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黄金时代
有网友在电影《黄金时代》的讨论版留言:是王小波的小说改编的吗?“黄金时代”这四个字的确具有煽动性,但并非王小波首创。1890 年的夏天,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个年代被后人称作“黄金时代”;1930 年,凭借《一条安达鲁狗》而名声大噪的路易斯·布努埃尔执导一部探讨宗教、爱情以及战争的电影,这部片子后来成为超现实主义电影不可逾越的高峰,片名叫作《黄金时代》。
直到今天,以“黄金时代”为题的艺术作品并不在少数,究竟什么样的时代才能称作黄金时代?王小波在《黄金时代》的后记中写到:本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派画家画了一批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开,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画的天空完全是红的。观众当然以为是画家存心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污染的缘故,伦敦的天空的确是砖红色的。天空应当是蓝色的,但实际上是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
只要我们还有抬起头的自由,还有审视天空的欲望,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黄金时代。
被女性主义的许鞍华
1936 年的冬天,只身东渡日本留学的萧红异常思念萧军,她在这年秋天大病一场,还未痊愈又得知恩师鲁迅去世的噩耗,萧红可以忍受物质的窘迫,但她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于是给萧军写信:“希望固然有,目的也固然有,但是都那么远和那么大。人尽靠着远的和大的来生活是不行的……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 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 ……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这便是电影《黄金时代》的出处。即便境遇如此,萧红还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正处在黄金时代,见识如她,睿智如她,正是许鞍华欣赏的地方。
许鞍华拍过两部张爱玲的作品,可她最想拍的是萧红,不是萧红的作品,而是萧红本人。这位获得过四座金马奖的大导演也有想拍拍不到的戏,找剧本难,找演员难,找资金更难,为了拍萧红,许鞍华心甘情愿地等了十几年。
2003 年,许鞍华和李樯合作《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之前就讨论着拍一部女作家的故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制片人袁梅也对萧红生平感兴趣,三人一拍即合,李樯当即投入到萧红的剧本创作中。10 年过去了,许鞍华依旧喜欢穿一身黑衣,剪着有点俏皮的短发,带着一脸谦和的笑,继续拍电影,一年一部,不瘟不火。
不少电影评论者说许鞍华的作品“有女性主义倾向”,其实女性题材只是许鞍华近几年电影创作的一个主题,20 世纪80 年代的许鞍华眼睛大大,下巴尖尖,看上去是娇弱的文艺女青年模样,而她的一部《疯劫》却成为了东亚黑色电影和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开端。随后她不断尝试各种题材,言情片、武侠片、文艺片甚至恐怖片,而她镜头中的女性才是最特别的:赵雅芝的红裙白袜,缪骞人一张小脸“紧得像瓷,透得像玉”,鲍起静笑嘻嘻地说:“有几难唧”, 周慧敏抬手抽烟时微微垂下的睫毛,哪一个不是让人过目难忘。如今她拍了女作家萧红,“女性主义”这个议题又被提出来,今年5 月在南京的一场沙龙活动中,许鞍华笑着说:“我不知道我是‘女性主‘,我觉得好就去拍,结果呢,拍出来了人家就都说我是‘女性主义’,我这算不算是被逼做‘女性主义’?”《黄金时代》在威尼斯首映后有些观众发出疑问:这该算什么类型的电影?其实,《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得闲炒饭》又该算什么类型的电影?观众们总是急切地给导演和电影贴上关键词,以便观影时可以省去洞察和思辨。这一招,在许鞍华身上行不通。
香港女作家黄碧云这样评价许鞍华的作品:看完以后很难说喜欢不喜欢,也很难说好不好,电影暧昧,矛盾,反演绎,喜剧不像喜剧,说它悲它又太轻省……我们知道她的电影不是那种离开电影院时会觉得,哗!好正的“完美电影”。
许鞍华和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但很难被定义,连她的个性,也是难以名状的个性。也许黄碧云对她的评价最准确:无法解释的倾向,就是个性。
600 场戏的诚意
民国是迷人的,政局动荡,物质匮乏,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精神世界的大繁荣,媒体自由发展,艺术百花齐放,在没有网络的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与郭沫若在报纸杂志笔伐,仅凭一支笔就能点燃读者的情绪,无需炒作。他们潇洒地走过一生,然后留下的一段段奇闻轶事,被后人所津津乐道。
《黄金时代》的编剧李樯这样描述民国:风云变幻,泥沙俱下,真是人间百态,大江大海。它所包含的意识形态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社会阶层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政治模式的变幻无穷,以我们有限的认知,面对民国这样一个波澜起伏的时代,一旦去评论它,就像一滴水融入到大海,永远是被裹挟而下的,很难挑出来对它有一个冷静、旁观、宏观的认知,怎么说都有沦陷其中的感觉,民国也真是斩钉截铁的理想主义时代。(此段文字节选自即将出版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李樯不吝惜笔墨,整个剧本总共写了六百多场戏,许鞍华拿到剧本时便大呼过瘾:“这简直是一场大考试!跑了大半个中国,几乎没有重复的场景。”67 岁的许鞍华对这部戏是带有私心的,既为了萧红,也为了她自己:“我年纪大了,也许很快就不能拍戏了,能拍这么私人的一部作品,真的很幸运,希望我是拍了一部有价值的戏。”
的确如此,李樯竭尽全力表达一个完整客观的民国,这部电影不是拍萧红一个人的,而是一幅民国文人众生相。著名编剧史航看到《黄金时代》的演员名单后感到很欣喜:“舒群、丁玲、白朗、聂绀弩,把这些人都放到电影里去,这是一种恩惠,看完这部电影我会很荣幸,我和这个作品在一起。”其实大部分人对民国和民国文人没什么概念,语文课本上的鲁迅、被奉为女性必读的张爱玲、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除了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之外,大部分人对民国文人的故事知之甚少,正如史航所说,我们想去了解这个时代,就要从这些极具个性的人物开始。
汤唯的经纪人早就拿到了《黄金时代》的剧本,但却不肯拿给汤唯,因为她“看了以后什么都不想做了”,一直等到《黄金时代》开始筹备,汤唯才拿到剧本。开拍以后,汤唯曾经一人留在拍片场地,等所有人都走光了,天黑下来了,周围又冷又暗,汤唯感到有点害怕,但这一点害怕也令她兴奋——原来萧红是这样的感受。汤唯入戏很深,一直很努力地在接近萧红,她甚至扯下三根头发,偷偷塞在萧红故居的枕头下:“那三根头发在那,就是许了愿了……我相信如果一个人有了愿望,那你的心、你的人就会往那个方向去。”也许民国的真相已经无法还原,我们只能通过一个又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来描绘那段短暂而斑斓的黄金时代。
所有人的黄金时代
大约从今年3 月起,“黄金时代”这个词流行起来了,多半是因为电影《黄金时代》在全国范围的宣传。
今年5 月,《她认出了风暴》在全国十余所高校上映,这部纪录片时长150 分钟,记录了《黄金时代》拍摄的全过程,是电影的补充和延伸,这片子重现了萧红当年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武汉到香港的漂泊轨迹。
暑期,剧组邀请陈丹青、刘瑜、周濂、梁文道、翟永明等嘉宾分别在全国各地举办沙龙,就民国、萧红、文学、当代电影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与此同时,紧贴《黄金时代》的泛文化书籍《一切都是自由的》正在紧张的筹备中,计划于今年11月出版。
别家电影宣传多是主演明星与观众见面、上综艺节目、抽奖赠票,相比之下,这部电影的宣传模式过分的文艺,花费大量精力来做的文化普及,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执行制片程育海说:“这种看似出力不讨好的方式,也许是最有效的方式,这是我们很多人在一起讨论出来的结果,毕竟大多数人对民国的文人不了解,只有先了解了那个时代,才会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魅力,才会对那些文人产生兴趣。”在南京艺术学院一场关于民国电影的对谈中,陈丹青指着台下所有学生说:“你们就是黄金时代。”随后又说:“现在的学生实在是太乖了。”顺着这个话题深入问下去的时候,陈丹青摘掉刚才戴起来的眼镜,换上一副近视镜,嘴角轻轻一撇:“我们那时候看个电影要走上几里路,现在什么电影看不到?”对谈结束后,有学生向他提问:“如果电影市场更开放,我们可以拍什么?”陈丹青几乎被逗笑,随即反问:“你要拍什么,你问谁?你应该问问你自己!”
学者刘瑜和陈丹青的看法相近,她认为萧红对当代年轻人是具有启示性的:“从东北老家出走的那一刻开始,她(萧红)都是在生与死之间选择,基本成年之后,动不动就陷入绝境,没饭吃。今天不是这样了,碰到一些学生、年轻人会说:‘我想学电影,但这条路太冒险,我爸让我学金融。’在这么微小的选择面前都要徘徊。”
当今市场上文艺片已属少见,时长3 小时的文艺片简直是异类,如不先培养兴趣,观众很有可能看不下去。从这点来说,《黄金时代》提前半年的铺垫是很有必要的,至少,陈丹青、刘瑜等人的话能够点醒一部分正处在黄金时代的人们。
今年10 月的电影档期竞争异常激烈,《黄金时代》也选在这个时间上映,许鞍华甚至因此带有一点摇旗呐喊的姿态,而她还是笑嘻嘻地,熟悉许鞍华的人都知道她的质朴,对着话筒也讲不出煽情的话,她只是说:“终于拍出来了,要感谢很多人,这也是我们剧组所有人的黄金时代。”
(本文刊载于2014.10.01期《现代画报》,请勿转载。)
直到今天,以“黄金时代”为题的艺术作品并不在少数,究竟什么样的时代才能称作黄金时代?王小波在《黄金时代》的后记中写到:本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派画家画了一批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开,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画的天空完全是红的。观众当然以为是画家存心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污染的缘故,伦敦的天空的确是砖红色的。天空应当是蓝色的,但实际上是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
只要我们还有抬起头的自由,还有审视天空的欲望,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黄金时代。
被女性主义的许鞍华
1936 年的冬天,只身东渡日本留学的萧红异常思念萧军,她在这年秋天大病一场,还未痊愈又得知恩师鲁迅去世的噩耗,萧红可以忍受物质的窘迫,但她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于是给萧军写信:“希望固然有,目的也固然有,但是都那么远和那么大。人尽靠着远的和大的来生活是不行的……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 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 ……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这便是电影《黄金时代》的出处。即便境遇如此,萧红还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正处在黄金时代,见识如她,睿智如她,正是许鞍华欣赏的地方。
许鞍华拍过两部张爱玲的作品,可她最想拍的是萧红,不是萧红的作品,而是萧红本人。这位获得过四座金马奖的大导演也有想拍拍不到的戏,找剧本难,找演员难,找资金更难,为了拍萧红,许鞍华心甘情愿地等了十几年。
2003 年,许鞍华和李樯合作《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之前就讨论着拍一部女作家的故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制片人袁梅也对萧红生平感兴趣,三人一拍即合,李樯当即投入到萧红的剧本创作中。10 年过去了,许鞍华依旧喜欢穿一身黑衣,剪着有点俏皮的短发,带着一脸谦和的笑,继续拍电影,一年一部,不瘟不火。
不少电影评论者说许鞍华的作品“有女性主义倾向”,其实女性题材只是许鞍华近几年电影创作的一个主题,20 世纪80 年代的许鞍华眼睛大大,下巴尖尖,看上去是娇弱的文艺女青年模样,而她的一部《疯劫》却成为了东亚黑色电影和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开端。随后她不断尝试各种题材,言情片、武侠片、文艺片甚至恐怖片,而她镜头中的女性才是最特别的:赵雅芝的红裙白袜,缪骞人一张小脸“紧得像瓷,透得像玉”,鲍起静笑嘻嘻地说:“有几难唧”, 周慧敏抬手抽烟时微微垂下的睫毛,哪一个不是让人过目难忘。如今她拍了女作家萧红,“女性主义”这个议题又被提出来,今年5 月在南京的一场沙龙活动中,许鞍华笑着说:“我不知道我是‘女性主‘,我觉得好就去拍,结果呢,拍出来了人家就都说我是‘女性主义’,我这算不算是被逼做‘女性主义’?”《黄金时代》在威尼斯首映后有些观众发出疑问:这该算什么类型的电影?其实,《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得闲炒饭》又该算什么类型的电影?观众们总是急切地给导演和电影贴上关键词,以便观影时可以省去洞察和思辨。这一招,在许鞍华身上行不通。
香港女作家黄碧云这样评价许鞍华的作品:看完以后很难说喜欢不喜欢,也很难说好不好,电影暧昧,矛盾,反演绎,喜剧不像喜剧,说它悲它又太轻省……我们知道她的电影不是那种离开电影院时会觉得,哗!好正的“完美电影”。
许鞍华和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但很难被定义,连她的个性,也是难以名状的个性。也许黄碧云对她的评价最准确:无法解释的倾向,就是个性。
600 场戏的诚意
民国是迷人的,政局动荡,物质匮乏,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精神世界的大繁荣,媒体自由发展,艺术百花齐放,在没有网络的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与郭沫若在报纸杂志笔伐,仅凭一支笔就能点燃读者的情绪,无需炒作。他们潇洒地走过一生,然后留下的一段段奇闻轶事,被后人所津津乐道。
《黄金时代》的编剧李樯这样描述民国:风云变幻,泥沙俱下,真是人间百态,大江大海。它所包含的意识形态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社会阶层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政治模式的变幻无穷,以我们有限的认知,面对民国这样一个波澜起伏的时代,一旦去评论它,就像一滴水融入到大海,永远是被裹挟而下的,很难挑出来对它有一个冷静、旁观、宏观的认知,怎么说都有沦陷其中的感觉,民国也真是斩钉截铁的理想主义时代。(此段文字节选自即将出版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李樯不吝惜笔墨,整个剧本总共写了六百多场戏,许鞍华拿到剧本时便大呼过瘾:“这简直是一场大考试!跑了大半个中国,几乎没有重复的场景。”67 岁的许鞍华对这部戏是带有私心的,既为了萧红,也为了她自己:“我年纪大了,也许很快就不能拍戏了,能拍这么私人的一部作品,真的很幸运,希望我是拍了一部有价值的戏。”
的确如此,李樯竭尽全力表达一个完整客观的民国,这部电影不是拍萧红一个人的,而是一幅民国文人众生相。著名编剧史航看到《黄金时代》的演员名单后感到很欣喜:“舒群、丁玲、白朗、聂绀弩,把这些人都放到电影里去,这是一种恩惠,看完这部电影我会很荣幸,我和这个作品在一起。”其实大部分人对民国和民国文人没什么概念,语文课本上的鲁迅、被奉为女性必读的张爱玲、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除了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之外,大部分人对民国文人的故事知之甚少,正如史航所说,我们想去了解这个时代,就要从这些极具个性的人物开始。
汤唯的经纪人早就拿到了《黄金时代》的剧本,但却不肯拿给汤唯,因为她“看了以后什么都不想做了”,一直等到《黄金时代》开始筹备,汤唯才拿到剧本。开拍以后,汤唯曾经一人留在拍片场地,等所有人都走光了,天黑下来了,周围又冷又暗,汤唯感到有点害怕,但这一点害怕也令她兴奋——原来萧红是这样的感受。汤唯入戏很深,一直很努力地在接近萧红,她甚至扯下三根头发,偷偷塞在萧红故居的枕头下:“那三根头发在那,就是许了愿了……我相信如果一个人有了愿望,那你的心、你的人就会往那个方向去。”也许民国的真相已经无法还原,我们只能通过一个又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来描绘那段短暂而斑斓的黄金时代。
所有人的黄金时代
大约从今年3 月起,“黄金时代”这个词流行起来了,多半是因为电影《黄金时代》在全国范围的宣传。
今年5 月,《她认出了风暴》在全国十余所高校上映,这部纪录片时长150 分钟,记录了《黄金时代》拍摄的全过程,是电影的补充和延伸,这片子重现了萧红当年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武汉到香港的漂泊轨迹。
暑期,剧组邀请陈丹青、刘瑜、周濂、梁文道、翟永明等嘉宾分别在全国各地举办沙龙,就民国、萧红、文学、当代电影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与此同时,紧贴《黄金时代》的泛文化书籍《一切都是自由的》正在紧张的筹备中,计划于今年11月出版。
别家电影宣传多是主演明星与观众见面、上综艺节目、抽奖赠票,相比之下,这部电影的宣传模式过分的文艺,花费大量精力来做的文化普及,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执行制片程育海说:“这种看似出力不讨好的方式,也许是最有效的方式,这是我们很多人在一起讨论出来的结果,毕竟大多数人对民国的文人不了解,只有先了解了那个时代,才会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魅力,才会对那些文人产生兴趣。”在南京艺术学院一场关于民国电影的对谈中,陈丹青指着台下所有学生说:“你们就是黄金时代。”随后又说:“现在的学生实在是太乖了。”顺着这个话题深入问下去的时候,陈丹青摘掉刚才戴起来的眼镜,换上一副近视镜,嘴角轻轻一撇:“我们那时候看个电影要走上几里路,现在什么电影看不到?”对谈结束后,有学生向他提问:“如果电影市场更开放,我们可以拍什么?”陈丹青几乎被逗笑,随即反问:“你要拍什么,你问谁?你应该问问你自己!”
学者刘瑜和陈丹青的看法相近,她认为萧红对当代年轻人是具有启示性的:“从东北老家出走的那一刻开始,她(萧红)都是在生与死之间选择,基本成年之后,动不动就陷入绝境,没饭吃。今天不是这样了,碰到一些学生、年轻人会说:‘我想学电影,但这条路太冒险,我爸让我学金融。’在这么微小的选择面前都要徘徊。”
当今市场上文艺片已属少见,时长3 小时的文艺片简直是异类,如不先培养兴趣,观众很有可能看不下去。从这点来说,《黄金时代》提前半年的铺垫是很有必要的,至少,陈丹青、刘瑜等人的话能够点醒一部分正处在黄金时代的人们。
今年10 月的电影档期竞争异常激烈,《黄金时代》也选在这个时间上映,许鞍华甚至因此带有一点摇旗呐喊的姿态,而她还是笑嘻嘻地,熟悉许鞍华的人都知道她的质朴,对着话筒也讲不出煽情的话,她只是说:“终于拍出来了,要感谢很多人,这也是我们剧组所有人的黄金时代。”
(本文刊载于2014.10.01期《现代画报》,请勿转载。)
-
小斑马爱穿条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2-08 19:17:28
-
非如此不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1-24 16:40:04
-
倚阁 转发了这篇日记
的确不能说喜欢还是不喜欢,好还是不好。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若干年以后这部电影还是会被人拿出来谈论,被学院拿出来当范例,被拿出来说:曾经有部黄金时代,对,讲萧红的那部……
2014-10-31 08:24:34 -
嗅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30 15:18:56
-
L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30 14:00:12
-
谁曾荡失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30 13:32:33
-
6+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30 13:18:57
-
阿姨洗铁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30 12:04:21
-
阿姨洗铁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0-30 1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