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日本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的两个邻邦,但近邻却并不亲近。
和大部分国人一样,我对日本特别是日本人没什么好感,怀揣着一种矛盾的心理。当然,这里边涉及到很多头脑里固有的思维。提起日本,马上闪出的是南京大屠杀、甲午战争等等屈辱的过往历史,涌现的是满满的民族仇恨,民族对立的情绪一直在我的心里牢牢扎根。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漠视和否定他们的优点,作为邻邦,日本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客观认真审视。
这个曾经与我们如此相似、曾经向我们长期求教的狭长岛国,在过去短短的150年间,从一个落后封闭的小国一跃成为当今的世界经济强国,令全世界震惊。在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时,日本与大多数亚洲国家一样,封闭、传统、落后;到了1905年,它击败了俄国,成为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亚洲第一个国家;二战中,走上法西斯邪恶之路的日本成了战败国,是世界上唯一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满目疮痍几于崩溃;但仅仅过去短短的十多年,它又迅速摆脱战后危机实现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这是怎样的奇迹,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倨傲的日本人带给全世界目瞪口呆的变化,这是因为,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有波澜不惊的从容,也有凭海临风的勇气。
虽然两次的日本之行不足以使我对这个复杂的国家有更多的了解,但每次踏上这片洁净成癖的土地,彬彬有礼的人们,整洁有序的环境,总能给我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在这里,你几乎没机会看到随意插队的现象,也看不到公众场合大声喧哗的嘈杂;在注重设施的细节上,说是到了极致并无过分,你所能想到的或想不到的,都事无巨细地周全齐备。
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国家和民族。《菊与刀》里有过精辟的剖析,“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矛盾的双重性格:爱美而黩武、温和而好斗、有礼而蛮横、喜新而顽固、忠贞而善变、勇敢而懦怯、服从而不驯。
这是个对名誉和自尊极其敏感的民族,在日本人眼里,名誉犹如白雪一般不可玷污,如果被玷污了,宁愿如雪一般消融也不背负着耻辱来苟活;他们克己复礼,时刻提醒自己必须自重和克制;但在一定程度,这种知耻而后勇的信念又非常容易走向极端。
所以,当海啸地震来临时,他们会泰然处置,不会张皇失措乱喊乱跑;他们的校长可以因学校遭遇火灾而引咎自杀,即便火灾与他并无直接关系;他们的企业家可以为产品的缺陷而集体谢罪,请求原谅……
这就是我们的这个邻国,厌恶也好,敬佩也罢,我们可以不喜欢可以不理解,但我们可以了解可以借鉴,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和大部分国人一样,我对日本特别是日本人没什么好感,怀揣着一种矛盾的心理。当然,这里边涉及到很多头脑里固有的思维。提起日本,马上闪出的是南京大屠杀、甲午战争等等屈辱的过往历史,涌现的是满满的民族仇恨,民族对立的情绪一直在我的心里牢牢扎根。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漠视和否定他们的优点,作为邻邦,日本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客观认真审视。
这个曾经与我们如此相似、曾经向我们长期求教的狭长岛国,在过去短短的150年间,从一个落后封闭的小国一跃成为当今的世界经济强国,令全世界震惊。在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时,日本与大多数亚洲国家一样,封闭、传统、落后;到了1905年,它击败了俄国,成为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亚洲第一个国家;二战中,走上法西斯邪恶之路的日本成了战败国,是世界上唯一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满目疮痍几于崩溃;但仅仅过去短短的十多年,它又迅速摆脱战后危机实现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这是怎样的奇迹,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倨傲的日本人带给全世界目瞪口呆的变化,这是因为,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有波澜不惊的从容,也有凭海临风的勇气。
虽然两次的日本之行不足以使我对这个复杂的国家有更多的了解,但每次踏上这片洁净成癖的土地,彬彬有礼的人们,整洁有序的环境,总能给我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在这里,你几乎没机会看到随意插队的现象,也看不到公众场合大声喧哗的嘈杂;在注重设施的细节上,说是到了极致并无过分,你所能想到的或想不到的,都事无巨细地周全齐备。
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国家和民族。《菊与刀》里有过精辟的剖析,“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矛盾的双重性格:爱美而黩武、温和而好斗、有礼而蛮横、喜新而顽固、忠贞而善变、勇敢而懦怯、服从而不驯。
这是个对名誉和自尊极其敏感的民族,在日本人眼里,名誉犹如白雪一般不可玷污,如果被玷污了,宁愿如雪一般消融也不背负着耻辱来苟活;他们克己复礼,时刻提醒自己必须自重和克制;但在一定程度,这种知耻而后勇的信念又非常容易走向极端。
所以,当海啸地震来临时,他们会泰然处置,不会张皇失措乱喊乱跑;他们的校长可以因学校遭遇火灾而引咎自杀,即便火灾与他并无直接关系;他们的企业家可以为产品的缺陷而集体谢罪,请求原谅……
这就是我们的这个邻国,厌恶也好,敬佩也罢,我们可以不喜欢可以不理解,但我们可以了解可以借鉴,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