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南京沦陷再认识。
1.东亚地缘结构,决定中日实质友好的不可能。日人对大陆,总是怀有畏惧、窥伺之意。中国强时便是畏惧被其阴影笼罩,中国弱时便窥伺期冀夺取资源。但即便中国弱时,以日本弹丸之地的财力、物力、人力,又注定无法彻底吞并大陆。因此中国国力贫弱时,中日的关系始终是动荡的,日人会借机挑衅、挑战,并获得局部利益,但不能完全占领整个大陆,而中国则会伺机喘息、反击;唯有中国国力强盛时,中国才可获得东亚领导地位,以日本为外围附属国,使中日关系获得动态平衡。因此1937年的中国与日本,纵无大战,也必有连绵不绝的局部战争,这是两国国力比对所决定。
2.杀戮、抢夺与淫掠,乃是战争中的常态。人类虽有文明许久,二十世纪更是现代文明起步时期,但是战争本质却本来就出自原始,有着反文明特征,所以战争中的野蛮行为,并不为奇。差别仅在于上级对普通士兵的态度与控制力。日人南京暴行,最大的问题,就是日军上级对下级官兵暴行的默许、纵容,甚至部分高级军官也参与到暴行本身,如谷寿夫。在南京的日本政府文官,即大使馆官员,以及日军宪兵,虽有意制止暴行,但无奈力量微薄,效果甚微。这也反映出1937年时日本政府与军部的特殊政治生态。
3.历朝历代,凡乱世中受荼毒最深者,都是无权势的贫民阶层。南京沦陷前,政府公务员与科教文卫等机构职员,都已通过官方安排妥善撤退至大后方;有钱富人阶层,也早已登上下关码头的轮船,西撤后方,唯有贫民不可逃。一是政府无力组织转移,二是自己亦无钱支撑逃难路费,三是尤其对普通农人来说,离开家园即离开土地,生计变成问题。所以其时留在城内的南京民众,大概抱着无助又侥幸的心理,只盼国军能守住首都,或盼日军不要太残暴。这不是愚昧麻木,实在是无助无力之下的自我安慰麻醉之举。
2.杀戮、抢夺与淫掠,乃是战争中的常态。人类虽有文明许久,二十世纪更是现代文明起步时期,但是战争本质却本来就出自原始,有着反文明特征,所以战争中的野蛮行为,并不为奇。差别仅在于上级对普通士兵的态度与控制力。日人南京暴行,最大的问题,就是日军上级对下级官兵暴行的默许、纵容,甚至部分高级军官也参与到暴行本身,如谷寿夫。在南京的日本政府文官,即大使馆官员,以及日军宪兵,虽有意制止暴行,但无奈力量微薄,效果甚微。这也反映出1937年时日本政府与军部的特殊政治生态。
3.历朝历代,凡乱世中受荼毒最深者,都是无权势的贫民阶层。南京沦陷前,政府公务员与科教文卫等机构职员,都已通过官方安排妥善撤退至大后方;有钱富人阶层,也早已登上下关码头的轮船,西撤后方,唯有贫民不可逃。一是政府无力组织转移,二是自己亦无钱支撑逃难路费,三是尤其对普通农人来说,离开家园即离开土地,生计变成问题。所以其时留在城内的南京民众,大概抱着无助又侥幸的心理,只盼国军能守住首都,或盼日军不要太残暴。这不是愚昧麻木,实在是无助无力之下的自我安慰麻醉之举。
-
红色药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9-25 16: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