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5日—6日 渭城区、三原县、蒲城县唐帝陵 (玄宗李隆基泰陵 )
![]() |
泰陵神道西侧武官石翁仲 |
光陵游览结束,眼看时间尚早,决定游览玄宗李隆基的万年寝殿泰陵,泰陵位于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的金栗山,是关中唐十八陵中最东边的一座陵墓,《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十七年,唐玄宗至桥陵之东,见金栗山有龙盘凤翥之势,又靠近他父亲的陵寝,便对使臣说:“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往孝敬矣。”所以金栗山是李隆基亲自选择的吉地。
从光陵出发,即将到达泰陵时,路甚为好走,因为泰陵南门神道、乳阙及门阙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将所去道路修整的平整许多,唐陵的景观多半来自震撼与威严,那么对于陵前神道的保护修缮也应是必要的。把车开到泰陵神道尽头,遥望金栗山,如巨龙蜿蜒,像凤凰展翅,从山下隐约可以看到墓道、玄宫处的遗迹,下车一一观看石刻,发现石刻并不高大,犹如中晚唐石刻,有一种说法讲玄宗死后,肃宗病情加重,13天后,便被李辅国吓死了,所以玄宗泰陵和肃宗建陵,都是后继者唐代宗修建的,作为肃宗的长子,他还是较为重视父亲的陵寝,把技术较好的石刻工匠都派到了建陵,相对建陵石刻,泰陵石刻从技术和艺术水准上就较为差些了。而且当时正时安史之乱后不久,国家经济萧条,以无力承担大规模陵寝修建,更何况两座帝陵。但泰陵石刻比起晚唐石刻还是要细致些、大气一些,石刻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西侧翼马,头小脖子较粗,身体总体向后靠,形态挺拔、紧凑,颇有起飞之势,神道东侧仗马控马官,形体颇为生动,泰陵的华表相比其他唐陵华表略矮,应该为黄土掩埋的结果。
![]() |
泰陵文保碑 |
![]() |
泰陵陵山金栗山 |
日志照片为帝陵概况,石刻照片在此:《唐泰陵石刻》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46692144/
![]() |
建设开发项目牌 |
![]() |
清代毕巡抚书写的“唐元宗泰陵”陵号碑,为了避玄烨之名。 |
![]() |
走此上山,可通往玄宫入口 |
![]() |
西侧阙门遗址 |
![]() |
东侧阙门遗址 |
![]() |
修缮好的神道 |
![]() |
东侧文官石翁仲 |
![]() |
高力士墓 |
从泰陵出发,路的左侧有条力士路,顺路走,可直接通往高力士墓,高力士墓是泰陵唯一一座陪葬墓,破坏较为严重,只有半座土包,(历史学界有人指出,唐玄宗经历了“开元盛世”至“安史之乱”,深刻地体会到人间的冷暖和世态的炎凉,他感到一生中真正与他荣辱与共、患难相依的只有高力士一人,于是遗诏中只让高力士一人陪葬。果真这样,唐玄宗的结局的确是十分凄凉的。也有人从唐玄宗开元初的发奋勤勉谈到他天宝时的声色脂粉,认为他的可悲之处在于丢皇帝前,早丢了人心。软禁在宫内当太上皇的两年,堂堂的大唐天下,和他共同患难的只有高力士一人,“从龙文武几人在,丹心事主惟高公”。君臣二人只能这样默默相对了。)(括号中文字摘自网络)
在回去的路上想起了开元盛世,杨贵妃、马嵬坡和安史之乱,也感慨这位把大唐建设为极盛又推向谷底,且活到78岁风流天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