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拉姆与约瑟法特(翻译连载①)
我高三的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书,名叫《法尔哈德和席琳》。是一个中世纪的乌兹别克斯坦大诗人写的,故事里出现了苏格拉底啊,中国王子啊这种极度混搭的元素。看的很带劲。对于这种跨文化的东西,我的恶趣味往往是无限的啊。上半年在洛布丛书中发现了一本《贝尔拉姆与约瑟法特》,讲的是佛祖摇身一变,成为基督教的圣徒。这么有趣的故事居然还没有汉文译本,实在是可惜啊。于是我决定开一个大坑,不知道啥时候能翻完。本来我是想发在qq空间里的,不过一想到乡村非主流会指斥我装逼,决定还是在豆瓣上慢慢连载吧。==豆瓣我也没多少好友 ,我这是在跟谁说话。哦呵呵呵。
正文开始
前言
在中世纪的圣徒里,贝尔拉姆和约瑟伐特的声望数一数二。他们的故事是从印度传回基督教世界的。虽然圣多马已经在彼时的印度留下了脚印,但是对于基督教徒来说,当时的印度还是一片充满异教徒的土地。贝尔拉姆和约瑟法特,被罗马天主教奉为圣徒。11月27日是他们的纪念日。希腊正教会在8月26日纪念约瑟法特。而俄罗斯东正教则连同贝尔拉姆的父亲——“净饭王”,于11月19日共同纪念三人。(俄历11月2日)Henry Yule爵士曾近拜访过献给圣贝尔拉姆的位于巴勒莫的教堂。在1571年,Doge luigi Moncenigo曾经献给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一块约瑟法特的骨头以及部分脊柱。当西班牙在1580年占领葡萄牙后,葡萄牙的觊觎王位者安东尼奥尼将这珍宝运送到了安特卫普。保存在当地的圣萨尔瓦托修道院里。
在欧洲成功的对印度实现了殖民统治之后,罗马天主教会的传教士认真的比较了《贝尔拉姆和约瑟法特》以及佛教本生记在文本和精神内核上的相似性。早在十七世纪,葡萄牙作家Diogo do couto在笔记中写到:“约瑟法特是一位神武的印度国王的儿子,天赋秉异,同佛陀有一模一样的成长环境以及觉悟过程,甚至连他们遇到的神迹都很相似。”Diogo do Couto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但是直到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西方学者才系统的研究了《贝尔拉姆和约瑟法特》与佛教本生记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佛陀以贝尔拉姆的形式在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存在了上千年之久。
佛教背景
这本圣徒列传和佛陀本生记得相似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二是精神内涵。这本基督教圣徒传竟然是按照佛经的方式论辩教理的。
在印度传统中以及影响到《贝尔拉姆与约瑟法特》的佛陀生平中,佛陀主要有以下事迹:尼泊尔有一小邦名曰:迦毗罗。净饭王为该城统治者。佛陀即净饭王与其夫人摩耶之子。一日,净饭王大宴群臣,广求智者预言王子的命运。根据《本生记》中载,一位智者预言王子在见识到生老病死四大现象之后,将会觉悟成佛。净饭王为了让佛陀远离痛苦极尽所能。每次佛陀参拜寺庙,都要装饰街道,清理乞丐,准备音乐。
一日净饭王做梦,梦到佛陀以苦行僧的打扮于宫殿外。他深恐孩子放弃王位,于是为佛陀建造了三座宫殿。尽管如此,佛陀还是在仆人应作的陪伴下,在东门的花园碰到一气息奄奄的老人。应作告诉佛陀年老是不可避免的。在另一次旅行中,佛陀继续见识了一具尸体,一个病人,以及一个托钵僧。御者告诉他,这是人生的命运,无可避免。在《大事》中有载的佛陀与托钵僧交谈诸事,在《贝尔拉姆和约瑟法特》中也有相应故事对应。引用一段J.J.Jones的最近译本,梵文中如是写道:响应王子的号召,一位云游僧出现在王子面前,这位云游僧身着黄衣,神情安详,持四种手势,及时见到光辉的净饭王仍然目不斜视,于是王子问他:你为什么要云游呢?云游僧答曰:为了战胜自我,为了安静,为了至高无上的自由。在交谈后不久,佛陀感受到了真理,并且立志追寻之。如同圣贝尔拉姆感受到了基督之爱。
净饭王妄图以舞女诱惑佛陀留下,但是佛陀心意已决,不为所动。佛陀恳求净饭王放他出宫,除非净饭王能够证明人能够摆脱生老病死。这显然超出净饭王所能为之,于是净饭王动用武力,强制佛陀不准离开。佛陀在夜晚偷偷潜出宫殿,骑着犍陟飞驰一天。然后褪去华服,遣走宝马,身着托钵僧的服装,剃掉头发,寻找真理。
佛陀跟随两个婆罗门哲人修行,苦苦思索几近命绝。最终,在一棵菩提树下觉悟。他终于悟道了佛的精髓。于是佛陀在鹿野苑弘法(“初转法轮”),收获了第一批门徒。在四十三年的传道之后,佛陀在他忠实的弟子阿难的陪伴下灭度。在阿拉伯语版本的《贝尔拉姆与约瑟法特》中,阿难化名“阿拜得”。他的临终遗教是:“诸比丘,现在我劝告汝等:诸因缘法含固有毁坏。大家应自精勤,证取道果!”佛祖涅槃后,肉身火化,炼出舍利被八部掌管,供奉于墓穴或者佛塔之上。
真是醉了,一整章的佛教词汇。呵呵呵。凑活着看吧。
正文开始
前言
在中世纪的圣徒里,贝尔拉姆和约瑟伐特的声望数一数二。他们的故事是从印度传回基督教世界的。虽然圣多马已经在彼时的印度留下了脚印,但是对于基督教徒来说,当时的印度还是一片充满异教徒的土地。贝尔拉姆和约瑟法特,被罗马天主教奉为圣徒。11月27日是他们的纪念日。希腊正教会在8月26日纪念约瑟法特。而俄罗斯东正教则连同贝尔拉姆的父亲——“净饭王”,于11月19日共同纪念三人。(俄历11月2日)Henry Yule爵士曾近拜访过献给圣贝尔拉姆的位于巴勒莫的教堂。在1571年,Doge luigi Moncenigo曾经献给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一块约瑟法特的骨头以及部分脊柱。当西班牙在1580年占领葡萄牙后,葡萄牙的觊觎王位者安东尼奥尼将这珍宝运送到了安特卫普。保存在当地的圣萨尔瓦托修道院里。
在欧洲成功的对印度实现了殖民统治之后,罗马天主教会的传教士认真的比较了《贝尔拉姆和约瑟法特》以及佛教本生记在文本和精神内核上的相似性。早在十七世纪,葡萄牙作家Diogo do couto在笔记中写到:“约瑟法特是一位神武的印度国王的儿子,天赋秉异,同佛陀有一模一样的成长环境以及觉悟过程,甚至连他们遇到的神迹都很相似。”Diogo do Couto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但是直到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西方学者才系统的研究了《贝尔拉姆和约瑟法特》与佛教本生记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佛陀以贝尔拉姆的形式在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存在了上千年之久。
佛教背景
这本圣徒列传和佛陀本生记得相似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二是精神内涵。这本基督教圣徒传竟然是按照佛经的方式论辩教理的。
在印度传统中以及影响到《贝尔拉姆与约瑟法特》的佛陀生平中,佛陀主要有以下事迹:尼泊尔有一小邦名曰:迦毗罗。净饭王为该城统治者。佛陀即净饭王与其夫人摩耶之子。一日,净饭王大宴群臣,广求智者预言王子的命运。根据《本生记》中载,一位智者预言王子在见识到生老病死四大现象之后,将会觉悟成佛。净饭王为了让佛陀远离痛苦极尽所能。每次佛陀参拜寺庙,都要装饰街道,清理乞丐,准备音乐。
一日净饭王做梦,梦到佛陀以苦行僧的打扮于宫殿外。他深恐孩子放弃王位,于是为佛陀建造了三座宫殿。尽管如此,佛陀还是在仆人应作的陪伴下,在东门的花园碰到一气息奄奄的老人。应作告诉佛陀年老是不可避免的。在另一次旅行中,佛陀继续见识了一具尸体,一个病人,以及一个托钵僧。御者告诉他,这是人生的命运,无可避免。在《大事》中有载的佛陀与托钵僧交谈诸事,在《贝尔拉姆和约瑟法特》中也有相应故事对应。引用一段J.J.Jones的最近译本,梵文中如是写道:响应王子的号召,一位云游僧出现在王子面前,这位云游僧身着黄衣,神情安详,持四种手势,及时见到光辉的净饭王仍然目不斜视,于是王子问他:你为什么要云游呢?云游僧答曰:为了战胜自我,为了安静,为了至高无上的自由。在交谈后不久,佛陀感受到了真理,并且立志追寻之。如同圣贝尔拉姆感受到了基督之爱。
净饭王妄图以舞女诱惑佛陀留下,但是佛陀心意已决,不为所动。佛陀恳求净饭王放他出宫,除非净饭王能够证明人能够摆脱生老病死。这显然超出净饭王所能为之,于是净饭王动用武力,强制佛陀不准离开。佛陀在夜晚偷偷潜出宫殿,骑着犍陟飞驰一天。然后褪去华服,遣走宝马,身着托钵僧的服装,剃掉头发,寻找真理。
佛陀跟随两个婆罗门哲人修行,苦苦思索几近命绝。最终,在一棵菩提树下觉悟。他终于悟道了佛的精髓。于是佛陀在鹿野苑弘法(“初转法轮”),收获了第一批门徒。在四十三年的传道之后,佛陀在他忠实的弟子阿难的陪伴下灭度。在阿拉伯语版本的《贝尔拉姆与约瑟法特》中,阿难化名“阿拜得”。他的临终遗教是:“诸比丘,现在我劝告汝等:诸因缘法含固有毁坏。大家应自精勤,证取道果!”佛祖涅槃后,肉身火化,炼出舍利被八部掌管,供奉于墓穴或者佛塔之上。
真是醉了,一整章的佛教词汇。呵呵呵。凑活着看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