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亭缘之四十二:翠光亭
自诗:“冷雨借春入湖缃,御马探溪落丝缰。琉璃默映前朝暖,玉阶泣对今夕凉。柳岸无意年年绿,莺堤不免岁岁香。云影天光长徘徊,人间乾坤恋徜徉。”
西湖东线自柳洲南行,即为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2002年西湖南线整改时,修缮、恢复了一大批旧时景观。其中包括位于柳浪闻莺景区内的清代“御码头”,而此御码头的主体,即为一座十六朱柱重檐歇山顶,蓝色琉璃瓦、汉白玉基栏的具有极为浓郁北方皇家园林风格的大亭子,名为“翠光亭”。事实上,自宋室南迁后,凡有皇帝游玩西湖,大多都从柳浪闻莺登船。由于历史原因,如今所恢复呈现的自然是清代的御码头。因为御码头和翠光亭是为皇帝巡幸西湖时所使用的,所以极为注意规格层次与仪式感;又因当时皇帝为北方满人,因此其形制不可避免地会牺牲与西湖以及周围景物的统一性,而显得有些不太符合柳浪闻莺这一景观所描述的意象。
不过,柳浪闻莺在旧时从来就不是一个“接地气”的景观。宋室南迁后,宋孝宗在早年吴越王钱氏故苑以及“灵芝寺”始建“聚景园”,园中多柳,并有“柳浪港”、“柳浪桥”,故称“柳浪闻莺”。无论是在五代或者是南宋,这里都是贵族私家花园。宋亡,景废。直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巡江南御题西湖十景,当地官员才在涌金门外重建柳浪闻莺景观,并建“御码头”。清亡,景再废。民国初,部分修复钱王祠。抗战期间杭州沦陷,柳浪闻莺故地沦为日军屯兵之处,全部柳树亦被日军砍完。建国后,陆续恢复柳浪闻莺一带景观,至今。
由其历史可见柳浪闻莺之初建与“钱氏故苑”有关,可见五代时此处为吴越王钱氏之皇家林苑所在。吴越诸王均十分奉佛,故此处留有灵芝寺故迹,亦是十分合理。因吴越自立国以来均“善事中国”,至宋,与宋军联合灭南唐,后又纳土归宋。虽钱(弘)俶暴卒于东京死因存疑,但其后世在宋一代却地位颇高。且吴越立国,钱氏保境安民发展农桑,使吴越富甲一方不受兵乱,而且西湖、杭州亦因钱氏用心经营而成为东南胜景,更是被两浙百姓所铭记怀念。特别是吴越开国君主钱鏐更是雄才大略、高瞻远瞩,一生事迹非凡且留下诸多精彩传说,其政治遗言确保其子孙能够顺利“纳土归宋”而使一方平安,故在涌金门柳洲与柳浪闻莺之间,从北宋熙宁、元丰年间起便建有“表忠观”,以纪念历代吴越国王功绩。清代后,表忠观称“钱王祠”。雍正时,浙江总督李卫在祠前建石坊题“功德坊”,同时雍正皇帝敕封钱鏐为“诚应武肃王”,由此“功德崇坊”成为清西湖十八景之一。清亡后钱王祠与柳浪闻莺一起遭毁,仅剩残迹;2002年南线整改时,亦同时重建钱王祠,胜景得以恢复。后,“三评西湖十景”时,“钱祠表忠”位列其一,至今。
而柳浪闻莺公园在文革后重新规划时,与花港观鱼、曲院风荷等同样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特别是抗战时期此处驻扎日军颇有渊源,故此处更是开辟“友谊园”以纪念改革开放初期时中日两国交好的历史。园中会芳亭、鸽亭、日中不再战纪念碑等,均属此列。而从满清以来,杭州被不同势力所轮番占据,西湖南线一带一直是布署军队、驻扎官兵之所;今日我浙江军区驻地亦在此附近。因此柳浪闻莺内建有一玲珑小亭名“鱼水亭”,亦是为表达军民之情。
南线的钱王祠与北线的岳王庙遥遥相望,成为西湖两岸最为威武雄壮的历史人物纪念处。柳浪闻莺则作为皇家花园的遗址,便与孤山南麓清行宫御花园呼应——想必,当皇帝由御码头登船,大概也多往孤山行宫而去。而这座复建的翠光亭,也与孤山顶那座同样具有典型北方皇家园林风格的琉璃瓦大亭四照亭遥相呼应。西湖诸亭至今所见较闻名者,也仅此两座为北方园林风格。如今,孤山行宫只剩残垣,而柳浪闻莺也早已经拆除边界,游人如织。它们所相连的,大概便是一条穿越时空、渐行渐远的历史航线吧。
西湖东线自柳洲南行,即为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2002年西湖南线整改时,修缮、恢复了一大批旧时景观。其中包括位于柳浪闻莺景区内的清代“御码头”,而此御码头的主体,即为一座十六朱柱重檐歇山顶,蓝色琉璃瓦、汉白玉基栏的具有极为浓郁北方皇家园林风格的大亭子,名为“翠光亭”。事实上,自宋室南迁后,凡有皇帝游玩西湖,大多都从柳浪闻莺登船。由于历史原因,如今所恢复呈现的自然是清代的御码头。因为御码头和翠光亭是为皇帝巡幸西湖时所使用的,所以极为注意规格层次与仪式感;又因当时皇帝为北方满人,因此其形制不可避免地会牺牲与西湖以及周围景物的统一性,而显得有些不太符合柳浪闻莺这一景观所描述的意象。
不过,柳浪闻莺在旧时从来就不是一个“接地气”的景观。宋室南迁后,宋孝宗在早年吴越王钱氏故苑以及“灵芝寺”始建“聚景园”,园中多柳,并有“柳浪港”、“柳浪桥”,故称“柳浪闻莺”。无论是在五代或者是南宋,这里都是贵族私家花园。宋亡,景废。直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巡江南御题西湖十景,当地官员才在涌金门外重建柳浪闻莺景观,并建“御码头”。清亡,景再废。民国初,部分修复钱王祠。抗战期间杭州沦陷,柳浪闻莺故地沦为日军屯兵之处,全部柳树亦被日军砍完。建国后,陆续恢复柳浪闻莺一带景观,至今。
由其历史可见柳浪闻莺之初建与“钱氏故苑”有关,可见五代时此处为吴越王钱氏之皇家林苑所在。吴越诸王均十分奉佛,故此处留有灵芝寺故迹,亦是十分合理。因吴越自立国以来均“善事中国”,至宋,与宋军联合灭南唐,后又纳土归宋。虽钱(弘)俶暴卒于东京死因存疑,但其后世在宋一代却地位颇高。且吴越立国,钱氏保境安民发展农桑,使吴越富甲一方不受兵乱,而且西湖、杭州亦因钱氏用心经营而成为东南胜景,更是被两浙百姓所铭记怀念。特别是吴越开国君主钱鏐更是雄才大略、高瞻远瞩,一生事迹非凡且留下诸多精彩传说,其政治遗言确保其子孙能够顺利“纳土归宋”而使一方平安,故在涌金门柳洲与柳浪闻莺之间,从北宋熙宁、元丰年间起便建有“表忠观”,以纪念历代吴越国王功绩。清代后,表忠观称“钱王祠”。雍正时,浙江总督李卫在祠前建石坊题“功德坊”,同时雍正皇帝敕封钱鏐为“诚应武肃王”,由此“功德崇坊”成为清西湖十八景之一。清亡后钱王祠与柳浪闻莺一起遭毁,仅剩残迹;2002年南线整改时,亦同时重建钱王祠,胜景得以恢复。后,“三评西湖十景”时,“钱祠表忠”位列其一,至今。
而柳浪闻莺公园在文革后重新规划时,与花港观鱼、曲院风荷等同样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特别是抗战时期此处驻扎日军颇有渊源,故此处更是开辟“友谊园”以纪念改革开放初期时中日两国交好的历史。园中会芳亭、鸽亭、日中不再战纪念碑等,均属此列。而从满清以来,杭州被不同势力所轮番占据,西湖南线一带一直是布署军队、驻扎官兵之所;今日我浙江军区驻地亦在此附近。因此柳浪闻莺内建有一玲珑小亭名“鱼水亭”,亦是为表达军民之情。
南线的钱王祠与北线的岳王庙遥遥相望,成为西湖两岸最为威武雄壮的历史人物纪念处。柳浪闻莺则作为皇家花园的遗址,便与孤山南麓清行宫御花园呼应——想必,当皇帝由御码头登船,大概也多往孤山行宫而去。而这座复建的翠光亭,也与孤山顶那座同样具有典型北方皇家园林风格的琉璃瓦大亭四照亭遥相呼应。西湖诸亭至今所见较闻名者,也仅此两座为北方园林风格。如今,孤山行宫只剩残垣,而柳浪闻莺也早已经拆除边界,游人如织。它们所相连的,大概便是一条穿越时空、渐行渐远的历史航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