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轶可”谈起
听说曾轶可终于止步了,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感慨,但看到不少粉丝的哀号,所以才触发了把自己的看法也陈列一下,全当作是瞎聊天。
虽然我喜欢看恶俗的言情片,但综艺类包括超女快女基本不看。当年超女举国狂热,我也木知木觉。后来前三终于选出来了,举国欢腾,有一个晚上,我终于看到了李宇春——大名鼎鼎的李宇春。一首“北京一夜”,她唱得荒腔走板,我倒吸一口凉气——能唱成这样太强了!唱成这样还能得冠军太强了!更有甚者,她台上走调,台下那些粉丝就像嗑了药的人一样啊啊啊叫着,high得不行,这真是太太太强了!到底是冠军!
第二名那个叫什么的,想了老半天终于想起来的周笔畅,也是走调的。唯一比较赞许的是张靓颖,基本已经走出超女的阴影里,她唱夜宴的片尾曲,很是让人惊艳。但是她人气是比不上前两位的。于是我的印象就是,基本上我们这些狂热的粉丝们是没有受过什么基础的音乐教育的(教育界的失职啊),所以根本判断不了什么是准确的发音、什么是好歌手的标准。他们挑选的根本不是歌手的专业度,而是在选手身上找自己——也就是说,他们把台上人当作是自己的替身了,越不完美越好,越能够表现“乌鸦变凤凰”的戏剧感、满足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草根对精英的复仇。从另外一方面看,艺术价值早已让位给商业价值了。因那些拿着手机投票的孩子,将来是会掏钱买单的主顾,所以当然是要以他们的意见为准。专家算什么?他们又不出钱。
然后我N久没听说超女了,听说改了名又搞了,我基本没看。那天不小心又看了一下,这么巧,刚好给我看到曾轶可~我又一惊,这女孩真是不一般——唱歌怎么一点调子都找不到?唱歌居然忘词(这词好像还是她自己写的)?唱歌居然还笑场(怎么一点专业度都没有)?她以为是在小孩子玩家家啊?再仔细一看,此人两眼无神、表情木衲,果然是和现在马路上走的女中学生们相似度极高、辨识度很高,被女中学生们引为知己是意料之中。果然以后就引起一堆风波、无数话题,让快女人气上了很高的台阶。所以湖南卫视拼死也要保住此女,也是意料之中啦。再往后,不小心又在鲁豫的节目里看到她了,湖南卫视果然是一条龙服务,造就此人,就务必要挖掘此人最大的商业价值、收视价值和话题价值。
平心而论,曾轶可到底有没有才华?看她能写东西还是不错的,歌词也清新可喜,就小女生这点贫乏的生活经历来说,当然是不错的。虽然简单又简单,吉他么也能拨几下,至少每次都是自弹自唱。我最不理解的是,一个能写曲的人怎么能唱歌这么不靠谱,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她根本没有天赋。当然她年纪小,勤学苦练也可能弥补得过去,但这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今天,在这个舞台上,她还是不够格的,这也是一个很简单的判断。
然后我看到她粉丝们的捶胸顿足和眼泪鼻涕,两眼发直地说自己在她歌里听到这个那个,好得不得了,完美得要命,这个也很好理解的,希特勒不是也有粉丝吗?拉登还是精神领袖呢!有权威、有标准就一定有反动、有叛逆,这是规律。任何一种极端的类型都有自己的受众,这也是市场细分。所以经过缜密的分析,作为一种商品来说,曾轶可是可以得到一部分市场的(看看人气就知道了),曾轶可这个产品可以做(眼球经济啊)。艺术价值么,当然也可以打打创作这个幌子、无限夸大下。音不准?没问题,在录音棚里,哑巴都可以唱歌。包装?这不是轻而易举吗?宣传?现成的话题女王。所以,我也想不出理由不做这个产品。
这就是超女快女的选秀,无关艺术,也没什么标准,说到底不过是任意修改规则的商业行为而已。这里根本没有公平两字。考试有标准答案,跑步有计时器,跳水有打分标准,超女有什么标准呢?每个评委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改规则,就连唱歌不走调这个最低、最起码的标准都被篡改了。如果他们喜欢曾轶可的创作才华,为什么不建议她去改行写歌呢?为什么要用她的明显的缺陷去博取争议和话题呢?这么给捧到天上,她能正确看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吗?以人为镜,曾轶可只怕面对的是一面哈哈镜吧!她能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自己?这是对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负责任的态度吗?
说到底还是利用,无非是怎么有话题怎么来,怎么有争议怎么来。没有曾轶可,还有谁会记得这次的快女吗?本来嘛,难道湖南卫视是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道德文明的需求而制作了这台节目吗?狂笑~搞清楚这点对于所有的怪事就不要奇怪、愤懑、在意了。再进一步说,这种节目就根本没必要看。看了就当闹着玩吧。
虽然我喜欢看恶俗的言情片,但综艺类包括超女快女基本不看。当年超女举国狂热,我也木知木觉。后来前三终于选出来了,举国欢腾,有一个晚上,我终于看到了李宇春——大名鼎鼎的李宇春。一首“北京一夜”,她唱得荒腔走板,我倒吸一口凉气——能唱成这样太强了!唱成这样还能得冠军太强了!更有甚者,她台上走调,台下那些粉丝就像嗑了药的人一样啊啊啊叫着,high得不行,这真是太太太强了!到底是冠军!
第二名那个叫什么的,想了老半天终于想起来的周笔畅,也是走调的。唯一比较赞许的是张靓颖,基本已经走出超女的阴影里,她唱夜宴的片尾曲,很是让人惊艳。但是她人气是比不上前两位的。于是我的印象就是,基本上我们这些狂热的粉丝们是没有受过什么基础的音乐教育的(教育界的失职啊),所以根本判断不了什么是准确的发音、什么是好歌手的标准。他们挑选的根本不是歌手的专业度,而是在选手身上找自己——也就是说,他们把台上人当作是自己的替身了,越不完美越好,越能够表现“乌鸦变凤凰”的戏剧感、满足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草根对精英的复仇。从另外一方面看,艺术价值早已让位给商业价值了。因那些拿着手机投票的孩子,将来是会掏钱买单的主顾,所以当然是要以他们的意见为准。专家算什么?他们又不出钱。
然后我N久没听说超女了,听说改了名又搞了,我基本没看。那天不小心又看了一下,这么巧,刚好给我看到曾轶可~我又一惊,这女孩真是不一般——唱歌怎么一点调子都找不到?唱歌居然忘词(这词好像还是她自己写的)?唱歌居然还笑场(怎么一点专业度都没有)?她以为是在小孩子玩家家啊?再仔细一看,此人两眼无神、表情木衲,果然是和现在马路上走的女中学生们相似度极高、辨识度很高,被女中学生们引为知己是意料之中。果然以后就引起一堆风波、无数话题,让快女人气上了很高的台阶。所以湖南卫视拼死也要保住此女,也是意料之中啦。再往后,不小心又在鲁豫的节目里看到她了,湖南卫视果然是一条龙服务,造就此人,就务必要挖掘此人最大的商业价值、收视价值和话题价值。
平心而论,曾轶可到底有没有才华?看她能写东西还是不错的,歌词也清新可喜,就小女生这点贫乏的生活经历来说,当然是不错的。虽然简单又简单,吉他么也能拨几下,至少每次都是自弹自唱。我最不理解的是,一个能写曲的人怎么能唱歌这么不靠谱,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她根本没有天赋。当然她年纪小,勤学苦练也可能弥补得过去,但这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今天,在这个舞台上,她还是不够格的,这也是一个很简单的判断。
然后我看到她粉丝们的捶胸顿足和眼泪鼻涕,两眼发直地说自己在她歌里听到这个那个,好得不得了,完美得要命,这个也很好理解的,希特勒不是也有粉丝吗?拉登还是精神领袖呢!有权威、有标准就一定有反动、有叛逆,这是规律。任何一种极端的类型都有自己的受众,这也是市场细分。所以经过缜密的分析,作为一种商品来说,曾轶可是可以得到一部分市场的(看看人气就知道了),曾轶可这个产品可以做(眼球经济啊)。艺术价值么,当然也可以打打创作这个幌子、无限夸大下。音不准?没问题,在录音棚里,哑巴都可以唱歌。包装?这不是轻而易举吗?宣传?现成的话题女王。所以,我也想不出理由不做这个产品。
这就是超女快女的选秀,无关艺术,也没什么标准,说到底不过是任意修改规则的商业行为而已。这里根本没有公平两字。考试有标准答案,跑步有计时器,跳水有打分标准,超女有什么标准呢?每个评委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改规则,就连唱歌不走调这个最低、最起码的标准都被篡改了。如果他们喜欢曾轶可的创作才华,为什么不建议她去改行写歌呢?为什么要用她的明显的缺陷去博取争议和话题呢?这么给捧到天上,她能正确看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吗?以人为镜,曾轶可只怕面对的是一面哈哈镜吧!她能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自己?这是对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负责任的态度吗?
说到底还是利用,无非是怎么有话题怎么来,怎么有争议怎么来。没有曾轶可,还有谁会记得这次的快女吗?本来嘛,难道湖南卫视是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道德文明的需求而制作了这台节目吗?狂笑~搞清楚这点对于所有的怪事就不要奇怪、愤懑、在意了。再进一步说,这种节目就根本没必要看。看了就当闹着玩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