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
许鞍华(Ann Hui,1947.5.23-),女导演,祖籍辽宁鞍山,于香港大学进修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并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赴英深造,在伦敦电影学院攻读电影课程。1975年回港,担任胡金铨的助手。不久进入无线电视台任编导,两年后拍了二十集半小时的记录片《奇趣园》,亦为《CID》《北斗星》等拍过十七部作品。1977年为廉政公署拍摄八集一小时长的《ICAC》,其中两集被禁。翌年加入香港电台电视部,拍了三集《狮子山下》,1979年导演第一部影片《疯劫》,之后执导的《投奔怒海》获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被誉为香港新潮导演之一。
1979年的《疯劫》是掀开香港新浪潮序幕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标志着许鞍华作为一位电影作者的诞生。作为导演,许鞍华在香港影坛上有着其特立独行的地位。她对类型片技巧的圆浑掌握,令她无论拍摄惊悚片、伦理片、武侠片以至纪录片,都挥洒自如。难得是在商业市场的考虑下,她的多部作品仍渗透着浓浓而共通的作者信息:对过去历史的执迷、对飘泊人间的关怀怜惜、对个人与城市变迁的重视,使她的作品成为香港影坛上,罕有能平衡个人言志与类型取向的极佳示范。无论是借倾城传奇抒发末世感性,还是罕有地以基层运作故事背景,甚至以重现经典去写民族情,或是淡然低回地作自传,都能得心应手、言之有物。透过回顾其重要作品,我们在感受许鞍华的电影风格与独特感性之余,亦可细细体味香港人在这幻变年代的百般滋味。
年轻时的照片,很清秀,眼睛很大,很亮,有点像台湾女作家朱天文。可是后来很男性化。齐耳短发,皮肤粗糙而眼神凌厉。她由学院派走上导演的道路,拍片许鞍华在香港星光大道的手印及签名很多而类型各异,是有商业能力,而不忘艺术追求的导演。她关注女性命运:《女人四十》、《阿金》、《客途秋恨》;她关注社会现实、政治运动:《投奔怒海》、《千言万语》;她用记录的语言拍出《去日苦多》寄托家国情怀,又尝试古装武侠片《戈壁恩仇录》、《江南书剑情》;甚至鬼片。她获奖无数,同徐克并列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或许,许多的青春岁月就这样流逝在她用电影来做梦的深度睡眠中,女人的温柔在这个残酷的行业中被不知不觉的洗去。
一直不知道她的爱情故事是什么,只是觉得她影片中的爱情十分枯涩,“她的大部分作品中甚至没有一个完美的爱情,相对男子的始乱终弃、懦弱、背叛是多次出现的。”现在的她说,“不再去拍爱情的电影了,都这么大的年纪了”,是不是《女人,四十》中,她那么深刻而真实的探讨着中年女性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如喜如悲的生活,是她自己做为一个女人一直思考甚至恐惧的问题,毕竟,她是始终没有结婚的。“始乱终弃”终归是怨女、才女的文学话语,而现实生活琐碎而点滴的幸福,作为女人的许鞍华又得到多少失去多少呢?
又知道许鞍华是如男人般的大口大口的吸烟的,烟雾缭绕的她,显得有点寂寞。再去看许鞍华的照片,又觉得她的大眼睛中她的无光的脸上透着些许沧海桑田的味道,或许许多的人生她已经在电影中经历过了,在人们的眼中,在她自己的心目中,生活和电影,有时已经分不清楚,许多事业中的女性,不也有着许鞍华那同样的痛快和苦楚么?
即使拍摄过多部引起无数共鸣的女性题材电影,许鞍华的作品却像她的人一样带着中性的低调,甚少女导演身上常见的自我、张扬与刻意矫饰的柔情。许鞍华的电影语言,平淡中见悠远,沉静里含深意,调子总有些灰暗徐缓,却是将熄未熄的一炉碳,些略闪耀动人的火花。正如许鞍华本人的样子,带着冷色调的暖意,无法分辨性别的齐耳短发,薄施粉黛,脸色常很疲惫,带着事业女人特有的硬朗与强悍,但极爱笑,笑容也极灿烂。
许鞍华1947年出生于辽宁鞍山,两个月大时就跟随父母迁居澳门,之后与祖父母生活,5岁前往香港。许鞍华的父亲是国民党文书,母亲是一名日本人,直到许鞍华十五六岁才知道母亲的身世,那之前,她只以为母亲是东北人,不会讲粤语,又没读过书,所以也不太认得中国字,这些差异造就了她与母亲感情的疏远。1990年,许鞍华以母亲漂泊半生的经历为蓝本,拍摄了一部半自传题材电影《客途秋恨》,初时母亲不同意她将家里的事情拍出来,许鞍华还是坚持了下来,影片在香港公映时,她将母亲送去美国看望亲戚,但后来,母亲还是不声不响地看完了整部电影,她们的母女之情逐渐突破了一切障碍,从未成家的许鞍华与母亲相依为命至今,情感十分深厚。
四处找投资商筹拍《天水围的日与夜》时,许鞍华并未预料到影片上映后竟会有这样的轰动,这部投资不过一百多万的超低成本电影,没有大牌明星,没有任何眩目的焦点和炒作资本,主角不过是隔壁邻居家满脸褶皱的阿婆,镜头前来来去去不过是普通人起居、吃饭、睡觉、穿衣这样触目可及的平凡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上映后却赢得诸多民众共鸣,并获得第十五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年过六旬的女主角鲍起静凭借此片封后,该片也于2009年4月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在内的4项大奖。
许鞍华的原意只是想拍一部心爱的电影,不用为考虑市场而刻意走商业路线,那样的道路走了几年,她几乎对电影失去了热情,对于《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成功,许鞍华这样总结道:"现在的观众希望看到反映人性较深层的内容。当他们坐下来,是想要在电影里重新发现自己,找回人生意义。"
尔冬升退位后,许鞍华接任了香港导演会会长。年过六十的她仍精力旺盛。她不承认自己是女强人,笑称有开车恐惧症,看见电脑会发晕,自认很害羞,假如不拍电影,跟别人就没有话讲。她在圈内是出名的好说话的人,对演员甚少颐指气使,满脸笑容温婉可亲,但她亦承认,一旦工作起来,就不会再有人将她当作女人对待。或许是北国风霜一直在许鞍华的血液中流淌,许鞍华的气质里有一种硬,那是自立自强的女性所特有的风韵,也是许鞍华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1979年的《疯劫》是掀开香港新浪潮序幕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标志着许鞍华作为一位电影作者的诞生。作为导演,许鞍华在香港影坛上有着其特立独行的地位。她对类型片技巧的圆浑掌握,令她无论拍摄惊悚片、伦理片、武侠片以至纪录片,都挥洒自如。难得是在商业市场的考虑下,她的多部作品仍渗透着浓浓而共通的作者信息:对过去历史的执迷、对飘泊人间的关怀怜惜、对个人与城市变迁的重视,使她的作品成为香港影坛上,罕有能平衡个人言志与类型取向的极佳示范。无论是借倾城传奇抒发末世感性,还是罕有地以基层运作故事背景,甚至以重现经典去写民族情,或是淡然低回地作自传,都能得心应手、言之有物。透过回顾其重要作品,我们在感受许鞍华的电影风格与独特感性之余,亦可细细体味香港人在这幻变年代的百般滋味。
年轻时的照片,很清秀,眼睛很大,很亮,有点像台湾女作家朱天文。可是后来很男性化。齐耳短发,皮肤粗糙而眼神凌厉。她由学院派走上导演的道路,拍片许鞍华在香港星光大道的手印及签名很多而类型各异,是有商业能力,而不忘艺术追求的导演。她关注女性命运:《女人四十》、《阿金》、《客途秋恨》;她关注社会现实、政治运动:《投奔怒海》、《千言万语》;她用记录的语言拍出《去日苦多》寄托家国情怀,又尝试古装武侠片《戈壁恩仇录》、《江南书剑情》;甚至鬼片。她获奖无数,同徐克并列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或许,许多的青春岁月就这样流逝在她用电影来做梦的深度睡眠中,女人的温柔在这个残酷的行业中被不知不觉的洗去。
一直不知道她的爱情故事是什么,只是觉得她影片中的爱情十分枯涩,“她的大部分作品中甚至没有一个完美的爱情,相对男子的始乱终弃、懦弱、背叛是多次出现的。”现在的她说,“不再去拍爱情的电影了,都这么大的年纪了”,是不是《女人,四十》中,她那么深刻而真实的探讨着中年女性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如喜如悲的生活,是她自己做为一个女人一直思考甚至恐惧的问题,毕竟,她是始终没有结婚的。“始乱终弃”终归是怨女、才女的文学话语,而现实生活琐碎而点滴的幸福,作为女人的许鞍华又得到多少失去多少呢?
又知道许鞍华是如男人般的大口大口的吸烟的,烟雾缭绕的她,显得有点寂寞。再去看许鞍华的照片,又觉得她的大眼睛中她的无光的脸上透着些许沧海桑田的味道,或许许多的人生她已经在电影中经历过了,在人们的眼中,在她自己的心目中,生活和电影,有时已经分不清楚,许多事业中的女性,不也有着许鞍华那同样的痛快和苦楚么?
即使拍摄过多部引起无数共鸣的女性题材电影,许鞍华的作品却像她的人一样带着中性的低调,甚少女导演身上常见的自我、张扬与刻意矫饰的柔情。许鞍华的电影语言,平淡中见悠远,沉静里含深意,调子总有些灰暗徐缓,却是将熄未熄的一炉碳,些略闪耀动人的火花。正如许鞍华本人的样子,带着冷色调的暖意,无法分辨性别的齐耳短发,薄施粉黛,脸色常很疲惫,带着事业女人特有的硬朗与强悍,但极爱笑,笑容也极灿烂。
许鞍华1947年出生于辽宁鞍山,两个月大时就跟随父母迁居澳门,之后与祖父母生活,5岁前往香港。许鞍华的父亲是国民党文书,母亲是一名日本人,直到许鞍华十五六岁才知道母亲的身世,那之前,她只以为母亲是东北人,不会讲粤语,又没读过书,所以也不太认得中国字,这些差异造就了她与母亲感情的疏远。1990年,许鞍华以母亲漂泊半生的经历为蓝本,拍摄了一部半自传题材电影《客途秋恨》,初时母亲不同意她将家里的事情拍出来,许鞍华还是坚持了下来,影片在香港公映时,她将母亲送去美国看望亲戚,但后来,母亲还是不声不响地看完了整部电影,她们的母女之情逐渐突破了一切障碍,从未成家的许鞍华与母亲相依为命至今,情感十分深厚。
四处找投资商筹拍《天水围的日与夜》时,许鞍华并未预料到影片上映后竟会有这样的轰动,这部投资不过一百多万的超低成本电影,没有大牌明星,没有任何眩目的焦点和炒作资本,主角不过是隔壁邻居家满脸褶皱的阿婆,镜头前来来去去不过是普通人起居、吃饭、睡觉、穿衣这样触目可及的平凡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上映后却赢得诸多民众共鸣,并获得第十五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年过六旬的女主角鲍起静凭借此片封后,该片也于2009年4月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在内的4项大奖。
许鞍华的原意只是想拍一部心爱的电影,不用为考虑市场而刻意走商业路线,那样的道路走了几年,她几乎对电影失去了热情,对于《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成功,许鞍华这样总结道:"现在的观众希望看到反映人性较深层的内容。当他们坐下来,是想要在电影里重新发现自己,找回人生意义。"
尔冬升退位后,许鞍华接任了香港导演会会长。年过六十的她仍精力旺盛。她不承认自己是女强人,笑称有开车恐惧症,看见电脑会发晕,自认很害羞,假如不拍电影,跟别人就没有话讲。她在圈内是出名的好说话的人,对演员甚少颐指气使,满脸笑容温婉可亲,但她亦承认,一旦工作起来,就不会再有人将她当作女人对待。或许是北国风霜一直在许鞍华的血液中流淌,许鞍华的气质里有一种硬,那是自立自强的女性所特有的风韵,也是许鞍华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