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的冷花
碧瓦红墙敲碎了沿着青藤攀爬的阳光,烟火小巷将往昔散落在寻常人家的烟火里。沙漏竖起了耳朵,记载这历史的时刻,塔顶上坏掉的老钟若无其事地恢复了摇摆。百年之后,被女巫凝固的时间,重新发挥作用。那些沉睡的尘世烟火,瞬息活跃起来。生命里总有一个时期,时间是淡漠的,内心是禁锢的。久而久之,便成为一个不能触及的痛,一道经年不去的疤痕。
1926年,对于萧红,时间是禁锢的。父亲与继母试图剪断她漂亮的羽毛,锁住她的双翼,不让她往更高的天空翱翔。伯父冷冷地说:“升学?那些女学生靠不住啦,谈男朋友,恋爱,我是看不惯这些。”然而萧红却记得,伯父亦曾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人进入了爱情,恍若进入了截然不同的世界。一草一木都浸泡在情里。这短暂的美好,留在记忆里不是破碎,而是希望。许久以后,萧红曾写过:“我需要恋爱,伯父也需要恋爱,伯父看着他年轻时候的情人痛苦,假如是我也是一样。”痛苦和悲伤亦是情,总好过同当时的女人一样,许配给一个全然陌生的人,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
对于一个有灵心的才女来说,有了情,才算是活过。何况她已见过太多太多的悲剧。幼时活活被折磨死的小团圆媳妇,为不幸婚姻而早早夭亡的她的同学,以及激烈抗婚出家做修女的女孩。并不是所有记忆都会被珍藏。那些潜伏着人性丑陋的暗涌,必是萧红不愿提及的伤痕。然而那些暗涌,却促成了一个生命自觉的力量,促成了她灵魂智力的增长。在此之前,她只是想求知,在此之后,她的生命有了更多的期待。她要依靠知识走出去,到社会中去,她要走一条截然不同的,象征着幸福和自由的新女性之路。
阻力,是凤凰涅槃前熊熊的烈火,它烧不毁凤凰的羽毛,只能唤醒凤凰获得新生的渴望。萧红表现出了内心最强大的生命力,尽管身体孱弱如秋风中飘零的枯叶,生命的活水却汩汩而来,无可抵挡。她与继母和父亲针锋相对,出言不逊。盛怒的父亲为了宣扬他在家绝对的权威,给了萧红一个耳光,震碎了最后一滴父女情。倒在地上的萧红,无声地笑了。她知道,自此以后,她心中更无所挂碍。
也许,世上所有粗暴的情,都是最温柔的爱。若两人舍而不舍,只需一方下得了狠手,便可斩断万千情丝。所以,谢谢你的粗暴,抹去了你在我心底存留过的,最后的痕迹。
或许每一个孩子,都曾被父母伤害过。有人说,孩子是太洁净的玻璃杯,无论你怎么洗手,都会留下手印。何况,执杯子的手,是那么粗砺不堪。在内心剧烈动荡的挣扎中,萧红病倒了。这一病,也是因了她升学的同学,鱼雁传书,告诉她中学所有的新奇和美好。雕花的窗棂不能阻挡一季新来的清香,老式的阁楼也锁不住一个女子雀跃的心事。多想纵身一跃,让世间一切化为虚无,又或者虔心皈依,相信死后那个美轮美奂的世界。可是,世界这么大,哪里才是家?
她不想为自己的疼痛狡辩,亦不想让素衣粗布的人生连累了光阴。她想要的光阴,是老了可以坐在江南小巷的藤椅里,细细点数,微笑回忆的。而不是在这北国边陲小镇,锁进婚姻的囚笼,重复着生为女子最悲凉的命运。生不得,死不得。
三个季节的交替,已经让病榻上的萧红品尝到死亡的滋味。原来死亡,并非终止,恰恰是生命的第一天。她记得老祖父一遍遍的抖动着白胡子,对那个叫做父亲的人说,让她上学去吧,她快要病坏了!然而父亲的心,却如粗砂磨过的一样。什么维新人物,什么兴办女学,不过是沽名钓誉的虚伪!在这个女子读书看不到前途的时代,他所忧虑的除了面子,还有经济。此时张家已经没落,对女子的智力投资向来有赔无赚,他怎可能慷慨解囊?何况夹杂着继母的私心。所以,他们只想让萧红早早嫁出家门,以联姻的方式重续张家的繁华。女子,在他们眼里只是工具。
萧红灵透的心,看得到世间的纯粹美好,亦洞悉人性深处的自私和丑恶。几乎在幼年时,这两种世界就以堂屋和后花园的形式,交替地出现在她面前。她不再讶然,更多的是沉静的智慧。她明白,蛮力挣扎并非力量。大片的光阴俯冲下来,带着阳光呼啸的声音。忧伤将灵魂的眼泪磨砺成蚌贝里的珠。今日的清晨与无数个昨日没有分别。不同的是,她的眼睛越发澄澈,她的步伐越发沉稳不乱。她走到父亲身边,淡淡地说,不读书可以,我也要去做修女。
生命里许多美好,是需要痛苦来成就的。所以我悉数典押最美好的光阴,为的是与你在最深的红尘里相逢,再相逢。此时,家里已经为萧红订婚。是哈尔滨望族王廷兰的次子汪恩甲,这算是一门“高亲”。由于王廷兰当时是呼兰统带上校团长,后被授予陆军少将的军衔。所以也流传着萧红是被许配给一个将军之子的说法。
张廷举彻底慌了神,继母也一筹莫展。他们知道,这个倔强的女孩什么都干得出来。假如她当了修女,张家和汪家的颜面,都将成为呼兰最大的笑话。此时,王廷兰成了军界头面人物。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终于隐隐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女孩。她并非书痴而不理俗物,她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精明和智慧。萧红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当年,我升学了,那不是什么人帮助我,是我向家里施行了骗术。”这其中的蹊跷,只能靠后人揣测了。最有可能是,是她假意答应婚事,以此为交换。在无数个孤枕难眠的深夜,她想出一个办法,以婚事作为读书的跳板。这是一个条件的交换,也是一个女子最无奈的智慧。
匆遽的时光并不能将所有的故事吞噬,所有的尖锐终将成为刺向自己的利刃。她的灵魂是柔软而性格却尖锐,心的烈的,情却是痴的。这样的性格,终归是一条不归路。
烟笼寒水,映衬着女子单薄如纸的身影。孤清月夜,将离别勾勒成销魂。当是去了吧!去那理想圣地,哪怕三叩九拜,也要完成今生独自绽放的华美。我不知道比远方更远的,是否比孤独更清绝。然而我想以女子最后的勇敢,向这个冰冷的世界,举起自由和尊严的剑。
自由是奢侈,但是我不惜用青春祭奠,拿性命殉之。
就这样,萧红终于升了学。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时光从此岸渡到彼岸,不过是轻轻一跃,却足以耗尽心神。簇簇的新雪闪耀如星,照亮了她16岁的眼眸。俄式圆顶建筑错落如远走的音符,空气的清冷此时都泛着活泼的暖。琼枝挂雪,掩不住簇簇梅花的丰姿,希望,是汹涌而来的光。
这朵悬崖的冷花,经过霜积雪压,冷峻的风,迎着呼兰河呼啸而过的马车铃声,终于绽放出了美。此时,她眼里满是知识的绿,耳边却是笔尖走过的清。
“东特女一中”应是记忆中的模样。优雅的俄式住宅,树木葱郁的清幽书香圣地。遥望的未来,似薄雾穿透叶脉深深的纹路,恍惚可见。走下去。她并不知道出路在何方。然而,走就是了。也许走着走着,就走出了路。这当是她生命中最珍贵的三年。她像仙界的一株香草,汲取着知识的琼浆玉液。读书,是寻常男子唾手可得的机会,于她,是多么的珍贵!她几乎借阅了校内所有的图书。那些书籍,将她混沌的世界搅得通透清晰。她心头的雾霭渐渐散去,未来清晰的蜿蜒在脚底。
书是读不够的,读不够的。她的灵魂那样饥饿,以至于饥不择食,几乎所有能借到的书籍,她都会一目十行地看完。她有了两个闺蜜,一个叫徐淑娟。一个叫沈玉贤。前者曾被萧军作为人物原型,写到《涓涓》这本书里。她们废寝忘食的学习,不谈恋爱,与有思想有头脑的男生做朋友。玉壶冰心,愿将最珍贵的年华赋予最深沉的痴,今生绽放到极致,来世当是了无牵挂。
又是一季的春寒,枝头悄然绽放万千桃花。她于生命隧道深处提灯夜行,走了一条全新的路。这路,是霜,是雪,是雷霆,是闪电,然而她以灵魂的微光,温润了百年后女子的灵魂,劈开了自由之路。走出去,走下去。生命当如洪钟,悠然远扬,不可寂寂无闻,空老闺中。
1926年,对于萧红,时间是禁锢的。父亲与继母试图剪断她漂亮的羽毛,锁住她的双翼,不让她往更高的天空翱翔。伯父冷冷地说:“升学?那些女学生靠不住啦,谈男朋友,恋爱,我是看不惯这些。”然而萧红却记得,伯父亦曾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人进入了爱情,恍若进入了截然不同的世界。一草一木都浸泡在情里。这短暂的美好,留在记忆里不是破碎,而是希望。许久以后,萧红曾写过:“我需要恋爱,伯父也需要恋爱,伯父看着他年轻时候的情人痛苦,假如是我也是一样。”痛苦和悲伤亦是情,总好过同当时的女人一样,许配给一个全然陌生的人,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
对于一个有灵心的才女来说,有了情,才算是活过。何况她已见过太多太多的悲剧。幼时活活被折磨死的小团圆媳妇,为不幸婚姻而早早夭亡的她的同学,以及激烈抗婚出家做修女的女孩。并不是所有记忆都会被珍藏。那些潜伏着人性丑陋的暗涌,必是萧红不愿提及的伤痕。然而那些暗涌,却促成了一个生命自觉的力量,促成了她灵魂智力的增长。在此之前,她只是想求知,在此之后,她的生命有了更多的期待。她要依靠知识走出去,到社会中去,她要走一条截然不同的,象征着幸福和自由的新女性之路。
阻力,是凤凰涅槃前熊熊的烈火,它烧不毁凤凰的羽毛,只能唤醒凤凰获得新生的渴望。萧红表现出了内心最强大的生命力,尽管身体孱弱如秋风中飘零的枯叶,生命的活水却汩汩而来,无可抵挡。她与继母和父亲针锋相对,出言不逊。盛怒的父亲为了宣扬他在家绝对的权威,给了萧红一个耳光,震碎了最后一滴父女情。倒在地上的萧红,无声地笑了。她知道,自此以后,她心中更无所挂碍。
也许,世上所有粗暴的情,都是最温柔的爱。若两人舍而不舍,只需一方下得了狠手,便可斩断万千情丝。所以,谢谢你的粗暴,抹去了你在我心底存留过的,最后的痕迹。
或许每一个孩子,都曾被父母伤害过。有人说,孩子是太洁净的玻璃杯,无论你怎么洗手,都会留下手印。何况,执杯子的手,是那么粗砺不堪。在内心剧烈动荡的挣扎中,萧红病倒了。这一病,也是因了她升学的同学,鱼雁传书,告诉她中学所有的新奇和美好。雕花的窗棂不能阻挡一季新来的清香,老式的阁楼也锁不住一个女子雀跃的心事。多想纵身一跃,让世间一切化为虚无,又或者虔心皈依,相信死后那个美轮美奂的世界。可是,世界这么大,哪里才是家?
她不想为自己的疼痛狡辩,亦不想让素衣粗布的人生连累了光阴。她想要的光阴,是老了可以坐在江南小巷的藤椅里,细细点数,微笑回忆的。而不是在这北国边陲小镇,锁进婚姻的囚笼,重复着生为女子最悲凉的命运。生不得,死不得。
三个季节的交替,已经让病榻上的萧红品尝到死亡的滋味。原来死亡,并非终止,恰恰是生命的第一天。她记得老祖父一遍遍的抖动着白胡子,对那个叫做父亲的人说,让她上学去吧,她快要病坏了!然而父亲的心,却如粗砂磨过的一样。什么维新人物,什么兴办女学,不过是沽名钓誉的虚伪!在这个女子读书看不到前途的时代,他所忧虑的除了面子,还有经济。此时张家已经没落,对女子的智力投资向来有赔无赚,他怎可能慷慨解囊?何况夹杂着继母的私心。所以,他们只想让萧红早早嫁出家门,以联姻的方式重续张家的繁华。女子,在他们眼里只是工具。
萧红灵透的心,看得到世间的纯粹美好,亦洞悉人性深处的自私和丑恶。几乎在幼年时,这两种世界就以堂屋和后花园的形式,交替地出现在她面前。她不再讶然,更多的是沉静的智慧。她明白,蛮力挣扎并非力量。大片的光阴俯冲下来,带着阳光呼啸的声音。忧伤将灵魂的眼泪磨砺成蚌贝里的珠。今日的清晨与无数个昨日没有分别。不同的是,她的眼睛越发澄澈,她的步伐越发沉稳不乱。她走到父亲身边,淡淡地说,不读书可以,我也要去做修女。
生命里许多美好,是需要痛苦来成就的。所以我悉数典押最美好的光阴,为的是与你在最深的红尘里相逢,再相逢。此时,家里已经为萧红订婚。是哈尔滨望族王廷兰的次子汪恩甲,这算是一门“高亲”。由于王廷兰当时是呼兰统带上校团长,后被授予陆军少将的军衔。所以也流传着萧红是被许配给一个将军之子的说法。
张廷举彻底慌了神,继母也一筹莫展。他们知道,这个倔强的女孩什么都干得出来。假如她当了修女,张家和汪家的颜面,都将成为呼兰最大的笑话。此时,王廷兰成了军界头面人物。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终于隐隐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女孩。她并非书痴而不理俗物,她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精明和智慧。萧红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当年,我升学了,那不是什么人帮助我,是我向家里施行了骗术。”这其中的蹊跷,只能靠后人揣测了。最有可能是,是她假意答应婚事,以此为交换。在无数个孤枕难眠的深夜,她想出一个办法,以婚事作为读书的跳板。这是一个条件的交换,也是一个女子最无奈的智慧。
匆遽的时光并不能将所有的故事吞噬,所有的尖锐终将成为刺向自己的利刃。她的灵魂是柔软而性格却尖锐,心的烈的,情却是痴的。这样的性格,终归是一条不归路。
烟笼寒水,映衬着女子单薄如纸的身影。孤清月夜,将离别勾勒成销魂。当是去了吧!去那理想圣地,哪怕三叩九拜,也要完成今生独自绽放的华美。我不知道比远方更远的,是否比孤独更清绝。然而我想以女子最后的勇敢,向这个冰冷的世界,举起自由和尊严的剑。
自由是奢侈,但是我不惜用青春祭奠,拿性命殉之。
就这样,萧红终于升了学。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时光从此岸渡到彼岸,不过是轻轻一跃,却足以耗尽心神。簇簇的新雪闪耀如星,照亮了她16岁的眼眸。俄式圆顶建筑错落如远走的音符,空气的清冷此时都泛着活泼的暖。琼枝挂雪,掩不住簇簇梅花的丰姿,希望,是汹涌而来的光。
这朵悬崖的冷花,经过霜积雪压,冷峻的风,迎着呼兰河呼啸而过的马车铃声,终于绽放出了美。此时,她眼里满是知识的绿,耳边却是笔尖走过的清。
“东特女一中”应是记忆中的模样。优雅的俄式住宅,树木葱郁的清幽书香圣地。遥望的未来,似薄雾穿透叶脉深深的纹路,恍惚可见。走下去。她并不知道出路在何方。然而,走就是了。也许走着走着,就走出了路。这当是她生命中最珍贵的三年。她像仙界的一株香草,汲取着知识的琼浆玉液。读书,是寻常男子唾手可得的机会,于她,是多么的珍贵!她几乎借阅了校内所有的图书。那些书籍,将她混沌的世界搅得通透清晰。她心头的雾霭渐渐散去,未来清晰的蜿蜒在脚底。
书是读不够的,读不够的。她的灵魂那样饥饿,以至于饥不择食,几乎所有能借到的书籍,她都会一目十行地看完。她有了两个闺蜜,一个叫徐淑娟。一个叫沈玉贤。前者曾被萧军作为人物原型,写到《涓涓》这本书里。她们废寝忘食的学习,不谈恋爱,与有思想有头脑的男生做朋友。玉壶冰心,愿将最珍贵的年华赋予最深沉的痴,今生绽放到极致,来世当是了无牵挂。
又是一季的春寒,枝头悄然绽放万千桃花。她于生命隧道深处提灯夜行,走了一条全新的路。这路,是霜,是雪,是雷霆,是闪电,然而她以灵魂的微光,温润了百年后女子的灵魂,劈开了自由之路。走出去,走下去。生命当如洪钟,悠然远扬,不可寂寂无闻,空老闺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