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阅读拉康(评论《导读拉康》)
1. 我豆瓣上有一位友邻,是名心理咨询师。在我们一起吃饭时,她对我说:每当看到拉康小组又发新文字了,她都会在QQ上开一个窗口与一位好友笑着说,你看,快看,他们又发东西了,这些谁也看不懂的东西。然后是一阵嘻嘻哈哈。
那次,我没有正面回答。脑海里快速闪过,要如何通俗地介绍拉康呢?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以拉康理论的复杂程度,没几年是根本看不懂的。
然而没有几年的光景,这种不可能的事似乎真的就发生了。
这是一本出色的书,感谢新雨的翻译让我可以有幸阅读到它,既可以厘清拉康的一些重要概念同时又可以介绍给一些朋友,那些因为概念杂多而望而却步的朋友。相比我正在尝试将某个具体概念情境化的写法,学者肖恩•霍默(Sean Homer)的这本小书简直可以算是鸿篇巨制了。
2. 于是,有趣的是,这本书一出现就必然带有一个宿命式的原罪:一方面,作为一本导论,它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逻辑严谨,援引丰富,理论的产生和对比清晰可见,甚至翻译的语言也很简洁;令人有阅读的快感,甚至欲罢不能等等;而另一方面,依内容而言它却又是介绍拉康的书,这个一向以文风大胆语意艰辛晦涩有许多的文字游戏而著称的精神分析大师的文字。于是,有个问题跳了出来:我们可不可以,用简单的方式来阅读拉康?
这或许本身也是一种冒险。
精神分析,一种奇妙而私人的体验,一种难以言表的模棱两可的言说;当它形成理论时,却又是千奇百怪的运作于事后制作的逻辑之中。每一个症状的制作背后,都有一个无法表达的实在创伤,如果非要问为何这样,那得到的回答也会如登山家乔治•马洛里所言一般——“因为它在那里”。
同样,当我们尝试援引一个精神分析术语来涵盖自己所遭遇的个案时,它通常是一个分析家/咨询师开始关闭了自己无知的激情。
我曾经遭遇过这样的时刻:当我和几个咨询师在饭桌上闲聊拉康俄狄浦斯期里的性倒错结构时,举例说明时生活中的某类情境下,容易产生同性恋,在我还没有充分享受“理论的快感”时,桌子一侧的某位咨询师说:我就是同性恋,就是遭遇过你说的类似的情境。
气氛突变,这个话题突然就变得不再能延续了。语言本来是用来自由言说的,概念是某种公共共识用以连接交流,现在却突然捕获了一个“症状”,那么继续说概念,也就意味着眼前的这个人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对于这个“症状”的言说。空气中隐隐地有种“谋杀”的味道。
于是,精神分析的言说,从来都是一种困难,它不同于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甚至假设,就可以一起演算一个可重现的过程,而是关于交流双方的想象和认同的歧义性相遇。当拉康将之归结于能指优先、语言的歧义性的时候,等于将之归结于是两个主体无意识的擦肩而过。那么交流困难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是,学精神分析的小伙伴们,还能不能在一起好好游戏好好说话了?
3. 假设我们并不急于用拉康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精神分析/心理咨询 临床,那么其实拉康理论的影响还可以存在于多个方向,你可以在文学理论/文学批判、电影理论、社会学、社会意识形态甚至女性主义之中看到它的踪迹。在这个时候,还是可以按照意识运作的方式来读懂拉康的。
以本书为例,它介绍了拉康的几个主要概念:
•想象界(Imaginary)与象征界(Symbolic)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与阳具的意义(meaning of the phallus)
•主体(subject)与无意识(unconscious)
•实在界(Real)
•性别差异(sexual difference)
从哲学的角度上要解释这些概念也是最好的一个角度,更何况作者还放了一些例子来帮助理解,故而无论是拉康的小白还是小黑,都可以从中获得某些知识。这些知识会让你直接了解拉康是如何设置他的理论,并清晰地知道他在讲什么。依我的判断,这会让你短时间内会有个感觉,觉得自己看穿了拉康。不过,在你看到下一个章节“拉康之后”,发现各种对拉康理论的发(误)展(用)和挑战之后,这种错觉也许很快会消散。这也是本书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如果你真的对拉康感兴趣,读完这本书之后,会沿着它提供的线索搜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深入阅读。
(其实不用深入阅读,你也可以看出来,还有许多拉康的重要概念并未出场,譬如拓扑学,L图式,R图式,欲望图表等等并未出现)
4. 好莱坞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The Life of David Gale)中有一段关于拉康理论的引用,作为电影的重要情节出现:“你们知晓拉康的观点,幻想必须是非现实的,因为在你得到所寻找的东西时的那一刻,那一秒,你就不再或不能再想要它了。为了继续存在,欲望必须使它的客体对象永远不在场。你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对“它”的幻想。所以欲望支持着疯狂的幻想。”我无意在此以拉康的理论来为电影中的大卫戈尔做分析,但可以借此来结束本文——
读拉康相关的书,总是容易产生幻想,由此来支撑对于拉康这个大他者的欲望。拉康身上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魅力,我们读了许多书却总是找不到这个东西是什么(客体a),它就是我们不断试图填充的那个“洞”,我们借此完成(终究要完成)一次异化和分离。最终,一个拉康式的主体就诞生了。
这是我们必由的命运吗?知物不言言误不禁。
受人之邀写下的新书感受,如今新书已经上市了。点击此处
那次,我没有正面回答。脑海里快速闪过,要如何通俗地介绍拉康呢?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以拉康理论的复杂程度,没几年是根本看不懂的。
然而没有几年的光景,这种不可能的事似乎真的就发生了。
这是一本出色的书,感谢新雨的翻译让我可以有幸阅读到它,既可以厘清拉康的一些重要概念同时又可以介绍给一些朋友,那些因为概念杂多而望而却步的朋友。相比我正在尝试将某个具体概念情境化的写法,学者肖恩•霍默(Sean Homer)的这本小书简直可以算是鸿篇巨制了。
2. 于是,有趣的是,这本书一出现就必然带有一个宿命式的原罪:一方面,作为一本导论,它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逻辑严谨,援引丰富,理论的产生和对比清晰可见,甚至翻译的语言也很简洁;令人有阅读的快感,甚至欲罢不能等等;而另一方面,依内容而言它却又是介绍拉康的书,这个一向以文风大胆语意艰辛晦涩有许多的文字游戏而著称的精神分析大师的文字。于是,有个问题跳了出来:我们可不可以,用简单的方式来阅读拉康?
这或许本身也是一种冒险。
精神分析,一种奇妙而私人的体验,一种难以言表的模棱两可的言说;当它形成理论时,却又是千奇百怪的运作于事后制作的逻辑之中。每一个症状的制作背后,都有一个无法表达的实在创伤,如果非要问为何这样,那得到的回答也会如登山家乔治•马洛里所言一般——“因为它在那里”。
同样,当我们尝试援引一个精神分析术语来涵盖自己所遭遇的个案时,它通常是一个分析家/咨询师开始关闭了自己无知的激情。
我曾经遭遇过这样的时刻:当我和几个咨询师在饭桌上闲聊拉康俄狄浦斯期里的性倒错结构时,举例说明时生活中的某类情境下,容易产生同性恋,在我还没有充分享受“理论的快感”时,桌子一侧的某位咨询师说:我就是同性恋,就是遭遇过你说的类似的情境。
气氛突变,这个话题突然就变得不再能延续了。语言本来是用来自由言说的,概念是某种公共共识用以连接交流,现在却突然捕获了一个“症状”,那么继续说概念,也就意味着眼前的这个人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对于这个“症状”的言说。空气中隐隐地有种“谋杀”的味道。
于是,精神分析的言说,从来都是一种困难,它不同于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甚至假设,就可以一起演算一个可重现的过程,而是关于交流双方的想象和认同的歧义性相遇。当拉康将之归结于能指优先、语言的歧义性的时候,等于将之归结于是两个主体无意识的擦肩而过。那么交流困难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是,学精神分析的小伙伴们,还能不能在一起好好游戏好好说话了?
3. 假设我们并不急于用拉康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精神分析/心理咨询 临床,那么其实拉康理论的影响还可以存在于多个方向,你可以在文学理论/文学批判、电影理论、社会学、社会意识形态甚至女性主义之中看到它的踪迹。在这个时候,还是可以按照意识运作的方式来读懂拉康的。
以本书为例,它介绍了拉康的几个主要概念:
•想象界(Imaginary)与象征界(Symbolic)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与阳具的意义(meaning of the phallus)
•主体(subject)与无意识(unconscious)
•实在界(Real)
•性别差异(sexual difference)
从哲学的角度上要解释这些概念也是最好的一个角度,更何况作者还放了一些例子来帮助理解,故而无论是拉康的小白还是小黑,都可以从中获得某些知识。这些知识会让你直接了解拉康是如何设置他的理论,并清晰地知道他在讲什么。依我的判断,这会让你短时间内会有个感觉,觉得自己看穿了拉康。不过,在你看到下一个章节“拉康之后”,发现各种对拉康理论的发(误)展(用)和挑战之后,这种错觉也许很快会消散。这也是本书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如果你真的对拉康感兴趣,读完这本书之后,会沿着它提供的线索搜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深入阅读。
(其实不用深入阅读,你也可以看出来,还有许多拉康的重要概念并未出场,譬如拓扑学,L图式,R图式,欲望图表等等并未出现)
4. 好莱坞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The Life of David Gale)中有一段关于拉康理论的引用,作为电影的重要情节出现:“你们知晓拉康的观点,幻想必须是非现实的,因为在你得到所寻找的东西时的那一刻,那一秒,你就不再或不能再想要它了。为了继续存在,欲望必须使它的客体对象永远不在场。你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对“它”的幻想。所以欲望支持着疯狂的幻想。”我无意在此以拉康的理论来为电影中的大卫戈尔做分析,但可以借此来结束本文——
读拉康相关的书,总是容易产生幻想,由此来支撑对于拉康这个大他者的欲望。拉康身上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魅力,我们读了许多书却总是找不到这个东西是什么(客体a),它就是我们不断试图填充的那个“洞”,我们借此完成(终究要完成)一次异化和分离。最终,一个拉康式的主体就诞生了。
这是我们必由的命运吗?知物不言言误不禁。
受人之邀写下的新书感受,如今新书已经上市了。点击此处
老垓蕤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面对即将去世的来访,分析师能做什么 (7人喜欢)
- 阿尔瓦雷斯的一个临床片断 (2人喜欢)
- 厌食—贪食症:临床、逻辑与治疗 (7人喜欢)
- 克里斯蒂娃:言语的生与死(抑郁与忧郁) (2人喜欢)
- 父之名or父之姓?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