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太吉社区便利店策略5分钟调研
趁还清楚记下。
去隔壁便利店买烟,老板娘碰翻了一袋黄太吉的DM,索性站着和她聊了一会儿。
1、时间:店门前黄太吉的小灯箱是大概2个多月之前立起来的,灯箱上直接标注菜品。
2、经营品类:主打午餐套餐,亦可单点,但菜品受限程度较高。
3、经营合作限制:每社区选择一家便利店作为唯一合作伙伴;要求店主年轻,有活力,能够主动沟通派发物料,熟练使用微信(与后面的订餐及配送策略有关)。
4、便利店经营分成:10%。
5、客单策略:A、设置消费门槛-满28元免收外送费;B、提供可升级的套餐选择-但套餐的加价门槛较高,23元;C、主食层面除双蛋卷和土豆丝肉卷之外,其他主餐类基本都是以“牛炖”为概念的烧炖类盖浇饭;D、提供部分小吃如豆浆、薏米水、蛋羹等便于凑单。
脑洞:不提供炒、油炸类菜品的可能:A、与大部分社区存在的成都、沙县等通过价格策略进行竞争的小吃菜品重合,无明确竞争力;B、不与麦、肯、必等通过品牌策略进行竞争的餐饮形成竞争;C、成本控制、制作工艺、品质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D、减少品类选择,促使客户快速下订。
6、订餐方式:A、客户通过DM扫码直接关注“黄太吉传统美食”公众号,然后使用微信提供的“来得吉订”菜单,填写送餐地址后选择菜品,在微信上直接下单;B、客户通过DM留下的电话号码,致电便利店,报出DM菜品,由店主向黄太吉后台发送订单。
脑洞:A、客户微信下订直接绕过了传统订餐的注册环节,只以下订地址为准,有一单是一单,这是非常非常务实的策略,只以变现的最终结果为重;B、务虚的“品牌忠诚度”不再成为核心内容,如何快速抓住有消费力的客群,形成稳定现金流是当前的主要目标。
补充:黄太吉严禁合作便利店以电话形式订餐,只允许微信发送,这是为了最大限度节约人力资源和降低流程中的错误率,强化社区订餐的效率,提升精准度。这个控制的思路非常好,而且目前来看执行得也很好。
7、单店单月流水:这个便利店上个月单月流水约1万元,主要订单来自社区办公的小公司。
8、客单价:单次订餐约30-100元,单位批量订餐较多;每日客单数量约8-10单;按月流水1万元计算,客单价在35-40元之间。
脑洞:后现代城是一个开放式社区,有16座住宅楼,4座商业写字楼,另有底商若干;总体商住比例大概在6:4—7:3之间;按住宅平均每户3-4人、写字楼每间6-8人的标准进行粗估,社区白天驻留总体人数约在12000-16000人左右(可能有较大误差);以上述数据为粗估标准,社区形成的客单量为0.2-0.3单/人/月,这是进驻不到3个月的数字。
9、配送:(老板娘简述,不保证准确)黄太吉统一配送;午间高峰期配送员有约60%是临时招募;每天11点30分开始供应餐点,对于物流和配送压力的考验不可谓不高。
10、分布:(老板娘简述,不保证准确)目前黄太吉的这种社区签约便利店,大致已经进驻朝阳区的大部分主要社区,总数量约几百个;由于我不常在其他区域活动,因此也无法了解海淀、西城、东城的情况,有知情的欢迎补充;
11、合作方的激励政策与惩罚机制:不明,老板娘不愿意谈。
12、广告策略:主要社区传播来自固定灯箱和便利店主在送货时派发的DM。黄太吉进入社区的推广核心是“您辛苦了,回家多好”和“生活再不容易,美食也不能错过”,带有些许人文关怀,相比之前门店策略更加直给,但我认为仍然没有精准地扎中靶心。
脑洞:A、“您辛苦了,回家多好”这个描述并不精准;另一条slogan中的两个“不”字弱化了客群的选择决心;B、没有采用肯定句,双重否定过于绕弯子,削弱了品牌的直接影响力;C、两句分段,6+7共13个字,不利记忆;D、如果是我,会选择其他的切入点(你他妈都已经追求变现要流水做账好看了,还扭扭捏捏个啥),比如“吃得好,挣得多,黄太吉”。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三全水饺的“吃点好的很有必要”值得借鉴。
结论:黄太吉正在努力尝试从一个互联网概念型扎钱企业转化为一个更重视线下和终端体验的互联网时代餐饮类企业,注意是餐饮类企业,因为很重要所以说两次。如果这个转变是真的,值得敬佩。
如果是我:A、调整slogan,强化灯箱的主打菜品表现,与其推很多不如专门推一个爆品;B、对合作便利店的阶梯提成策略和激励机制;C、强化客户反馈机制;D、针对女性的专门低热量菜品和小吃套餐;E、推出健康午餐的概念引导,配合对应的口号如“越传统,越健康,黄太吉”;F、深挖开放式办公社区,那些租住公寓进行办公的小公司的集中地,如果能够在社区层级上达到1单/人/月,其回报就非常可观。
聊了5分钟,总结用了45分钟,知易行难。
去隔壁便利店买烟,老板娘碰翻了一袋黄太吉的DM,索性站着和她聊了一会儿。
1、时间:店门前黄太吉的小灯箱是大概2个多月之前立起来的,灯箱上直接标注菜品。
![]() |
门口灯箱展示 |
![]() |
柜台展示 |
2、经营品类:主打午餐套餐,亦可单点,但菜品受限程度较高。
![]() |
菜品 |
3、经营合作限制:每社区选择一家便利店作为唯一合作伙伴;要求店主年轻,有活力,能够主动沟通派发物料,熟练使用微信(与后面的订餐及配送策略有关)。
4、便利店经营分成:10%。
5、客单策略:A、设置消费门槛-满28元免收外送费;B、提供可升级的套餐选择-但套餐的加价门槛较高,23元;C、主食层面除双蛋卷和土豆丝肉卷之外,其他主餐类基本都是以“牛炖”为概念的烧炖类盖浇饭;D、提供部分小吃如豆浆、薏米水、蛋羹等便于凑单。
![]() |
脑洞:不提供炒、油炸类菜品的可能:A、与大部分社区存在的成都、沙县等通过价格策略进行竞争的小吃菜品重合,无明确竞争力;B、不与麦、肯、必等通过品牌策略进行竞争的餐饮形成竞争;C、成本控制、制作工艺、品质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D、减少品类选择,促使客户快速下订。
6、订餐方式:A、客户通过DM扫码直接关注“黄太吉传统美食”公众号,然后使用微信提供的“来得吉订”菜单,填写送餐地址后选择菜品,在微信上直接下单;B、客户通过DM留下的电话号码,致电便利店,报出DM菜品,由店主向黄太吉后台发送订单。
![]() |
脑洞:A、客户微信下订直接绕过了传统订餐的注册环节,只以下订地址为准,有一单是一单,这是非常非常务实的策略,只以变现的最终结果为重;B、务虚的“品牌忠诚度”不再成为核心内容,如何快速抓住有消费力的客群,形成稳定现金流是当前的主要目标。
补充:黄太吉严禁合作便利店以电话形式订餐,只允许微信发送,这是为了最大限度节约人力资源和降低流程中的错误率,强化社区订餐的效率,提升精准度。这个控制的思路非常好,而且目前来看执行得也很好。
7、单店单月流水:这个便利店上个月单月流水约1万元,主要订单来自社区办公的小公司。
8、客单价:单次订餐约30-100元,单位批量订餐较多;每日客单数量约8-10单;按月流水1万元计算,客单价在35-40元之间。
脑洞:后现代城是一个开放式社区,有16座住宅楼,4座商业写字楼,另有底商若干;总体商住比例大概在6:4—7:3之间;按住宅平均每户3-4人、写字楼每间6-8人的标准进行粗估,社区白天驻留总体人数约在12000-16000人左右(可能有较大误差);以上述数据为粗估标准,社区形成的客单量为0.2-0.3单/人/月,这是进驻不到3个月的数字。
9、配送:(老板娘简述,不保证准确)黄太吉统一配送;午间高峰期配送员有约60%是临时招募;每天11点30分开始供应餐点,对于物流和配送压力的考验不可谓不高。
10、分布:(老板娘简述,不保证准确)目前黄太吉的这种社区签约便利店,大致已经进驻朝阳区的大部分主要社区,总数量约几百个;由于我不常在其他区域活动,因此也无法了解海淀、西城、东城的情况,有知情的欢迎补充;
11、合作方的激励政策与惩罚机制:不明,老板娘不愿意谈。
12、广告策略:主要社区传播来自固定灯箱和便利店主在送货时派发的DM。黄太吉进入社区的推广核心是“您辛苦了,回家多好”和“生活再不容易,美食也不能错过”,带有些许人文关怀,相比之前门店策略更加直给,但我认为仍然没有精准地扎中靶心。
脑洞:A、“您辛苦了,回家多好”这个描述并不精准;另一条slogan中的两个“不”字弱化了客群的选择决心;B、没有采用肯定句,双重否定过于绕弯子,削弱了品牌的直接影响力;C、两句分段,6+7共13个字,不利记忆;D、如果是我,会选择其他的切入点(你他妈都已经追求变现要流水做账好看了,还扭扭捏捏个啥),比如“吃得好,挣得多,黄太吉”。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三全水饺的“吃点好的很有必要”值得借鉴。
结论:黄太吉正在努力尝试从一个互联网概念型扎钱企业转化为一个更重视线下和终端体验的互联网时代餐饮类企业,注意是餐饮类企业,因为很重要所以说两次。如果这个转变是真的,值得敬佩。
如果是我:A、调整slogan,强化灯箱的主打菜品表现,与其推很多不如专门推一个爆品;B、对合作便利店的阶梯提成策略和激励机制;C、强化客户反馈机制;D、针对女性的专门低热量菜品和小吃套餐;E、推出健康午餐的概念引导,配合对应的口号如“越传统,越健康,黄太吉”;F、深挖开放式办公社区,那些租住公寓进行办公的小公司的集中地,如果能够在社区层级上达到1单/人/月,其回报就非常可观。
聊了5分钟,总结用了45分钟,知易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