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全书概述
书名: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作 者:(丹麦)埃斯平-安德森 ,苗正民,滕玉英 译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0-3-1
ISBN: 9787100054669
开本: 16开
福利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是福利资本主义能准备无误解释出来却鲜有人在。而作者哥斯塔在本书中就从古典和现代政治经济学入手,分析了福利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存在的三个层面和其背后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坚定了两个信念。一是在现有的针对福利国家的理论模型是不充分的,应该坚定去商品化,社会分层与就业才是福利国家的特性。二是只有比较实证研究才能充分揭示把现在福利国家统一或分隔开的根本特点。作者将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或曰福利国家“体制”视为国家与市场之间对资源生产与配置的一个过程与方式。其次,作者以崭新的逻辑将西方国家的福利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三种明显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自由主义体制,斯堪地纳维亚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体制,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体制。并且把其明显特征重新进行归纳,而全书第二部分则展示了三种制度的成因,更为仔细的考察福利国家如何影响就业市场。综看全书,从三种世界的特征界定到福利—国家—就业相互作用的三个侧面,《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用政经做基础理论,调理清晰的建构了战后福利国家的机制。 在福利保障相关书籍中享有国际影响力,被论述福利的论文多次引用。
全书提要:
1,基于对绝对真理的怀疑,作者所认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是一种揭示变异性和渗透性的方法,以福利国家扩张为示例,作者在第一章罗列分析了各种政经学派的理论模式,在政府功能为维护绝对权力,重商主义和垄断的亚当.史密斯时代,新自由主义倡导市场对取消阶层和特权的必要标准。而保守马克思主义政经观对市场引发权力分散的诟病,也基于法国革命岛结束后,对议会制度的批判。正如海曼所言,“社会政策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引进外来因素,如同可以穿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边界的特洛伊木马。”哥斯塔对基础理论进行论证时,充分考虑到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纵观全局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2去商品化:作者提出与传统社会政策商品化相悖的说法,认为劳动力的商品化作为异化,加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动力机制,滋长其对立面。保守政治经济学和自由主义对社会政策商品化都所有戒备,即使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也不必完全依靠出卖劳力而维持生计,法团主义促使工人阶级兄弟会出现,倡导市场无关紧要,有偿劳动的重要性也只体现于边际效应。此时此刻的老板在支付劳工酬劳时,金钱之外的情感扶持,生活补贴也视为理所当然。而自由主义,一个相对拥护绝对市场的学派,也在大量不能自足的老弱病残实例中,渐渐承认社会权和公共产品的原则是社会干预的基础。为了回归解放市场天性的学派思想,自由主义修正了济贫法中“较低享受资格”的条款,设立资历审查式社会救助,保证资源合理分配给无法进入市场的人们。一定程度上将人去商品化,但是不难看出,其救助标准仍旧是商品逻辑。无论是保守主义的法团主义还是自由主义的资历审查式社会救助,社会扶持的背后,隐藏着社会政策去商品化的趋势。当劳动力完全沦为商品,那劳动市场之外的个人生活将无法得到保障。而作者在阐述这一政经观点时,大量引经据典,历史脉络一目了然,也为他的观点提供理论支撑。
3 三种福利资本主义的分层: 从非商品化入手,作者将福利资本主义分为三个类型 ,如下
从成因和阶级看: 农民阶级——社会民主模式
中产阶级——自由主义模式
上层阶级与中层阶级——合作主义模式(保守主义模式)
从去商品化程度看: 高度去商品化,排挤市场——普遍主义原则下的社会民主模式
法团主义和国家主义并行——福利同时维持社会差异
控制社会权,强调分层秩序——资历审查式救助
从盛行国家来看: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合作主义模式
奥地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模式
社会民生模式 簇群范围最窄,规模小
从蒂特马斯福利三划分看:以工作表现为福利基础——补缺式
以对市场依附和资金缴费为福利基础——行业表现式
不计表现和需要的福利基础——制度性福利国家(社会民主理想)
在论述这三种模式时,作者在国家,市场,家庭三个维度的组合差异性上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此证明组合差异性对模式差异性的主导作用。
4不同的研究态度和研究视角会引发不同理论,而看似矛盾的理论共同解释社会政策的产生又都存在合理性。里姆林格和弗洛拉采取细致入微的纵深研究,忽略横向对比,得出分配体制和福利政策深受权力平衡的影响,而卡特莱特和瓦伦斯基为代表的权力无用论,则采用量化的,以社会支出为主要变量,对众国家截面分析的方法论。在作者严谨的理论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考虑时代背景的同时,研究手段技术的区别也导致众口纷纭。
5课题中测度量的考虑:作者在探讨国家权力对三种模式影响差异时,充分分析检验模型,提出控制量和变量,权力影响测度较为具体的罗列,对最终结果的科学性有很大帮助,以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模型为研究主体时,作者采取了以下基础变量:”加权内阁份额”(Weighted Cabinet Shares)天主教所占比率。在研究复杂变量时,作者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如何在侧度量中区别专制主义和权威国家本位主义?首先需找出代表性特征。再根据罗坎分类法,形成三大簇群,对国家类型进行分别赋值,最终用完整普遍的投票权确立年份进行加权。当某一变量无法用单一特征进行描述时,可采用拆分,层层赋值加权,做到测度项可以全面描述变量要求。在选取控制量时,作者挑选了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占人口的百分比 。一反以往研究重视经济发展和人口压力的热潮。同比进行的还有截面分析,本书在社会工资,养老金,公共就业,体质阶层等方面进行截面对比。这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
6,在作者用五章内容完成了,政经理论对比——去商品化学说——三种层次的提出——差异性对比。而在全书第二部分,作者用第一部分成果做基础,将福利资本主义三个层次作为因变量,探讨不同福利制度如何影响,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生活。用市场作为解释切入点,并且改变比较对象,由于研究课题不同,第一部分用18个国家做定性定量分析,而第二部分则采取代表性的强的三个国家,即美国代表自由体制,瑞典代表民主体制,而德国则为保守主义不完美的代表。作者调整研究对象的做法避免了拖泥带水,问题分析时更加一针见血。
7对就业的制度性调整:三种模式对比如下:
政治经济周期管理和市场监管——美国
福利国家成为充分就业的主导力量——斯堪的纳维亚
保守的节俭政策和老年人退出就业政策的混合体——德国
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在前两种就业政策影响下(不要忘记福利制度这只调控大手),就业率提高,而在福利制度没有得到财政保障的就业政策下,无法实现稳定和充分就业。
8通读全书,核心观点清晰可见:当代福利国家不仅仅是工作发展的被动副产品,随着福利国家的工作化,福利国家也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机制,决定并塑造者未来。在服务业,科技化行业势头高涨的后工作时代,即使三大福利资本主义各有差异的,但都对其市场就业机制起到幕后牵制或推动的作用。通过质量组合,职业流动两个界面上,分析职业性别差异和种族比。各代表国家就业现状如下:
德国——保持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方向,但参与实际生产人数减少,依靠福利政策的家庭妇女,青少年,老年人增加,逐渐接近无工作时代(Kurt Vonnegut,库尔特.冯内古特)
美国——优势工作和“劣等“工作以更加民主的方式进行分配。就业机会扩张
瑞典——女性隔离性最大,很少有女性进入到男性的工作领域中。
反思:
1作者在书前自诉里就说“我们所做的宏观比较不允许过分详尽的论述单个国家的情况,我相信,对此项研究所包括的18个国家中任意一国的情况有所了解的读者都会感到,我对”他们国家“的论述即使不是完全曲解的,也完全是肤浅的。”作者虽然达成了写作目标,即用非商品化的社会政策去解决由于劳动力商品化而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各类衍生问题。但是其论述概括性较强,比较性集中在三大层面的对比上,而非18个国家福利政策特征以及各自发展上,每一单一国家都具有其特性,不偏离三大层面的主流但又有异于主流。从这个角度,进行个案研究,则本书也可成为基础参考。
2此书大量的数据支撑,图表图形说明,强有力联系理论,引出结论,庞大而严密的数据下,我可以看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社会科学作为一门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抓住时代脉搏的关键是做大量与时代特征相符的变量分析和相关性调查。科学的有逻辑的结果描述也是促使整部著作脉络清晰,可读性强的要素。
3学术探究视角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观念,被大量认可的研究态度应该是纵向和横向并存,取关键截面进行比较分析,才能看出历史趋势和阶层区别。而且本书在理论方面,运用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对福利资本主义别出心裁的划分,足以体现其学术水平。在第一部分,作者提出“阶层动员理论,认为社会阶层是社会变迁的动因。宏观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理论框架,使得之后的变量寻找变得有理可依。
4福利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中国现在的福利保障制度的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根据哥斯塔所提出的三个层面,中国是否可以找到理论和模式借鉴,依照中国国情加快福利制伏的完善,这也是现今福利工作者和学者值得考虑的事情。
书名: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作 者:(丹麦)埃斯平-安德森 ,苗正民,滕玉英 译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0-3-1
ISBN: 9787100054669
开本: 16开
福利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是福利资本主义能准备无误解释出来却鲜有人在。而作者哥斯塔在本书中就从古典和现代政治经济学入手,分析了福利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存在的三个层面和其背后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坚定了两个信念。一是在现有的针对福利国家的理论模型是不充分的,应该坚定去商品化,社会分层与就业才是福利国家的特性。二是只有比较实证研究才能充分揭示把现在福利国家统一或分隔开的根本特点。作者将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或曰福利国家“体制”视为国家与市场之间对资源生产与配置的一个过程与方式。其次,作者以崭新的逻辑将西方国家的福利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三种明显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自由主义体制,斯堪地纳维亚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体制,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体制。并且把其明显特征重新进行归纳,而全书第二部分则展示了三种制度的成因,更为仔细的考察福利国家如何影响就业市场。综看全书,从三种世界的特征界定到福利—国家—就业相互作用的三个侧面,《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用政经做基础理论,调理清晰的建构了战后福利国家的机制。 在福利保障相关书籍中享有国际影响力,被论述福利的论文多次引用。
全书提要:
1,基于对绝对真理的怀疑,作者所认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是一种揭示变异性和渗透性的方法,以福利国家扩张为示例,作者在第一章罗列分析了各种政经学派的理论模式,在政府功能为维护绝对权力,重商主义和垄断的亚当.史密斯时代,新自由主义倡导市场对取消阶层和特权的必要标准。而保守马克思主义政经观对市场引发权力分散的诟病,也基于法国革命岛结束后,对议会制度的批判。正如海曼所言,“社会政策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引进外来因素,如同可以穿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边界的特洛伊木马。”哥斯塔对基础理论进行论证时,充分考虑到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纵观全局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2去商品化:作者提出与传统社会政策商品化相悖的说法,认为劳动力的商品化作为异化,加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动力机制,滋长其对立面。保守政治经济学和自由主义对社会政策商品化都所有戒备,即使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也不必完全依靠出卖劳力而维持生计,法团主义促使工人阶级兄弟会出现,倡导市场无关紧要,有偿劳动的重要性也只体现于边际效应。此时此刻的老板在支付劳工酬劳时,金钱之外的情感扶持,生活补贴也视为理所当然。而自由主义,一个相对拥护绝对市场的学派,也在大量不能自足的老弱病残实例中,渐渐承认社会权和公共产品的原则是社会干预的基础。为了回归解放市场天性的学派思想,自由主义修正了济贫法中“较低享受资格”的条款,设立资历审查式社会救助,保证资源合理分配给无法进入市场的人们。一定程度上将人去商品化,但是不难看出,其救助标准仍旧是商品逻辑。无论是保守主义的法团主义还是自由主义的资历审查式社会救助,社会扶持的背后,隐藏着社会政策去商品化的趋势。当劳动力完全沦为商品,那劳动市场之外的个人生活将无法得到保障。而作者在阐述这一政经观点时,大量引经据典,历史脉络一目了然,也为他的观点提供理论支撑。
3 三种福利资本主义的分层: 从非商品化入手,作者将福利资本主义分为三个类型 ,如下
从成因和阶级看: 农民阶级——社会民主模式
中产阶级——自由主义模式
上层阶级与中层阶级——合作主义模式(保守主义模式)
从去商品化程度看: 高度去商品化,排挤市场——普遍主义原则下的社会民主模式
法团主义和国家主义并行——福利同时维持社会差异
控制社会权,强调分层秩序——资历审查式救助
从盛行国家来看: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合作主义模式
奥地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模式
社会民生模式 簇群范围最窄,规模小
从蒂特马斯福利三划分看:以工作表现为福利基础——补缺式
以对市场依附和资金缴费为福利基础——行业表现式
不计表现和需要的福利基础——制度性福利国家(社会民主理想)
在论述这三种模式时,作者在国家,市场,家庭三个维度的组合差异性上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此证明组合差异性对模式差异性的主导作用。
4不同的研究态度和研究视角会引发不同理论,而看似矛盾的理论共同解释社会政策的产生又都存在合理性。里姆林格和弗洛拉采取细致入微的纵深研究,忽略横向对比,得出分配体制和福利政策深受权力平衡的影响,而卡特莱特和瓦伦斯基为代表的权力无用论,则采用量化的,以社会支出为主要变量,对众国家截面分析的方法论。在作者严谨的理论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考虑时代背景的同时,研究手段技术的区别也导致众口纷纭。
5课题中测度量的考虑:作者在探讨国家权力对三种模式影响差异时,充分分析检验模型,提出控制量和变量,权力影响测度较为具体的罗列,对最终结果的科学性有很大帮助,以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模型为研究主体时,作者采取了以下基础变量:”加权内阁份额”(Weighted Cabinet Shares)天主教所占比率。在研究复杂变量时,作者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如何在侧度量中区别专制主义和权威国家本位主义?首先需找出代表性特征。再根据罗坎分类法,形成三大簇群,对国家类型进行分别赋值,最终用完整普遍的投票权确立年份进行加权。当某一变量无法用单一特征进行描述时,可采用拆分,层层赋值加权,做到测度项可以全面描述变量要求。在选取控制量时,作者挑选了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占人口的百分比 。一反以往研究重视经济发展和人口压力的热潮。同比进行的还有截面分析,本书在社会工资,养老金,公共就业,体质阶层等方面进行截面对比。这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
6,在作者用五章内容完成了,政经理论对比——去商品化学说——三种层次的提出——差异性对比。而在全书第二部分,作者用第一部分成果做基础,将福利资本主义三个层次作为因变量,探讨不同福利制度如何影响,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生活。用市场作为解释切入点,并且改变比较对象,由于研究课题不同,第一部分用18个国家做定性定量分析,而第二部分则采取代表性的强的三个国家,即美国代表自由体制,瑞典代表民主体制,而德国则为保守主义不完美的代表。作者调整研究对象的做法避免了拖泥带水,问题分析时更加一针见血。
7对就业的制度性调整:三种模式对比如下:
政治经济周期管理和市场监管——美国
福利国家成为充分就业的主导力量——斯堪的纳维亚
保守的节俭政策和老年人退出就业政策的混合体——德国
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在前两种就业政策影响下(不要忘记福利制度这只调控大手),就业率提高,而在福利制度没有得到财政保障的就业政策下,无法实现稳定和充分就业。
8通读全书,核心观点清晰可见:当代福利国家不仅仅是工作发展的被动副产品,随着福利国家的工作化,福利国家也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机制,决定并塑造者未来。在服务业,科技化行业势头高涨的后工作时代,即使三大福利资本主义各有差异的,但都对其市场就业机制起到幕后牵制或推动的作用。通过质量组合,职业流动两个界面上,分析职业性别差异和种族比。各代表国家就业现状如下:
德国——保持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方向,但参与实际生产人数减少,依靠福利政策的家庭妇女,青少年,老年人增加,逐渐接近无工作时代(Kurt Vonnegut,库尔特.冯内古特)
美国——优势工作和“劣等“工作以更加民主的方式进行分配。就业机会扩张
瑞典——女性隔离性最大,很少有女性进入到男性的工作领域中。
反思:
1作者在书前自诉里就说“我们所做的宏观比较不允许过分详尽的论述单个国家的情况,我相信,对此项研究所包括的18个国家中任意一国的情况有所了解的读者都会感到,我对”他们国家“的论述即使不是完全曲解的,也完全是肤浅的。”作者虽然达成了写作目标,即用非商品化的社会政策去解决由于劳动力商品化而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各类衍生问题。但是其论述概括性较强,比较性集中在三大层面的对比上,而非18个国家福利政策特征以及各自发展上,每一单一国家都具有其特性,不偏离三大层面的主流但又有异于主流。从这个角度,进行个案研究,则本书也可成为基础参考。
2此书大量的数据支撑,图表图形说明,强有力联系理论,引出结论,庞大而严密的数据下,我可以看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社会科学作为一门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抓住时代脉搏的关键是做大量与时代特征相符的变量分析和相关性调查。科学的有逻辑的结果描述也是促使整部著作脉络清晰,可读性强的要素。
3学术探究视角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观念,被大量认可的研究态度应该是纵向和横向并存,取关键截面进行比较分析,才能看出历史趋势和阶层区别。而且本书在理论方面,运用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对福利资本主义别出心裁的划分,足以体现其学术水平。在第一部分,作者提出“阶层动员理论,认为社会阶层是社会变迁的动因。宏观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理论框架,使得之后的变量寻找变得有理可依。
4福利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中国现在的福利保障制度的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根据哥斯塔所提出的三个层面,中国是否可以找到理论和模式借鉴,依照中国国情加快福利制伏的完善,这也是现今福利工作者和学者值得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