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亭缘之四十五:夕影亭
自诗:“山水迢迢日月遥,相别红尘望长桥。不以香钏缝璎珞,一抔清土路潇潇。”
南山路由学士公园再往南延伸便是长桥公园。长桥即“双投桥”。文献记载,宋代时钱塘门直通湖面,水面宽阔,故有一桥横亘之,桥长三里,分三门,有亭其上,称为“长桥”。后来水面渐渐淤塞变窄,桥也随之变短,遂成西湖三怪之一:长桥不长。
今日长桥公园的大部分景观为2002年南线整改时所恢复,包括复建“双投桥”。当然,现在的双投桥就是一个建于西湖水面上的曲折景观桥,并无实际交通意义。不过,此桥在恢复时也照顾到了文献中所记载的旧时风貌,即“分三门”、“有亭其上”,这座建于双投桥之上的八柱重檐攒尖大亭子即为夕影亭。其形制与集贤亭相似,但规格略高。两亭都在伸入湖中的基台或者桥面上所建,分列于南线此段之两端。南山路从长桥公园起沿着湖岸开始向西折去,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顾名思义,夕影亭之名必然与夕阳之景有关,确切地说,是与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有关,如其楹联“金刹重新辉夕照,斜阳一抹影雷峰”所云。以我的经验与观感,初来杭州的大部分游客,最寄以期待的两个景点分别是断桥与雷峰塔。断桥残雪不常见,但雷峰夕照则不然,如果天气晴好,几乎天天可见。然而傍晚时分游人们争相蜂至的却是“雷峰塔景区”,以求目睹夕照胜景。但是,所谓“雷峰夕照”明显是一个远观之意象之景,此处雷峰或者雷峰塔只是出现在此景画面中的背景元素而已。所以跑到雷峰之上或者登上雷峰塔之类去寻找雷峰夕照,岂不是缘木求鱼。事实上,整个西湖中观赏雷峰夕照最好的位置便是长桥公园,更确切的,便是“夕影亭”所在,而已。当然,关于“雷峰夕照”有一个双关的说法,即雷峰、夕照山两山之间的纠葛故事,但此传说缺乏意境,不予展开。
雷峰塔之著名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白蛇传》的影响。传说白娘子因水漫金山伤及无辜被“永镇雷峰塔”,后其子祭塔,雷峰塔倒。由于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等演义,白蛇传的故事如今已经是版本众多,各执一词。不过各版本中,白蛇被镇雷峰塔却是核心高潮情节之一,这使得雷峰塔本身具有了浓重的神话韵味。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雷峰塔是由吴越末主钱(弘)俶为庆祝黄妃生子所建,故始名“黄妃塔”。当时塔为五层,后焚毁,北宋初重建,为阁楼结构。明嘉靖年间倭寇入杭州,将雷峰塔外部木框架焚毁,剩一砖筑塔芯。1924年9月25日,塔芯因人们争相取砖驱邪而倒塌。2002年,新塔重建,但官方严谨的说法是此新塔并非“雷峰塔”,而是“为了保护雷峰塔塔基及地宫遗址而在其外围所建的塔型保护层”。新塔刚刚建成时,被广为诟病,认为过于现代化或者完全不符合旧照片中原雷峰塔的外观。但是事实上新塔是完全按照北宋旧塔形制所建,至于现代化的部分,那就见仁见智了。
所以夕影亭和雷峰塔都是在2002年所复,互为辉映,而其两者所复之“雷峰夕照”,也是一个消失已久的古老景致。在如今所重现的景观中,大概只有湖山与夕阳为一脉相承吧。夕影亭和雷峰塔的恢复纵然看上去弥补了“南山之景全虚”的遗憾,但似乎也掩盖了许多旧时代的恩怨事非与纠缠。对于《白蛇传》的故事,雷峰塔的倒塌似乎是一件好事,如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所谈;但对于所谓大多数有“完美情结”的中国人来说,西湖十景少了这一景似乎是一种讽刺和警醒,如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所谈。而如今雷峰塔与长桥公园游人如织,谁会再去想这些已经快要入土的传说呢。
长桥公园并不大,但却是好几个小区块景区的相接之处,因此流传着众多传说故事。其本身就有的,便是南宋书生王宣教与少女陶师儿为追求爱情在长桥投湖殉情(亦是“双投桥”名由来);与之有关的,除雷峰夕照之外,还有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此桥“十八相送”,此与离之不远的“万松书院”有关。无论是哪个故事,都与追求自由和对爱情的忠贞有关,这也使长桥成为西湖著名的“情人桥”,而夕影亭也成为夕阳西下时情侣们相偎相依的绝佳场所。不过我感到有所矛盾的是长桥公园除双投桥、夕影亭部分之外,凡有空地皆广植桂树。桂花为杭州市花,如长桥公园另一亭“幽翠馨远亭”之名所形容,十分受人欢迎与喜爱;但是就意象而言,桂花是十分符合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所谓“十年寒窗,一朝折桂”的主要象征,如细品味,有其保守、僵化以及故作清高的意味,与白蛇传、梁祝等荡气回肠的动人传说不甚相符;如今虽然双投桥玲珑别致,但夕影亭不免有些过于沉重,立于单薄蹁跹的双投桥上有些头重脚轻,略有小小的“违和”之感。不过,夕影亭毫无疑问与雷峰塔以及雷峰塔之侧的“夕照亭”形成显而易见的呼应,其浑厚的身影,大概也是在暗示着人们这片醉人的金色光芒也有着几番说不明道不尽的纠缠千年的因果与缘份吧。
南山路由学士公园再往南延伸便是长桥公园。长桥即“双投桥”。文献记载,宋代时钱塘门直通湖面,水面宽阔,故有一桥横亘之,桥长三里,分三门,有亭其上,称为“长桥”。后来水面渐渐淤塞变窄,桥也随之变短,遂成西湖三怪之一:长桥不长。
今日长桥公园的大部分景观为2002年南线整改时所恢复,包括复建“双投桥”。当然,现在的双投桥就是一个建于西湖水面上的曲折景观桥,并无实际交通意义。不过,此桥在恢复时也照顾到了文献中所记载的旧时风貌,即“分三门”、“有亭其上”,这座建于双投桥之上的八柱重檐攒尖大亭子即为夕影亭。其形制与集贤亭相似,但规格略高。两亭都在伸入湖中的基台或者桥面上所建,分列于南线此段之两端。南山路从长桥公园起沿着湖岸开始向西折去,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顾名思义,夕影亭之名必然与夕阳之景有关,确切地说,是与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有关,如其楹联“金刹重新辉夕照,斜阳一抹影雷峰”所云。以我的经验与观感,初来杭州的大部分游客,最寄以期待的两个景点分别是断桥与雷峰塔。断桥残雪不常见,但雷峰夕照则不然,如果天气晴好,几乎天天可见。然而傍晚时分游人们争相蜂至的却是“雷峰塔景区”,以求目睹夕照胜景。但是,所谓“雷峰夕照”明显是一个远观之意象之景,此处雷峰或者雷峰塔只是出现在此景画面中的背景元素而已。所以跑到雷峰之上或者登上雷峰塔之类去寻找雷峰夕照,岂不是缘木求鱼。事实上,整个西湖中观赏雷峰夕照最好的位置便是长桥公园,更确切的,便是“夕影亭”所在,而已。当然,关于“雷峰夕照”有一个双关的说法,即雷峰、夕照山两山之间的纠葛故事,但此传说缺乏意境,不予展开。
雷峰塔之著名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白蛇传》的影响。传说白娘子因水漫金山伤及无辜被“永镇雷峰塔”,后其子祭塔,雷峰塔倒。由于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等演义,白蛇传的故事如今已经是版本众多,各执一词。不过各版本中,白蛇被镇雷峰塔却是核心高潮情节之一,这使得雷峰塔本身具有了浓重的神话韵味。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雷峰塔是由吴越末主钱(弘)俶为庆祝黄妃生子所建,故始名“黄妃塔”。当时塔为五层,后焚毁,北宋初重建,为阁楼结构。明嘉靖年间倭寇入杭州,将雷峰塔外部木框架焚毁,剩一砖筑塔芯。1924年9月25日,塔芯因人们争相取砖驱邪而倒塌。2002年,新塔重建,但官方严谨的说法是此新塔并非“雷峰塔”,而是“为了保护雷峰塔塔基及地宫遗址而在其外围所建的塔型保护层”。新塔刚刚建成时,被广为诟病,认为过于现代化或者完全不符合旧照片中原雷峰塔的外观。但是事实上新塔是完全按照北宋旧塔形制所建,至于现代化的部分,那就见仁见智了。
所以夕影亭和雷峰塔都是在2002年所复,互为辉映,而其两者所复之“雷峰夕照”,也是一个消失已久的古老景致。在如今所重现的景观中,大概只有湖山与夕阳为一脉相承吧。夕影亭和雷峰塔的恢复纵然看上去弥补了“南山之景全虚”的遗憾,但似乎也掩盖了许多旧时代的恩怨事非与纠缠。对于《白蛇传》的故事,雷峰塔的倒塌似乎是一件好事,如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所谈;但对于所谓大多数有“完美情结”的中国人来说,西湖十景少了这一景似乎是一种讽刺和警醒,如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所谈。而如今雷峰塔与长桥公园游人如织,谁会再去想这些已经快要入土的传说呢。
长桥公园并不大,但却是好几个小区块景区的相接之处,因此流传着众多传说故事。其本身就有的,便是南宋书生王宣教与少女陶师儿为追求爱情在长桥投湖殉情(亦是“双投桥”名由来);与之有关的,除雷峰夕照之外,还有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此桥“十八相送”,此与离之不远的“万松书院”有关。无论是哪个故事,都与追求自由和对爱情的忠贞有关,这也使长桥成为西湖著名的“情人桥”,而夕影亭也成为夕阳西下时情侣们相偎相依的绝佳场所。不过我感到有所矛盾的是长桥公园除双投桥、夕影亭部分之外,凡有空地皆广植桂树。桂花为杭州市花,如长桥公园另一亭“幽翠馨远亭”之名所形容,十分受人欢迎与喜爱;但是就意象而言,桂花是十分符合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所谓“十年寒窗,一朝折桂”的主要象征,如细品味,有其保守、僵化以及故作清高的意味,与白蛇传、梁祝等荡气回肠的动人传说不甚相符;如今虽然双投桥玲珑别致,但夕影亭不免有些过于沉重,立于单薄蹁跹的双投桥上有些头重脚轻,略有小小的“违和”之感。不过,夕影亭毫无疑问与雷峰塔以及雷峰塔之侧的“夕照亭”形成显而易见的呼应,其浑厚的身影,大概也是在暗示着人们这片醉人的金色光芒也有着几番说不明道不尽的纠缠千年的因果与缘份吧。