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析:淘点点
淘点点是阿里巴巴旗下的餐饮服务平台,通过移动端应用解决人们就餐时产生的选择、预订和支付餐饮服务(餐厅和外卖)的需求。
餐厅就餐和外卖就餐的需求特点不太一样。前者讲究食物品质和餐厅档次,依据自身消费水平选择最佳服务;后者在考虑食物口味的同时还会考虑送达时间,更多是快餐需求,对食物要求相对没有那么高。前者是到店服务,整个就餐体验除了食物品质之外还包括餐厅环境和服务水平,预订环节上需要考虑订座和点菜问题;后者是外送服务,就餐体验来自于食物品质、打包水平和送达快慢,预订上只有点菜环节。对餐厅来讲两种服务可以同时提供,也可以只提供其中一种;而对顾客而言,同一时间只能选择一种,并且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选择。因此给普通用户使用的移动端产品设计上,两种服务意味着两个入口,随后的流程和内容设计也应是不一样的。
淘点点移动端产品即是在满足这两项核心服务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运营(代金券、红包、美食推荐)加强用户黏性,同时培养用户用支付宝完成线下支付的习惯。
1. 首页
淘点点首页作为入口页,用于摆放核心服务入口如餐厅、外卖、代金券;基本功能如城市定位、搜索、扫码;以及促销信息和美食推荐。餐厅服务入口放在首页视线中央第一位,位置醒目。并列的另外两个入口是代金券和外卖。餐厅和外卖是两大核心服务,重要性自不必说。(餐厅)代金券的作用类似于以前的团购券,以较优惠的价格促使用户线上下单线下消费,是用户使用餐饮类应用时除查询餐厅信息外另一大动机。
首页促销信息和美食推荐以横幅形式呈现,包括第一屏上方的流动横幅和中下位置的四个小块横幅,保持了首页的简洁和入口作用。然而四个小块横幅既有促销活动又有美食推荐,会使得逻辑区分不够明显。虽然促销活动和美食推荐都是帮助用户决定吃什么,促使用户下单消费的运营行为,但是促销活动多是以「优惠」吸引目光,而美食推荐的标签是「美味」。从逻辑上看美食推荐应该和最下方的「个性化推荐」更靠近。另有两个瑕疵需要指出:「全城必吃」点进去需要手动选择城市,操作多余;「个性化推荐」里的三餐推荐,页面设计有个人信息一栏,若只是为突出「为你推荐」,这样的设计其实并无必要,其下的「美食周边」也与「个性化推荐」里的「周边人在吃什么」略有重复。
首页另一个需要商榷之处是右上角的扫码图标,同时放置了扫码按钮和消息按钮,使得点击扫码图标后不是进入扫码界面,而是出现下拉菜单,选择「扫一扫」或「消息」。这样的做法一来导致图标和功能不完全相称,可能使用户产生一定迷惑;二来「消息」按钮仅是阅读系统推送消息,主要是下单反馈信息,虽然其中内置的「蓝牙消息」在后期发展可能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其重要性并不足以需要摆放到首页,放入「我的」供帐户管理已足够。
另外首页搜索框内提示信息「寻找店铺」也是一个瑕疵。
2. 餐厅
人们去餐厅吃饭的一般过程是:选择餐厅——(订座)——点菜——就餐——买单。淘点点的餐厅服务意在解决除就餐外的其他四个环节。用户在点击「找餐厅」这个入口后即可浏览周边餐厅列表,浏览感兴趣的餐厅详情、优惠信息和用户评价,并可线上订座、提前点菜、叫外卖(如果提供服务)以及支付宝买单。
线上订座和提前点菜适合比较重要的聚餐。提前点菜功能目前主要价值在于拟好菜单,到店即可通过扫描餐桌上二维码传输下单。淘点点的「点菜」功能做的比较完善,页面分左右两栏,方便用户按菜单种类浏览和按菜品浏览。点击菜品还可浏览详情,包括大图和详细介绍,并可继续左右滑动以详情模式浏览其他菜品。智能点菜功能对于不知道吃什么的用户不妨是一个参考意见。
「买单」功能主要用在线下就餐完毕准备结账的时候,对于当时情景来说放在餐厅详情页的功能入口层级较深因而实用性不佳,扫描收银二维码是更加实用的选择,虽然也存在安全风险。在一级 tab 第二个位置单独再放一个「买单」功能,可能主要意在强调扫码支付功能的存在,实质作用可被其他入口替代。扫码支付通过首页右上角扫码入口即可完成;买单记录是买单未完成记录,在当时结账情景实用性不大;代金券归入帐户管理,在支付时自动提取使用即可,不需要额外罗列出来。
3. 外卖
外卖服务的线上过程较餐厅服务要简单,主要是选外卖——下单——(支付)——拿外卖——(支付)。用户在叫外卖的时候对信息的关注点与选择餐厅就餐时较不一致,因此外卖服务需要单独的入口,且在内容和流程设计上不一样。
点击「找外卖」后进入周边外卖商家列表。可以看到此处商家展示信息不再是人均消费、地址,而是配送时间、配送费、起送价格、准点率、距离等。点击商家后直接进入点菜页面,而非商家详情页面,因为用户最关心的商家信息已足以在商家列表页描述完毕,接下来应该是关键服务点菜下单,而更多详情入口被并入菜单页商家名中供点击查看。外卖菜单页设计与餐厅服务并无二致,不需详述。点菜完毕后选择支付方式确认订单,此处还可直接修改订单增减数量,是方便用户的设计。随后即可下单,等待商家确认继而配送外卖。淘点点作为阿里系产品,在线上支付上有无可比拟的便利:直接弹出支付框完成支付,而不必切换到支付宝应用。当然为了鼓励用户建立起用支付宝完成线下支付的习惯,淘点点运营优惠活动的力度也很大。
4. 帐户管理
考虑到外卖和餐厅是两个独立的服务,因此这两个服务的订单也必然是分开的;并且餐厅服务里订座、点菜和买单也是相对独立的功能,对应记录也需分开管理。因此淘点点帐户页面分别列有外卖订单、预订订单、点菜订单和买单记录。
需要指出的是,该页面下的「优惠券」与「代金券」应该是同一涵义,名字上的不同可能会让用户产生一些困惑。
帐户页面也提供了美食分享管理功能,点击头像进入,入口比较隐蔽。同样较易忽略的是首页右下角的美食分享功能「吃货相册」。这样存在感不高的设计可能是因为这个轻社交功能活跃度不高。然而其实美食分享和美食推荐一样,都是值得在垂直餐饮平台深挖做好的功能。解决好「吃什么」这个最重要的问题,非常有利于促使用户同样在此解决「去哪吃」的问题。
5. 摇一摇
摇一摇得红包功能以及内置入口的转盘功能,是通过娱乐游戏的方式给用户增添一点吃饭的乐趣。将摇一摇功能结合地理位置做成运营活动,比如在某购物中心内摇一摇可摇到中心内某餐厅红包,是比较有趣的促销方式。从重要性上来看,这个功能不一定需要放在一级 tab 里,在以后的产品迭代过程中可以考虑变换位置。
总的来说,从淘点点的产品设计和运营上可以看出,这款产品寄予了阿里巴巴打入 O2O 的决心。作为一款在餐饮服务垂直领域的平台应用,产品核心功能和设计已比较完整,但也还有不少可改进之处。
O2O 是一个更重运营的领域,而运营恰恰是阿里巴巴擅长的玩法。靠着大规模的市场投入,淘点点不仅在积极争夺餐厅和外卖市场,更重要的是作为切入O2O市场的前哨,为支付宝进一步占领线下支付市场。
餐厅就餐和外卖就餐的需求特点不太一样。前者讲究食物品质和餐厅档次,依据自身消费水平选择最佳服务;后者在考虑食物口味的同时还会考虑送达时间,更多是快餐需求,对食物要求相对没有那么高。前者是到店服务,整个就餐体验除了食物品质之外还包括餐厅环境和服务水平,预订环节上需要考虑订座和点菜问题;后者是外送服务,就餐体验来自于食物品质、打包水平和送达快慢,预订上只有点菜环节。对餐厅来讲两种服务可以同时提供,也可以只提供其中一种;而对顾客而言,同一时间只能选择一种,并且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选择。因此给普通用户使用的移动端产品设计上,两种服务意味着两个入口,随后的流程和内容设计也应是不一样的。
淘点点移动端产品即是在满足这两项核心服务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运营(代金券、红包、美食推荐)加强用户黏性,同时培养用户用支付宝完成线下支付的习惯。
1. 首页
淘点点首页作为入口页,用于摆放核心服务入口如餐厅、外卖、代金券;基本功能如城市定位、搜索、扫码;以及促销信息和美食推荐。餐厅服务入口放在首页视线中央第一位,位置醒目。并列的另外两个入口是代金券和外卖。餐厅和外卖是两大核心服务,重要性自不必说。(餐厅)代金券的作用类似于以前的团购券,以较优惠的价格促使用户线上下单线下消费,是用户使用餐饮类应用时除查询餐厅信息外另一大动机。
首页促销信息和美食推荐以横幅形式呈现,包括第一屏上方的流动横幅和中下位置的四个小块横幅,保持了首页的简洁和入口作用。然而四个小块横幅既有促销活动又有美食推荐,会使得逻辑区分不够明显。虽然促销活动和美食推荐都是帮助用户决定吃什么,促使用户下单消费的运营行为,但是促销活动多是以「优惠」吸引目光,而美食推荐的标签是「美味」。从逻辑上看美食推荐应该和最下方的「个性化推荐」更靠近。另有两个瑕疵需要指出:「全城必吃」点进去需要手动选择城市,操作多余;「个性化推荐」里的三餐推荐,页面设计有个人信息一栏,若只是为突出「为你推荐」,这样的设计其实并无必要,其下的「美食周边」也与「个性化推荐」里的「周边人在吃什么」略有重复。
首页另一个需要商榷之处是右上角的扫码图标,同时放置了扫码按钮和消息按钮,使得点击扫码图标后不是进入扫码界面,而是出现下拉菜单,选择「扫一扫」或「消息」。这样的做法一来导致图标和功能不完全相称,可能使用户产生一定迷惑;二来「消息」按钮仅是阅读系统推送消息,主要是下单反馈信息,虽然其中内置的「蓝牙消息」在后期发展可能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其重要性并不足以需要摆放到首页,放入「我的」供帐户管理已足够。
另外首页搜索框内提示信息「寻找店铺」也是一个瑕疵。
2. 餐厅
人们去餐厅吃饭的一般过程是:选择餐厅——(订座)——点菜——就餐——买单。淘点点的餐厅服务意在解决除就餐外的其他四个环节。用户在点击「找餐厅」这个入口后即可浏览周边餐厅列表,浏览感兴趣的餐厅详情、优惠信息和用户评价,并可线上订座、提前点菜、叫外卖(如果提供服务)以及支付宝买单。
线上订座和提前点菜适合比较重要的聚餐。提前点菜功能目前主要价值在于拟好菜单,到店即可通过扫描餐桌上二维码传输下单。淘点点的「点菜」功能做的比较完善,页面分左右两栏,方便用户按菜单种类浏览和按菜品浏览。点击菜品还可浏览详情,包括大图和详细介绍,并可继续左右滑动以详情模式浏览其他菜品。智能点菜功能对于不知道吃什么的用户不妨是一个参考意见。
「买单」功能主要用在线下就餐完毕准备结账的时候,对于当时情景来说放在餐厅详情页的功能入口层级较深因而实用性不佳,扫描收银二维码是更加实用的选择,虽然也存在安全风险。在一级 tab 第二个位置单独再放一个「买单」功能,可能主要意在强调扫码支付功能的存在,实质作用可被其他入口替代。扫码支付通过首页右上角扫码入口即可完成;买单记录是买单未完成记录,在当时结账情景实用性不大;代金券归入帐户管理,在支付时自动提取使用即可,不需要额外罗列出来。
3. 外卖
外卖服务的线上过程较餐厅服务要简单,主要是选外卖——下单——(支付)——拿外卖——(支付)。用户在叫外卖的时候对信息的关注点与选择餐厅就餐时较不一致,因此外卖服务需要单独的入口,且在内容和流程设计上不一样。
点击「找外卖」后进入周边外卖商家列表。可以看到此处商家展示信息不再是人均消费、地址,而是配送时间、配送费、起送价格、准点率、距离等。点击商家后直接进入点菜页面,而非商家详情页面,因为用户最关心的商家信息已足以在商家列表页描述完毕,接下来应该是关键服务点菜下单,而更多详情入口被并入菜单页商家名中供点击查看。外卖菜单页设计与餐厅服务并无二致,不需详述。点菜完毕后选择支付方式确认订单,此处还可直接修改订单增减数量,是方便用户的设计。随后即可下单,等待商家确认继而配送外卖。淘点点作为阿里系产品,在线上支付上有无可比拟的便利:直接弹出支付框完成支付,而不必切换到支付宝应用。当然为了鼓励用户建立起用支付宝完成线下支付的习惯,淘点点运营优惠活动的力度也很大。
4. 帐户管理
考虑到外卖和餐厅是两个独立的服务,因此这两个服务的订单也必然是分开的;并且餐厅服务里订座、点菜和买单也是相对独立的功能,对应记录也需分开管理。因此淘点点帐户页面分别列有外卖订单、预订订单、点菜订单和买单记录。
需要指出的是,该页面下的「优惠券」与「代金券」应该是同一涵义,名字上的不同可能会让用户产生一些困惑。
帐户页面也提供了美食分享管理功能,点击头像进入,入口比较隐蔽。同样较易忽略的是首页右下角的美食分享功能「吃货相册」。这样存在感不高的设计可能是因为这个轻社交功能活跃度不高。然而其实美食分享和美食推荐一样,都是值得在垂直餐饮平台深挖做好的功能。解决好「吃什么」这个最重要的问题,非常有利于促使用户同样在此解决「去哪吃」的问题。
5. 摇一摇
摇一摇得红包功能以及内置入口的转盘功能,是通过娱乐游戏的方式给用户增添一点吃饭的乐趣。将摇一摇功能结合地理位置做成运营活动,比如在某购物中心内摇一摇可摇到中心内某餐厅红包,是比较有趣的促销方式。从重要性上来看,这个功能不一定需要放在一级 tab 里,在以后的产品迭代过程中可以考虑变换位置。
总的来说,从淘点点的产品设计和运营上可以看出,这款产品寄予了阿里巴巴打入 O2O 的决心。作为一款在餐饮服务垂直领域的平台应用,产品核心功能和设计已比较完整,但也还有不少可改进之处。
O2O 是一个更重运营的领域,而运营恰恰是阿里巴巴擅长的玩法。靠着大规模的市场投入,淘点点不仅在积极争夺餐厅和外卖市场,更重要的是作为切入O2O市场的前哨,为支付宝进一步占领线下支付市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