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禁忌游戏》的前前后后 by 李素珺
《青春禁忌游戏》的敲定大概是在这学期初的几个星期,经历了比较漫长的过程。
在7月份暑假的时候,剧社开始讨论这学期迎新专场的剧目,这学期迎新专场的另一部戏《女仆》是刘丹丹与林丽两个人在上学期的约定,所以首先确定的自然就是这个本子。但由于《女仆》只有三个角色,仅适于小范围运作,为了适应整个剧社的工作,大家决定再另行确定一个本子。
由于先前确定的戏在风格上属存在主义,而剧社的一贯主张是保护校园戏剧的多元化,故剧社里的很多人便把眼光放在了其它类别的戏剧上。
另外,一直以来,剧社确定演出剧目的一个最主要原则就是:必须有利于社员自身的发展,以便他们能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多更好的参与进来。于是,编导部的思达向各方询问意见。
一、《青春禁忌游戏》的意义所在
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在下定决心选择《青春禁忌游戏》这部戏的时候,都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在打动着我呢?这个问题其实很不好回答,因为这部被我们亲切的简称为“青春”的戏,说的却不仅仅是青春的事儿,甚至于也不仅仅是俄国的事儿。它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却以作者最具洞见的笔触成为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真实写照,因为它写的正是“人性的故事”。
《青春禁忌游戏》是前苏联新浪潮代表作家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最负盛名的一部剧作,有着强大的力量和世界性的影响。在最近的十几年里,它几乎被欧洲所有国家搬上舞台,美国和加拿大等美洲国家也多次上演,可以说,这部戏在哪里出现,就在哪里引起巨大的轰动。
这种极大的思想魅力不仅来源于其独特的视角和复杂深邃的内在意义,同时,也来自于其对人性普遍意义的探讨、追寻与把握。任何一个了解此戏的人都会感觉到,这是一部极其残酷的戏剧,其对人性自身的拷问与揭露已达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人性中痛苦与罪恶的根源被完全的暴露在我们的面前,这是多么可怕一件事情。也正是如此,才让我们真正的明白了生活的含义,让我们知道:人,到底该如何的活着……
这部戏在首次在亚洲上演是在北京,是中央戏剧学院99级的一部大戏,这一版的《青春禁忌游戏》虽在演出淡季,却场场爆满,票房喜人,同时在教育界引发争议波澜,在戏剧界掀起观评热潮,报刊媒体争相报道。无论从艺术性,还是商业性,《青春禁忌游戏》都取得不菲的成绩。于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将这部戏正式搬上了中国的舞台。
二、艰难的排练
我们现在演出的这个版本,其实并不是我们最初的设想。
导 演:姜思达
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骆欢
瓦 洛 佳:张天骁
巴 沙:陈智一
拉 拉:李素珺
维 佳:王重扬
这是最初的剧组设定。最初,我们只是设想这部戏的其它版本一样,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排演,但现实主义是相当难于把握的,尤其像我们大学生,生活阅历严重不足,导致了很多东西无法真正的体会与把握,这对导演和演员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时的排练任务很重,由于难度大,使得进度被拖的很慢,也就让时间显得万分紧张。那段时间,几乎天天排练,排练密度之大可想而知,剧社的一些前辈如汪小冬、李英男也多次前来帮助,为我们解释剧本、指导演员进行练习……我有时候还戏称他俩为我们剧组的艺术指导。
他们俩还特别会为我们活跃气氛,我发现,剧社的“老人儿”们真挺会闹的,老带着我们玩儿,总能让我们的排练充满乐趣。那段时间的排练虽然异常艰难,但还是相当快乐的。正所谓“苦中作乐”,正所谓“快乐排练”,这也许就是踪点传统的排戏风格吧。
即使如此,面对这样的状况,有的演员也有些没有信心了。我当时饰演拉拉,也是很久都找不到感觉,十分焦急。
两个星期之后,一方面考虑到剧组人手不够需要加人,另一方面也希望能给新社员一个锻炼的机会,于是就为剧组增加了一个副导演,叫冯甚行,是08级新生,我们剧社的新社员。这个时候,剧组的排练开始上了轨道,进度也渐渐快了起来,但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麻烦。
大约三个星期之后,我们已经就剧本讨论过很多次了,很多问题向剧社的两位前辈请教多次,排练也开始有了起色,然而,就在这个当,思达学院的事务变得繁重起来,她是学院文艺部的部长,自然也就忙起来了,这为思达增加了一份负担。原本她只顾着学习和排练就可以了,但这个时候,她却要兼顾着学习、学院和排练,而且三方面的工作量都不小,这一起压在一个人身上,着实可怕。
没过几天,思达就找到我,我当时能明显感受到思达的压力与无奈,她希望我来接手“青春”剧组,后来,我们俩商量了一下,我可以代理她一段时间,等时间允许了再说。事情也算就这么放下来了,排练也还在继续,但我必竟之前没作过导演,对导演方面并不熟悉。故开始的时候有些不知所措,不过还好,骆欢(我亲爱的“奶妈”)的人物感觉已经基本上出来了,王重扬(这是我的小“儿子”,嘿嘿)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给了我一些适应的时间。
一个星期之后,又出了问题,饰演瓦洛佳的张天骁因学院的工作安排,无法来参加排练和演出了。这个时候,离演出还有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无论是换演员,还是继续排,看来都不能在原定的时间上演了。大家都非常着急,也都非常“郁闷”,有的人甚至开始考虑停止排练,等以后有机会再演了。一般说来,一个剧组若是面临如此境况是十分危险的,多是要找人救场了。
我们找到了当时在《西望乐山》剧组里的李英男,希望他能全面的接手导演的工作,然后再找一个瓦洛佳,实在不行就由我来反串瓦洛佳,由思达来演拉拉。但他对此只是表示我们的调整不宜过大,而且,考虑到导演的工作量过大,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无法接手。但他提出可以接一个相对容易的角色,表演的工作量对他来说就相对少了很多。我一听这,直接就把瓦洛佳扔给他了,记得他当时先是恍惚了一下,然后撇了撇嘴“欣然”接受了,呵呵,有时候真觉得对不起“老人儿”们呢。
这时只剩下一个星期多一点的时间了,但整体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本就没有多少时间准备,还要应对许多“事故”,剧组艰难的排了四个星期之后,现在必须重新调整了。我让李英男看了我们的排练状态,我就问他到底该怎么调整,也不知道他当时怎么想的,直接就来了一句:“算了吧,不调整了,一个星期不够。”我一听吓坏了,问他怎么办,他提出了一个我当时觉得更加不可思议的方案—重新改本子,重新排。我一听傻了,随后他就说:“没问题的,你们休息,给我一个半天儿让我想想,我保准儿给你一个前所未有的‘青春’哈!”然后他就回家了,扔下我在那儿一个人纳着闷儿。
三、前所未有的“青春”—踪点新的保留剧目《青春禁忌游戏(实验版)》
第二天他给我讲了他的“宏伟规划”:
把剧本分成两个章节,用两批演员来扮演角色,两批演员表演风格以及表演任务皆不同。第一章节的演员以现实主义的风格表演,其任务是展现“脸”,即指生活与人性的表象。第二音节以象征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风格来表演,其任务是展现“心”,即指生活与人性的内在实质。他管这叫戏剧实验,他说学生做戏,应当勇于尝试才行,模仿仅仅是为了学习,但真正做起来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否则,“那还不如不做呢!”
可是这演员需求不仅没减,反而多出一倍,不过老李说他并没想完全使用两批演员,因为他想看看对比效果。于是,巴沙与维佳两个角色是不变的,只有三个角色有所变化。而第一章让思达来导,第二章由我导,然后由李英男做艺术指导和舞美设计,分担一部分工作。这样一来,一切的分配就只差演员了。
将这个想法说给思达听,思达一听也觉得蛮有意思,便同意了,而且决定接下第一章中拉拉这个角色,这时,踪点的“天字第一号”救火队员人王青(人称“青青”)和黄啸川(人称“阿黄”)及时赶到,接下了第一章的叶莲娜和瓦洛佳两个角色。
的排练也不是没有困难的,第二章的表演方式变了,与原来不同,感觉也要不同,所以,要重新调整。第一章的演员主体是新的,所以,也要重新调整。不过,有过之前的一些排练经验和积累了,进度也算是赶出来了。而且,我们的老李和救火队员演技那是相当不错滴,只排了一次,三下两下就把角色搞定了。
下面是最后确定的演职人员表:
职员表
第一章导演:姜思达
第二章导演:李素珺
艺术指导:李英男
在7月份暑假的时候,剧社开始讨论这学期迎新专场的剧目,这学期迎新专场的另一部戏《女仆》是刘丹丹与林丽两个人在上学期的约定,所以首先确定的自然就是这个本子。但由于《女仆》只有三个角色,仅适于小范围运作,为了适应整个剧社的工作,大家决定再另行确定一个本子。
由于先前确定的戏在风格上属存在主义,而剧社的一贯主张是保护校园戏剧的多元化,故剧社里的很多人便把眼光放在了其它类别的戏剧上。
另外,一直以来,剧社确定演出剧目的一个最主要原则就是:必须有利于社员自身的发展,以便他们能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多更好的参与进来。于是,编导部的思达向各方询问意见。
一、《青春禁忌游戏》的意义所在
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在下定决心选择《青春禁忌游戏》这部戏的时候,都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在打动着我呢?这个问题其实很不好回答,因为这部被我们亲切的简称为“青春”的戏,说的却不仅仅是青春的事儿,甚至于也不仅仅是俄国的事儿。它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却以作者最具洞见的笔触成为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真实写照,因为它写的正是“人性的故事”。
《青春禁忌游戏》是前苏联新浪潮代表作家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最负盛名的一部剧作,有着强大的力量和世界性的影响。在最近的十几年里,它几乎被欧洲所有国家搬上舞台,美国和加拿大等美洲国家也多次上演,可以说,这部戏在哪里出现,就在哪里引起巨大的轰动。
这种极大的思想魅力不仅来源于其独特的视角和复杂深邃的内在意义,同时,也来自于其对人性普遍意义的探讨、追寻与把握。任何一个了解此戏的人都会感觉到,这是一部极其残酷的戏剧,其对人性自身的拷问与揭露已达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人性中痛苦与罪恶的根源被完全的暴露在我们的面前,这是多么可怕一件事情。也正是如此,才让我们真正的明白了生活的含义,让我们知道:人,到底该如何的活着……
这部戏在首次在亚洲上演是在北京,是中央戏剧学院99级的一部大戏,这一版的《青春禁忌游戏》虽在演出淡季,却场场爆满,票房喜人,同时在教育界引发争议波澜,在戏剧界掀起观评热潮,报刊媒体争相报道。无论从艺术性,还是商业性,《青春禁忌游戏》都取得不菲的成绩。于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将这部戏正式搬上了中国的舞台。
二、艰难的排练
我们现在演出的这个版本,其实并不是我们最初的设想。
导 演:姜思达
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骆欢
瓦 洛 佳:张天骁
巴 沙:陈智一
拉 拉:李素珺
维 佳:王重扬
这是最初的剧组设定。最初,我们只是设想这部戏的其它版本一样,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排演,但现实主义是相当难于把握的,尤其像我们大学生,生活阅历严重不足,导致了很多东西无法真正的体会与把握,这对导演和演员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时的排练任务很重,由于难度大,使得进度被拖的很慢,也就让时间显得万分紧张。那段时间,几乎天天排练,排练密度之大可想而知,剧社的一些前辈如汪小冬、李英男也多次前来帮助,为我们解释剧本、指导演员进行练习……我有时候还戏称他俩为我们剧组的艺术指导。
他们俩还特别会为我们活跃气氛,我发现,剧社的“老人儿”们真挺会闹的,老带着我们玩儿,总能让我们的排练充满乐趣。那段时间的排练虽然异常艰难,但还是相当快乐的。正所谓“苦中作乐”,正所谓“快乐排练”,这也许就是踪点传统的排戏风格吧。
即使如此,面对这样的状况,有的演员也有些没有信心了。我当时饰演拉拉,也是很久都找不到感觉,十分焦急。
两个星期之后,一方面考虑到剧组人手不够需要加人,另一方面也希望能给新社员一个锻炼的机会,于是就为剧组增加了一个副导演,叫冯甚行,是08级新生,我们剧社的新社员。这个时候,剧组的排练开始上了轨道,进度也渐渐快了起来,但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麻烦。
大约三个星期之后,我们已经就剧本讨论过很多次了,很多问题向剧社的两位前辈请教多次,排练也开始有了起色,然而,就在这个当,思达学院的事务变得繁重起来,她是学院文艺部的部长,自然也就忙起来了,这为思达增加了一份负担。原本她只顾着学习和排练就可以了,但这个时候,她却要兼顾着学习、学院和排练,而且三方面的工作量都不小,这一起压在一个人身上,着实可怕。
没过几天,思达就找到我,我当时能明显感受到思达的压力与无奈,她希望我来接手“青春”剧组,后来,我们俩商量了一下,我可以代理她一段时间,等时间允许了再说。事情也算就这么放下来了,排练也还在继续,但我必竟之前没作过导演,对导演方面并不熟悉。故开始的时候有些不知所措,不过还好,骆欢(我亲爱的“奶妈”)的人物感觉已经基本上出来了,王重扬(这是我的小“儿子”,嘿嘿)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给了我一些适应的时间。
一个星期之后,又出了问题,饰演瓦洛佳的张天骁因学院的工作安排,无法来参加排练和演出了。这个时候,离演出还有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无论是换演员,还是继续排,看来都不能在原定的时间上演了。大家都非常着急,也都非常“郁闷”,有的人甚至开始考虑停止排练,等以后有机会再演了。一般说来,一个剧组若是面临如此境况是十分危险的,多是要找人救场了。
我们找到了当时在《西望乐山》剧组里的李英男,希望他能全面的接手导演的工作,然后再找一个瓦洛佳,实在不行就由我来反串瓦洛佳,由思达来演拉拉。但他对此只是表示我们的调整不宜过大,而且,考虑到导演的工作量过大,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无法接手。但他提出可以接一个相对容易的角色,表演的工作量对他来说就相对少了很多。我一听这,直接就把瓦洛佳扔给他了,记得他当时先是恍惚了一下,然后撇了撇嘴“欣然”接受了,呵呵,有时候真觉得对不起“老人儿”们呢。
这时只剩下一个星期多一点的时间了,但整体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本就没有多少时间准备,还要应对许多“事故”,剧组艰难的排了四个星期之后,现在必须重新调整了。我让李英男看了我们的排练状态,我就问他到底该怎么调整,也不知道他当时怎么想的,直接就来了一句:“算了吧,不调整了,一个星期不够。”我一听吓坏了,问他怎么办,他提出了一个我当时觉得更加不可思议的方案—重新改本子,重新排。我一听傻了,随后他就说:“没问题的,你们休息,给我一个半天儿让我想想,我保准儿给你一个前所未有的‘青春’哈!”然后他就回家了,扔下我在那儿一个人纳着闷儿。
三、前所未有的“青春”—踪点新的保留剧目《青春禁忌游戏(实验版)》
第二天他给我讲了他的“宏伟规划”:
把剧本分成两个章节,用两批演员来扮演角色,两批演员表演风格以及表演任务皆不同。第一章节的演员以现实主义的风格表演,其任务是展现“脸”,即指生活与人性的表象。第二音节以象征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风格来表演,其任务是展现“心”,即指生活与人性的内在实质。他管这叫戏剧实验,他说学生做戏,应当勇于尝试才行,模仿仅仅是为了学习,但真正做起来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否则,“那还不如不做呢!”
可是这演员需求不仅没减,反而多出一倍,不过老李说他并没想完全使用两批演员,因为他想看看对比效果。于是,巴沙与维佳两个角色是不变的,只有三个角色有所变化。而第一章让思达来导,第二章由我导,然后由李英男做艺术指导和舞美设计,分担一部分工作。这样一来,一切的分配就只差演员了。
将这个想法说给思达听,思达一听也觉得蛮有意思,便同意了,而且决定接下第一章中拉拉这个角色,这时,踪点的“天字第一号”救火队员人王青(人称“青青”)和黄啸川(人称“阿黄”)及时赶到,接下了第一章的叶莲娜和瓦洛佳两个角色。
的排练也不是没有困难的,第二章的表演方式变了,与原来不同,感觉也要不同,所以,要重新调整。第一章的演员主体是新的,所以,也要重新调整。不过,有过之前的一些排练经验和积累了,进度也算是赶出来了。而且,我们的老李和救火队员演技那是相当不错滴,只排了一次,三下两下就把角色搞定了。
下面是最后确定的演职人员表:
职员表
第一章导演:姜思达
第二章导演:李素珺
艺术指导:李英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