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温。
把头埋进被窝的时候,忽然很难过。
气候骤变的晚秋,夜里一场风雨,早上醒来薄被里已经少了素日的暖意,毛绒绒的毯子残留了一点余温,叫人又是眷恋,又是煎熬。我把被子拽过额头埋进被窝,隔绝了空气,妄图延缓余温散尽的速度。绵长缓慢的呼吸声便从胸腔传到听觉,和着心脏的颤动,狭窄的空间里,五感都格外敏锐,鼻息与毯子里的体味就融合在了一起。
贪婪地深呼吸。微妙的味道和残留的温度释放出叫人安心的气息。直到余温散尽,冷意侵袭,我才眷恋不舍地起床,着睡衣。冷空气无孔不入,像带着针尖,扎在身上叫人直起鸡皮疙瘩。窗外晦暗的天、远山冷色调的绿,也让人低落得很。
我煮了一壶热水,打开电视有一搭没一搭地看。水在杯中升起几缕热气,又被寒流迅速驱散。过不久,再喝,已然冰凉。握着水杯,我一时间微微发怔。
谁想到温度留得竟这样短暂。
有些饿。每到这时节,便腹内空空。仿佛抵御严寒第一位的就是食物,稍微一冷,脑子里就全是咕嘟咕嘟沸腾的汤、和热气腾腾的饭食。
北校区的豆花,嫩嫩的豆腐放在锅底,中间压一层肥牛肉,甜甜的大白菜覆在上面,小火慢慢地炖,熬出一锅奶白色的汤。少许地浇上一勺辣酱,橙红色的油点缀在嫩绿的白菜叶儿间,叫人直咽唾沫。小小的一锅豆花儿,非得两个人才吃得完。叫上一个好友,在食堂相对而坐,隔着暖人的热气闲聊。间或拿起勺子舀一勺汤,白嫩嫩的豆腐颤颤巍巍地出了锅,你就忍不住动作都慢下来,小心翼翼放入碗里,大口大口吹凉——不吹凉可不行,放进嘴里能烫得你呜啦啦地乱叫;然后才能心满意足地把满口的鲜嫩吞下去。
又或者画室食堂的馄饨,皮儿薄,馅儿厚,碗底几张撕成小块的紫菜,一小把虾皮儿,香葱香菜鸡精酱油和精盐,一勺高汤下去,十来个晶莹剔透的馄饨在里面浮沉翻滚,再撒上一勺榨菜,三块钱一碗,吃到肚子滚圆。每回中午馄饨窗口都要排老长的队,人人伸着脖子往窗口张望,生怕食堂大叔手一抖多下了几个馄饨,到自己就没有了。可自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总是队还很长,馄饨就卖完了。剩下的人难掩一脸的失望,带着遗憾散去,只好寄望于明日中午前面的人少一些。
7-11的关东煮,也不错的。分成小格子的锅,从上午十点多开始便一直恒温,浅褐色的汤,将里边的食材煮透,散发着独特的鲜香。不便宜,连白萝卜都是一块五两小块,可是每回都抵挡不了那汤的诱惑。店员会拿一个大纸杯将你点的悉数装好,然后舀上满满一杯的汤密封放到你手里。温度仿佛是能量,从手心慢慢传递到心脏,四肢便都舒展开来,仿佛关节里都洋溢着热气,外面呼啸的寒风就被隔绝在外了。
西单的酸辣粉,味道是不错的,可惜油太重,烫,温度过了头,也就不觉得有多美好。
路边随处可见的煎饼果子,好吃,分量足,我最爱看摊煎饼果子的过程,做得好的像艺术家,那动作行云流水,真是享受。就是要吃得快,凉了,也就不好吃了。实习那会儿,出了地铁站买上一个放包里,到了公司正好还有适合入口的温度,绵软的口感加充实的饱腹感,在变凉之前三下五除二全下了肚,超有成就感,连早上两个小时车程的疲劳都消失不见了,倍儿精神。
温度不能散。散了,精气神就虚了。
食物如是,人也如是。
叫三两好友家中做客,菜肴满桌,觥筹交错,高谈阔论,好不热闹。等筵席一散,客人纷纷告辞,留一桌残羹冷炙,四壁回音,便难免无趣。
和姐妹几个夜店游乐跳舞,遇着朋友聊得高兴了,竟留到快要打烊。满满的舞池只留下疲惫的霓虹灯,动感的音乐更衬托出酒保打扫收拾的冷清,屋外月明星稀,城市里巨大的广告牌、树上的彩灯自顾自地演绎它们的剧本,街上间或飞驰而过一辆安静的出租车,街角偶尔踉跄走过一两个醉鬼。冷空气一吹,热度消失不见,更是喧嚣过后的沉寂。
更有热恋期你侬我侬过后失恋的愁苦。
原本无话不说彻夜长谈的知己渐渐冷下来。
盛大的节日里忽然觉得离群。
想吃的食物因为有事耽搁到冷却。
喜欢的人哭过之后忽然不记得到底喜欢他什么。
似曾相识的场景回忆起往昔的欢乐。
又比如,众人皆醉我独醒。
故此,喝酒最宜喝到微醺。
无论你是痛快或者愁闷,喝到一半不多不少最没劲。痛快者未能酣畅淋漓,愁闷者亦未能麻痹自己。热闹的痛快的带着温度的环境会给人能量和安慰,离场后的狼藉孤寂最是让人不堪听。更怕意识清醒,还记得种种热闹景象,却要面对人走茶也凉,两相对比,更是怅惘。
这个深秋的阴雨天,人人都在急匆匆地找寻温度。天是这样的晦暗,仿佛晴天再也不会来临。我又重新煮了一壶热茶。不知道这一次温度又能维持多久。
最是人间惆怅事,茶薄酒酣忆余温。
后记:写完文章不由得想重现一次记忆中的豆花,在厨房忙里忙外煮好,鲜、甜,果然如记忆中一般可口,但也如记忆中一般一人难以吃完。我一个人坐在餐桌前,低头吃了一半。再一看锅里,竟也只有余温袅袅,几缕轻烟。当初把盏言欢的人,终究是不在了。
气候骤变的晚秋,夜里一场风雨,早上醒来薄被里已经少了素日的暖意,毛绒绒的毯子残留了一点余温,叫人又是眷恋,又是煎熬。我把被子拽过额头埋进被窝,隔绝了空气,妄图延缓余温散尽的速度。绵长缓慢的呼吸声便从胸腔传到听觉,和着心脏的颤动,狭窄的空间里,五感都格外敏锐,鼻息与毯子里的体味就融合在了一起。
贪婪地深呼吸。微妙的味道和残留的温度释放出叫人安心的气息。直到余温散尽,冷意侵袭,我才眷恋不舍地起床,着睡衣。冷空气无孔不入,像带着针尖,扎在身上叫人直起鸡皮疙瘩。窗外晦暗的天、远山冷色调的绿,也让人低落得很。
我煮了一壶热水,打开电视有一搭没一搭地看。水在杯中升起几缕热气,又被寒流迅速驱散。过不久,再喝,已然冰凉。握着水杯,我一时间微微发怔。
谁想到温度留得竟这样短暂。
有些饿。每到这时节,便腹内空空。仿佛抵御严寒第一位的就是食物,稍微一冷,脑子里就全是咕嘟咕嘟沸腾的汤、和热气腾腾的饭食。
北校区的豆花,嫩嫩的豆腐放在锅底,中间压一层肥牛肉,甜甜的大白菜覆在上面,小火慢慢地炖,熬出一锅奶白色的汤。少许地浇上一勺辣酱,橙红色的油点缀在嫩绿的白菜叶儿间,叫人直咽唾沫。小小的一锅豆花儿,非得两个人才吃得完。叫上一个好友,在食堂相对而坐,隔着暖人的热气闲聊。间或拿起勺子舀一勺汤,白嫩嫩的豆腐颤颤巍巍地出了锅,你就忍不住动作都慢下来,小心翼翼放入碗里,大口大口吹凉——不吹凉可不行,放进嘴里能烫得你呜啦啦地乱叫;然后才能心满意足地把满口的鲜嫩吞下去。
又或者画室食堂的馄饨,皮儿薄,馅儿厚,碗底几张撕成小块的紫菜,一小把虾皮儿,香葱香菜鸡精酱油和精盐,一勺高汤下去,十来个晶莹剔透的馄饨在里面浮沉翻滚,再撒上一勺榨菜,三块钱一碗,吃到肚子滚圆。每回中午馄饨窗口都要排老长的队,人人伸着脖子往窗口张望,生怕食堂大叔手一抖多下了几个馄饨,到自己就没有了。可自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总是队还很长,馄饨就卖完了。剩下的人难掩一脸的失望,带着遗憾散去,只好寄望于明日中午前面的人少一些。
7-11的关东煮,也不错的。分成小格子的锅,从上午十点多开始便一直恒温,浅褐色的汤,将里边的食材煮透,散发着独特的鲜香。不便宜,连白萝卜都是一块五两小块,可是每回都抵挡不了那汤的诱惑。店员会拿一个大纸杯将你点的悉数装好,然后舀上满满一杯的汤密封放到你手里。温度仿佛是能量,从手心慢慢传递到心脏,四肢便都舒展开来,仿佛关节里都洋溢着热气,外面呼啸的寒风就被隔绝在外了。
西单的酸辣粉,味道是不错的,可惜油太重,烫,温度过了头,也就不觉得有多美好。
路边随处可见的煎饼果子,好吃,分量足,我最爱看摊煎饼果子的过程,做得好的像艺术家,那动作行云流水,真是享受。就是要吃得快,凉了,也就不好吃了。实习那会儿,出了地铁站买上一个放包里,到了公司正好还有适合入口的温度,绵软的口感加充实的饱腹感,在变凉之前三下五除二全下了肚,超有成就感,连早上两个小时车程的疲劳都消失不见了,倍儿精神。
温度不能散。散了,精气神就虚了。
食物如是,人也如是。
叫三两好友家中做客,菜肴满桌,觥筹交错,高谈阔论,好不热闹。等筵席一散,客人纷纷告辞,留一桌残羹冷炙,四壁回音,便难免无趣。
和姐妹几个夜店游乐跳舞,遇着朋友聊得高兴了,竟留到快要打烊。满满的舞池只留下疲惫的霓虹灯,动感的音乐更衬托出酒保打扫收拾的冷清,屋外月明星稀,城市里巨大的广告牌、树上的彩灯自顾自地演绎它们的剧本,街上间或飞驰而过一辆安静的出租车,街角偶尔踉跄走过一两个醉鬼。冷空气一吹,热度消失不见,更是喧嚣过后的沉寂。
更有热恋期你侬我侬过后失恋的愁苦。
原本无话不说彻夜长谈的知己渐渐冷下来。
盛大的节日里忽然觉得离群。
想吃的食物因为有事耽搁到冷却。
喜欢的人哭过之后忽然不记得到底喜欢他什么。
似曾相识的场景回忆起往昔的欢乐。
又比如,众人皆醉我独醒。
故此,喝酒最宜喝到微醺。
无论你是痛快或者愁闷,喝到一半不多不少最没劲。痛快者未能酣畅淋漓,愁闷者亦未能麻痹自己。热闹的痛快的带着温度的环境会给人能量和安慰,离场后的狼藉孤寂最是让人不堪听。更怕意识清醒,还记得种种热闹景象,却要面对人走茶也凉,两相对比,更是怅惘。
这个深秋的阴雨天,人人都在急匆匆地找寻温度。天是这样的晦暗,仿佛晴天再也不会来临。我又重新煮了一壶热茶。不知道这一次温度又能维持多久。
最是人间惆怅事,茶薄酒酣忆余温。
后记:写完文章不由得想重现一次记忆中的豆花,在厨房忙里忙外煮好,鲜、甜,果然如记忆中一般可口,但也如记忆中一般一人难以吃完。我一个人坐在餐桌前,低头吃了一半。再一看锅里,竟也只有余温袅袅,几缕轻烟。当初把盏言欢的人,终究是不在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