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ver25-III(六)推倒心里的墙
推倒心里的墙
王宇/柏林
临别时,我抓着朱莉安娜的手,说:“你是我这三个月,最要感谢的人,因为……”还没等我说完,“打住!”她就赶忙说:“你这个家伙,别让我哭。”然后一把把我拉到怀里,用她的长发遮住我们四只泛红的眼睛。
头先两个月,被基金会安排在波恩学语言时,我俩就被分在一起。起初我心里很不服气,因为我的笔试成绩可以去学更高阶的班。特别是看到这位有着意大利血统的巴西姑娘,仗着自己的语系优势,基本不学语法,但每天张口就能和老师跟那儿掰胡,我心里就是一个恼。
即便我知道,他们屈折语通过词形变化和变格,来表意,而不像汉语通过词序和虚词,但是,对于我这个说了快30年孤立语的人来说,这就意味着我得完全换一种思维方式。更何况,口语老师和班里的哈佛法学女博士都会说法语,就让我觉得,在这个只有五个人的小课堂里,她们三个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而老师对我们几个说孤立语的中国学生,则是格外严厉。有一次,甚至逼得我,跑到厕所偷偷抹眼泪。
口语老师是不是有文化歧视?我心里开始嘀咕。自从有了这个念头,每次上口语课,我内心的抵触都不可言表。但是,没想到,等到了期末,我半开玩笑地抱怨,自己实在不喜欢上口语老师的课时,竟然立刻得到那两个西半球女生的强烈复议。随后,大家决定给语法老师买两盒巧克力,而口语老师只得到一张卡片。
这时,我才明白,对于课堂,大家的评判标准是一样的;只是早前,我自己在心里筑起了一道墙,重新编排对墙外的解读。但是,每当那种非理性的意念冲上脑门时,我就可以暂时地逃离,自己因学不好德语,而久久不能自拔的内疚和嫉妒。毕竟,意识形态总是很好用,它能让我躺在一个安全的襁褓里,逃离复杂生活的真实,用一种更为“高尚的”情绪,置换另掉“低廉的”情绪。
然而,意识形态的解释方式,就像挖好的沟渠,不管穿着什么外衣的冲突,总能让人七拐八弯地趟进去,并且对此忠贞不渝。似乎这样,自己的行为,就能得到合理化的解释;灵魂,便也能得到慰藉。
过去一个月的集体活动中,这种由冲突逐渐转化为对抗的戏剧感,则是让我体验得尤为强烈。因为焦灼的乌克兰危机,总让团队里的达瓦里希们(俄语:同志),一点就燃。
出于我们这个德国总理奖学金的申请资格限定,团队里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巴西和印度,这五个国家的人。起初,在拜访商业机构时,团队里总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俄罗斯同志也不忘给自己的研究课题,拉点“生意”。刚到柏林时,达瓦里希们看到东柏林那些苏联时代留下来的沿街长楼,也会颇为自嘲地说:“抱歉,给你们留下这么丑陋的建筑。”但是,一拜访与政治相关的机构,气氛就急转直下,东西之间无法沟通的水泥墙,被再度竖起。
“在制定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时,大家常常会说‘理解’,但是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明白,一个是同意。”德国外交政策委员会秘书长Dr.Kindermann见到我们的时候,开门见山地说:“那么,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俄罗斯呢?”
这句话,说尽了政治无法逾越的悲伤;听得我的那些达瓦里希们,也颇为动容。但是,一谈到具体的俄乌关系,德国的学者们就对普京政府充满了指责,而俄罗斯同志们也像机关枪一样,不仅挨个地还击,还认为是欧美故意扭曲事实。惹得团队里的人不停地嘀咕:“这帮俄罗斯人真是不可理喻。”
很明显,在我们这个关乎德国利益的“新旧大国俱乐部”里,谁跟谁能玩到一起去,甚是一目了然。
站在远处的我,看得心里阵阵发凉。虽然在私下里,我的那些来自西方民主国家的同伴,都会对香港所引发的种种,指指点点,但是在外交台面上,奉行重商主义的国家行为者们都会说,要对转型中的中国“保持沟通和参与”。但试想,倘若中国没有当前在世界经济中的体量,又有多少人会用“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中国呢?而国际伦理,就像是一根踩在圆筒上的平衡木,在政府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的舆论思潮之间,左右平衡。
谁会是赢家?即便德国在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中,获得了大量经济利益,但是当初为了两德统一,也不得不在国际政治的压力下,修订德国基本法(等同于德国宪法),于1990年承认与波兰之间的奥德-尼斯河边界,放弃对原东普鲁士的领土要求。不消争辩,战后的国际体系,早已定下了半个世纪的输赢。
然而,从冷战伊始,东西之间的对抗,就在一次次的冲突爆发后,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柏林墙。如今,即便物理的墙,早已倒塌了25年,但是,一次次的冲突爆发后,意识形态的墙,依然梗咽在双方的心头。更何况,两边不同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随时能够成为这种相互指责的靶子。
就像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团队里,原本只是因乌克兰政治危机而产生的俄德嘴仗,很快就变成了关于文化的整体情绪对抗。在跨文化培训时,我的俄罗斯伙伴们对德国餐厅服务员态度偏硬、以及男人在公共场合不礼让女人,等等文化现象,数尽了抱怨。即便我们的那位德国文化教授解释说,这是因为德国男女之间、不同工种之间充分平等,但是俄罗斯伙伴们依然认为,德国人不可理喻。最后,激得那位德国教授,说了一些与自己职业身份欠妥的话。
看着他们之间的戏剧,我的脑子有点凌乱。因为我的俄罗斯伙伴们,不论是来自东西伯利亚的蒙古族,还是来自圣彼得堡的斯拉夫族,有一半的人的第一外语是德语;而团队里的俄罗斯女孩子们,基本上是只要摸着钢琴,都能来段流利的贝多芬和巴赫;他们那位名声显赫的叶卡捷琳娜女皇,不是还是德国公爵的公主么?如果这样都不能相互“理解”,那么,这个来自遥远东方的我,还真有点累觉不爱。
但是,转念想想,这种隔阂似乎跟个体的情感也没有什么关系。德皇威廉二世、沙皇尼古拉二世和英王乔治五世,基本就是一家子人,但这三个国家还不是因为系统性的冲突,最终走向一战么?很难说,到底是因为哪个国家迅速扩张的工业化、还是哪里的民族主义急剧膨胀、亦或是全球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分野,冲突总是无处不在。
然而,当非理性的情绪被第一个冲突制造出来之后,就很容易在空气中飘散,蔓延到一个又一个的冲突中去,梗阻了解决冲突的意愿。
直到我对朱莉安娜符号化的怨念,因为她总是抱怨我对每个拜访机构都提很多问题,而被再度制造出来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种非理性的墙有多么顽固。她是认为我的过度突出,给团队里的其他成员带来压抑,但我却不满于为何她只针对我,而不去说别人。或许,我早已被训练得如此敏感。
王宇/柏林
临别时,我抓着朱莉安娜的手,说:“你是我这三个月,最要感谢的人,因为……”还没等我说完,“打住!”她就赶忙说:“你这个家伙,别让我哭。”然后一把把我拉到怀里,用她的长发遮住我们四只泛红的眼睛。
头先两个月,被基金会安排在波恩学语言时,我俩就被分在一起。起初我心里很不服气,因为我的笔试成绩可以去学更高阶的班。特别是看到这位有着意大利血统的巴西姑娘,仗着自己的语系优势,基本不学语法,但每天张口就能和老师跟那儿掰胡,我心里就是一个恼。
即便我知道,他们屈折语通过词形变化和变格,来表意,而不像汉语通过词序和虚词,但是,对于我这个说了快30年孤立语的人来说,这就意味着我得完全换一种思维方式。更何况,口语老师和班里的哈佛法学女博士都会说法语,就让我觉得,在这个只有五个人的小课堂里,她们三个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而老师对我们几个说孤立语的中国学生,则是格外严厉。有一次,甚至逼得我,跑到厕所偷偷抹眼泪。
口语老师是不是有文化歧视?我心里开始嘀咕。自从有了这个念头,每次上口语课,我内心的抵触都不可言表。但是,没想到,等到了期末,我半开玩笑地抱怨,自己实在不喜欢上口语老师的课时,竟然立刻得到那两个西半球女生的强烈复议。随后,大家决定给语法老师买两盒巧克力,而口语老师只得到一张卡片。
这时,我才明白,对于课堂,大家的评判标准是一样的;只是早前,我自己在心里筑起了一道墙,重新编排对墙外的解读。但是,每当那种非理性的意念冲上脑门时,我就可以暂时地逃离,自己因学不好德语,而久久不能自拔的内疚和嫉妒。毕竟,意识形态总是很好用,它能让我躺在一个安全的襁褓里,逃离复杂生活的真实,用一种更为“高尚的”情绪,置换另掉“低廉的”情绪。
然而,意识形态的解释方式,就像挖好的沟渠,不管穿着什么外衣的冲突,总能让人七拐八弯地趟进去,并且对此忠贞不渝。似乎这样,自己的行为,就能得到合理化的解释;灵魂,便也能得到慰藉。
过去一个月的集体活动中,这种由冲突逐渐转化为对抗的戏剧感,则是让我体验得尤为强烈。因为焦灼的乌克兰危机,总让团队里的达瓦里希们(俄语:同志),一点就燃。
出于我们这个德国总理奖学金的申请资格限定,团队里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巴西和印度,这五个国家的人。起初,在拜访商业机构时,团队里总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俄罗斯同志也不忘给自己的研究课题,拉点“生意”。刚到柏林时,达瓦里希们看到东柏林那些苏联时代留下来的沿街长楼,也会颇为自嘲地说:“抱歉,给你们留下这么丑陋的建筑。”但是,一拜访与政治相关的机构,气氛就急转直下,东西之间无法沟通的水泥墙,被再度竖起。
“在制定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时,大家常常会说‘理解’,但是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明白,一个是同意。”德国外交政策委员会秘书长Dr.Kindermann见到我们的时候,开门见山地说:“那么,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俄罗斯呢?”
这句话,说尽了政治无法逾越的悲伤;听得我的那些达瓦里希们,也颇为动容。但是,一谈到具体的俄乌关系,德国的学者们就对普京政府充满了指责,而俄罗斯同志们也像机关枪一样,不仅挨个地还击,还认为是欧美故意扭曲事实。惹得团队里的人不停地嘀咕:“这帮俄罗斯人真是不可理喻。”
很明显,在我们这个关乎德国利益的“新旧大国俱乐部”里,谁跟谁能玩到一起去,甚是一目了然。
站在远处的我,看得心里阵阵发凉。虽然在私下里,我的那些来自西方民主国家的同伴,都会对香港所引发的种种,指指点点,但是在外交台面上,奉行重商主义的国家行为者们都会说,要对转型中的中国“保持沟通和参与”。但试想,倘若中国没有当前在世界经济中的体量,又有多少人会用“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中国呢?而国际伦理,就像是一根踩在圆筒上的平衡木,在政府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的舆论思潮之间,左右平衡。
谁会是赢家?即便德国在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中,获得了大量经济利益,但是当初为了两德统一,也不得不在国际政治的压力下,修订德国基本法(等同于德国宪法),于1990年承认与波兰之间的奥德-尼斯河边界,放弃对原东普鲁士的领土要求。不消争辩,战后的国际体系,早已定下了半个世纪的输赢。
然而,从冷战伊始,东西之间的对抗,就在一次次的冲突爆发后,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柏林墙。如今,即便物理的墙,早已倒塌了25年,但是,一次次的冲突爆发后,意识形态的墙,依然梗咽在双方的心头。更何况,两边不同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随时能够成为这种相互指责的靶子。
就像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团队里,原本只是因乌克兰政治危机而产生的俄德嘴仗,很快就变成了关于文化的整体情绪对抗。在跨文化培训时,我的俄罗斯伙伴们对德国餐厅服务员态度偏硬、以及男人在公共场合不礼让女人,等等文化现象,数尽了抱怨。即便我们的那位德国文化教授解释说,这是因为德国男女之间、不同工种之间充分平等,但是俄罗斯伙伴们依然认为,德国人不可理喻。最后,激得那位德国教授,说了一些与自己职业身份欠妥的话。
看着他们之间的戏剧,我的脑子有点凌乱。因为我的俄罗斯伙伴们,不论是来自东西伯利亚的蒙古族,还是来自圣彼得堡的斯拉夫族,有一半的人的第一外语是德语;而团队里的俄罗斯女孩子们,基本上是只要摸着钢琴,都能来段流利的贝多芬和巴赫;他们那位名声显赫的叶卡捷琳娜女皇,不是还是德国公爵的公主么?如果这样都不能相互“理解”,那么,这个来自遥远东方的我,还真有点累觉不爱。
但是,转念想想,这种隔阂似乎跟个体的情感也没有什么关系。德皇威廉二世、沙皇尼古拉二世和英王乔治五世,基本就是一家子人,但这三个国家还不是因为系统性的冲突,最终走向一战么?很难说,到底是因为哪个国家迅速扩张的工业化、还是哪里的民族主义急剧膨胀、亦或是全球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分野,冲突总是无处不在。
然而,当非理性的情绪被第一个冲突制造出来之后,就很容易在空气中飘散,蔓延到一个又一个的冲突中去,梗阻了解决冲突的意愿。
直到我对朱莉安娜符号化的怨念,因为她总是抱怨我对每个拜访机构都提很多问题,而被再度制造出来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种非理性的墙有多么顽固。她是认为我的过度突出,给团队里的其他成员带来压抑,但我却不满于为何她只针对我,而不去说别人。或许,我早已被训练得如此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