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小记 ——接接成都的地气
九寨沟和黄龙之行结束,给自己定的“旅游任务”就大功告成了,我们是怀着很轻松的心情经川主寺回到成都的。
在成都,我们放弃了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大佛……这些热门景点。说真的,刚刚被九寨沟震撼过,其它景点就显得平淡无奇,不去也罢;因为我对城市的风土人情更加感兴趣,一年前的台北行,景色的轮廓多半模糊了,而那里的特殊氛围却一直萦绕心间。成都是赫赫有名的休闲城市,真是这样吗?
下午抵达成都,在旅馆放下行李,就急不可耐地走上马路,融入到了滚滚人流之中。先去了天府广场。现在每个城市都在最热闹的中心地段建造了广场,而广场的功能也从过去的集会场所转变成了纯粹的商业巨无霸。天府广场的主要部分筑建在地下,有三层。东西两侧各有一太极鱼眼龙腾雕塑,是两个巨大的喷泉,盘旋着两条巨龙,寓意着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广场的乌木上雕刻着《天府广场记》和《成都赋》,下沉广场墙体上是一圈喷涂雕塑,展现了巴山蜀水的风貌。最不惹眼却又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广场的正前方有一尊毛泽东的塑像。说不惹眼,是因为他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逼仄下,显得很渺小,我提醒妻子,她看了很久才在现代化的建筑的缝隙里发现这一杰作。说引人注目,是因为除了首都以外,已经很难看到他的踪影了,乍一见,还真以为昔日重现呢,要知道,当年这里还是“万岁纪念馆”哩。雕像挥着手,让我想起“文革时代”那位名叫“李文忠”的英雄的一句名言“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可是中国人民最后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们奔向的正是那个年代被视为“罪恶”的幸福大道。老人家,您目睹眼前的一切,真的能站得心安理得吗?
离开广场就去了人民公园。一位作家说,想接上一个城市的地气,那就是买一份当地的晚报,再去一次市民公园。成都天黑得比上海晚,5点多钟了,游人依旧如织。尤其是很远就听到了广场舞的“呼——嗨”,空地上老年模特的表演也正进入高潮。天下老人真是一个样呀。公园里有好几处茶室,从大众化到高档的都有。茶客不多了,可是看桌椅狼藉、瓜壳遍地,想来那热闹刚离不久。人民公园浓缩着成都的历史,有纪念辛亥革命保路运动烈士的纪念碑,高32米,如一柄巨剑直指苍穹,庄严雄伟。它经受了1933年大地震和1941年日机轰炸的考验,未破损。从五四运动到抗战时期,这里是进步团体演讲、演出、聚会和募捐的首选之地,两次遭受日机轰炸,死伤数千同胞。1949年又被胡宗南驻扎军队,历经坎坷。公园面积不大,景点多而精,葱茏茂密的楠木林把一栋栋精巧的建筑掩映得恰到好处。当我努力去了解成都的历史,忽然觉得心就和脚下的土地贴紧了许多!
华灯初上,我们便去了离公园不远的著名的宽窄巷子(在网上被评为成都第一景点)。宽窄巷子,是成都的一个历史文化区,由三条东西方向的老街(自北向南依次是: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以及街道之间的居民宅院组成。宽窄巷子所在的区域在清朝时为八旗居住之地,目前有多种文化、餐饮、休闲商铺在此营业。它集中展示了老成都的文化,今年3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一行来到这儿游玩,并在一家名为“大妙”的川味火锅店就餐。百度上介绍,这里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是成都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往昔的缩影,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当我伴着夕阳,望着炊烟,走在黄昏中的巷子里,一种久违的熟悉的老城区市民化生活的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我觉得这里是上海的老城隍庙和新天地的混合物,传统的和时尚的在这里碰撞,有些便融合了。老人在这里怀旧,寻寻觅觅,拼凑着往昔的身影;而年轻人却在这里发现了,其实“冬烘”未必不是美丽,尽管未来更有魅力。
人,人和上海一样多!鞋皮都被踩了好几次。宽窄巷子是美食街,规模不亚于台湾的九份、士林和淡水夜市,小吃种类目不暇接,恨只恨自己吃不得辣,在四川嘴上还发了泡。于是看着那些游客个个吃得脸发红、发亮,嗓门变粗,我们只能“藏藏掖掖”在巷子口的一家小店吃咸菜面——啊,一两起售,6元。钱倒是省了不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