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科姆·阿诺德与《桂河大桥》-克里斯托弗·帕尔默
马尔科姆•阿诺德爵士于1947年开始为电影创作音乐,23年后,他留下了超过100部署名的为剧情片和纪录片的配乐作品,这还不算那些给广播、电视和戏剧的配乐。这一时期,也是他的非电影音乐创作的高峰期,他的名声还得说是在这里更响:交响曲、协奏曲、序曲、芭蕾、舞蹈套曲、室内乐以及为铜管和军乐队创作的作品、儿童音乐等,你等想到的,应有尽有。更为难得的是,高产并不同时夹带次品,产品高,质量也高。阿诺德从不失手,即使在电影音乐中。《桂河大桥》中前奏的前两小节,别人根本创作不来。这样的电影音乐,毫无疑问,值得单独的录音。
这事实上是阿诺德的电影音乐作品的首次录音出版,这让我们在联想到诸如《桂河大桥》、《六福客栈》、《女大不中留》的配乐之流行时不免觉得奇怪,即便只考虑这些电影的流行程度。阿诺德并没有多大兴趣将他的电影音乐做改编以供音乐会的使用,也许只有《一飞冲天》(大卫•里恩导演)的狂想曲和《机械》(1951年反映英国工业的一部纪录片)的交响是个例外。像米约(另一个知名的多产作曲家)一样,阿诺德的创作速度快,并且基本不打草稿,先在脑海中计算出所有的东西;他很少进行修改,而往往是用新作品直接超越旧作。电影配乐若要变成令人满意的音乐会作品,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最棘手的问题是形式。电影配乐中,电影决定了音乐的形式,定义了音乐。当失去电影本身时,电影音乐往往无所适从。《桂河大桥》的音乐既松散又零碎,处理的唯一方式,在我看来只能是打碎它再重组。《女大不中留》也差不多(可能好那么一些);而《六福客栈》和《微风轻哨》由于有清晰的定位,基本拼凑一下即可。
阿诺德声称自己进入电影配乐圈是由于:第一他喜欢电影,第二这可使他不仅能够锻炼作曲(还能挣外快改善生活),还能锻炼导演。他将电影作品形容为“无限自由的体会,专业精神的宝贵财富”,他在创作时总是想着自己是观众的一员。他的了不起不难理解:
一、他的创作很快,质量还高;
二、他的作品(无论是否在银幕上)常常包含强烈的情绪暗示;
三、他对管弦乐作品色彩和效果的生动直觉;
四、他的旋律创作才能不输战后英国的任何作曲家,他的电影音乐足够产生对影像的直接冲击。
阿诺德并不担心也不排斥很明显的老生常谈的调子,如果它们确实有效。他从威廉·阿尔文和威廉·沃顿爵士那汲取营养,但最重要的是柏辽兹,他最重要的音乐笃信。"如果一部电影音乐不是受了柏辽兹的影响,那可不是什么好事!"事实上,在听《桂河大桥》的战俘营序曲的片段时,广阔、生动、直接的作风,确有从柏辽兹式视角撒下去的一片光感一样。其他的片段,听者可以自行体会。
《桂河大桥》(1957),阿诺德获得了奥斯卡奖,他为大卫•里恩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作品的配乐(其他两部分别是《一飞冲天》和《女大不中留》)。讽刺的是,《桂》片最流行的《波基上校进行曲》并非阿诺德创作,而是由肯尼斯·J.·奥尔福德于1914年创作的。阿诺德...奥尔福德...他们的名字都像是某种对立的兼容,事实上阿诺德也正是创作了自己的进行曲(《桂河大桥进行曲》)作为对奥尔福德的一个对立,互对旋律。在电影里,我们听到它们同负一轭,毫不违和。
这套曲子曾委任给BBC,是为了纪念阿诺德的70寿辰,由巴里·华兹华斯和BBC音乐会管弦乐团在1991年的10月于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进行首演。
共有五个乐章(包括那两个无需置评的进行曲):
一、序曲:日本、战俘营、1940年代
一个营的英国战俘被运输到丛林中,赶进了一个战俘营。节奏和不断的变奏导入了感性的主题,随后是带有高尚和英雄主义的泛音。希尔斯,由威廉·霍尔登饰演的一名美国水兵,从营地逃跑,音乐变得有趣,随着他的冒险逐渐进入全貌。
三、丛林跋涉
希尔斯和一小撮英国突击队冒险的痛苦跋涉穿越丛林,他们的使命正是炸毁桂河大桥。音乐进入了缓慢的、渐强的张力中,结构和谐的英雄主义主题在他们看到大桥时,到达了极强的高潮。
四、日落
在对大桥工作进度的简短介绍(依靠《桂河大桥进行曲》)后,音乐倏地由英雄主题转为阿诺德最迷人、梦幻的情绪画面。里恩有着对气氛的强烈感触,在这里,他将摄影、音乐以及艾力克•吉尼斯(尼克尔森上校)的声音混合塑造了一个难忘的休止时刻。
附:作者小传
克里斯托弗·弗朗西斯·帕尔默(1946年9月9日 - 1995年1月22日)是一名英国作曲家、编曲人和配器人;同时是一些作曲家,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的电影音乐人或创作其他题材的音乐人的传记作者;还是一名唱片制作人和讲师。他的作品产量惊人,后来被认为是他那一代里最优秀的管弦乐配器人之一。他和伯纳德·赫尔曼、迪米特里·提奥莫金、弗朗兹·沃克斯曼、米克洛斯·罗热、埃尔默·伯恩斯坦等人都有过合作,他撰写了大量的传记、唱片内页文字说明(本文即是)、广播稿、评论及文章,多是关于作曲家诸如本杰明·布里顿、弗雷德里克·戴留斯、卡罗尔·西曼诺夫斯基、阿瑟·布里斯、乔治·戴森、赫伯特·豪威尔斯、拉威尔、切列普宁等人的。
作为电影音乐人,他为米洛斯·福尔曼的《最毒妇人心》(1989)制作了原创音乐,还为《迷情记》(1976)、《天摇地摆震山河》(1979)、《印度之行》(1984)、《光棍出差》(1985)、《法网神鹰》(1986)、《比弗利山庄的阶级斗争场景》(1989)、《第二春》(1989)、《女巫》(1990)等片编曲和配器。他是《法国中尉的女人》(1981)、《疯狂的麦克斯III》(1985)的音乐助理,《泰山王子》(1984)的音乐联合制作人,《恐怖角》(1991)的音乐顾问。
这事实上是阿诺德的电影音乐作品的首次录音出版,这让我们在联想到诸如《桂河大桥》、《六福客栈》、《女大不中留》的配乐之流行时不免觉得奇怪,即便只考虑这些电影的流行程度。阿诺德并没有多大兴趣将他的电影音乐做改编以供音乐会的使用,也许只有《一飞冲天》(大卫•里恩导演)的狂想曲和《机械》(1951年反映英国工业的一部纪录片)的交响是个例外。像米约(另一个知名的多产作曲家)一样,阿诺德的创作速度快,并且基本不打草稿,先在脑海中计算出所有的东西;他很少进行修改,而往往是用新作品直接超越旧作。电影配乐若要变成令人满意的音乐会作品,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最棘手的问题是形式。电影配乐中,电影决定了音乐的形式,定义了音乐。当失去电影本身时,电影音乐往往无所适从。《桂河大桥》的音乐既松散又零碎,处理的唯一方式,在我看来只能是打碎它再重组。《女大不中留》也差不多(可能好那么一些);而《六福客栈》和《微风轻哨》由于有清晰的定位,基本拼凑一下即可。
阿诺德声称自己进入电影配乐圈是由于:第一他喜欢电影,第二这可使他不仅能够锻炼作曲(还能挣外快改善生活),还能锻炼导演。他将电影作品形容为“无限自由的体会,专业精神的宝贵财富”,他在创作时总是想着自己是观众的一员。他的了不起不难理解:
一、他的创作很快,质量还高;
二、他的作品(无论是否在银幕上)常常包含强烈的情绪暗示;
三、他对管弦乐作品色彩和效果的生动直觉;
四、他的旋律创作才能不输战后英国的任何作曲家,他的电影音乐足够产生对影像的直接冲击。
阿诺德并不担心也不排斥很明显的老生常谈的调子,如果它们确实有效。他从威廉·阿尔文和威廉·沃顿爵士那汲取营养,但最重要的是柏辽兹,他最重要的音乐笃信。"如果一部电影音乐不是受了柏辽兹的影响,那可不是什么好事!"事实上,在听《桂河大桥》的战俘营序曲的片段时,广阔、生动、直接的作风,确有从柏辽兹式视角撒下去的一片光感一样。其他的片段,听者可以自行体会。
《桂河大桥》(1957),阿诺德获得了奥斯卡奖,他为大卫•里恩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作品的配乐(其他两部分别是《一飞冲天》和《女大不中留》)。讽刺的是,《桂》片最流行的《波基上校进行曲》并非阿诺德创作,而是由肯尼斯·J.·奥尔福德于1914年创作的。阿诺德...奥尔福德...他们的名字都像是某种对立的兼容,事实上阿诺德也正是创作了自己的进行曲(《桂河大桥进行曲》)作为对奥尔福德的一个对立,互对旋律。在电影里,我们听到它们同负一轭,毫不违和。
这套曲子曾委任给BBC,是为了纪念阿诺德的70寿辰,由巴里·华兹华斯和BBC音乐会管弦乐团在1991年的10月于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进行首演。
共有五个乐章(包括那两个无需置评的进行曲):
一、序曲:日本、战俘营、1940年代
一个营的英国战俘被运输到丛林中,赶进了一个战俘营。节奏和不断的变奏导入了感性的主题,随后是带有高尚和英雄主义的泛音。希尔斯,由威廉·霍尔登饰演的一名美国水兵,从营地逃跑,音乐变得有趣,随着他的冒险逐渐进入全貌。
三、丛林跋涉
希尔斯和一小撮英国突击队冒险的痛苦跋涉穿越丛林,他们的使命正是炸毁桂河大桥。音乐进入了缓慢的、渐强的张力中,结构和谐的英雄主义主题在他们看到大桥时,到达了极强的高潮。
四、日落
在对大桥工作进度的简短介绍(依靠《桂河大桥进行曲》)后,音乐倏地由英雄主题转为阿诺德最迷人、梦幻的情绪画面。里恩有着对气氛的强烈感触,在这里,他将摄影、音乐以及艾力克•吉尼斯(尼克尔森上校)的声音混合塑造了一个难忘的休止时刻。
附:作者小传
克里斯托弗·弗朗西斯·帕尔默(1946年9月9日 - 1995年1月22日)是一名英国作曲家、编曲人和配器人;同时是一些作曲家,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的电影音乐人或创作其他题材的音乐人的传记作者;还是一名唱片制作人和讲师。他的作品产量惊人,后来被认为是他那一代里最优秀的管弦乐配器人之一。他和伯纳德·赫尔曼、迪米特里·提奥莫金、弗朗兹·沃克斯曼、米克洛斯·罗热、埃尔默·伯恩斯坦等人都有过合作,他撰写了大量的传记、唱片内页文字说明(本文即是)、广播稿、评论及文章,多是关于作曲家诸如本杰明·布里顿、弗雷德里克·戴留斯、卡罗尔·西曼诺夫斯基、阿瑟·布里斯、乔治·戴森、赫伯特·豪威尔斯、拉威尔、切列普宁等人的。
作为电影音乐人,他为米洛斯·福尔曼的《最毒妇人心》(1989)制作了原创音乐,还为《迷情记》(1976)、《天摇地摆震山河》(1979)、《印度之行》(1984)、《光棍出差》(1985)、《法网神鹰》(1986)、《比弗利山庄的阶级斗争场景》(1989)、《第二春》(1989)、《女巫》(1990)等片编曲和配器。他是《法国中尉的女人》(1981)、《疯狂的麦克斯III》(1985)的音乐助理,《泰山王子》(1984)的音乐联合制作人,《恐怖角》(1991)的音乐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