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片的Déjà vu(似曾相识)
早在中国电影还不存在院线片这个概念时,“动画”这个反类型的类型片就已经在院线里占有一席之地。统计下我们市场上每年风格各异,来源不同的动画电影大概就要占十分之一。这个占比可能还有逐年递增之势。拿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举例:《冰雪奇缘》的票房优异,国内外的受众有明显差异。当然原因在于它是迪士尼复辟之后的重中之重。但对于外国片商来说,动画这一类型早就不是儿童专属的代名词。它的受众范围之广,怕是要超过了所谓的“成人电影”。
国产动画片的高潮期还没来,白热化阶段却早就过了。六十年代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的《大闹天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09年出的复刻版到是没引起轰动,原因想必是受众的不同。七八十年代的《哪吒闹海》、《熊猫的故事》、《阿凡提》等,也是国产动画片最美好的时代。只可惜这些优秀的作品取材都来自同样优秀的古典名著小说或是民间童话故事,没有任何新意。
现如今,我们看动画片最多的都是来自日本。宫崎骏的场景旖旎,高畑勋的叙事丰饶。欧美市场上曾垄断动画的迪士尼,佳片不断的梦工厂和一枝独秀的皮克斯。都是品质优良的保证。更不用说时不时产出拿奖无数内容新颖的法国小清新动画片。但是如果把这些冷门动画拿到中国市场上,登上大荧幕。那恐怕他们的成绩也不见得会有多好。
我们做动画的难处在于,取材的稀缺和结构的单一。国外动画片的内容也来自童话故事。但是他们懂得推陈出新。灰姑娘的故事讲了一百遍,可下一代人听的时候,获取的是他们当下这个时代的灰姑娘。但我们电视上在播的恐怕一直就是王子拿着水晶鞋。国产动画懂得翻版山寨,日本有《蜡笔小新》,我们有《大耳朵图图》。市场营销上做的最成功的案例是早被市场淘汰的《蓝猫淘气三千问》。我们祖国的花朵看什么,电影院也会出什么动画。这个逻辑看起来没问题,但是烂俗的内容本身就存在很多漏洞。
有头脑的人看一集《喜羊羊与灰太狼》就能举一反三的写出八百多集。但孩子们看得精精有味。《熊出没》如果投身外国市场,熊大熊二一口东北大岔子话,带动儿童咬字成问题先抛开不谈,作为脸谱化反面人物的光头强肯定被吐槽的不成样子。这两部最突出的例子,代表了我们国产动画幼齿,低龄的局面。欧美动画也有低幼的作品,《天线宝宝》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标注了0-3岁的受众也就让人止住恶评。
国外电影分级,不只是故事片。动画也是其中表现之一。像Cult类型的《Happy Tree》,冷段子肥皂剧的《辛普森一家》,黄段子层出不穷的《南方公园》。受众肯定不会是不满十八的学生群体。分季播出不再是电视剧的特权,就连第三季《海绵宝宝》之后也有了电影版。更不用提像至今仍然没升小学四年级的柯南,或者吃铜锣烧被老鼠咬了耳朵的哆啦A梦,都是每年一部剧场版的节奏。
国产动画片的复兴和重启,不得不提一部《魁拔》和《十万个冷笑话》。2011年的《魁拔》好像是给国产动画注入了一支强心针,到2014年十月份将要上映的第三部也算是一个系列的成功。这系列给中国院线动画市场开了个好头。我们不再依靠欧美市场三巨头动画公司的动画资源输出。也不再生产只适合儿童观看的动画片。要知道动画并不是小孩子看的,而是一个讲故事的载体,更是讲好故事的渠道。《魁拔》拥有庞大的世界观,这首先就是个好现象。今年七月三十一上映的《龙之谷》也是国产动画打得一张好牌。用游戏撑底,各种角色的铺陈和叙事的展开做塑造。和同月上映的《神笔马良》锱铢必较。
而《十万个冷笑话》的热播,其实是日和风换汤不换药的产物。但这种国产动画的走势,是观众愿意买账甚至是追捧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自从《功夫熊猫》的大成功,其实反而是为国产动画片崛起助力。创作者不再只是单纯创作一个个闭着眼睛也能想出来的故事结构,而是内容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前景。3D走向更多,但我们相信只要故事好,3D的效果只会为动画片本身加分而不是失效。
国产动画走到这一步,真可谓“任重道远”。现下不要想着超越别国动画。只要能创新讲一些好故事,取材多思维。想必慢慢发展也能成好事。
国产电影的似曾相识,在乎电影新技术,现在的市场我们有信心,但最好也有持久力。
国产动画片的高潮期还没来,白热化阶段却早就过了。六十年代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的《大闹天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09年出的复刻版到是没引起轰动,原因想必是受众的不同。七八十年代的《哪吒闹海》、《熊猫的故事》、《阿凡提》等,也是国产动画片最美好的时代。只可惜这些优秀的作品取材都来自同样优秀的古典名著小说或是民间童话故事,没有任何新意。
现如今,我们看动画片最多的都是来自日本。宫崎骏的场景旖旎,高畑勋的叙事丰饶。欧美市场上曾垄断动画的迪士尼,佳片不断的梦工厂和一枝独秀的皮克斯。都是品质优良的保证。更不用说时不时产出拿奖无数内容新颖的法国小清新动画片。但是如果把这些冷门动画拿到中国市场上,登上大荧幕。那恐怕他们的成绩也不见得会有多好。
我们做动画的难处在于,取材的稀缺和结构的单一。国外动画片的内容也来自童话故事。但是他们懂得推陈出新。灰姑娘的故事讲了一百遍,可下一代人听的时候,获取的是他们当下这个时代的灰姑娘。但我们电视上在播的恐怕一直就是王子拿着水晶鞋。国产动画懂得翻版山寨,日本有《蜡笔小新》,我们有《大耳朵图图》。市场营销上做的最成功的案例是早被市场淘汰的《蓝猫淘气三千问》。我们祖国的花朵看什么,电影院也会出什么动画。这个逻辑看起来没问题,但是烂俗的内容本身就存在很多漏洞。
有头脑的人看一集《喜羊羊与灰太狼》就能举一反三的写出八百多集。但孩子们看得精精有味。《熊出没》如果投身外国市场,熊大熊二一口东北大岔子话,带动儿童咬字成问题先抛开不谈,作为脸谱化反面人物的光头强肯定被吐槽的不成样子。这两部最突出的例子,代表了我们国产动画幼齿,低龄的局面。欧美动画也有低幼的作品,《天线宝宝》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标注了0-3岁的受众也就让人止住恶评。
国外电影分级,不只是故事片。动画也是其中表现之一。像Cult类型的《Happy Tree》,冷段子肥皂剧的《辛普森一家》,黄段子层出不穷的《南方公园》。受众肯定不会是不满十八的学生群体。分季播出不再是电视剧的特权,就连第三季《海绵宝宝》之后也有了电影版。更不用提像至今仍然没升小学四年级的柯南,或者吃铜锣烧被老鼠咬了耳朵的哆啦A梦,都是每年一部剧场版的节奏。
国产动画片的复兴和重启,不得不提一部《魁拔》和《十万个冷笑话》。2011年的《魁拔》好像是给国产动画注入了一支强心针,到2014年十月份将要上映的第三部也算是一个系列的成功。这系列给中国院线动画市场开了个好头。我们不再依靠欧美市场三巨头动画公司的动画资源输出。也不再生产只适合儿童观看的动画片。要知道动画并不是小孩子看的,而是一个讲故事的载体,更是讲好故事的渠道。《魁拔》拥有庞大的世界观,这首先就是个好现象。今年七月三十一上映的《龙之谷》也是国产动画打得一张好牌。用游戏撑底,各种角色的铺陈和叙事的展开做塑造。和同月上映的《神笔马良》锱铢必较。
而《十万个冷笑话》的热播,其实是日和风换汤不换药的产物。但这种国产动画的走势,是观众愿意买账甚至是追捧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自从《功夫熊猫》的大成功,其实反而是为国产动画片崛起助力。创作者不再只是单纯创作一个个闭着眼睛也能想出来的故事结构,而是内容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前景。3D走向更多,但我们相信只要故事好,3D的效果只会为动画片本身加分而不是失效。
国产动画走到这一步,真可谓“任重道远”。现下不要想着超越别国动画。只要能创新讲一些好故事,取材多思维。想必慢慢发展也能成好事。
国产电影的似曾相识,在乎电影新技术,现在的市场我们有信心,但最好也有持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