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寺
在洛阳那几天是令人晕眩的蓝天,十月底走在太阳底下,竟然要戴墨镜。白马寺的游客相当稀少,照了门前的白马之后,跟在几个外国人后面蹭导游,却不断被寺檐上的白鸽、相缠相绕在一起的千年松柏,以及拎着淡绿色保温瓶走在石阶上的小和尚吸引。在天王殿后面,一个看上去二十岁出头的戴金边眼镜的小和尚站在台阶下面,对穿绿围裙扫落叶的老奶奶说,昨晚读了一段大悲咒,不得甚解,心里面觉得好烦闷。说的是一口朴实的河南话,脸上笑嘻嘻的,很腼腆。那个奶奶说了几句安慰他的话,又低头笑着扫地。两个人看上去都让人开心。
从白马寺出来之后去了塔林,顺道看了隐在寺院角落里的狄仁杰墓,觉得把狄仁杰墓修在白马寺里有点奇怪。转头上了台阶往下望,寺院红墙外竟然是一条马路,有车嗖嗖开过,却很奇妙地和比丘尼道场的塔楼融为一体。从道场的过街天桥穿过去,发现原来塔林是更幽美的所在。齐云塔本来建于东汉,后毁于战火,金代重建,现在被女贞、松柏、槐树环绕,从几十米开外看,只露出一个小小的尖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在塔边的莲花道上一圈一圈地快走,走一圈就跪下来磕一个头。旁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伯边和老伴说话,边调整相机三脚架,拍塔后面空静的放生池和拱桥。
塔院后面一条竹荫小路的美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只觉得被劈头盖脸的美砸中,简直哑口无言,只能一张一张狂拍照片,翻了照片看,只觉得出家人生活在这种地方根本没办法清心寡欲,像这种绿树红墙黑瓦搭配无敌蓝天,应该只会让人想尽情恋爱吧。本来想跟老齐说的,又怕在佛门清静之地说这种话太不尊敬,强忍了下去。洛阳能做十三朝古都,实在是有它自己的原因的。
从白马寺出来的时候,正对面走着三位和尚,看上去年纪都有些大了,穿着浅灰色的袍子和黑布鞋,聚在一起热乎乎地往前走,左边那个拎着保温瓶偏着头,中间戴眼镜的那位年纪较长的跟旁边两人认真讨论着什么。我偷偷看他们走过去,心里有点羡慕,又有点失落,也不清楚是羡慕什么,又是失落什么。
与此同时,朋友圈里的北京正经历着另一场空前绝后的重度雾霾侵袭。有人在晒戴了一天就彻底变黑的口罩;有人在晒“昨天窗外夜景和今日窗外夜景”对比图,后面一张就是一团漆黑;还有人在晒刚买回来的三千多块钱的空气净化器,打死我也舍不得买这么贵的空气清新器,这个时候只能幻想晚点回去。昨天坐12点多的动车,四点半左右到北京,却发现又是清冷的北京秋天的天空了。听朋友说雾霾从早上就散了,多亏了从北边来的风。我只觉得仿佛生活在两个不同次元,在动人的洛阳那里看到朋友圈的雾霾,回到想象中恐怖的北京又只是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了。
时空转换太快,只让人觉得和什么都不能相遇,只是不停错过。哪怕错过的是雾霾。
这次洛阳之约也差点错过。这个时候倒并没有一个适合旅游的心情,老齐又刚在石家庄买了房子,首付四十多万,压力很大,工作又忙,也没什么心情出来玩。但想到整整一年都没有见面,两人都觉得不甘心。上一次见面还是去年夏天,她千里迢迢跑到北京来看钟汉良演唱会,晚上住在我家,我跑到楼下接她,她盯着我看了半天,说,你的头发丑得像个鬼!
火车是九点多到的洛阳高铁站,出去之后走了两三分钟,绕过停车场,就发现什么人都没有了,只是空旷的几条大路,连红绿灯都半天不闪一下,看不到任何卖小吃的摊子,路边小商店全都关着门。两个人在路上走了一段,不停地往背后看,觉得在天朝能走在一条空无一人的大路上实在是心虚。
路边每隔几米种着很高大的白色灯笼花,两三米左右高,一株上面开了足足二三十朵,圆鼓鼓的白色的头垂向地面,一串一串的在晚上显得很优雅,在北京一次也没有看过,竟然在这里看见了。后面几天,逐渐发现洛阳植物种类之多,超乎我们想象。第二天去龙门石窟,坐81路公交车往窗外看,发现路边种满了密密麻麻结满绿色小果子的树。树不高,大多两米左右,果子如青豆大小,无味,大多数呈浅绿色,少部分是紫黑色。我刚开始觉得是香樟,后来想想觉得香樟比它高大,老齐说像花椒,但不能确定。后来问了司机师傅,才知道是小叶女贞树,现在正是果期。师傅说,到了初夏,女贞会开白色的花,到时候满路白花簇拥,会非常美。
来的时候没想过洛阳这么美,只是对古都的文化历史特别向往。十几岁读爸书架上的《北齐书》,里面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因为非常仰慕汉族文化,登基不久就决定要从当时的都城平城迁都洛阳。这个决定太过突然,引起了贵族阶层内部极大不满,后来几次叛变和造反,都是这时候埋下的隐患。本来孝文帝是鲜卑族贵族,一家子都是姓“拓跋”,他主动改姓“元”,命令所有人都要改成汉姓。想到《中国古代皇后传》里写,拓跋宏5岁的时候,祖母冯氏很不喜欢他,觉得他太聪明,差点把他给废了。
孝文帝迁都之前,对心腹大臣拓跋澄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现在读起来,依然深受感动,觉得孝文帝如果不是一个感情充沛、心灵开放的人,恐怕做不出这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从古至今,少数民族对于汉族文化的感情,恐怕是非常复杂的吧。金庸他老人家在《天龙八部》里面写契丹王朝的复兴梦,把乔峰大侠写得令万千少女花痴不已…在里面他借用乔峰的口说,像是西夏、女真、契丹这种北方少数民族,都是军事实力强大但是文化落后,连自己部落的字都没有,面对高度发达的汉族文化,实在丢脸。为了维护已经碎成渣的自尊心,西夏朝廷专门聘请汉人造西夏文字六千多个,以示坚决不被汉化不用汉字的决心,这六千个极其复杂的字最后还不是随着西夏王朝破灭就死亡了么。能愿意完全接受汉族文化的少数民族终归还是少数。由此可见孝文帝的勇气。
洛阳老集是洛阳人也经常去的小吃街,里面有弹簧厂、中医诊所、山药牡丹酥小铺、橡胶牛皮制品总汇、洛阳榜书,招牌都是非常神气的红绒布黄边锦旗,还有一家“河洛古斋”,像是专门的书法协会,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门口摇着扇子讨论字画。老集走到头就是丽景门。
我们在老集里喝十块钱一碗的不翻汤,八块钱一大盒的龙须酥,就着几十串羊肉串边走边吃,在丽景门那里看到唐朝特色的两道城门,外城门和内城门之间的半环状地带,就是城中城。看玄武门之变的野史,说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射死太子和自己四弟的时候,城墙上的禁军全都不动声色,一个个从城楼上往下看好戏。现在自己站在城中城里,就觉得特别有画面感。
以前高中历史书上说玄武门之变这一节,说原定太子李建成知道自己的威信比不上李世民,于是联合四弟李元吉,一起排挤李世民。李世民忍辱负重,最终揭竿而起杀了李建成。野史却完全不是这么写,写书人把李世民讽刺的厉害,说他是“弑亲犯奸淫的小人”,因此高中历史总是考得很差。到了大学能自由自在看书的时候,才知道历史原来真的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看到的正史可能才是史学家心中的野史啊。
丽景门里现在都是卖牡丹瓷的店铺,里面的瓷器美而不贵,我挑了好几个,仍然收不住手,回酒店的时候还在暗自后悔;城门顶里面有一家很有名的“百碗羊汤”,八块钱一大碗,还饶一个酥饼,长得很像老家的锅盔。羊汤喝起来是淡淡的鲜,一点咸味都没有,可见老板很自信,觉得自己的羊汤鲜得足以不放盐。旁边那一桌的人在聊明史,说什么,“皇帝不能把持朝政,自明代始。”我竖着耳朵听了一会儿,想着回家买本明史看看倒不错。
总觉得自己在错过。在洛阳错过了北京的雾霾,在秋天错过了春天的牡丹,在丽景门错过自己最喜欢的那套青瓷,在北京却依然错过北京的秋天。唯一没有错过的是时时刻刻错过的遗憾,不过心里总有盼头,就觉得错过也是动力,所有的错过都是意料之中可以接受的错过吧。
从白马寺出来之后去了塔林,顺道看了隐在寺院角落里的狄仁杰墓,觉得把狄仁杰墓修在白马寺里有点奇怪。转头上了台阶往下望,寺院红墙外竟然是一条马路,有车嗖嗖开过,却很奇妙地和比丘尼道场的塔楼融为一体。从道场的过街天桥穿过去,发现原来塔林是更幽美的所在。齐云塔本来建于东汉,后毁于战火,金代重建,现在被女贞、松柏、槐树环绕,从几十米开外看,只露出一个小小的尖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在塔边的莲花道上一圈一圈地快走,走一圈就跪下来磕一个头。旁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伯边和老伴说话,边调整相机三脚架,拍塔后面空静的放生池和拱桥。
塔院后面一条竹荫小路的美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只觉得被劈头盖脸的美砸中,简直哑口无言,只能一张一张狂拍照片,翻了照片看,只觉得出家人生活在这种地方根本没办法清心寡欲,像这种绿树红墙黑瓦搭配无敌蓝天,应该只会让人想尽情恋爱吧。本来想跟老齐说的,又怕在佛门清静之地说这种话太不尊敬,强忍了下去。洛阳能做十三朝古都,实在是有它自己的原因的。
从白马寺出来的时候,正对面走着三位和尚,看上去年纪都有些大了,穿着浅灰色的袍子和黑布鞋,聚在一起热乎乎地往前走,左边那个拎着保温瓶偏着头,中间戴眼镜的那位年纪较长的跟旁边两人认真讨论着什么。我偷偷看他们走过去,心里有点羡慕,又有点失落,也不清楚是羡慕什么,又是失落什么。
与此同时,朋友圈里的北京正经历着另一场空前绝后的重度雾霾侵袭。有人在晒戴了一天就彻底变黑的口罩;有人在晒“昨天窗外夜景和今日窗外夜景”对比图,后面一张就是一团漆黑;还有人在晒刚买回来的三千多块钱的空气净化器,打死我也舍不得买这么贵的空气清新器,这个时候只能幻想晚点回去。昨天坐12点多的动车,四点半左右到北京,却发现又是清冷的北京秋天的天空了。听朋友说雾霾从早上就散了,多亏了从北边来的风。我只觉得仿佛生活在两个不同次元,在动人的洛阳那里看到朋友圈的雾霾,回到想象中恐怖的北京又只是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了。
时空转换太快,只让人觉得和什么都不能相遇,只是不停错过。哪怕错过的是雾霾。
这次洛阳之约也差点错过。这个时候倒并没有一个适合旅游的心情,老齐又刚在石家庄买了房子,首付四十多万,压力很大,工作又忙,也没什么心情出来玩。但想到整整一年都没有见面,两人都觉得不甘心。上一次见面还是去年夏天,她千里迢迢跑到北京来看钟汉良演唱会,晚上住在我家,我跑到楼下接她,她盯着我看了半天,说,你的头发丑得像个鬼!
火车是九点多到的洛阳高铁站,出去之后走了两三分钟,绕过停车场,就发现什么人都没有了,只是空旷的几条大路,连红绿灯都半天不闪一下,看不到任何卖小吃的摊子,路边小商店全都关着门。两个人在路上走了一段,不停地往背后看,觉得在天朝能走在一条空无一人的大路上实在是心虚。
路边每隔几米种着很高大的白色灯笼花,两三米左右高,一株上面开了足足二三十朵,圆鼓鼓的白色的头垂向地面,一串一串的在晚上显得很优雅,在北京一次也没有看过,竟然在这里看见了。后面几天,逐渐发现洛阳植物种类之多,超乎我们想象。第二天去龙门石窟,坐81路公交车往窗外看,发现路边种满了密密麻麻结满绿色小果子的树。树不高,大多两米左右,果子如青豆大小,无味,大多数呈浅绿色,少部分是紫黑色。我刚开始觉得是香樟,后来想想觉得香樟比它高大,老齐说像花椒,但不能确定。后来问了司机师傅,才知道是小叶女贞树,现在正是果期。师傅说,到了初夏,女贞会开白色的花,到时候满路白花簇拥,会非常美。
来的时候没想过洛阳这么美,只是对古都的文化历史特别向往。十几岁读爸书架上的《北齐书》,里面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因为非常仰慕汉族文化,登基不久就决定要从当时的都城平城迁都洛阳。这个决定太过突然,引起了贵族阶层内部极大不满,后来几次叛变和造反,都是这时候埋下的隐患。本来孝文帝是鲜卑族贵族,一家子都是姓“拓跋”,他主动改姓“元”,命令所有人都要改成汉姓。想到《中国古代皇后传》里写,拓跋宏5岁的时候,祖母冯氏很不喜欢他,觉得他太聪明,差点把他给废了。
孝文帝迁都之前,对心腹大臣拓跋澄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现在读起来,依然深受感动,觉得孝文帝如果不是一个感情充沛、心灵开放的人,恐怕做不出这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从古至今,少数民族对于汉族文化的感情,恐怕是非常复杂的吧。金庸他老人家在《天龙八部》里面写契丹王朝的复兴梦,把乔峰大侠写得令万千少女花痴不已…在里面他借用乔峰的口说,像是西夏、女真、契丹这种北方少数民族,都是军事实力强大但是文化落后,连自己部落的字都没有,面对高度发达的汉族文化,实在丢脸。为了维护已经碎成渣的自尊心,西夏朝廷专门聘请汉人造西夏文字六千多个,以示坚决不被汉化不用汉字的决心,这六千个极其复杂的字最后还不是随着西夏王朝破灭就死亡了么。能愿意完全接受汉族文化的少数民族终归还是少数。由此可见孝文帝的勇气。
洛阳老集是洛阳人也经常去的小吃街,里面有弹簧厂、中医诊所、山药牡丹酥小铺、橡胶牛皮制品总汇、洛阳榜书,招牌都是非常神气的红绒布黄边锦旗,还有一家“河洛古斋”,像是专门的书法协会,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门口摇着扇子讨论字画。老集走到头就是丽景门。
我们在老集里喝十块钱一碗的不翻汤,八块钱一大盒的龙须酥,就着几十串羊肉串边走边吃,在丽景门那里看到唐朝特色的两道城门,外城门和内城门之间的半环状地带,就是城中城。看玄武门之变的野史,说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射死太子和自己四弟的时候,城墙上的禁军全都不动声色,一个个从城楼上往下看好戏。现在自己站在城中城里,就觉得特别有画面感。
以前高中历史书上说玄武门之变这一节,说原定太子李建成知道自己的威信比不上李世民,于是联合四弟李元吉,一起排挤李世民。李世民忍辱负重,最终揭竿而起杀了李建成。野史却完全不是这么写,写书人把李世民讽刺的厉害,说他是“弑亲犯奸淫的小人”,因此高中历史总是考得很差。到了大学能自由自在看书的时候,才知道历史原来真的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看到的正史可能才是史学家心中的野史啊。
丽景门里现在都是卖牡丹瓷的店铺,里面的瓷器美而不贵,我挑了好几个,仍然收不住手,回酒店的时候还在暗自后悔;城门顶里面有一家很有名的“百碗羊汤”,八块钱一大碗,还饶一个酥饼,长得很像老家的锅盔。羊汤喝起来是淡淡的鲜,一点咸味都没有,可见老板很自信,觉得自己的羊汤鲜得足以不放盐。旁边那一桌的人在聊明史,说什么,“皇帝不能把持朝政,自明代始。”我竖着耳朵听了一会儿,想着回家买本明史看看倒不错。
总觉得自己在错过。在洛阳错过了北京的雾霾,在秋天错过了春天的牡丹,在丽景门错过自己最喜欢的那套青瓷,在北京却依然错过北京的秋天。唯一没有错过的是时时刻刻错过的遗憾,不过心里总有盼头,就觉得错过也是动力,所有的错过都是意料之中可以接受的错过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