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工夫茶是中国古代工夫茶之“活化石”
潮州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其指出:“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包括选茶、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传饮等八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而潮州工夫茶法与《茶经》煎茶法之间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就如潮州工夫茶法改饼茶为叶茶,改煎煮为冲泡,并由此而生出茶具使用的差异。
自唐迄今,已经历了五个朝代及千余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由于文化上的“遗传传递力”作用,使潮州工夫茶能够保存固有文化的精华。所以说潮州工夫茶法与陆羽煎茶法却有着本质上的类同,传承关系显之又显。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陆羽的“煎茶法”,其实就是“中国工夫茶”之权舆。换句话说,中国工夫茶艺,早在盛唐之时便已正式形成,它是中国茶道的载体。
中国(潮州)工夫茶发展历史,按冲泡法划界,大体可分煎茶法(唐),斗茶法(宋),散茶法(元以后)三个主要阶段;按中心区划界,大体可分长安工夫茶(唐),河、洛工夫茶(宋),江、浙(或称苏、杭)工夫茶(明),闽、粤工夫茶(明末清初),潮州工夫茶(清中期以后)五个主要阶段。
所以潮州工夫茶的源流可以归结为三点:
其一,早在唐代形成的中国工夫茶,有“工夫茶”之实,却长期未能得到正名。
其二,中国政治中心的变化,牵动了经济中心之迁移,工夫茶文化也呈现“中心迁移”现象,显示出由北向南的运动轨迹,最后在潮州地区这个相对“隔绝”的有利生态环境中“定居”。
其三,潮州工夫茶实质上已成了中国工夫茶的最古老型种遗存,称之为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也无不可。然而却长时间被误当成局部的民俗文化,忽视其“遗传基因”的原始性质,同样遭到长期不得正名的厄运。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所谓“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潮州工夫茶”,实质是三位一体的。其价值取向,当于形成时就已潜存或实存在现实文化和生活方式之中,只不过是未经梳理和发挥成为系统而已。所以说,目前流行的潮州工夫茶艺,正式《茶经》工夫茶艺的延伸,正式《茶经》工夫茶经历千余年不断积累,不断杨弃,不断发展过程而获幸存的珍稀茶事物化成果。
摘自/潮州工夫茶代表性传承人陈香白 书《中国茶文化》
欢迎扫码,关注岽顶凤凰会微信订阅号
![]() |
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包括选茶、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传饮等八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而潮州工夫茶法与《茶经》煎茶法之间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就如潮州工夫茶法改饼茶为叶茶,改煎煮为冲泡,并由此而生出茶具使用的差异。
自唐迄今,已经历了五个朝代及千余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由于文化上的“遗传传递力”作用,使潮州工夫茶能够保存固有文化的精华。所以说潮州工夫茶法与陆羽煎茶法却有着本质上的类同,传承关系显之又显。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陆羽的“煎茶法”,其实就是“中国工夫茶”之权舆。换句话说,中国工夫茶艺,早在盛唐之时便已正式形成,它是中国茶道的载体。
中国(潮州)工夫茶发展历史,按冲泡法划界,大体可分煎茶法(唐),斗茶法(宋),散茶法(元以后)三个主要阶段;按中心区划界,大体可分长安工夫茶(唐),河、洛工夫茶(宋),江、浙(或称苏、杭)工夫茶(明),闽、粤工夫茶(明末清初),潮州工夫茶(清中期以后)五个主要阶段。
所以潮州工夫茶的源流可以归结为三点:
其一,早在唐代形成的中国工夫茶,有“工夫茶”之实,却长期未能得到正名。
其二,中国政治中心的变化,牵动了经济中心之迁移,工夫茶文化也呈现“中心迁移”现象,显示出由北向南的运动轨迹,最后在潮州地区这个相对“隔绝”的有利生态环境中“定居”。
其三,潮州工夫茶实质上已成了中国工夫茶的最古老型种遗存,称之为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也无不可。然而却长时间被误当成局部的民俗文化,忽视其“遗传基因”的原始性质,同样遭到长期不得正名的厄运。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所谓“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潮州工夫茶”,实质是三位一体的。其价值取向,当于形成时就已潜存或实存在现实文化和生活方式之中,只不过是未经梳理和发挥成为系统而已。所以说,目前流行的潮州工夫茶艺,正式《茶经》工夫茶艺的延伸,正式《茶经》工夫茶经历千余年不断积累,不断杨弃,不断发展过程而获幸存的珍稀茶事物化成果。
摘自/潮州工夫茶代表性传承人陈香白 书《中国茶文化》
![]() |
欢迎扫码,关注岽顶凤凰会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