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分析过二战纳粹德国的从众心理,为什么普通人都可以做出如此可怕和灭绝人性的行为。当然这种分析现在还在进行,未能完全解开这个人性的恶之谜,不过我觉得弗洛姆的解释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弗洛姆从人类历史和人的生命史中发现某种类似悖论的东西: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
我可以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在某个大公司呆过几年,我发现这个公司的终极目标是将绝大多数人都变成机器的零部件(社会分工决定了每个人只能做一小件事才能做得最专心和最专业)。管理者用一种叫企业文化的程序主宰所有人都行动,让他们行动划一、思想单纯,而真正的管理者是极少数,享有特权和思考的专利。在这样的企业里,真正的决策者就那么几个,大多数人都是可以被随便摆布和调换的零件而已。
在这种环境里,一个零件想要有自己的思想是很痛苦的,因为即使有思想,也不能实施和贯彻,反而处处受阻和相悖。每个零件都有危机感,他们都很焦虑,感觉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又偏偏无法摆脱这种状况。
那么——大多数人会怎么做呢?
弗洛姆说,第一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放弃个人的独立自由,寻求新的束缚,来代替其已失去的原始约束。这种心理机制最显明的表现是企图服从与支配他人,心理基础是“虐待狂与被虐待狂”。这种“逃避自由”的方式是极权主义的主要心理根源。第二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破坏性”,摧毁外在的东西,以消除无权力的感觉。这种破坏性,往往用爱、责任、良知、爱国主义等字眼来掩饰。第三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舍己的自动适应”,也就是大多数人在当代社会中所用的方法:“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承袭了文化模式所给予他的那种人格。因此他就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样,并且变得就和他人所期望的一样。这样,‘我’和世界之间的矛盾就消失了,然后,对孤立与无权力的恐惧感也消失了。”
诚如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看到的,传媒上推销一种“个性”,于是大众就纷纷追求这种“个性”,却不知道这种“从众心”本身就是没有个性的表现。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多数人会放弃思想,选择服从。也就是说,放弃自己的自由。
为了安全,大家被迫或自愿地被洗脑,用同一种方式说话,看同样的书,有同样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凡是不符合内部标准的外部现象,一律被批判和贬低。企业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小宇宙”,与外部进行隔绝(眼熟吧?)。这不是朝鲜或者文革前的中国,这是软性的思想统治,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人的思想(思想改造是非常可怕的,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不人道的,参考以前的集权国家的宣传机构)。再说下去我大概要被送进精神病院,去治疗一种“妄想迫害狂”的病症了。
但这不是笑话。
弗洛姆的说法可以部分解释二战中的从众心理。在我看来,人总是害怕被孤立的,他们只是害怕。与其被抛弃,不如去伤害别人,反正所有人都正在这么做——像日本、德国这样一个集体主义根深蒂固的民族,才能集体做出如此骇人听闻的屠杀行为。
真正有勇气在成千上万疯子面前保持清醒的人,又有几个呢?大概张志新算一个,但被割了喉~算算,中国也好不了多少。
弗洛姆从人类历史和人的生命史中发现某种类似悖论的东西: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
我可以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在某个大公司呆过几年,我发现这个公司的终极目标是将绝大多数人都变成机器的零部件(社会分工决定了每个人只能做一小件事才能做得最专心和最专业)。管理者用一种叫企业文化的程序主宰所有人都行动,让他们行动划一、思想单纯,而真正的管理者是极少数,享有特权和思考的专利。在这样的企业里,真正的决策者就那么几个,大多数人都是可以被随便摆布和调换的零件而已。
在这种环境里,一个零件想要有自己的思想是很痛苦的,因为即使有思想,也不能实施和贯彻,反而处处受阻和相悖。每个零件都有危机感,他们都很焦虑,感觉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又偏偏无法摆脱这种状况。
那么——大多数人会怎么做呢?
弗洛姆说,第一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放弃个人的独立自由,寻求新的束缚,来代替其已失去的原始约束。这种心理机制最显明的表现是企图服从与支配他人,心理基础是“虐待狂与被虐待狂”。这种“逃避自由”的方式是极权主义的主要心理根源。第二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破坏性”,摧毁外在的东西,以消除无权力的感觉。这种破坏性,往往用爱、责任、良知、爱国主义等字眼来掩饰。第三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舍己的自动适应”,也就是大多数人在当代社会中所用的方法:“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承袭了文化模式所给予他的那种人格。因此他就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样,并且变得就和他人所期望的一样。这样,‘我’和世界之间的矛盾就消失了,然后,对孤立与无权力的恐惧感也消失了。”
诚如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看到的,传媒上推销一种“个性”,于是大众就纷纷追求这种“个性”,却不知道这种“从众心”本身就是没有个性的表现。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多数人会放弃思想,选择服从。也就是说,放弃自己的自由。
为了安全,大家被迫或自愿地被洗脑,用同一种方式说话,看同样的书,有同样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凡是不符合内部标准的外部现象,一律被批判和贬低。企业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小宇宙”,与外部进行隔绝(眼熟吧?)。这不是朝鲜或者文革前的中国,这是软性的思想统治,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人的思想(思想改造是非常可怕的,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不人道的,参考以前的集权国家的宣传机构)。再说下去我大概要被送进精神病院,去治疗一种“妄想迫害狂”的病症了。
但这不是笑话。
弗洛姆的说法可以部分解释二战中的从众心理。在我看来,人总是害怕被孤立的,他们只是害怕。与其被抛弃,不如去伤害别人,反正所有人都正在这么做——像日本、德国这样一个集体主义根深蒂固的民族,才能集体做出如此骇人听闻的屠杀行为。
真正有勇气在成千上万疯子面前保持清醒的人,又有几个呢?大概张志新算一个,但被割了喉~算算,中国也好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