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地
让我带你去,因为我正前往草莓地
一切皆幻,没有什么值得逗留
只有草莓地永恒
---甲壳虫乐队
石头还在那儿。只是周边的花草长势凶猛,像一群丢掉童年的成人,无言的聚在一起伸长着脖子把花蕊面向远方。远方的天边,大块的云朵正慢慢的聚集。风暴将在傍晚前来到这里。拐下山坡是一条通往崖底的小路。路边长满了紫花地丁和白头翁。蜜蜂喜欢伏在白头翁深紫色的花蕊中采集花粉,如果只是静静欣赏而不是折下花朵,那小东西就不会撇下性命对你报以拼死一蜇。崖壁边缘一簇簇低矮的山杏探出枝叶,每个花瓣枯萎的地方都凝结着一颗颗小小的果实,看上去青涩,像倔强又胆怯的乡下姑娘。那并不是一个让人不敢探首的山崖,它的高度刚好把延绵起伏的山岭、西边那个宁静的小村落和唯一通往山外的马路尽收眼底。
小路的尽头是一个平坦的山坳。这个季节的山坳里肥沃的土地滋养着大片大片的野花。很久很久以前,有上百个哀号的村民被刺刀穿透埋在这里,而现在,安静只能听到昆虫震动翅膀的声音。
春天就应该如此的安静。所有人都沉默的等待着第一粒种子破土而出的那一刻。这份欣喜如同迎接家族第一个生命的到来,忘情的陶醉于生命未染污浊时最初的纯美之中。植物们不知道自己美丽,静静的站立着,以为自然给予的只不过是一个姿态而已。
没有云的时候,躺在草地上视线里是一片完全无际的蓝色。让人脱离真实感。这是她回家的第十天。这里除了她的家以外没有她的家人。
她以为,人像一粒种子,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后来她发觉只不过是一段被折下的树枝,脱离根部就渐渐失去生长的能力。起初,她感到一切都是新奇的,城市的繁华冲进年幼的心灵,建筑和物质,流行和时尚。在没有考虑的余地的瞬间就被裹进一种繁乱节奏中。后来所有最初的新奇成为生活的常态时,她就陷入了回忆的纠缠里。不停的在梦中一遍遍重游故地,每次游历都加深了记忆的纹路,从田野到山谷,从房子到街道。梦境无数次清晰的勾勒着童年的印象,而对于当下她则感觉身处梦境般虚幻。她渐渐不习惯城市里的人群,幻想城市里只有空荡荡的街道和浓密的云,砖石与砖石的累积,高楼与高楼的簇拥,现代化的建筑在宁静的天空下与自然所缔造的万物融成一体。空灵取代城市的喧嚣。而幻想让她距离生活的中心越来越遥远,这座城市越来越不喜欢她这样的人。人们没有见过真正的布谷鸟,他们不能区分橡子和榛子,他们反对孩子们去招惹一只陌生的山猫,他们把城市视为现代文明的核心,脱离这个核心都会被鄙夷的嫌弃为“乡下人。”偶尔会有人对她说“你应该回去你们的山里。”“可能有一天我会回去。“这正是她所想的。
她不讨厌什么也不感兴趣什么。她总是没有目的的生活,并受到别人的嘲讽。他们说她是一个不愿进步或者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这个时代会把你淘汰。”她感觉好笑,“为什么不是我把这个时代淘汰?”难道十九世纪的一个德国哲学家不是这么对世界宣布的吗?
但她不是哲学家。她看了康德的理论就会困,掀开黑格尔的作品就想发呆。她喜欢疯子。疯子总是大胆说出实话的人。比如尼采和食指,卢梭和伍尔夫。她在童年有一部分时间是在精神病院度过的。年轻的母亲做为那里的护士虽她情愿女儿和疯子们相处在一起,但忙碌的工作根本无法让她一步不离的守在女儿的身边。而疯子们却以常人少有的热情和真诚接纳了年幼的玲。他们丧失了压抑情感掩饰真实欲望的功能,丧失了展示文明作用在他们身上的矫情和虚伪,同时也丧失了和社会衔接与人交往的能力。他们仿佛被套在钟形罩里,人们只能隔着透明的玻璃像观赏玩物似的看着他们。他们无法跨越理性和秩序世界里险恶的沟壑,忘记了如何去思考和判断,他们是挣脱绳索的风筝,不计代价的把自己放任没有规则的世界里游荡。他们的坦诚像天空一样的没有边际,而暴虐的时候无数闪电将他们劈裂成无数碎片,无数锋利的碎片。玲不会像理性的成人有意躲避他们。和他们一起玩耍对她而言是快乐的。他们只接纳简单明了的事物或人,比如她说“好看”或“不好看”,“喜欢”或“不喜欢”,“香的”或“臭的”,“好的”或“坏的”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欢喜或者悲伤的表情。有时,他们其中的一些人还会模仿小女孩的声音与说话。她们在聊到不为人所知的小秘密时会掩着嘴偷偷的笑,她们摆弄她的头发和发夹。她向她们夸耀父亲为她梳的马尾辫,她们“啧啧啧”的羡慕不停。她们人人想梳她那样的发型,人人都想有一个她那样的父亲。他们见到她就展开友善没有防惫的笑,把最心爱的东西毫不吝啬的赠送给她,她可以无所顾忌的在他们面前唱记错词的儿歌,为他们捡回颜色各异的石头编出每块石头的遭遇,采集大把大把的野花分发给每个虔诚伸出手臂的人,她接受他们的吻再回报自己的吻,她只要穿上一条漂亮的新裙子出现在那里,人们就会围着她,向崇拜一位明星一样的露着欣喜的笑容,争先恐后的要拥抱她。有时,他们之中会少了某个人,有时,他们要呆在屋子里不能出来。除了一个被铁门上了锁的走廊,她可以进出所有的屋子。不幸的是,曾经与她最要好的一个胖女人在一次无法压抑疯狂躁乱的病症发作后,就锁在了那扇铁门的后面。她哭着拉着玲的手说她手绢上的蝴蝶飞走了,请求玲帮她找回来。玲把一条印有蝴蝶的手绢送给了她。在母亲最忙碌的时候,那里的很多人做为她童年最好的朋友给予过她最开心的时光。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人们夸赞她,喜欢她,那里就像玲的宫殿,她是疯子们心中的公主。
而这段经历,她从来没有对任何城里认识的人说过。
有人说她看上去不像爱任何人的样子,她猜测着爱一个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嘴角漾出的笑?眼神对眼神的捕捉?一个心领神会的手势?一次简短的一问一答?或者一段远距离的注视?
其实她只是缺少一种对世事关切的态度。缺少与自身生活中关联性事物的紧密性。她懒得去给自己设定目标,看着身边的人们满怀期望的预计着未来、清算着得失、羡慕别人的生活、感叹命运的不公时,她就越加烦感 对人生目的的追求。“目的”往往使人忽视过程,很多东西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消失的。在不断的“消失“又以”目的“为理由不断的索要,人们就像被拼接剪贴的小人,没有了最初的完整,每块不同质地、不同色彩的拼凑,都是以”目的“为代价交换了最初自己的真实性。这些真实性就像被不断劈裂的树木,被人们投入欲望的焰火中。生命在这种不断的燃烧中越加荒芜。最后只留下一幅拙劣的、鲜艳的、虚假的人工绘画。在死气沉沉的景象中,人与人达成了某种默契:谁也不会揭开那些画布。“目的性“无所不在,从生活的必须性到生命的虚荣性,人们所做的很多事都联系着大大小小的目的,”目的“让人们意识到生命中的孰轻孰重同时,又使人们学会避让迎合,教会人们趋炎附势。当”目的性“仅限于生活的必须性时,人们不会因为过多的牵绊企图而忧扰疑虑;当”目的性“与生命中的虚荣不可分时,人们会因过多的需求和明确的目标放弃个人的标准。他们怪世界越来越坏,只是,要求少了,那些渴望从你身上交换利益的人 又能拿你如何?如果你决定渴望从他人身上见得利益就要做好准备去接受被操控的命运。你又何必要去以矛盾的内心迎接厌恶的人们而后埋怨世间的龌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时,这并不是一种壮举,何尝又不是一种自虐的寻求?而在一个远离城市的山村里,目的性就会因为需求的减少而降低。人与人的相处就少了太多障眼之物。
雨在傍晚时分来临。冲刷着山林里的树发出巨大的“哗啦哗啦”的声响。河沟里的水迅速的积升到半人高的位置。远处的桥破旧不堪,却结实的可以走过一群壮实的牛。二十多年前,那是玲上学的必经之路。她借宿的地方就是她出生成长的地方--山区里一家荒弃了数十年的医院。一对夫妇在他们迁走的多年后来到这里在山前一幢废弃的精神病院办起了养鹿场。她带着简单的行李和一包书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没有那么多质疑的言语和警惕的目光;没有欢迎的热情也没有拒绝的反感。三岁的小女孩坐在床上好奇的盯着她,她手里的芭比娃娃头发掉了一多半,身上用红布围起来,像一条奥斯卡颁奖晚会上女明星穿着的露肩晚礼服。女人坐在马扎上拆毛线,男人坐在一张老式书桌前卷着旱烟拧着眉头。做为最早的主人,她确信自己是有权利留在这里的。她就是这么想的。女人说话的时候很少抬头,“有地方住,饭倒也是有的吃。”她知道做为留下的代价,总是要负担点什么的。她只是把岁月的虚影留在了记忆里,除此外没有其它什么可以证明这里是属于她的。很快她们达成了合情合理的协议:她负责每个星期打扫三次鹿棚。
她认为自己算是幸运的了,不论以什么方式留在这里。以陌生的生活方式向记忆的方向回游。
夫妇并不善指使人。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农民,除了之间达成的协议,她也会利用闲余时间整理每间屋子。简单的生活使他们并没有太多繁琐的东西要去收拾。偶尔他们会埋怨玲把屋子归笼的都不知道如何呆着好。有时女人会把小菊交给玲来看管。小菊是个省心的孩子,玲会在阳光充足的上午抱着她去山坡上认花花草草,小菊在她的怀里像温顺的小羊羔。喜欢让玲把蒲公英的种子吹向她的脸,然后她就咧着樱红色的小嘴笑的停不下。
她会给男人和女人扔在床下盆里的内衣裤洗净,晾在屋顶的绳子上。女人会羞涩的笑着感谢,男人则不愿让她去碰那些东西。这里没有城里五花八门的食物,只有吃不完的红薯、土豆、小米、高粱饭、成山遍野的野菜。
“我家小菊怪喜欢你呢。”
“她多听话多可爱。”
“山里的男人少,都白瞎你这个人儿了。”
“城里的男人也不少,可我不还是回来了吗?”
“不想回城了?”
“嗯……还不想。“
“我们山里哪有你们城里好?“
“什么呀,他们城里,我们山里。”
一屋子的笑声飘荡在夜晚空旷的山谷里。
最炎热的夏日即将来临时,她还没有做出走的打算。有时,她穿着不合脚脱板鞋和肥大的棉布衬衫及短裤坐在老精神病楼后的花园里啃苹果看小菊。说那里是花园,早已成为一片草场。只留下当时的小凉亭。玲在一侧墙边下种下几株月季和夜来香,正值开花的季节,她喜欢白天带着小菊到这里晒太阳。
而大部分时间里,她会在山上或者山下里度过。这里的地貌清楚的印在她的头脑里,她知道通往林子里的每条小路,山坳下迂回的小径。她也记得哪片林子下的蘑菇生长的茂盛,山坡上各种野菜的分布。有一次她在山下的一处草莓地里顺手偷摘几颗草莓 被老乡飞来的鞋板子击中,顾不上看身后的情况慌忙的跳上自行车一路飞奔,回来才发现一颗草莓都没有留下。
她跟他们说起这事的时候,以为夫妇会笑的前仰后合。然而谁也没说什么。女人埋怨着玲不应该去那里。
疯子的地就在那里。疯子平时不爱说话,会做木匠活。早先随家人搬到县城里,隔了些年又回来种地。偶尔会用手艺挣点小钱贴补生活。期间交往过几个女人,听说还有从城里特意来看他的,但都走了,没有谁留下来。有人曾看见他一丝不挂的躺在房顶上晒太阳,还有人从十几里外的白马河上看见他光着屁股游泳。听说他在外流浪了半年。只要他经过村子,孩子们就会指着他篷乱的胡子喊着“野人”。除此外,他还喜欢在钻进山林子里唱歌,尽是人们没听过的。
“他是真的疯了吗?”
“以前他不是这个样子,那时还是个孩子,老实,不爱说话。 “
“怎么会变成疯子?“
“听说是高考落榜,之后,这里有不好了。”女人指指脑袋。
“真是可怜。他除了种地还做别的吗?”
“当然喽,那块草莓地根本没法养活个人。还要靠点手艺的。”
“这样的人哪会是个疯子?”
“哎呀,有一次,他差点把一个孩子从他家房顶上扔下来。”
“为什么?”
“那孩子上他家房顶捉猫去了。”
“是疯子的猫还是孩子的猫。”
“猫是孩子家的,但那孩子没事就祸害它,猫就爱往疯子家跑。这猫一旦进了疯子的院,那就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去抓,否则他真跟人拼命。”
“那疯子家里的人呢?“
“早些年来过,接他回县城,他不去。都以为他也就是回来呆上一阵子就走了,没想到住了这么长时间。这人不讨厌,就是怪。现在三十多岁的人了。守着这穷乡僻壤的地方这么多年,看样子是回不去了。“
“幸好今天我没被他抓住。 “
“以后少去了。小心为好。”
她也纳闷,这么多天,也没有见到过“疯子”一样的人。没准那个飞来的鞋板子就是他扔过来的。一个对动物心存善意的人,应该不至于像他们所说的那么可怕。她想见一见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疯子。
午后的日头格外耀眼。吃过饭,大伙各回各屋休息。她蹬上带大梁的二八自行车一路叮铛带响的奔向草莓地。过了桥向西行直到马路的尽头,那里连接着一条布满碎石的土路。顺着土路继续西行穿过村子南面的山坡就是童年经常去的那片松树林。那里成片成片的蒿草长势凶猛,草莓地就在那片蒿草的后面。嫩绿的幼苗整齐的排列在褐色的沟壑里。呈长方形紧临山脚下。她晃晃悠悠的顺着狭窄的小路骑进去,没有看到任何人。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她把车子往树上一靠一头扎进了林子里。
玲打算从山坡上找一个合适的角度俯视山下的一切。这里的树木浓密,想找到一个眼界开阔的地方并不那么容易。最后她把目标锁定在一棵粗壮的松树上。毫不费力的爬上去后她把头伏在树干上四处张望着。而下面连一个人都没有经过。
她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睡着的,醒来的时候太阳从正午的头顶偏向西边的天空。从高处望去,偶尔她可以看到带着草帽的男人或裹着头巾女人从来时的路上走过,远处传来的狗吠和鸡鸣使这个晚春的下午格外的美好。风轻柔的穿行与林中,树和树之间产生了小小的躁动,相互拥挤着。林间满是它们弥散的体香。她懒懒的趴在树枝上不想下来,跟随树冠摆动的节奏而摇晃着,腿和胳膊也因为变得僵硬麻木,她找准一个结实的点蹦下去,堆坐在一片草丛里,干脆伸展开四肢抻了个大大的懒腰,即便这样,也不得不一瘸一拐的走下山。一个村民在林子的边上小便,那人听到身后有声音,回头望了望,他的半张脸被凌乱的胡子覆盖着,眼睛被草帽遮住,四月的天里,他只穿了一件旧旧的纯棉圆领衫衣,宽宽的肩膀让人联想到举起一个孩子会毫不费力。看见玲他又扭过头来继续着不快不慢的节奏。玲不动,等待他的结束。他系好裤子上的扣,又回过头看,玲冲他展开一个紧张和尴尬的笑。疯子说,离我的地远点。
这算是疯子和玲第一次正式的相遇。或者第二次。
疯子的地不大,只种草莓。他不是每天都要下地。有时,几天也看不着他的影儿。有时,他从早到晚的躺在地头盖着草帽上睡大觉。偶尔玲故意从那里经过,他会停下手里的活盯着一直到她离开。但玲每次都对他报以微笑。
她也不知道那微笑的含义是什么。她看见疯子就想笑。就像回应一个扬起稚嫩的小脸向你露出可爱笑容的孩子,即使疯子对她面无表情,她也想发自内心的对他笑。女人说她也疯了。
夜幕降临的时候,她会想起城市。在这无边寂静的黑暗里城市里所有的光都不能将其渗透。茂密的树林、凛峭的岩壁、开阔的田野、空荡的房屋,在黑暗中挨着冷风剃骨般的刮磨而越加荒凉凄清。布谷鸟的鸣叫从山谷的一端传到另一端,回声仿佛波动起这黑夜里所有不为人所知的秘密。山与山相隔的不在是坚硬的岩石,所以让人向往和恐惧的都揉进这黑色中混淆了人们白天的理智,你说不清是在一间亮着灯的屋子里还是一个想象中的童话世界。世界失去了所有的光彩,如同置身最宁静的深渊。孩子睡觉时均匀的呼气里有淡淡的桔梗香。她忍不住亲了又亲。
清晨,她牵着小菊在空旷的大院里四处溜达。来到了二趟老门诊门之间的山楂树上数花瓣。小菊喜欢各种各样的花,玲捻下一朵戴在她的耳朵后被叫成了“菊新娘。”她听着只知道好玩拍着手咯咯的乐着。“菊新娘”指着玲的身后叫着“疯子疯子”,玲回头看见了“疯子”肩上背着一个军绿色的书包正从坡上走下来。玲面向他站在那里,疯子瞥了一眼继续赶路向养鹿场的方向走去。玲带着小菊跟在后面。
疯子偶尔扭过头看看。玲发现他穿着一双与身上的衣服极不相配的白色旅游鞋。他低着头快速的走着,以至于玲和小菊的步伐越显匆忙和凌乱。
疯子再次回头看过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拉开了一段距离。但他并没有要做出等待的样子。小菊懒懒的跟在后面,像一只贪玩不肯跟主人回家的小绵羊。
回到鹿场的时候,疯子和男人正蹲在鹿棚量围杆。玲和小菊回到屋子里两人一口气喝掉整个茶缸里的水。女人拿着新蒸的馒头一边撕着一边喂着孩子。玲站在窗前向下望。一大朵云的影子盖在院心里,疯子脱掉土黄色的外套偏着脑袋蹲在地上用力的拉着据子,她突然感到一股余热像从裂开的地底涌出的积液随着心跳般注入到血液里,她不知道瞬间体味到的是疯子的寂寞还是自己的寂寞。
快到中午的时候,疯子的手被钉子穿透。在需要酒精的时候,他们只找到一个空的瓶子。疯子用一块退色的布捂在手上看不出有半点疼痛的样子,他静静的坐在一张凳子上等待着。玲拽起他向水龙头走去,他默默的跟在她的后面像一匹忠实的老马。
“疼吗?“玲打开他指头上的布条血殷红了玲的手指。
他摇着头,眼神里不再有那些怀疑和抵触。
玲小心的挤着伤口,渗有木屑的血从伤口处汩汩的冒出。她用一块肥皂轻轻的擦拭他受伤的手指,沾着水细细的清洗伤口的边缘,血从小小的洞口不断的溢出被水冲散,疯子盯着玲的手一言不发的站在水池边,她的手并不纤细却很柔软,在他的指间摩挲着,这里的女人不会如此随意的去摆弄一个男人的手,即便那只手在流血。他的惊讶让他更加不知所措,以胸膛为核心地带向周身辐射着炽热的温度。在这个温度还没有到达低处时,她把那根洗净的手指含在了嘴里。那热量集聚向下涌去。他的脸被烤红了。
疯子是在吃过午饭离开的。他收下了男人给的钱却没要另外十斤面。那是夫妇二人额外给疯子的补偿。临走的时候,玲叫住疯子,她从屋子里拿出一块撰干水的抹布蹲在他的脚下擦掉了白色的旅游鞋上的一处不起眼的血迹。疯子连谢都没谢的离开了。
夜晚,她梦到了一片草莓地。
清晨,小菊敲开她的门,二话没说的就把一粒草莓塞进她的嘴里。
“哪来的?”
“甜不甜?”
“甜呗,你吃了吗?”
“疯子拿的。我妈说是给你的。小姨姨,我平时那么乖,替你吃几个好不好?”
“你要不替小姨姨吃,以后还不跟你好了呢。”
紫沙参开的略早,通常在七、八月份开的正艳。它们生长在朝阳的山坡上,支着紫色的细长的花蕊静静的垂着头,像暗恋中羞涩的女人。在没有任何污染之味的山区里,总是让人充满了活力,幽绿之处如同翡翠,寂寡之地如同与世绝隔。阳光如此灿艳,照的石头温热,在无人的小山里,她把衣服一丝不挂的脱下铺在一块平坦的石块上仰面而躺。阳光均匀的照着她身体的每一处肌肤,她闭上眼睛把双手交叉在脑后,神气的享用自然的侍待。乳房吸收光热的同时正在膨胀,随着呼吸起伏像花草随着微摆动的节奏。隐现着花粉带着淡淡的香气飘浮在空气中,如果她一动不动的一直躺下去,会不会变成一株植物融进自然生长凋谢的轮回中?离太阳下山还有段时间,她哪也不想去。
有猫的叫声从草丛中传来,这个时候是它们寻找伴侣的季节。她睁开眼睛并没有起来,想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却不再有任何声音。一只蜜蜂落在一颗乳头上,被她轻轻一吹飞走了。
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西边的天空被染上淡淡的桔红色。空气里透着清冷,她撑着软绵绵的身体坐起来,发稍挂着几片植物干枯的躯干,像被大山刚刚分娩出的孩子。一个花环正摆在她的身边。她拿起花环看了看四周没有见到一个人影。
她打算第二天的午后还要来到这里。
她不害怕也不紧张。只是静静的等待。阳光比头一天更耀眼,她用两只耳朵保持着警惕,有一点声音都会屏住呼吸。闭上双眼,薄薄的眼皮隔开阳光一片鲜红的色彩占据大脑,山雕扯着嗓子在半个天空里留下鸣叫。想在这里听到汽车马达的声音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草有响动。轻微的几乎让人察觉不到。她屏住呼吸。
声音越来越近,草被什么东西荡开,像被浆拨开的水面。睫毛在紧闭的眼皮间抖动,她像躺在万米高空的边缘上一动不敢动。那声音到了身旁停下没有了动静,她疑惑的想起身看个究竟,一只手落在她的身体上,从肩膀向下,胸前、腰腹、胯部、大腿直到脚裸,又没有了动静。接着是什么东西放在她的旁边,折返的脚步再次荡开青草。
“这,是什么花?“她起身坐在石头上,头发被风吹向一侧垂在胸前。手里拿着一束橙黄色的花。
疯子回头满脸的惊讶。立在小路中央进退两难的样子。
“这花叫什么名字?“
“金莲花。“
“只在六月份有。“
“哪里采的,我在周围的山上没见过。“
“白马河边的山顶上。”
“那里可不近。”
“是啊。”
“你现在要去哪里。“
“回家。“
“我也想去。“
“那里……好吧。“
“我穿衣服。“
疯子背过身去。
二十分钟后。
“我以为你住在那个村子里。“
“不是。“
“你自己住吗?“
“还有我的猫。“
“你养黑猫吗?“
“没有。以前养过。它跑了。没找到。“
“你看起来…..挺好的。“
“不像疯子吗?“他扭过头一幅不在意的样子。
“不像。“
“你怕疯子吗?“他嘴角浮起淡淡的笑意。还没到他住的地方时玲就已经拘束起来。
“不。应该不会。”
“告诉你一个秘密,
“什么?“
“有的人之所以疯掉是因为负担了太多真相。这些真相像锋利的刀子,把那些可怜的人切割成无数的碎片,每一块碎片里都住着另外一个自己。”
“以至于,他们生命显得很凌乱。”
“幸好,我没有负担什么。”
“他们真是可悲。”
“是呀,可悲啊。”仿佛他经历过似的,心底发出沉闷的哀叹。
那排房子背山而居。距离他们经过的村落有一公里的距离。房子没有围墙围住,只有一圈简易的木桩区隔。相隔数十米远的周围有三四家散户。见有陌生人来,院子里的几只猫竖着长长的尾巴走来,被他用手轻轻一挥驱散了。院子的西侧搭着不大的葡萄架子,绿秧已覆盖了整个顶端;东侧开出一块空地专门种着一株开满雪白花朵的海棠树。一只狸猫垂着尾巴正悠闲的趴在一根粗壮的树杆上晒太阳。
“进来吧。“他屋子里的门甚至没有上锁。
那排房子的结构和别户人家不同。一共有四间屋,每间屋子都不相通。左数第一间是厨房。第二是猫舍,第三间用来睡觉,第四间则用来日常起居。从外面看更像一个宿舍。他把她让进第四间屋子里。让她感到吃惊的是,这里根本不像一个农夫的家。屋子里摆放的家具陈旧却干净,仿佛时光倒回八十年代。整间屋子里的摆设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看上去坚固实用,没有现代家具柔美流畅的线条和技艺精湛的雕花。盛满图书的书柜、流行于那个年代的深棕色老式人造革沙发、黄褐色四脚粗重的高低柜、一张书面整齐的只摆放着一瓶钢笔水的书桌。她惊讶于这一切。
“坐会儿吧,我去烧水。“他脱下衬衫转身出去。屋子里安静的只听到挂钟走动的声音。屋子里的摆设不多,异常的整洁。猫顺着门缝溜进来,纷纷跳上沙发和书桌,立在原地观望着她。她把手伸向它们,它们却纷纷跑开。
接着她把视线转到墙角的书柜上。那是一个高约两米宽一米五左右的双门木制书柜。玻璃门上的把手小巧精致,因为浅蓝色琉璃的制地而显得圆润,打开书柜,各式书籍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她眼前。最顶端是一些花卉图谱及种植方面的书籍。其中参杂着一些木工技术和操作方面的书。往下简直就像一个盛宴。
恐怕人们是想不到会在一个农夫的家里找到拉蒙.希梅内斯、爱略特、尼采、齐奥朗、王小波、北岛、高行健、张贤亮、于坚、梭罗、顾城等人的作品。甚至还有一些在近年新兴的作者和图书。惊喜接踵而至,短短的时间里塞满了她的内心,不禁从胸腔里溢出一个大大的感叹。
而最下的一层空间尤为高了些。堆放着一摞摞开本大小不一、陈旧的图书,她小心翼翼的抻出一本,上面的出版日期为”1983年6月“。看到题目,她笑了,那是一本她童年经常看的《365页故事》。封皮为黑色上面有星星点点的色彩点缀着,封面正中一个孩子正坐在母亲的膝头上听故事。她怀疑时间在这里消失掉了。
茶里加了些新摘的茉莉。他把茶杯递过去然后用手指绕着跟前茶杯的沿壁不说话。
“你在这里住了多久?”
“二十多年吧,具体忘了有多久。”
“这里简直是个奇迹。”
“是吗?”他泯了一口茶。一小口。
“这里有你的朋友吗”
“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
“我算吗?”疯子抬头看了看她,随后对视而笑。
村里的地大多种的是产量实惠的农作物,至于草莓地,只有面积大的几处。很少见到哪个男孩如此迷恋草莓的色彩和味道。五月,是辛川最喜欢的季节。风带来草莓地里的清香,白色的花逐渐枯萎,果实日益鲜艳丰满起来。像一粒粒红色的吻缀在绿色的叶子间。与地里种的庄稼不一样,它们矮小的萎在土地上,从洁白无暇的花朵里蕴育出如此玲珑的果实。对于一个九岁的山村男孩而言,草莓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每到采摘季节,他都会利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一份属于果实,他把小心翼翼留下的种子种在花盆里,却从来没有结出果实。
十一岁那年,因为父亲工作调动,离开了乡政府,全家跟随父亲搬到数十公里远的县城。一次有关理想的提问中,与其他孩子“长大要做县长”“长大要当科学家”“长大要当教师”“长大要当军人保卫祖国”“长大要当万元户”的辉煌理想不一样,他的理想仅仅是“长大要种一片自己的草莓地。”所有的孩子都嘲笑他,以至于他的老师。
他清楚的记得那句话,“如果这就是你的理想,你应该现在就回去。”
在县城的日子里,他只吃草莓再也没有种过。
城市变化的加速牵动着小小的县城,物质生活在经济制度的巨变后突然丰盈起来。流行音乐、时尚服装、新奇的潮流一波接一波的涌进小小的县城,从山村生活到县城生活产生的落差感使父母发生出不断的争吵。高二那一年,母亲带着小三岁的妹妹改嫁了一个五十多岁的服装老板搬到城市,投入更加宠大的商品社会中。用母亲的话说:走出大山才发现真正的生活。母亲走后,父亲变得疯疯癫癫,他即要照顾父亲又要忙于学习,仅管如此艰难,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父亲就是在那年秋季自缢身亡。他在遗书中思路分明,回顾了和母亲以往的生活及快乐,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后,这个可怜的中年人再也无法承受“宿醉”后现实的痛楚,为儿子留下一笔上学的钱和书柜里的书,决绝的撇下责任从生命的阵地逃离。
他一天大学也没有上拉着家当和书又回到了村子里。当初的房子早已卖做他人。人们议论纷纷,他只说自己没考上大学回来种地了,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期间母亲和妹妹都来找过。甚至带来了为他在城里物色的媳妇。终究除了他,谁也没有留下。很久以前,他就不在怨恨母亲。时代如此夸张以至于无法让一个人要经受太多的考验,时代也无法慢到让人们把所有的“美好”轻轻的放下,再优雅的跨越,不,时间如此紧迫,人们上一秒回忆“昨天”,下一秒就被“今天”挤入“昨天”的行列。人们无法细琢当下,“速度”加快了“生产”,“效率”减弱了“创造”。谁迟疑谁就落后,大家轻而易举的扔到手里的东西,以便腾出双手抓住那些闪耀的环,欣然的被脱入变革的浪潮中。而这浪潮的底部掀动的则是昨天经由无数人之手摔掉的碎片。
现在,他实现了童年的理想。但童年早已离他远去。孤单久了,他会有强烈的渴望回归人群。有时,他会带着简单的行李和草莓籽买上一张车票漫无目的的展开没有时间限制的流浪,他所经过的城市数不胜数,在适宜的季节里每经历一处就会在某块不起眼的土地上种下几粒,他不知道有多少会存活下来,“我希望它们的生长能贯穿我的生命足迹”。
“不上大学对你而言遗憾吗?这样会违背你父亲的愿望吗?”
“父亲应该更希望我现在如此。我的命运可能会因为继续上学而不同。比现在更富有,更出色,更舒适,然后,就这样过下去?我们享受的一切统统来自我们自身与外界的交换,只有质感,没有美感。”
“谁还会在乎那些? 反正我们已经不去参与了。“
“你也有留下来的打算?“
“可能会很久,但无法具体到有多久。“
“你童年的理想是什么?“
“春天在山坡上采到第一朵盛开的花。“
“还有吗?“
“夏天去漫水桥上捉萤火虫。“
“然后呢?“
“秋天到林子里拣蘑菇。“
“没了吗?”
“冬天在温暖的屋子里安静的看书。”
茶凉了,白日的温暖在屋子里慢慢的散去,两个人和一群猫静静的望着窗外,夕阳斜射进窗子把地染成了金黄色,仿佛那里有火焰在燃烧。
一切皆幻,没有什么值得逗留
只有草莓地永恒
---甲壳虫乐队
石头还在那儿。只是周边的花草长势凶猛,像一群丢掉童年的成人,无言的聚在一起伸长着脖子把花蕊面向远方。远方的天边,大块的云朵正慢慢的聚集。风暴将在傍晚前来到这里。拐下山坡是一条通往崖底的小路。路边长满了紫花地丁和白头翁。蜜蜂喜欢伏在白头翁深紫色的花蕊中采集花粉,如果只是静静欣赏而不是折下花朵,那小东西就不会撇下性命对你报以拼死一蜇。崖壁边缘一簇簇低矮的山杏探出枝叶,每个花瓣枯萎的地方都凝结着一颗颗小小的果实,看上去青涩,像倔强又胆怯的乡下姑娘。那并不是一个让人不敢探首的山崖,它的高度刚好把延绵起伏的山岭、西边那个宁静的小村落和唯一通往山外的马路尽收眼底。
小路的尽头是一个平坦的山坳。这个季节的山坳里肥沃的土地滋养着大片大片的野花。很久很久以前,有上百个哀号的村民被刺刀穿透埋在这里,而现在,安静只能听到昆虫震动翅膀的声音。
春天就应该如此的安静。所有人都沉默的等待着第一粒种子破土而出的那一刻。这份欣喜如同迎接家族第一个生命的到来,忘情的陶醉于生命未染污浊时最初的纯美之中。植物们不知道自己美丽,静静的站立着,以为自然给予的只不过是一个姿态而已。
没有云的时候,躺在草地上视线里是一片完全无际的蓝色。让人脱离真实感。这是她回家的第十天。这里除了她的家以外没有她的家人。
她以为,人像一粒种子,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后来她发觉只不过是一段被折下的树枝,脱离根部就渐渐失去生长的能力。起初,她感到一切都是新奇的,城市的繁华冲进年幼的心灵,建筑和物质,流行和时尚。在没有考虑的余地的瞬间就被裹进一种繁乱节奏中。后来所有最初的新奇成为生活的常态时,她就陷入了回忆的纠缠里。不停的在梦中一遍遍重游故地,每次游历都加深了记忆的纹路,从田野到山谷,从房子到街道。梦境无数次清晰的勾勒着童年的印象,而对于当下她则感觉身处梦境般虚幻。她渐渐不习惯城市里的人群,幻想城市里只有空荡荡的街道和浓密的云,砖石与砖石的累积,高楼与高楼的簇拥,现代化的建筑在宁静的天空下与自然所缔造的万物融成一体。空灵取代城市的喧嚣。而幻想让她距离生活的中心越来越遥远,这座城市越来越不喜欢她这样的人。人们没有见过真正的布谷鸟,他们不能区分橡子和榛子,他们反对孩子们去招惹一只陌生的山猫,他们把城市视为现代文明的核心,脱离这个核心都会被鄙夷的嫌弃为“乡下人。”偶尔会有人对她说“你应该回去你们的山里。”“可能有一天我会回去。“这正是她所想的。
她不讨厌什么也不感兴趣什么。她总是没有目的的生活,并受到别人的嘲讽。他们说她是一个不愿进步或者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这个时代会把你淘汰。”她感觉好笑,“为什么不是我把这个时代淘汰?”难道十九世纪的一个德国哲学家不是这么对世界宣布的吗?
但她不是哲学家。她看了康德的理论就会困,掀开黑格尔的作品就想发呆。她喜欢疯子。疯子总是大胆说出实话的人。比如尼采和食指,卢梭和伍尔夫。她在童年有一部分时间是在精神病院度过的。年轻的母亲做为那里的护士虽她情愿女儿和疯子们相处在一起,但忙碌的工作根本无法让她一步不离的守在女儿的身边。而疯子们却以常人少有的热情和真诚接纳了年幼的玲。他们丧失了压抑情感掩饰真实欲望的功能,丧失了展示文明作用在他们身上的矫情和虚伪,同时也丧失了和社会衔接与人交往的能力。他们仿佛被套在钟形罩里,人们只能隔着透明的玻璃像观赏玩物似的看着他们。他们无法跨越理性和秩序世界里险恶的沟壑,忘记了如何去思考和判断,他们是挣脱绳索的风筝,不计代价的把自己放任没有规则的世界里游荡。他们的坦诚像天空一样的没有边际,而暴虐的时候无数闪电将他们劈裂成无数碎片,无数锋利的碎片。玲不会像理性的成人有意躲避他们。和他们一起玩耍对她而言是快乐的。他们只接纳简单明了的事物或人,比如她说“好看”或“不好看”,“喜欢”或“不喜欢”,“香的”或“臭的”,“好的”或“坏的”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欢喜或者悲伤的表情。有时,他们其中的一些人还会模仿小女孩的声音与说话。她们在聊到不为人所知的小秘密时会掩着嘴偷偷的笑,她们摆弄她的头发和发夹。她向她们夸耀父亲为她梳的马尾辫,她们“啧啧啧”的羡慕不停。她们人人想梳她那样的发型,人人都想有一个她那样的父亲。他们见到她就展开友善没有防惫的笑,把最心爱的东西毫不吝啬的赠送给她,她可以无所顾忌的在他们面前唱记错词的儿歌,为他们捡回颜色各异的石头编出每块石头的遭遇,采集大把大把的野花分发给每个虔诚伸出手臂的人,她接受他们的吻再回报自己的吻,她只要穿上一条漂亮的新裙子出现在那里,人们就会围着她,向崇拜一位明星一样的露着欣喜的笑容,争先恐后的要拥抱她。有时,他们之中会少了某个人,有时,他们要呆在屋子里不能出来。除了一个被铁门上了锁的走廊,她可以进出所有的屋子。不幸的是,曾经与她最要好的一个胖女人在一次无法压抑疯狂躁乱的病症发作后,就锁在了那扇铁门的后面。她哭着拉着玲的手说她手绢上的蝴蝶飞走了,请求玲帮她找回来。玲把一条印有蝴蝶的手绢送给了她。在母亲最忙碌的时候,那里的很多人做为她童年最好的朋友给予过她最开心的时光。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人们夸赞她,喜欢她,那里就像玲的宫殿,她是疯子们心中的公主。
而这段经历,她从来没有对任何城里认识的人说过。
有人说她看上去不像爱任何人的样子,她猜测着爱一个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嘴角漾出的笑?眼神对眼神的捕捉?一个心领神会的手势?一次简短的一问一答?或者一段远距离的注视?
其实她只是缺少一种对世事关切的态度。缺少与自身生活中关联性事物的紧密性。她懒得去给自己设定目标,看着身边的人们满怀期望的预计着未来、清算着得失、羡慕别人的生活、感叹命运的不公时,她就越加烦感 对人生目的的追求。“目的”往往使人忽视过程,很多东西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消失的。在不断的“消失“又以”目的“为理由不断的索要,人们就像被拼接剪贴的小人,没有了最初的完整,每块不同质地、不同色彩的拼凑,都是以”目的“为代价交换了最初自己的真实性。这些真实性就像被不断劈裂的树木,被人们投入欲望的焰火中。生命在这种不断的燃烧中越加荒芜。最后只留下一幅拙劣的、鲜艳的、虚假的人工绘画。在死气沉沉的景象中,人与人达成了某种默契:谁也不会揭开那些画布。“目的性“无所不在,从生活的必须性到生命的虚荣性,人们所做的很多事都联系着大大小小的目的,”目的“让人们意识到生命中的孰轻孰重同时,又使人们学会避让迎合,教会人们趋炎附势。当”目的性“仅限于生活的必须性时,人们不会因为过多的牵绊企图而忧扰疑虑;当”目的性“与生命中的虚荣不可分时,人们会因过多的需求和明确的目标放弃个人的标准。他们怪世界越来越坏,只是,要求少了,那些渴望从你身上交换利益的人 又能拿你如何?如果你决定渴望从他人身上见得利益就要做好准备去接受被操控的命运。你又何必要去以矛盾的内心迎接厌恶的人们而后埋怨世间的龌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时,这并不是一种壮举,何尝又不是一种自虐的寻求?而在一个远离城市的山村里,目的性就会因为需求的减少而降低。人与人的相处就少了太多障眼之物。
雨在傍晚时分来临。冲刷着山林里的树发出巨大的“哗啦哗啦”的声响。河沟里的水迅速的积升到半人高的位置。远处的桥破旧不堪,却结实的可以走过一群壮实的牛。二十多年前,那是玲上学的必经之路。她借宿的地方就是她出生成长的地方--山区里一家荒弃了数十年的医院。一对夫妇在他们迁走的多年后来到这里在山前一幢废弃的精神病院办起了养鹿场。她带着简单的行李和一包书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没有那么多质疑的言语和警惕的目光;没有欢迎的热情也没有拒绝的反感。三岁的小女孩坐在床上好奇的盯着她,她手里的芭比娃娃头发掉了一多半,身上用红布围起来,像一条奥斯卡颁奖晚会上女明星穿着的露肩晚礼服。女人坐在马扎上拆毛线,男人坐在一张老式书桌前卷着旱烟拧着眉头。做为最早的主人,她确信自己是有权利留在这里的。她就是这么想的。女人说话的时候很少抬头,“有地方住,饭倒也是有的吃。”她知道做为留下的代价,总是要负担点什么的。她只是把岁月的虚影留在了记忆里,除此外没有其它什么可以证明这里是属于她的。很快她们达成了合情合理的协议:她负责每个星期打扫三次鹿棚。
她认为自己算是幸运的了,不论以什么方式留在这里。以陌生的生活方式向记忆的方向回游。
夫妇并不善指使人。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农民,除了之间达成的协议,她也会利用闲余时间整理每间屋子。简单的生活使他们并没有太多繁琐的东西要去收拾。偶尔他们会埋怨玲把屋子归笼的都不知道如何呆着好。有时女人会把小菊交给玲来看管。小菊是个省心的孩子,玲会在阳光充足的上午抱着她去山坡上认花花草草,小菊在她的怀里像温顺的小羊羔。喜欢让玲把蒲公英的种子吹向她的脸,然后她就咧着樱红色的小嘴笑的停不下。
她会给男人和女人扔在床下盆里的内衣裤洗净,晾在屋顶的绳子上。女人会羞涩的笑着感谢,男人则不愿让她去碰那些东西。这里没有城里五花八门的食物,只有吃不完的红薯、土豆、小米、高粱饭、成山遍野的野菜。
“我家小菊怪喜欢你呢。”
“她多听话多可爱。”
“山里的男人少,都白瞎你这个人儿了。”
“城里的男人也不少,可我不还是回来了吗?”
“不想回城了?”
“嗯……还不想。“
“我们山里哪有你们城里好?“
“什么呀,他们城里,我们山里。”
一屋子的笑声飘荡在夜晚空旷的山谷里。
最炎热的夏日即将来临时,她还没有做出走的打算。有时,她穿着不合脚脱板鞋和肥大的棉布衬衫及短裤坐在老精神病楼后的花园里啃苹果看小菊。说那里是花园,早已成为一片草场。只留下当时的小凉亭。玲在一侧墙边下种下几株月季和夜来香,正值开花的季节,她喜欢白天带着小菊到这里晒太阳。
而大部分时间里,她会在山上或者山下里度过。这里的地貌清楚的印在她的头脑里,她知道通往林子里的每条小路,山坳下迂回的小径。她也记得哪片林子下的蘑菇生长的茂盛,山坡上各种野菜的分布。有一次她在山下的一处草莓地里顺手偷摘几颗草莓 被老乡飞来的鞋板子击中,顾不上看身后的情况慌忙的跳上自行车一路飞奔,回来才发现一颗草莓都没有留下。
她跟他们说起这事的时候,以为夫妇会笑的前仰后合。然而谁也没说什么。女人埋怨着玲不应该去那里。
疯子的地就在那里。疯子平时不爱说话,会做木匠活。早先随家人搬到县城里,隔了些年又回来种地。偶尔会用手艺挣点小钱贴补生活。期间交往过几个女人,听说还有从城里特意来看他的,但都走了,没有谁留下来。有人曾看见他一丝不挂的躺在房顶上晒太阳,还有人从十几里外的白马河上看见他光着屁股游泳。听说他在外流浪了半年。只要他经过村子,孩子们就会指着他篷乱的胡子喊着“野人”。除此外,他还喜欢在钻进山林子里唱歌,尽是人们没听过的。
“他是真的疯了吗?”
“以前他不是这个样子,那时还是个孩子,老实,不爱说话。 “
“怎么会变成疯子?“
“听说是高考落榜,之后,这里有不好了。”女人指指脑袋。
“真是可怜。他除了种地还做别的吗?”
“当然喽,那块草莓地根本没法养活个人。还要靠点手艺的。”
“这样的人哪会是个疯子?”
“哎呀,有一次,他差点把一个孩子从他家房顶上扔下来。”
“为什么?”
“那孩子上他家房顶捉猫去了。”
“是疯子的猫还是孩子的猫。”
“猫是孩子家的,但那孩子没事就祸害它,猫就爱往疯子家跑。这猫一旦进了疯子的院,那就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去抓,否则他真跟人拼命。”
“那疯子家里的人呢?“
“早些年来过,接他回县城,他不去。都以为他也就是回来呆上一阵子就走了,没想到住了这么长时间。这人不讨厌,就是怪。现在三十多岁的人了。守着这穷乡僻壤的地方这么多年,看样子是回不去了。“
“幸好今天我没被他抓住。 “
“以后少去了。小心为好。”
她也纳闷,这么多天,也没有见到过“疯子”一样的人。没准那个飞来的鞋板子就是他扔过来的。一个对动物心存善意的人,应该不至于像他们所说的那么可怕。她想见一见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疯子。
午后的日头格外耀眼。吃过饭,大伙各回各屋休息。她蹬上带大梁的二八自行车一路叮铛带响的奔向草莓地。过了桥向西行直到马路的尽头,那里连接着一条布满碎石的土路。顺着土路继续西行穿过村子南面的山坡就是童年经常去的那片松树林。那里成片成片的蒿草长势凶猛,草莓地就在那片蒿草的后面。嫩绿的幼苗整齐的排列在褐色的沟壑里。呈长方形紧临山脚下。她晃晃悠悠的顺着狭窄的小路骑进去,没有看到任何人。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她把车子往树上一靠一头扎进了林子里。
玲打算从山坡上找一个合适的角度俯视山下的一切。这里的树木浓密,想找到一个眼界开阔的地方并不那么容易。最后她把目标锁定在一棵粗壮的松树上。毫不费力的爬上去后她把头伏在树干上四处张望着。而下面连一个人都没有经过。
她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睡着的,醒来的时候太阳从正午的头顶偏向西边的天空。从高处望去,偶尔她可以看到带着草帽的男人或裹着头巾女人从来时的路上走过,远处传来的狗吠和鸡鸣使这个晚春的下午格外的美好。风轻柔的穿行与林中,树和树之间产生了小小的躁动,相互拥挤着。林间满是它们弥散的体香。她懒懒的趴在树枝上不想下来,跟随树冠摆动的节奏而摇晃着,腿和胳膊也因为变得僵硬麻木,她找准一个结实的点蹦下去,堆坐在一片草丛里,干脆伸展开四肢抻了个大大的懒腰,即便这样,也不得不一瘸一拐的走下山。一个村民在林子的边上小便,那人听到身后有声音,回头望了望,他的半张脸被凌乱的胡子覆盖着,眼睛被草帽遮住,四月的天里,他只穿了一件旧旧的纯棉圆领衫衣,宽宽的肩膀让人联想到举起一个孩子会毫不费力。看见玲他又扭过头来继续着不快不慢的节奏。玲不动,等待他的结束。他系好裤子上的扣,又回过头看,玲冲他展开一个紧张和尴尬的笑。疯子说,离我的地远点。
这算是疯子和玲第一次正式的相遇。或者第二次。
疯子的地不大,只种草莓。他不是每天都要下地。有时,几天也看不着他的影儿。有时,他从早到晚的躺在地头盖着草帽上睡大觉。偶尔玲故意从那里经过,他会停下手里的活盯着一直到她离开。但玲每次都对他报以微笑。
她也不知道那微笑的含义是什么。她看见疯子就想笑。就像回应一个扬起稚嫩的小脸向你露出可爱笑容的孩子,即使疯子对她面无表情,她也想发自内心的对他笑。女人说她也疯了。
夜幕降临的时候,她会想起城市。在这无边寂静的黑暗里城市里所有的光都不能将其渗透。茂密的树林、凛峭的岩壁、开阔的田野、空荡的房屋,在黑暗中挨着冷风剃骨般的刮磨而越加荒凉凄清。布谷鸟的鸣叫从山谷的一端传到另一端,回声仿佛波动起这黑夜里所有不为人所知的秘密。山与山相隔的不在是坚硬的岩石,所以让人向往和恐惧的都揉进这黑色中混淆了人们白天的理智,你说不清是在一间亮着灯的屋子里还是一个想象中的童话世界。世界失去了所有的光彩,如同置身最宁静的深渊。孩子睡觉时均匀的呼气里有淡淡的桔梗香。她忍不住亲了又亲。
清晨,她牵着小菊在空旷的大院里四处溜达。来到了二趟老门诊门之间的山楂树上数花瓣。小菊喜欢各种各样的花,玲捻下一朵戴在她的耳朵后被叫成了“菊新娘。”她听着只知道好玩拍着手咯咯的乐着。“菊新娘”指着玲的身后叫着“疯子疯子”,玲回头看见了“疯子”肩上背着一个军绿色的书包正从坡上走下来。玲面向他站在那里,疯子瞥了一眼继续赶路向养鹿场的方向走去。玲带着小菊跟在后面。
疯子偶尔扭过头看看。玲发现他穿着一双与身上的衣服极不相配的白色旅游鞋。他低着头快速的走着,以至于玲和小菊的步伐越显匆忙和凌乱。
疯子再次回头看过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拉开了一段距离。但他并没有要做出等待的样子。小菊懒懒的跟在后面,像一只贪玩不肯跟主人回家的小绵羊。
回到鹿场的时候,疯子和男人正蹲在鹿棚量围杆。玲和小菊回到屋子里两人一口气喝掉整个茶缸里的水。女人拿着新蒸的馒头一边撕着一边喂着孩子。玲站在窗前向下望。一大朵云的影子盖在院心里,疯子脱掉土黄色的外套偏着脑袋蹲在地上用力的拉着据子,她突然感到一股余热像从裂开的地底涌出的积液随着心跳般注入到血液里,她不知道瞬间体味到的是疯子的寂寞还是自己的寂寞。
快到中午的时候,疯子的手被钉子穿透。在需要酒精的时候,他们只找到一个空的瓶子。疯子用一块退色的布捂在手上看不出有半点疼痛的样子,他静静的坐在一张凳子上等待着。玲拽起他向水龙头走去,他默默的跟在她的后面像一匹忠实的老马。
“疼吗?“玲打开他指头上的布条血殷红了玲的手指。
他摇着头,眼神里不再有那些怀疑和抵触。
玲小心的挤着伤口,渗有木屑的血从伤口处汩汩的冒出。她用一块肥皂轻轻的擦拭他受伤的手指,沾着水细细的清洗伤口的边缘,血从小小的洞口不断的溢出被水冲散,疯子盯着玲的手一言不发的站在水池边,她的手并不纤细却很柔软,在他的指间摩挲着,这里的女人不会如此随意的去摆弄一个男人的手,即便那只手在流血。他的惊讶让他更加不知所措,以胸膛为核心地带向周身辐射着炽热的温度。在这个温度还没有到达低处时,她把那根洗净的手指含在了嘴里。那热量集聚向下涌去。他的脸被烤红了。
疯子是在吃过午饭离开的。他收下了男人给的钱却没要另外十斤面。那是夫妇二人额外给疯子的补偿。临走的时候,玲叫住疯子,她从屋子里拿出一块撰干水的抹布蹲在他的脚下擦掉了白色的旅游鞋上的一处不起眼的血迹。疯子连谢都没谢的离开了。
夜晚,她梦到了一片草莓地。
清晨,小菊敲开她的门,二话没说的就把一粒草莓塞进她的嘴里。
“哪来的?”
“甜不甜?”
“甜呗,你吃了吗?”
“疯子拿的。我妈说是给你的。小姨姨,我平时那么乖,替你吃几个好不好?”
“你要不替小姨姨吃,以后还不跟你好了呢。”
紫沙参开的略早,通常在七、八月份开的正艳。它们生长在朝阳的山坡上,支着紫色的细长的花蕊静静的垂着头,像暗恋中羞涩的女人。在没有任何污染之味的山区里,总是让人充满了活力,幽绿之处如同翡翠,寂寡之地如同与世绝隔。阳光如此灿艳,照的石头温热,在无人的小山里,她把衣服一丝不挂的脱下铺在一块平坦的石块上仰面而躺。阳光均匀的照着她身体的每一处肌肤,她闭上眼睛把双手交叉在脑后,神气的享用自然的侍待。乳房吸收光热的同时正在膨胀,随着呼吸起伏像花草随着微摆动的节奏。隐现着花粉带着淡淡的香气飘浮在空气中,如果她一动不动的一直躺下去,会不会变成一株植物融进自然生长凋谢的轮回中?离太阳下山还有段时间,她哪也不想去。
有猫的叫声从草丛中传来,这个时候是它们寻找伴侣的季节。她睁开眼睛并没有起来,想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却不再有任何声音。一只蜜蜂落在一颗乳头上,被她轻轻一吹飞走了。
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西边的天空被染上淡淡的桔红色。空气里透着清冷,她撑着软绵绵的身体坐起来,发稍挂着几片植物干枯的躯干,像被大山刚刚分娩出的孩子。一个花环正摆在她的身边。她拿起花环看了看四周没有见到一个人影。
她打算第二天的午后还要来到这里。
她不害怕也不紧张。只是静静的等待。阳光比头一天更耀眼,她用两只耳朵保持着警惕,有一点声音都会屏住呼吸。闭上双眼,薄薄的眼皮隔开阳光一片鲜红的色彩占据大脑,山雕扯着嗓子在半个天空里留下鸣叫。想在这里听到汽车马达的声音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草有响动。轻微的几乎让人察觉不到。她屏住呼吸。
声音越来越近,草被什么东西荡开,像被浆拨开的水面。睫毛在紧闭的眼皮间抖动,她像躺在万米高空的边缘上一动不敢动。那声音到了身旁停下没有了动静,她疑惑的想起身看个究竟,一只手落在她的身体上,从肩膀向下,胸前、腰腹、胯部、大腿直到脚裸,又没有了动静。接着是什么东西放在她的旁边,折返的脚步再次荡开青草。
“这,是什么花?“她起身坐在石头上,头发被风吹向一侧垂在胸前。手里拿着一束橙黄色的花。
疯子回头满脸的惊讶。立在小路中央进退两难的样子。
“这花叫什么名字?“
“金莲花。“
“只在六月份有。“
“哪里采的,我在周围的山上没见过。“
“白马河边的山顶上。”
“那里可不近。”
“是啊。”
“你现在要去哪里。“
“回家。“
“我也想去。“
“那里……好吧。“
“我穿衣服。“
疯子背过身去。
二十分钟后。
“我以为你住在那个村子里。“
“不是。“
“你自己住吗?“
“还有我的猫。“
“你养黑猫吗?“
“没有。以前养过。它跑了。没找到。“
“你看起来…..挺好的。“
“不像疯子吗?“他扭过头一幅不在意的样子。
“不像。“
“你怕疯子吗?“他嘴角浮起淡淡的笑意。还没到他住的地方时玲就已经拘束起来。
“不。应该不会。”
“告诉你一个秘密,
“什么?“
“有的人之所以疯掉是因为负担了太多真相。这些真相像锋利的刀子,把那些可怜的人切割成无数的碎片,每一块碎片里都住着另外一个自己。”
“以至于,他们生命显得很凌乱。”
“幸好,我没有负担什么。”
“他们真是可悲。”
“是呀,可悲啊。”仿佛他经历过似的,心底发出沉闷的哀叹。
那排房子背山而居。距离他们经过的村落有一公里的距离。房子没有围墙围住,只有一圈简易的木桩区隔。相隔数十米远的周围有三四家散户。见有陌生人来,院子里的几只猫竖着长长的尾巴走来,被他用手轻轻一挥驱散了。院子的西侧搭着不大的葡萄架子,绿秧已覆盖了整个顶端;东侧开出一块空地专门种着一株开满雪白花朵的海棠树。一只狸猫垂着尾巴正悠闲的趴在一根粗壮的树杆上晒太阳。
“进来吧。“他屋子里的门甚至没有上锁。
那排房子的结构和别户人家不同。一共有四间屋,每间屋子都不相通。左数第一间是厨房。第二是猫舍,第三间用来睡觉,第四间则用来日常起居。从外面看更像一个宿舍。他把她让进第四间屋子里。让她感到吃惊的是,这里根本不像一个农夫的家。屋子里摆放的家具陈旧却干净,仿佛时光倒回八十年代。整间屋子里的摆设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看上去坚固实用,没有现代家具柔美流畅的线条和技艺精湛的雕花。盛满图书的书柜、流行于那个年代的深棕色老式人造革沙发、黄褐色四脚粗重的高低柜、一张书面整齐的只摆放着一瓶钢笔水的书桌。她惊讶于这一切。
“坐会儿吧,我去烧水。“他脱下衬衫转身出去。屋子里安静的只听到挂钟走动的声音。屋子里的摆设不多,异常的整洁。猫顺着门缝溜进来,纷纷跳上沙发和书桌,立在原地观望着她。她把手伸向它们,它们却纷纷跑开。
接着她把视线转到墙角的书柜上。那是一个高约两米宽一米五左右的双门木制书柜。玻璃门上的把手小巧精致,因为浅蓝色琉璃的制地而显得圆润,打开书柜,各式书籍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她眼前。最顶端是一些花卉图谱及种植方面的书籍。其中参杂着一些木工技术和操作方面的书。往下简直就像一个盛宴。
恐怕人们是想不到会在一个农夫的家里找到拉蒙.希梅内斯、爱略特、尼采、齐奥朗、王小波、北岛、高行健、张贤亮、于坚、梭罗、顾城等人的作品。甚至还有一些在近年新兴的作者和图书。惊喜接踵而至,短短的时间里塞满了她的内心,不禁从胸腔里溢出一个大大的感叹。
而最下的一层空间尤为高了些。堆放着一摞摞开本大小不一、陈旧的图书,她小心翼翼的抻出一本,上面的出版日期为”1983年6月“。看到题目,她笑了,那是一本她童年经常看的《365页故事》。封皮为黑色上面有星星点点的色彩点缀着,封面正中一个孩子正坐在母亲的膝头上听故事。她怀疑时间在这里消失掉了。
茶里加了些新摘的茉莉。他把茶杯递过去然后用手指绕着跟前茶杯的沿壁不说话。
“你在这里住了多久?”
“二十多年吧,具体忘了有多久。”
“这里简直是个奇迹。”
“是吗?”他泯了一口茶。一小口。
“这里有你的朋友吗”
“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
“我算吗?”疯子抬头看了看她,随后对视而笑。
村里的地大多种的是产量实惠的农作物,至于草莓地,只有面积大的几处。很少见到哪个男孩如此迷恋草莓的色彩和味道。五月,是辛川最喜欢的季节。风带来草莓地里的清香,白色的花逐渐枯萎,果实日益鲜艳丰满起来。像一粒粒红色的吻缀在绿色的叶子间。与地里种的庄稼不一样,它们矮小的萎在土地上,从洁白无暇的花朵里蕴育出如此玲珑的果实。对于一个九岁的山村男孩而言,草莓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每到采摘季节,他都会利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一份属于果实,他把小心翼翼留下的种子种在花盆里,却从来没有结出果实。
十一岁那年,因为父亲工作调动,离开了乡政府,全家跟随父亲搬到数十公里远的县城。一次有关理想的提问中,与其他孩子“长大要做县长”“长大要当科学家”“长大要当教师”“长大要当军人保卫祖国”“长大要当万元户”的辉煌理想不一样,他的理想仅仅是“长大要种一片自己的草莓地。”所有的孩子都嘲笑他,以至于他的老师。
他清楚的记得那句话,“如果这就是你的理想,你应该现在就回去。”
在县城的日子里,他只吃草莓再也没有种过。
城市变化的加速牵动着小小的县城,物质生活在经济制度的巨变后突然丰盈起来。流行音乐、时尚服装、新奇的潮流一波接一波的涌进小小的县城,从山村生活到县城生活产生的落差感使父母发生出不断的争吵。高二那一年,母亲带着小三岁的妹妹改嫁了一个五十多岁的服装老板搬到城市,投入更加宠大的商品社会中。用母亲的话说:走出大山才发现真正的生活。母亲走后,父亲变得疯疯癫癫,他即要照顾父亲又要忙于学习,仅管如此艰难,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父亲就是在那年秋季自缢身亡。他在遗书中思路分明,回顾了和母亲以往的生活及快乐,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后,这个可怜的中年人再也无法承受“宿醉”后现实的痛楚,为儿子留下一笔上学的钱和书柜里的书,决绝的撇下责任从生命的阵地逃离。
他一天大学也没有上拉着家当和书又回到了村子里。当初的房子早已卖做他人。人们议论纷纷,他只说自己没考上大学回来种地了,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期间母亲和妹妹都来找过。甚至带来了为他在城里物色的媳妇。终究除了他,谁也没有留下。很久以前,他就不在怨恨母亲。时代如此夸张以至于无法让一个人要经受太多的考验,时代也无法慢到让人们把所有的“美好”轻轻的放下,再优雅的跨越,不,时间如此紧迫,人们上一秒回忆“昨天”,下一秒就被“今天”挤入“昨天”的行列。人们无法细琢当下,“速度”加快了“生产”,“效率”减弱了“创造”。谁迟疑谁就落后,大家轻而易举的扔到手里的东西,以便腾出双手抓住那些闪耀的环,欣然的被脱入变革的浪潮中。而这浪潮的底部掀动的则是昨天经由无数人之手摔掉的碎片。
现在,他实现了童年的理想。但童年早已离他远去。孤单久了,他会有强烈的渴望回归人群。有时,他会带着简单的行李和草莓籽买上一张车票漫无目的的展开没有时间限制的流浪,他所经过的城市数不胜数,在适宜的季节里每经历一处就会在某块不起眼的土地上种下几粒,他不知道有多少会存活下来,“我希望它们的生长能贯穿我的生命足迹”。
“不上大学对你而言遗憾吗?这样会违背你父亲的愿望吗?”
“父亲应该更希望我现在如此。我的命运可能会因为继续上学而不同。比现在更富有,更出色,更舒适,然后,就这样过下去?我们享受的一切统统来自我们自身与外界的交换,只有质感,没有美感。”
“谁还会在乎那些? 反正我们已经不去参与了。“
“你也有留下来的打算?“
“可能会很久,但无法具体到有多久。“
“你童年的理想是什么?“
“春天在山坡上采到第一朵盛开的花。“
“还有吗?“
“夏天去漫水桥上捉萤火虫。“
“然后呢?“
“秋天到林子里拣蘑菇。“
“没了吗?”
“冬天在温暖的屋子里安静的看书。”
茶凉了,白日的温暖在屋子里慢慢的散去,两个人和一群猫静静的望着窗外,夕阳斜射进窗子把地染成了金黄色,仿佛那里有火焰在燃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