了几个豪宅看看。豪宅的特点是大门特别高特别大,这些是方便马车进出的门,实际上有的人就叫它们“马车门”。而院子里的天井就是用来停马车的。
然后我们到了一个奇怪的Village。其实不是真的小村,就是一片互相抱合的楼房。Cotteau说这是蓬皮杜总统在位时期(90年代),模仿奥斯曼做的房屋改造,就是把老楼改造成这个德性的。但是他说,总比完全拆掉好。这个观点和朱老师倒是比较像。
然后我们看到一面墙,这是查理大帝时期(8世纪)留下的。这个墙的旁边用围栏围起来做了一个街头篮球场和足球场。
绕过墙,有一个院子,Cotteau说是1848年后新建学校的典型代表。新的共和国要求所有孩子都要上学、收到统一的良好教育。
后来我们又走到一个法院的院子里面。这个法院所在地,在中世纪的时候是一个赌博场所;1650年建了宅邸,18世纪时重新装修。
然后我们到了一个很特殊的建筑里面,这是一个老房子,里面有一些衣着很高尚的老太太作为志愿者接待。首先这个建筑的外面,窗户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窗户。然后它有一个地下室,是作为酒窖的。这个建筑的主人是当时勃艮第的一些熙笃会信徒兼商人,他们通过塞纳河把酒运到巴黎,然后售卖。他们贴合石头的方法,介于罗马式和哥特式之间。
从这个建筑里出来后,我们看到一些建筑,是同行协会,一个地方的商人去了新的陌生城市,最先找的是这种协会。
我们后来走到市政厅,也是复古的建筑,1950年造。在巴黎公社时期被烧毁,后来重建时回复了中世纪的风格样貌。
由于我已经困成傻逼所以明天再接着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